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1集
2022/06/29 23:35:06瀏覽273|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1集

  七寶淨土講堂堂主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我們淨宗大德黃念祖老居士的一部偉大的著作,《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就是《大乘無量壽經》註解,簡稱《大經解》接著下來的內容。我們之前在十門開啟的第一項:教起因緣,跟大家談了一些,從開始介紹大教興起的因緣,下來是詳細地說明本經興起的因緣,就是單單說我們《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因緣是什麼呢?這個分了五個項目,在《大經解》第10頁。我們看,說:

甲 稱性極談,如來正說

《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

  《華嚴》《法華》是圓教,是頓教,是稱性之教,是稱佛的本性而談的,不是權巧方便的說。佛說《法華經》的時候已經開權顯實了,開權顯實是指捨棄權教的說法,直接顯示真實義的意思。釋迦牟尼佛講過二十二年的大乘般若,講了聲聞緣覺二乘十九年,合起來就是四十一年,最後八年開權顯實講了法華,前後講了四十九年。顯實是明確的指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因為具足佛性而一切眾生必能成佛。所以三乘教是權說,就是權巧的說,因為大家的根機不夠,所以只好這麼說了,這樣大家才能夠明白。好像現在我們中學生念物理學也是一樣,什麼電流等於電壓是一個常數,用符號U表示,電阻用R來表示,電流是用I表示,I等於什麼?U被R除....這個就是權說了。實際上沒有這個事兒,實際應該是什麼呢?實際應該是微分,dU被dR除然後等於dI,這些公式就是權說,現在念的都是權說。真實的告訴你,那你就不懂了。科學也都是如此嘛,你只能懂得這樣,就告訴你這樣。現在要把微分給你算出來,你就沒有辦法了,這一關就過不去了。佛說法也是如此,開始說《華嚴經》,大家不懂,所以就說阿含部,《阿含》講了很多很多經典,有多少阿含啊?現在咱們這個成實宗俱舍宗都是屬於小乘,《成實論》《俱舍論》都是小乘,都是權說,因為大家不能接受高的,只能接受這個。這個底下也有好處,你知道一個電壓、電流、電阻三個的關係,電壓大電流就大,電阻大電流就小,知道這個關係還是很重要的。雖然它不真實,但是它可以讓你得到一個概念。所以佛就先說小教,然後才說始教,所以是小、始、終、頓、圓。《華嚴》說了不懂之後開始就說小說始了,但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目的,不是讓大家成阿羅漢自了就算完了。但是開始要啟發啊,更發大心,所以就開始了法相唯識這一類,還有那種空,性空的空,那是共的般若,不是不共的般若,這都屬於始教,開始了。那麼終教就是《大乘起信論》,然後是頓教、圓教。所以說到圓教才是稱性之教,《華嚴》《法華》都是圓頓的稱性之教。

  「但其歸趣,卻在本經」,這兩部經以什麼為它的指歸啊?它到那裏為止呢?那裏算是它的家啊?就是歸宿啊!這裏說卻是在《無量壽經》裏頭,念公這個話是根據澫益大師的話說的,不是他自己的意思。繼續看註解說:

“蕅益大師讚本經云:「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是故本經稱為稱性之極談也。”

  澫益大師稱讚《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一本經,《阿彌陀經》有的時候稱為小本,《無量壽經》稱為大本。有的時候《阿彌陀經》稱為小經,《無量壽經》稱為大經。其實這兩個是一部經,但是有大有小。再把《華嚴經》加進去那就是-《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華嚴經》是大本華嚴,可以這麼說是同一部類。

  澫益大師說《阿彌陀經》也就是《無量壽經》,是什麼呢?是「絕待圓融,不可思議」,絕待就是絕了對待。咱們現在一般都是對待法,都是有矛盾的,說是就有非,說生就有滅,都是相對的。絕對的就是絕待了,沒有對待了。所以《維摩詰經》講了不二法門,一有二就是有對待嘛,「不二」誰跟誰對待呢?不二法門,絕待的圓融是不可思議的。這都是《華嚴》跟《法華》。

