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3集
2022/07/30 20:54:30瀏覽250|回應0|推薦2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3集

  七寶淨土講堂堂主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來賓,各位菩薩,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好,我們繼續看註解接著下來的內容。

“今此淨土法門,教眾生持名念佛,令眾生即念離念,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念,即凡成聖。”

  淨土法門教眾生持名念佛,就是教眾生怎麼呢?就是「即念離念」了,就在念的裏頭,念佛的這個念裏頭就離開了咱們的妄念了,「即念離念」,當著這個念,你就離了念了。而且把我們這個沒有忘了能所的時候,很微細的妄念也離開了,就從念而離念,因此「即念離念」咱們就有辦法做到了。依這個念佛法門,我們就做得到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個前面都已經講過了,在你不知不覺不知不覺一切都忘掉了,妄想都沒有了,一切都放下了,那就是無住了。可是這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朗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生心了。可是一上來就叫你離念叫你無住生心,你怎麼辦呢?一般人怎麼辦呢?你沒有辦法下手啊。前面講過了,地前三賢無住的時候,一邊放下了,他就不能生心了。

  下面說一個近代的事情,念公就提到一個近代的事情,說有一個人修禪定,在中國的西湖。那麼他這一打坐就不動了,多少天不吃不喝,過了多少時間他又活過來了,出定活過來了。大家都習以為常了,都習慣了都知道了。可是這一次的時間太長了,不是一般的時間。大家一想準是死了,肯定是死了,死了就給他買了柴火,準備跟他火化。那麼這個事情傳給弘一大師知道了,弘一大師是咱們近代律宗的。弘一大師就說你們千萬不能燒,你們得等我來看一看。他們就聽了弘一大師的話,南方的人對弘一大師是很尊敬的,那麼就聽話沒有燒。弘一大師來了之後,拿了引磬在這個人的耳邊輕輕的敲了一下,然後弘一大師就走了離開了。過了一會兒,這個打坐的人醒了,活了,別人告訴他:「剛才弘一大師來了,在你耳邊敲了幾聲的引磬。」這個人就問:「弘一大師到那裏去了?」他也就跟著去了。跟著去了見到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就說:「剛才對不起,打擾清修,很對不起,現在這裏沒你的事,你回去吧!」你看弘一大師很特殊,不然見面總是要談一談嘛,你怎麼這樣啊?人家差一點把你給燒了,這個那個談了一大堆,不是的。弘一大師簡簡單單的還跟他道歉說對不起,然後說這裏沒你的事,你可以回去了,沒事了,你回去吧。

  念公就說後來到美國才知道,這個打坐的人前年才圓寂。這個前年也就是幾十年前,就是當時那個時候,說前年才圓寂。到了台灣活了九十多,他就是禪定無住,定在那邊跟死了一樣,那麼他就不是無住生心了。但是他這個無住確實有這個境界,多少天不吃不喝,還活到九十多歲,弘揚得很盛。念公就說我看過這個人的照片,這個公案首尾都很完整。所以真實用功,他都是有他真實的一些收穫,但是收穫各各都有不同。

  那淨土法門就是方便究竟,我們這個念佛是「即念離念」,是「潛通佛智」。

  不是像這個槁木死灰,像一個空木頭一樣,人家要把他給燒了,那不是跟木頭一樣嗎?所以過去修禪定的人,皇帝請他到宮廷裏面,宮女用針去扎他都不知道。是我們就....有感覺,他一點感覺都沒有,所以入定的時候不受這一些影響。

  我們這個念佛「即念離念」,「潛通佛智」,在離念之中不知不覺就跟佛的智慧相通了,暗著了。很自然的就合乎妙道,巧入無念。即念離念,離念就是沒有念了,這個沒有念是沒有妄念了,很巧妙的進入到無念。

  「即凡成聖」,所以你到了這個無住生心,你就是別教的地上菩薩了。所以你不要小看一個老太婆老菩薩在念佛,她如果念到離了念頭了,她正當念的時候,她就是地上菩薩了,是不是?因為你地上菩薩才能做到的事情,老太婆她也做到了,做到了就是地上菩薩了。當然不念的時候她就不是了,所以說「即凡成聖」。我們再看下面說:

“故《疏鈔》曰:「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思議!”