  但是《華嚴》的奧藏,《華嚴》的深奧的,它所含藏的內臟,《華嚴》的奧藏,深密的,我們說三藏法師,藏就是藏,會聚。深奧的內容,以及《法華》的秘髓,就是說最深最精最微妙的,大家不能理解的,所以稱之為密。佛法沒有說保密的,但是這個道理大家聽了跟沒聽是一樣的,所以就成為密了。這是個秘藏,《華嚴》的奧藏,《法華》的心髓。

  所以達摩祖師臨終讓自己的弟子各說自己的心得,說來說去,最後慧可大師他一句話都不發,依依而立,站著不動。達摩祖師就讚歎說:「子得吾之髓」,你得到了我的心髓。

  「髓」說的就是心要,所以《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一切諸佛的心要,菩薩萬行的指南針,「皆不出於此」,都不出於《阿彌陀經》或是《無量壽經》,這是大德的話。

  蓮池大師、澫益大師都不是普通人,印光大師稱讚,蓮池大師大家公認是彌陀化身。這樣大德的話,很多人不大注意,可見得我們要好好的注意,我們要好好的去領會,更要相信,不能懷疑,要完全的接受過來。

  「是故本經稱為稱性之極談也」,所以本經是稱性極談啊!第一個原因為什麼要說這個經呢?因為這個經是稱性極談,是如來正說,所以必須要說這個。再看下面註解說:

“又日道隱於所著《無量壽經甄解》中曰:「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

  日本一位大德叫道隱,他做了一本《無量壽經甄解》,這個書很深,確實有他自己的見解。他說「五濁之世造惡之時」,現在咱們不是到了五濁惡世嗎?五濁就是,見濁、眾生濁、劫濁、命濁、煩惱濁等等都是濁,人人都在造惡,國內國外都是一樣,惡人很多,像美國的紐約,晚上女孩都不敢出門,一個人不敢上街,造惡的人太多,確實是如此,天下一樣。

  「聖道一種今時難修」,這個說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聖道。現在人太惡,人心太壞,現在很難修了。過去完全按照兩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的時候那種制度那種方法,現在的人就很困難啦,為什麼呢?根器不夠了。

  「其難非一」,這個難的地方不是一點點而已。所以說「特此一門」,就是特獨有淨土這一門。「至圓極頓」,這個圓它是至圓,到頭到頂點了。頓是極頓,最極到了頂尖了。又說「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因為這個法門是很深很殊勝,你不深入不會認同。

  前陣子到中國湖南湘潭,遇到一位大學的講師,十足的知識份子,他接觸佛法也不深。聽了黃念祖老居士的開示,才認識到原來淨土宗不是她想像的,原來好深啊!那你非得要聽聽念公的淨土開示,不然還是不會覺得很深的。所以對知識份子要讓他聽念公的,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這樣才會折服他們,讓他們心服口服。

  而淨宗的傳承還是需要靠年輕人,靠知識份子,但是淨土法門它普度啊!誰都能接受,可深又可淺,方法又簡單又容易又直接了當。你看你所念的這句那摩阿彌陀佛,就是你的本心,所以你就是念念喚醒自己了。這個自己說的是你自己的本性,你的自性,一句一句就是把自己給叫醒。現在你是睡著了,在作夢,所以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大家都在有為法裏頭,如夢如幻,都在作夢,整個是在作夢,不只是晚上才叫做夢,六道就是夢。所以禪宗祖師才有一句話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現在大家都在做六道的夢,要把自己給叫醒,你怎麼叫啊?打麻醉藥打完了之後,麻醉藥過了他又恢復知覺了,就喊他的名字啊,叫他的名字啊!比如說我是空能,你就叫嘛,空能...空能...就把他給叫醒了。那現在咱們念阿彌陀佛,就等於這個一樣啊,麻醉藥把你弄昏過去了,麻醉藥是比喻,指的是種種的妄想、執著、煩惱、牽掛、無明,迷惑顛倒,使得自己的清淨法身不能夠顯現,不能醒覺,那你現在怎麼叫醒呢?你怎麼能夠醒過來呢?自己喚醒自己嘛,而自己喚醒自己只有這個方法,其它方法還是不能醒,而是可能只是勉強張開眼睛看一下,又睡過去了,又睡回去了,不能完全徹底的醒過來。只有這個方法,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所以就是簡易直捷。

  那麼說「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佛出世的正說有許多各種各種的說,有權說或者委屈的說,不得不委屈,這個在前面也講了很多,因為大家都是這個水平。那麼現在水平更低,說了你都聽不懂,只好跟你說一種方法,讓你現在先得到好處,那佛只好委屈的說了,不是正說。所以佛也說,佛的種種教是可以有矛盾的,你看《大乘起信論》就說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圓教就刹那可以成佛,這不就有矛盾了嗎?這個矛盾佛就說了,你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要依止那個了義的,不是說這裏頭怎麼辦呢?佛的說法怎麼會矛盾呢?佛已經替你做好了選擇,你看看這兩種,那個是了義教,那個是不了義教?你要依止那個了義的教,不能去依止那個不了義的教。

  所以現在學唯識的人就攻擊淨土了,就是不了義教攻擊了義教,是不是?這很明白,他始教攻擊圓教,他不了義的就攻擊了義的,這個我自己舉了一個世間的例子,也許舉得不恰當,還請大家指正。

  像我們在學校讀小學學的是算術數學,到了中學就要提升了,那就不是算術了,那就是叫代數、幾何、微積分,這也是數學啊!但是你小學生不能否定啊!你沒達到那個地步啊,沒達到那個地方,你不能不承認啊!因為你小學沒有這個嘛!小學沒教代數、幾何、微積分。

  佛說法也是這樣,所以是有階梯的,是為不同階段的人說的,因此是沒有衝突的,更沒有矛盾,所以才分為了義跟不了義。

  下來說:「一代所說歸此經」,一代就是佛說法四十九年的所有法,最後都歸到《無量壽經》,都回歸自性,這就是「般若為導,淨土為歸」的意思。所以道隱法師這句話就是讚歎到極點了,佛的一代所說的都依到這部《無量壽經》了。像什麼呢?「如眾水歸於大海」,你看天下一切水都往海裏歸,以中國來說,主要有三條江,珠江,黃河,揚子江都流到海裏去了。所以一切經最後都要流到極樂世界,去往生彌陀大願之海。

  「由此言之」,這麼說來,「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華嚴》之典不就說了百萬阿僧祇因緣,「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法華經》是這麼說的。「亦唯為此法之由序」,這兩部經,《華嚴經》跟《法華經》,也就是為《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做序,由序,做前面的引言序論,引歸到《無量壽經》,說的話就是這個意思。

  這就是日本大德的話的意思,這就是百花齊放,種種的都應當所了解,然後根據各人自己多生的宿慧和根器,選擇一門去精修,聽清楚要精修,法法都是導歸圓頓,都是極殊勝的。

  但是不修總是不行,你說食數寶,就是我們常說的紙上談兵,只能會說今天有什麼好吃的,譬如你到餐館看到菜單形容得很好吃,而且你看現在的菜單照片拍得多逼真,很好看,色香味俱全,那也只是菜單而已啊!你得讓廚師真正把這個菜單所形容的實際上做出來,你自己親自嘗到了才證明菜單說的沒錯。就好像說人家有寶貝,有金銀珠寶,那你去跟人家數一數,數這些金銀珠寶數得很清楚,多少綠寶石,多少紅寶石,多少金剛鑽,多少珍珠,賬目一點也不錯,但是跟你沒有關係,都不是你的。

  所以我們最重要就是要自己修。我常常聽到有同修羡慕甚至崇拜什麼神通什麼法王,那是他的成就,跟你沒有關係。各人生死各人了,所以這個一定要清楚。下來我們再看註解說:

“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

  所以《無量壽經甄解》的這一段話就是說,《華嚴》《法華》這兩部經只是本經,就是《無量壽經》的一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的指歸,所指出的歸宿的地方。佛說了一大藏教是拿這個《無量壽經》做為還家,歸處,回歸的意思。下來又說了:

“《華嚴》經末,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

  《華嚴經》末了最後一卷,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把《普賢行願品》也列入淨土五經之一,這就是證明了。《華嚴經》講了那麼多玄妙,講了八十卷,最後還是「願我...」,這個「我」就是普賢菩薩自己說的,「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所以都歸到這兒了,這就是證明了。