  《疏鈔》就是指的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這是兩部極寶貴的書,一部是澫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一部是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念公說不管你學那一宗,尤其是作為一個出家人,這兩部書不可以不熟讀。這兩位都是開悟的人,蓮池跟澫益不是一般淨土宗的出家人,是有別於一般的。那麼前面大師說:「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這一念就超過了。你發了大乘心修持,需要三個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太長太長長極了。這裏找到一些資料供大家參考參考,阿僧祇梵語叫 asamkhyeya,它的意思就是無量數、無央數。一個大阿僧祇劫就是一個大千世界的成住滅空,從這個世界的開始形成到毀滅的這個時間,一大阿僧祇是我們聽聽這個數字,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億再上去就是兆,一千後面八個萬,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萬萬為億,萬億為兆。一個大劫是13.44億年,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個13.44億年,天文數字,聽得傻了。阿僧祇實際就是數不清,三個數不清的大劫才能夠成佛。可是你現在一念之間就超過了,所以這個叫做頓教,刹那際成佛,這都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啦!所以佛教最圓融了。但是一般的情況,你不能相信淨土宗,你不敢全盤承當,你一定要走遠的路,那你就慢慢走吧,你三大阿僧祇劫也一定可以成功,對不對?各種的根器,各種的志願,各種的道路,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所謂人各有志嘛。

  那麼這句說「齊諸聖於片言」,那我們就跟這些聖者怎麼樣呢?並肩齊坐,客家話說:排排坐吃蘋果,並肩齊坐了。「片言」是什麼呢?「片言」就是一句那摩阿彌陀佛,你開口念這句那摩阿彌陀佛,你當下就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看齊了,並肩齊坐了!

  所以是「至哉妙用,不可思議!」這是蓮池大師的原話,「大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即為《佛說阿彌陀經》矣!」《阿彌陀經》是小本,《無量壽經》是大本,同樣都是這個妙用,這個妙用是什麼呢?不可思議的妙用是什麼呢?就是這句了,「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我們再看:

“其他法門乃正入無生,故為難行道。今此淨業,巧入無生,蓋易行道也。”

  因為其他的法門是正入無生,從正的入,所以這個就很難了,是不是難啊?昨天講過了,你要做到離念又離相。可是我們淨土宗的這個修持是「巧入無生」,很巧妙的就進入了,「巧入無生,暗合道妙」,所以叫做易行道,是易行的。

“念佛法門乃修行之徑路,而持名一法又為四種念佛中之徑路。故稱為徑中之徑。”

  念佛法門是修行裏頭的一個徑路,這個「徑」就是最短的捷徑,就是最短的一條路,一個直截了當的路,你看兩點之間,什麼是最短啊?直線不是最短嗎?但是很多人喜歡走彎路,像過去射箭的弓,你要走弓弦就短,你一走弓的靶子就是彎路了。你要是更大的靶子就更遠了,所以各人的喜歡不一樣。可是念佛法門裏頭有四種念佛,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這四種念佛,持名又是徑路中的徑路,這個徑路之中又更加徑更加短的路,徑路中的徑路。下面說:

“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

  淨土宗還有好幾部經,可是《無量壽經》裏頭沒有提倡要一心不亂,只提到一念淨心,一念淨信,特殊的只要念一句佛就可以往生。但是沒有說必須要念到「一心不亂」,只說「一向專念」,不說「一心不亂」。《無量壽經》是以什麼為宗呢?就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作宗,這個「宗」馬上底下就要講,宗就是宗旨,修行的重要的地方叫做宗,《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所以能夠發心,能夠專念的,都可以往生,這就更為明確了。修行之中以念佛是徑路,是最短的路,而這四種徑路之中,念佛又是最為徑中之徑。淨土宗還有幾部經,而我們這個本經《無量壽經》是提倡「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要求你念到一個一定的水平,必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夠往生,那麼還有好多人在這個地方誤解,哎呀,我要念不到一心不亂怎麼辦呢?那我一定不能往生了?所以不聽經不行啦!不知道這些道理,很容易產生誤會,就是誤解,以為必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夠往生。當然你念到一心不亂,是一定往生了,那個往生就高了,那個往生他就不是凡聖同居土,是方便有餘土了,甚至破了無明,到了實報莊嚴土,那就是菩薩了,實報莊嚴土甚至分證常寂光土,就是法身境界了。所以也不能期望每個念佛人都能達到這個水平,是不是?所以只要「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決定往生。所以這個經就稱為淨宗第一經。

  所以淨土宗重要啊,日本五千多萬人都是淨土宗,一億多人口,五千多萬人是淨土宗。中國也大多數是淨土宗。不過念公說水平很低,大家就念念佛就是了,真正懂得淨土宗殊勝的道理的不多。尤其馬來西亞也不例外,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大家不想深入了解淨土宗,同時也沒有人大力的提倡。所以我們這次還是需要各位同修去提倡。

  那我們這個《無量壽經》稱為淨土宗第一經原因就在這裏了,它只是要求「一向專念,發菩提心」,那又為什麼稱為第一經呢?為什麼呢?註解下面就說了:

“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因為它是直截當中的直截,方便當中的方便,絕待圓融,它沒有對待,真正的圓融,而且是不可思議的。

“日本淨宗大德推重此經,過於我國。”

  我們底下就引一段日本的大德稱讚《無量壽經》,他們日本人對《無量壽經》的重視超過我們。咱們現在中國的淨土宗是集中於鳩摩羅什所翻譯的這一本《阿彌陀經》,大家普遍都在念,但是沒有能廣泛參考一些唐譯,唐譯就是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它的名字叫《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無量壽經》也沒有好好的念,甚至現在的情況還在分原譯本跟會集本,馬來西亞這個方面沒有這麼明顯,影響也不大。因為自自然然整個形勢形成了,馬來西亞差不多七八十間的淨宗學會,都是依《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為主要的修持,所以大家習慣了,甚至還有人就以為《無量壽經》就是這個嘛,還有什麼原譯本康僧鎧,還有唐譯的魏譯的,這些一般人都不知道。中國這裏就很明顯了,這些我們也不必說太多了。

  所以我這方面就比較窄,對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沒有機會好好的深入。現在我們在學習念公的《大經解》,希望能夠帶給大家對《無量壽經》更深入的理解。念公也說過《無量壽經》是極殊勝的經,要以它為根本,而要通過《大經解》去了解《無量壽經》。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在做這件工作。對《大經解》了解了,那我們對《無量壽經》就更加的透徹更加的清楚了。那麼下面註解說:

“《黑谷大經釋》云:「於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經名根本,餘經名枝末。又此經名正往生教,餘名傍往生教。……又此經名往生具足教,他經名往生不具足教。」”

  《黑谷大經釋》這是日本的一部著作,底下這一段括弧當中的話就是他的原話,這是日本人的中文用詞,聽起來跟我們不太一樣,但是意思很清楚。

  「於往生教」就是提倡往生淨土的教化,有的是根本的,也有的是屬於枝葉的,枝枝葉葉的,經典也很多,「此經」名根本,「此經」就是咱們這個《無量壽經》,叫做根本的往生經,別的經叫做枝末的往生經,又此經《無量壽經》名為正往生教,這個《無量壽經》是正的,其餘的名為傍往生教,旁邊的邊邊上的。它的內容很多,他只是引了三個做比較。「又此經名往生具足教」,在往生教化裏頭它具足了。

  我們這裏頭講的,咱們怎麼能夠往生呢?就不像《阿彌陀經》,只是說了一種。三輩往生都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但是三輩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三輩往生之後還有往生正因,還有其它種種的原因都可以往生。所以這個《無量壽經》它是具足的、全面的。

  這就是我常常說的《無量壽經》的內容,可以從幼兒園到博士班,從幼兒園到博士班都是用同樣一個課本,不必換課本。你進來幼稚園,一樣給你《無量壽經》,小學中學大學到博士班,還是這本《無量壽經》。

  又說「他經名往生不具足教」,依一般法門都可以往生,但這些教化不是具足的。根據上面這個意思,淨土宗就像一個什麼呢?妙高峰的峰頭,常說佛法高如妙高峰,淨土宗就像是群山之中的妙高峰。但是這還不是最高的,是比一切山都高了,可是淨土宗像妙高峰。下來說了《無量壽經》呢?《無量壽經》就像峰頭上的那個尖兒,最高還有一個頂尖,就是那個頂尖。日本人說的話就是這個意思,對不對?

“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

  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在《無量壽經》第三品:大教緣起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所以這個很多人都忽略了,你不讀《無量壽經》就不知道,讀了有時候也忽略了,「當來」是什麼意思呢?「當來」是指從釋迦牟尼佛說經的時候開始,一直到以後以後的一切含靈,這「一切」兩個字大家要注意,沒有例外,一切有靈性的,各類眾生都包括在內了,怎麼樣子呢?「皆依此法而得度脫」,「皆」就是一個都不漏啊,全部都依這個法而能夠得到度脫,皆依了《無量壽經》的法,這是佛稱讚阿難善問,問佛何故放光?佛就說了,你這個功德很大,為什麼呢?因為你這一問,我就說了這個法門,我就說了《無量壽經》,所以這個功德很大,將來一切眾生都是因為這個法而得度脫。所以沒有一個例外的,包括在座的你我他沒有一個例外。既然如此,咱們在座的那一個你能夠說釋迦牟尼佛沒有包括你呢,是不是?

  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都是依了這個法而得度脫。那麼換一句話說,你不依這個法,你就走到難行道了。這個還比較說的不是很尖銳,是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皆以此法而得度脫」,那麼不依此法就不得度脫,恐怕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原意,他真正的意義就是這樣。

  但是念公說我這麼一說,很多人心裏就不見得同意了,不見得認同了,心裏就不舒服了,你們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佛說了這麼多經典,怎麼就只有你們?怎麼用「你們」兩個字呢?你說這話就是分自分他了?這個法門難信啊!所以念公在前頭說了一句比較和緩一點的話,所以就是如此,你說如何願解如來真實義啊!天天念經,天天念佛,天天聽經,解如來真實義不容易啊!這就是如來的真實義了,能接受的就是佛的知見,不能接受的還是眾生的知見。