“聖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圓頓,本無高下。唯以眾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飢遇王膳,而不能饗。”

  聖教就像旃檀一樣,片片皆香,沒有一片不香的。法法都圓頓,本無高下,你看《金剛經》不是說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那既然都一樣都好,都是佛說的,那修什麼學什麼經都一樣,那為什麼一定要念佛呢?為什麼一定要修淨土法門呢?修別的不行嗎?是不是你空能法師是專修淨土的自賣自誇呢?下面就把事實的情況給我們說出來了,說「唯以眾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但是眾生心中的污垢很重,障礙很深,心也很粗,智慧也很淺。

  下來就說了比喻了,「饑遇王膳,而不能饗」,這句話是形容,形容說你現在肚子餓了,遇到國王擺了宴席在這兒,你也不敢吃,不敢去動筷子啊!就是這個意思,別的法雖然好,你卻不敢動。說穿了就是沒有能力。

  所以我們人要有自知之明,尤其是學佛法,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自己的能力不能不知道。

“唯本經持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

  你好像這個法相唯識最後是唯識觀,哇!那很殊勝,一切都是唯識所現,一切都唯識,你不就平等了嗎?一切都平等了,那不就都解脫了嗎?但是在實踐上你這麼去用這麼去觀,那平常的時候可以,但是真正問題一來就不行了,境界一現前,什麼道理都用不上了,雖然常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這個時候也是沒有辦法了,佛來了都沒有辦法,都不管用了。所以它這裏頭就是用不上。

  「唯本經持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這是個易行道,人人都可以去做的。

  這個地方也稍微說一下,有的人對於這個「易行」又有所誤解,一聽說這個淨土法門是易行道,那就容易不需要費力了,那我就可以輕輕鬆鬆的成天我看我的電視,我打我的麻將,我唱我的卡拉ok,喜歡就念幾句,忘記了也無所謂,咱們廣東話說,塞死咩?(這有罪嗎?)反正這是易行道,那就不行了。你這個根本就表示你沒有願力。

  這是說這個易行道是和其它的法門相比,比如參禪、持咒、修密、修教觀、打坐,和這些種種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相比,沒有一個比這個更容易得到成就得到解脫的,所以稱之為易行道。

  不等於說你這個可以放逸懈怠也能達到目的那麼容易,哦,那不行。你還是要能符合佛來接引的條件,要達到能夠往生的目的,這樣你的一切業,阿彌陀佛都替你包乾了,都替你承當了。要做到這一步,你必須要符合彌陀的心願哪,要真實的信,真實的發願,你要對於這娑婆無所留戀。如果你很留戀這娑婆的一切,那麼你這個往生極樂的心就不專一了。所以這一切合在一起的話,就是我們要好好的有信有願,而且很好地念經念佛,要真正做到這一切也不是容易的,也不是很容易的。要真正有自己的覺悟,自己的努力。所以這個「易」是比較來說的,還是需要一番寒徹骨啊!所謂「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都要有一番真實的努力!而且還要做到專、精、純不可。

  所以念公常常說,極樂世界這個大學要求的考分最低,你有二三百分都能考取,但是交白卷就不行啦。好的學校要五百分,四百分以上才有希望,極樂世界二百分就行了。所以你也得發菩提心,也得一向專念,也得做種種功德,做出世三福,那你就比那個考五百分六百分的就容易多了。而且這個學校去了之後沒有降級,沒有開除,沒有留班,出來之後個個都畢業,個個都是博士,個個都是愛因斯坦。

  當然這是比喻,其實遠遠的超過愛因斯坦,個個最後都成佛,而且成的是圓教的佛果,這是它的特殊的地方。

  這個易行道要這麼來體會,和其它的相比,這個最容易,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了。那如果這個都不行,那就別的更不行了。但是這個如果不是一番真實的發心,真實的修持,照樣還是要虛度一生的。下來說:

“《大勢至圓通章》曰「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即凡夫心,開佛知見。”