“是知利濟眾生,此經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所以利益救濟眾生,這部經為最殊勝,為什麼呢?「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因為這個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就是最容易做得到的,誰都能做到,這個前面解釋過了。所以《無量壽經》它能不興起嗎?它如此的巧妙,如此之能夠普被,如此能夠救度。所以在這個時候最能普遍被大眾接受,這是有它的時節因緣的。下來看註解的第五段:

戊 大聖垂慈,特留此經

  這是咱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為特別的慈悲,特別把這個經給留下來了,所以這個經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來體會。在咱們這個《無量壽經》就有講到了,下面就是了,說:

“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就是說將來所有一切經都要滅的,所以我們也不是說佛法是永遠存在這個世間的,不是說我們永遠賴在這邊不走,不是啊,都有因緣的,緣存在,它就存在嘛!你看人類也有成住壞空,一切都有盈虛消長,將來經道要滅盡了,可是我為了哀愍眾生,這個「我」就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我把這一部經特別留下來,讓它留一百年,最後一百年什麼經都沒有了,只有《無量壽經》住世,這是有根據的,在《法滅盡經》裏面就有說了,這不是自己說,是根據經典的。「其有眾生,值斯經者」,在這個時代裏頭如果有眾生,「值者」就是遇到,「值」者是遇也,能遇見這個經的怎麼樣呢?

  「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你碰到這個經遇到這個經,就隨你所願,你願意往生就往生,願意幹什麼就幹什麼,都可以得到度脫呀!所以太難了。到最後佛還這麼的慈悲啊!佛慈愍啊!下面說:

“又《法滅盡經》中,亦具《無量壽經》最後入滅之情景。”

  這個《法滅盡經》是怎麼講的呢?法都滅的時候,不然《無量壽經》這個經很深入,所有的法都滅了,到那個時候眾生的根器就很差了,馬上就要沒有佛法了。

  這個時候他還能夠接受《無量壽經》嗎?我們想一想這個有問題啊!但是這話是佛說的,在這個《法滅盡經》裏頭說的,說法滅到最後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像那個燈剛剛滅的時候一樣。咱們停電時點蠟燭就有這個現象,蠟燭最後快要點完了,反而比以前更亮,亮了一下之後就滅了。咱們看太陽下山,太陽剛剛要下山的時候,所以不是有一句話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太陽下山的時候看見這個霞光燦爛,整個天空很美很美,可是就要黃昏啦,馬上就要天黑啦,也就是這個道理。人也是這樣,你看看,人在病的時候迴光返照,病人本來都不能說話,都昏迷了,忽然之間他又醒了,又能夠吃東西,和家人談笑,面色也紅潤,好像都很正常了。大家以為他好起來有希望了,那麼可是一下子功夫死掉了,就死了。所以這叫迴光返照,在它滅之前,反而有一個比它以前更好的情況出現。我們看那個油燈也是這樣,太陽下山也是這樣,人的迴光返照也是如此,這個聖道也是如此。這個時候什麼經都滅了,這個時候反而《無量壽經》能夠為大家所崇奉,就像將要滅的燈,這個光反而比以前更加的盛。但是沒多久,一百年而已,一百年過後就完了就沒了。

“此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持名法門之妙用”

  所以這是本經興起的因緣,最後還要靠這個經啊!那怎麼能不說這個經呢?是不是?所以這個經的因緣,念公就提出了五條。

“既如營養豐富之美食,可增健者之體力,復如殊效神驗之靈藥,能愈不治之沈疴。廣療眾病,普施饒益。故云:「大哉妙用,不可思議」也。”

  所以這個經既然像是營養豐富的好東西,我們現在吃了之後,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增長我們的一切,廣療眾病,普施饒益,就像什麼呢?就像極殊勝的藥,能夠治我們一切的病,故云:「大哉妙用,不可思議」也。所以真的是不可思議。

“至於末世,濁惡彌深,眾根愈劣,人壽十歲,垢重障深。於茲惡浪滔天,毒焰遍地之際,世尊垂慈,仍特留此法,以作慈航,以降甘露。佛恩深重,粉身難報。”

  那在這個末法,這個眾生你看看,到了最後還能夠度。所以在現在來說,眾生能夠遇到,能夠以這個來修持,那我們比末法的就更加強了嘛,是不是?這個是肯定的。

  那個時候人跟人相見,咱們下來這個劫就是叫刀兵劫,現在已經有點這個苗頭了,中國外國都一樣,一言不合拔出刀拔出槍就殺掉你了。將來到了最後就是這麼把人都給殺光的,誰和誰都不能夠相見,相見就先下手為強,你不殺他,他殺你。所以現在你看,你看他一眼,那小流氓無冤無仇,刀就拿出來就這樣,是不是?將來經滅盡的時候就是如此,刀兵劫啊,人的根器就是那麼差了,那麼的愚昧,那麼的兇狠了!