  《大勢至圓通章》這是在《首楞嚴經》裏頭的一章,在二十五圓通裏頭有這兩句,「淨念相繼」,「自得心開」。他是主張「淨念相繼」裏頭就可以得到「自得心開」,「淨念相繼」是什麼呢?就是我很清淨的念,不是又想到這個又想到那個,沒有別的東西了,就是一切都放下了,但是我這句佛號沒有放,這個叫「淨念相繼」,佛號沒有放,我這一句接著一句一句接一句,就這樣不是很容易嗎?那麼就自然得到心開了。

  當然這個跟別的方法比起來較容易,但是真的要去做,做了以後就知道還不是很容易的,還是要很發心,還是要祈禱佛力加被,如何如何才能夠做得到。往往是念佛了以後反而是妄念紛飛,不是昏沉就是散亂,所以也不是容易的事。能夠做到「淨念相繼」,必定就能「自得心開」,就是我們說的「一句佛號念到底」,把自性佛給念出來了,當然就自心開顯了,你的自心就開顯了,所謂「妄消真顯」就是開悟了。念到淨念相繼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的事情,但是也需要很努力才能夠做得到。就是這樣。

  「即凡夫心,開佛知見」,咱們凡夫的心很惡濁很粗淺很愚癡,這樣一個心就能夠開出來佛的知見,像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大智慧,一切法,人天導師啊,法中之王,聖中之聖,跟他的知見就相同了。所以禪宗的三關齊破,見與佛齊了,三關都破的人,你的見就跟佛相等齊等啦,你的看法跟佛的看法就一樣了,這是咱們這個父母所生之身,即身就這個身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禪宗比我們這個,就難得太多太多了。

“至於根器淺者,但能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乃至十念,臨命終時,蒙佛攝受,便生極樂。花開見佛,悟入無生。奇妙疾捷,莫過於是。”

  那麼至於根器淺的人,他就不能夠做到還希望心開,開始入佛知見跟佛一樣,可以作為人天的祖師如何如何,這個他都不行啦。但是如果能夠至心的信樂,至心的相信,至心的歡喜,所以你看佛經到最後都是「皆大歡喜」,聞到法之後,你要生起歡喜心啊!你看我們的夏蓮居老居士聽了淨土法門之後,在房裏面一個人哈哈的笑了一兩天。他說這一回我可是有辦法了,我能夠出去了,這個六道輪迴太久了。當然他這是表法,是做給我們看的。但是我們聽到這個淨土法門,還是沒有感覺,不認為稀有難遇,還是幹什麼呢?還是在忙世間的事。這個淨土法門,你至心的相信這個法,那你就可以樂,你就有辦法啦,就樂呀,願意去啊!「願生彼國,乃至十念」,你只要念到十念,臨命終的時候,就蒙佛攝受,佛來攝受你,不是你有這個水平,不是。

  淨土法門還有一個特殊的,我們底下還要講,是叫他力法門,仗他力,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是最困難的時候,是最不容易修行的時候,你完全靠自力,仍然是做不到的。但是這個淨土法門,只要你真正是信願持名了,在你臨終的時候,佛就現在你的跟前,就以佛的威力、三昧力、神通力加持你,使你也入三昧入神通,精進不亂,而能夠清淨念佛,隨佛往生,淨土法門最特殊在這裏,所以稱為他力門,果教派,是從果上起修的。前幾堂課跟大家說了很多從果上起修的,不是單純利用自力。禪宗就是單純利用自力,靠自己的力量來開悟,開悟了之後,有的時候你還不能夠斷除後有,還要轉世,所以往往禪宗開悟了之後,像什麼呢?像蓮池、澫益都是開悟的人,永明大師都是開悟的人,都歸到念佛了。所以如果你參禪開悟,你不弘揚淨土修淨土,有的時候往往是「管保老兄欠悟債」,你的悟還悟得不夠。所以參禪之後,你不見得就能夠徹底解決問題。有的祖師你看看像蘇東坡,蘇東坡前身都是開悟的人,第二世就變成蘇東坡了。

  「花開見佛,悟入無生」,咱們那怕是能信樂,能念,蒙佛攝受,便生極樂。花開見佛,聽佛說法,你就入了無生法忍了。所以說這個是「奇妙疾捷,莫過於是」,這個是最奇特最微妙,最快,最直截,「莫過於是」,就是沒有再超過這個的了,沒有了。

“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

  一切眾生都因此而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佛這才稱他的本心,這才是佛真正要說的真心話。佛為什麼要成佛呢?佛為了救度眾生,要救度一切眾生啊,一切眾生怎麼才可以得度呢?這樣才能夠得度啊。所以十方諸佛這個心願就稱心如意了。

“又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名正說。”

  真實之法,唯一之法,無有權曲,不是權說,不是個權巧方便的法,也沒有什麼委屈,所以叫做正說。

“又乃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脫,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說這個經呢?