  可是這個《無量壽經》還能夠度脫,而且他說「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這個就值得我們深思了。所以「佛恩深重,粉身難報。」第一的大問題講了,現在講第二個大問題。那麼十門開啟的第一項教起因緣介紹完了。

  下來是第二項,本經體性。所謂「體」就是理體,就是說經的道理的根源,道理的依據。「性」就是性質,佛講這部經一切的理論、方法、境界,他依據什麼呢?如果我們知道他所依據的原理正確沒有錯誤了,那他所講的,我們就能信得過。所以這一章主要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對於這一部經的理論,修學方法建立正信,建立清淨堅固的信心。所以這就證明佛不是隨便說的,不是理想說的,是確實有理論的依據的。這一項的內容是比較難懂的,因為說的都是理,理體,理體不容易表達,更不容易講清楚,但是可以從比喻當中去體會。大家就根據個人的理解能力盡量的去體會,你能體會多少都不重要,至少知道有這麼回事就行了。說:

*二、本經體性

  俗話說:「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光是看現象,你要看它的本質是什麼,就是你要知道經典它依什麼為體?什麼是性?不能只看它的事相,事相就是現象,要明白它的根本。所以第二個我們就是要說《無量壽經》的體是什麼?性是什麼?好,請看註解說:

“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經正體。古德云:「諸大乘經皆以一實相為印。」”

  那麼澫益大師就說了,淨土法門一切「能所」都是實相正印之所印,是實相這個印子所印出來的。所以一切大乘經典以一實相為印。那麼實相是什麼呢?實相就是真實之相,實就是真實,相就是形相的相,真實之相。然後又說:

“實相者,真實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實相無相,亦無不相,相而無相,名為實相。”

  那是平等的一相,真的就平等,就無差別了。實相就無相,這個要知道。那麼實相是「本來無一物」,可是也無不相,那麼什麼都沒有相,就是什麼都沒有了,你把這個什麼都沒有了叫做對,沒有了就是「不相」,也沒有那個「不相」,沒有「相」,也沒有「不相」,要離開這兩端,這兩端都是邊見。所以我們這個見惑裏頭,要除掉身見,除掉邊見。

  我們都在邊見啊!我們只要是此,就不可以是彼,心就不是物,眾生就不是佛,是就不是非,空就不是色,這些都是叫做邊見,都落入兩邊。要不就是空,要不就是色,「相」跟「無相」這也是兩邊,所以眾生總是在邊見裏頭,要不就是「相」,要不就是「無相」。

  實相是無相也無不相,這麼一說就離開兩邊了,是不是?你說是不是?但是你說「是」,你也不懂,你說「不是」,你到底懂還是不懂呢?所以這個很難懂。

  那麼下面就舉例子說明了,說「相而無相,名為實相。」相而無相,這些地方我們從語言分別,從我們這個妄念沒有斷的這個頭腦之中,真實理解也可以說是不可能的。「相」而「無相」,那個相就是有相,有相它就是無相,所以也就是,有和無,也就不二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以《心經》你可以背得滾瓜爛熟,但是這句說什麼?你怎麼能夠懂呢?所以觀自在菩薩,他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他就真正的相而無相了。五蘊皆空了,才能度一切苦厄,而這個空不是沒有,一切都空了,眾生也空了,那你度誰啊?誰是你所度的?你怎麼度呢?但是如果你說你有度眾生,你又著了眾生的相了,這也是邊見。而《金剛經》告訴你,「終日度生又終日無度」,那麼聽了這句,你就沒有辦法啦!所以說是非思量分別所能解,所以只有求佛力加持。再有我們要自己好好聽經,要重複的聽要多聽。那麼再繼續看,說:

“無相者,離一切虛妄之相。無相即離相。又實相無不相,非頑空與斷滅。非如龜毛兔角,一切虛無。”

  那無相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什麼相都沒有啊?說「無」嘛,「無」不就是沒有嗎?怎麼可能沒有呢?現在我就是活生生的坐在這兒啊!怎麼會沒有相呢?下面說的就比較容易體會了,舉例子來說了,是離開了一切虛妄的相稱為無相,再聽多一遍啊!無相是什麼意思呢?是離開了一切虛妄的相稱為無相,你能夠離開虛妄的相,你不為這個虛妄的相所纏縛所困擾,無相就是離開相,你對這個相是離了,不執不著了,不執著了就實相無不相了,所以不是虛空的斷滅,到那一頭去了,不是空,就是斷滅。所以那個打坐的打到澄潭死水,這個叫什麼呢?這個叫枯木禪,跟枯死的木頭一樣,坐在那邊跟樹就連在一起了,跟那個石頭連在一起了,這也是個錯路。所以有句話說「枯木崖前歧路多」,你變得跟枯木死灰一樣,這就有很多的歧路了。所以不是這樣的,不是頑空不是斷滅,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本來無一物」,你看五祖給他擦掉了,惠能他不認識字,但是他請別人幫他在牆壁上也寫了幾個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五祖出來看到了,叫人把它擦掉,這也沒有見性,還是在一邊,這不是個權巧。所以祖師說的話都是真實的,當時惠能他是高過神秀了,可是那個時候還沒有見性,還需要五祖再給他講《金剛經》。如果當時已經解決了,何必還要半夜三更請他到方丈室裏面,再給他講一遍《金剛經》?如果可以的話,那就不需要了,那就多事了,頭上安頭。所以《金剛經》要破空論,很多人都執著在「都沒有了」,「無」,不是沒有了嗎?

  所以這裏說的無相不是龜毛兔角,根本什麼都沒有,不是。認為「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當然「本來無一物」它有它的一面,這個「何期自性」當時六祖還體會得不深。到了五祖再講一次,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一連的五句包括「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惠能到這個時候才真正見性了,不落兩邊了。所以是離一切虛妄之相,它就是無相也沒有不相,不是虛空斷滅,頑空斷滅,不是龜毛兔角,一切虛無。那麼《金剛經》的話說: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意謂即相離相,離盡虛妄之相,即見實相。故云即見如來。”

  凡是顯現出來的這個相,都是虛妄的東西。「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非相就是相而無相。講得再淺白一點,看大家能不能體會到,你看見這些相,而你沒有這些相的一種執著,那你就見如來了。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就在這個相的當下就離開相,不是要離開那個相,不要那個相,是當著相就離開相,而不是龜毛兔角,本來就什麼都沒有。

  「意謂即相離相,離盡虛妄之相,即見實相,故云即見如來」。離開了一切的虛妄之相,你就見到了實相了,因為你是被虛妄的相所纏縛所障礙了,你就不知道真實之相了。那當你離開這個虛妄之相,你就可以見到真實的相了,就見到了實相了。所以說「即見如來」。那麼夏蓮居老居士的那句話「妄消真顯」就是這個意思。「若見諸相非相」就是離開了這些虛妄的相,而你就見到了實相,所以說「即見如來」。這個如來就是說的法身如來,法身如來就離開了這一切相,所以說「實相無相」,但是不等於說沒有法身啊!

“此指法身如來也。法身如來離一切相,故云實相無相。但非無法身,故云實相無不相。”

  法身離一切相就無相了,你如果體會到沒有法身了,那你又跑到無相那一頭去了。無一切相,你見如來,見如來是法身,不是沒有法身,你見到法身,可是法身是無相可見,這是非常圓融的事情。所以實相無不相,實相離相,實際上也沒有不相,山河大地都是相,是不是?

“生滅之法,全屬虛妄,但生滅之中,有個不生不滅的”

  我們都知道有一生一滅,這一生一滅都是虛妄的相嘛!所以《心經》說的不生不滅,那才是真實的。「生滅之法,全屬虛妄」,生滅之法全部都是虛妄的,但生滅之中有個不生不滅的,這是禪宗很重要的話。你要知道,在你這個生滅之中裏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所以我們雖然在這個妄念一生一滅生滅不停,可是生滅不停之中裏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它朗朗常存,能夠見到這個,就叫開悟了,在「眼」,叫「見」,叫見性,在「耳」,叫「聞」,叫聞性,見聞覺知這個根性,它是不生不滅,它是真的,不生不滅就是真的。

  怎麼曉得是不生不滅呢?你看下面舉例子了,相當有趣的一個例子,在楞嚴會上,佛給波斯匿王說的那一段話,很有意思,我們來聽聽!佛舉了一個比喻,就問波斯匿王說:「什麼時候你第一次見到恆河水啊?」波斯匿王就說了:「三歲」,他母親帶他到恆河邊去玩的時候,那是他第一次看到恆河水。佛就問他:「大王,你現在多大年歲了?」波斯匿王說:「六十有二了。」「那你六十二歲見的恆河水,你這個『見』有沒有變異啊?有沒有變化啊?不是講外面的景象,就是你能見的那個能力。」波斯匿王說:「沒有變化,三歲時候的『見』跟現在的『見』,這個『見』的的確確沒有變化。」佛就講了:「不變就是真的,會變的是虛妄的。」

  那也許我們會感覺到年輕的時候這眼睛很好啊!再怎麼遠都看得清清楚楚,不需要戴眼鏡,是不是?再小的字也看得清楚。但是老的時候就要戴老花眼鏡了,老了,看不見了,耳朵也不靈了,也聽不見了,給大家說,那不是你的見性,也不是你的聞性出了問題,不是!是你的眼根你的耳根有了障礙,跟你的見性聞性沒有關係,聽懂了嗎?聽懂了是用什麼聽啊?是用耳朵聽還是用心聽啊?用心聽那就是聞性了,看清楚了嗎?看清楚你是用眼睛看還是用你的見性來見呢?

  所以你看不清楚就需要戴眼鏡,眼花了要增加度數這個那個,那不是你的見性,跟這個沒有關係。換句話說,是你的眼根你的耳根有了障礙,換一句話說還是妄相中有障礙,那個真相裏頭實相裏頭沒有障礙。這就是講的,性是真的,相是妄的假的。那麼下面註解再說了,說:

“諸生滅法是差別相,但差別之中,有個無差別的。不生不滅,無有差別,即是平等相。故云實相乃平等一相也。”

  生滅法就是差別相,就出了種種的差別,就有生有滅,就產生種種的差別了。那麼在一切差別裏頭有一個不差別的,始終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沒有差別的,不生不滅,沒有差別就是平等相。所以說實相就是平等之相,這就是實相。所以實相的道理很深,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但是下面註解就舉世間的例子來說明,這樣我們就比較好懂一點。我們看註解說:

“實相義深,若明實相,即為悟大乘理。茲以喻明:譬如以金製作塔、像、瓶、碗、釧、環,各顯差別之相。倘將眾器,重入冶爐,復化為金,原有諸相,盡皆消滅,但各器本體之金,仍舊如是。可見各器差別之相,有生有滅,皆屬虛妄,但各器本體之金,平等一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我們來看看舉的這個例子,舉什麼呢?舉「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實相的道理不太好懂。所以下面就打個比方了,雖然文字念是念過去了,可是這個道理大家還是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我們可以做個比喻,使到我們心中能夠體會一些。我們現在等於在研究一個指月的標,把這個標研究清楚,我們就拿金子做成,咱們故宮的珍寶館拿金子做成各式各樣的東西,盆盆碗碗,女人的首飾,寶塔,佛像,都是純金所做的。所以你看出來就有種種的差別,這就是差別相了,相肯定有差別,你不能說這都沒有差別都一樣啊!怎麼會一樣呢?耳環是耳環,項鍊是項鍊,寶塔是寶塔,佛像是佛像,怎麼會一樣呢?都不一樣啊,肯定有差別。你不能說這個金盆不是盆,金寶塔不是塔,都是金嘛,它是有這些差別相。但是這些差別相是有生有滅的,怎麼說呢?它怎麼出現這個相呢?是鑄出來的。你在爐子一燒,所有一切的項鍊、寶塔、佛像全部一燒,就都變成金子的溶液了,這個相就沒有了。你要去那裏找塔找佛像找盆呢?是不是?它這個差別相有生有滅,就是虛妄。現在一個金的杯子現出來了,可是過一會兒它就沒有了,所以他怎麼不是虛妄不是真實不是常住的呢?但是你不能說杯子的相都沒有啊!這個佛像你不能說它沒有啊!它是有一個佛像,但是它有生有滅的,它會沒有的。至於這些東西它的本體呢?我們現在在研究本體理體啊!本體都是金子,那金子就都是平等的嘛。既然是金,化學上就是一種元素,就是這一類東西,它都是一樣的,這個金它是不生不滅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你燒了它還是金子啊!不增不減,它是多少就是多少,所以你也不能到金店說我要一條項鍊,但是我不要金,那店員說我怎麼給你啊?你要用金來做一條項鍊,可是你又不要金,這就等於把理跟事分成兩個,將性跟相當成兩件事,它不是兩件,它本來就是不二。

“以上以金喻真實平等之實相,以金器喻種種差別相。”

  所以就把金子來譬喻這個真實的平等的實相,因為平等的實相可以流現出種種的盆啊、碗啊、寶塔啊、金像啊、女人的首飾啊、項鍊、耳環等等這些東西。

“由上喻可明,若看破諸金器—塔、像、瓶、碗、釧、環等虛妄差別之相,即見諸器中平等真實之金。”

  所以平等是這樣來理解的,一切眾生皆平等也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看破了這些碗碗盆盆、寶塔佛像種種的差別之相,你如果是注意到這些相,你的心就在分別裏頭去了。可是你要注意它的本體都是什麼呢?這些東西無非都是金子,都是金子鑄成的,那你就看見了平等的真實相了。沒有盆,沒有碗,沒有佛像,沒有塔,這些都是虛妄的。所以知道虛妄,那你就會看破,看破自然就不會執著了,自然就容易放下了。放下是很簡單的,但是放下之前你一定要先看破,如果沒有真正看破,那你這個放下是暫時的,那個叫放棄,叫逃避,遠離,不是真正的看破事實真相。那如果真正看破事實真相,你就很容易放下了,是不是?所以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以喻離一切法虛妄之相,即見實相。”

  這就是打個比方,拿金子譬喻咱們這個,我們離開了這一些盆盆碗碗,這一些虛妄的相,知道這些都是金子,就見到實相了。所以把金子來譬喻這一切的本體,那些形相那就是差別之相了。這一些差別之相,不管它是盆也好,是碗也好,是塔是佛像,它的全體是什麼呀?全體都是金子,沒有別的,全體是實相。佛像寶塔全體都是實相,那個盆那個碗也全體是實相,全體是金子。

“離虛妄差別之相,故云無相。於虛妄差別諸相之中,有真實平等之本體,故云無不相。當相離相,相而無相,乃顯實相。”

  這一段說什麼呢?說的就是離開了虛妄的差別相,所以稱為無相。在這虛妄差別之相當中,它有一個真實平等之相,本體就說無不相,當相離相。你看見這個金盆,你知道這個金,不執著這個盆,這個盆是不真實的,為什麼呢?這個金盆拿到爐子一燒,那個相就沒有了,燒到最後都是金,所以你在這個相當中當相就離相了,這就是相而無相,有相而沒有你可執著的這個相,這樣清楚了。它都是不真實的。「乃顯實相」,這樣才能夠顯現這個實相。

  那麼這樣做了個比方之後還要說明一句,還要說清楚,這種比方,前面講了很多比方,這種比方我們世間現在有很多科學,很多新的東西,我們可以拿來做很好的比方,就是可以拿來做比喻。總之可以說,世間上的一切一切,沒有一件東西能夠真實的把這個體性,佛的這些道理,能夠譬喻得盡美盡善,沒有可能。只能夠比喻得相似而已,讓大家從比喻當中去體會。當然各人體會都不一樣,每個人的體會都不一樣,而且每一次的體會都有所不同,這就是佛法奧妙的地方。那麼下面註解再說了,說:

“但實相離言說,正如南嶽懷讓云:「說似一物即不中。」故實非任何世間譬喻所能深明。”

  那麼這裏又舉一個禪宗的公案,這是六祖之下的南嶽懷讓,南嶽就是恆山,是地名在現在的湖南。南嶽懷讓他是七祖,中國禪宗的七祖。七祖參六祖的時候,當時大家都聽到廣東六祖的名字,很殊勝,所以大家都到廣東去參六祖。懷讓見到六祖之後,六祖就問他說:「什麼物?怎麼來?」你是個什麼東西?這絕對不是罵人的話,大家別想歪了。你是個什麼?你怎麼來的?這一問,懷讓答不出來了,你是個什麼呀?你怎麼來的?多少年之後,所以你看古人很用心,不輕易放棄。如果是我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嘛,又沒有罪,是不是?祖師不一樣,一個問題答不出來,幾年之後都在參這個問題,我到底是什麼?什麼物?我怎麼來的?禪宗就是這樣的法門。八年之後,一天,懷讓他再去找六祖,他說我能回答。那好了,六祖就再問他了:「什麼物?怎麼來?」底下就是他的答話:「說似一物即不中」,你要說它像個什麼東西像個什麼物,那就不對了。沒有一樣東西能說我是個什麼物。你說個比方也不行,能說出我是什麼物,那個比方也是個物啊!凡是只要說出來是什麼什麼的,都不對了。所以六祖就給他印證開悟了,說:「你如是,我如是。」所以南嶽懷讓底下是馬祖,所以有句話說:馬駒踏殺天下人,門下出八十人善知識,就是這句「說似一物即不中」。下面說:

“於上喻中,若誤認為實有一具體之金相可得,則仍在相中,而非無相之實相矣。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

  因此我們說金說什麼,我們不能這麼體會,體會還有一個金相,以為是實相還存一個什麼東西,這是沒辦法才拿金子比喻實相。但是你如果要存著一個好像金相的一個相,那你還是在相之中,因為金它也是相嘛。所以這只是比喻,在這個世間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比喻得完完全全確確實實我們的這個自性,沒有辦法。所以只能夠比喻得相似而已,所以金或者說水,水起了波了,這個波是相,水就是性,所以這個是比喻。所以如果你還存在著有一個金像的相,那你還是在相之中,這就不是離相的實相了。

  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未曾道過一字,說法說了四十九年,一個字也沒有說到。

  所以講到這裏我就想到,有一位朋友他初初看《金剛經》,他就看到這句話,《金剛經》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所以他就是看了這句話就說,你們怎麼相信釋迦牟尼佛說了這麼多東西呢?他說他沒說過一句話呀!《金剛經》不是說了嗎?如果有人說釋迦牟尼佛有說法,那這個人就是謗佛了。

  這些道理不是搞學問的人能體會的,所以念公說:我們希望大家你搞學問最多是什麼呢?最多是說通,只是個「說」字。看了很多佛書,你可以寫好多論文,你的著作比你的身體還高,那只是說通。

  那空能我自己連說通都說不上,連說通都不是,我這是「沒通」,我是轉述而已。

  所以你不能「明自本心,達自本性」,宗你就不通了。前面跟大家也說過了,「通教不通宗,長蟲鑽竹筒」,所以是要宗說俱通,才是真正的善知識。這樣真正才是佛門的龍象,真正可以為世尊執掌法炬救度眾生。

  好,我們今天就學到這裏,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