  就是「稱性極談」,如來正說,因為如來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沒有保留的,完完全全的交給我們了。如來稱他自己如來的佛性,把這個法門全盤給托出來了,毫無保留都給我們了。上次不是說了嗎?如來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全給咱們啦,就是這句佛號,這句那摩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咱們這個地球上所得的這個法,全給我們了,所以稱為稱性。

  「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脫」,這是《無量壽經》的話,這是佛說的,一切含靈就是有靈性的,都是因為這個經而得到度脫。所以大家要注意這句話,是因為這個經而得度脫,不是別的經啊!這絕對沒有自讚毀他的意思,完全是根據佛的意思而說的。

  「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所以在稱性當中是登峰造極之談了,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到了頂點了。「故為稱性極談」,這裏要解釋一下我們這個小標題是什麼呢?這是「稱性極談」,如來要稱他的本性,要廣度眾生,有這麼一個微妙法門,所以就是來說這個《無量壽經》,就是說這樣一個法門,大家都因此而得度,都因這個法門而得度,都因為這部經而得度,佛就稱他的本心了,佛就真正的滿他的願了,就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繼續看「教起因緣」的第二段,在第12頁,說:

乙 三根普被,聖凡齊收

  第二就是「三根普被,聖凡齊收」,這些在前面我們都聽過也提過了,這裏再來加強一下,再來細說。

“夫眾生根器千差萬別,世尊故說八萬四千法門廣應群機。”

  所以佛就是應眾生的根機而說的,不是對所有的人說的,因此我們要會選擇,要選擇適合我們的。如果你不會選,那你要聽佛的話,相信佛跟我們介紹的準沒錯,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淨土最應這個時代的機了。下來說:

“《華嚴》圓教專接上上根人,智慧如舍利弗,神通如目犍連,於佛聲聞弟子中均稱第一,但在華嚴會上,如盲如聾,況是下於此者,故云下根絕分。”

  這句話就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華嚴》《法華》等等是圓教,他是要接上上根的,我們知道佛當時說《華嚴》的時候,大智慧像舍利弗,大神通像目犍連,他們都跟瞎子聾子一樣,他們是不見不聞啊!就是如聾如盲。你看都是小乘的極果了,小乘最高的果位了,也就是大阿羅漢,他們還無所知啊。所以比這個再低一點的,那就更不行了,「故云下根絕分」,下根的人在這個地方就沒有辦法了,是不是?那我們自認是什麼根啊?所以他就不能夠救度下根的人。

“至於小始諸教,乃接權小之機,對於上根則有教淺機深之失,亦不應機。”

  至於小教始教,開始權說,說的是教你怎麼證得阿羅漢,怎麼去修持,始教就開始講法相,講什麼什麼這一些,這一些是接一些權小之機的,只是小乘的根器,權教的根器,還不是實教。

  「對於上根則有教淺機深之失,亦不應機」,那麼對於上根,那就有教淺機深之失,你這個教是很淺的,他的根機是很深的,他就不滿意了,他就不想學了,沒有興趣了。下面的合適了,對上頭的就不合適了,所以也不應機。

“唯本經之持名念佛法門,聖凡齊收,利鈍悉被。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

  但只有本經這個持名的法門,是「聖凡齊收」,聖也收凡也收,以前不是舉例了嗎?王慎軒那個老大夫人大代表,他的弟弟看見就要入地獄了,都收,阿彌陀佛也來接他。還有上次講的夏蓮居老居士佛堂,那隻老鼠跟著念佛也往生。下根的都是如此啊,齊收,全都收。徹上如文殊普賢,普賢菩薩在《普賢行願品》裏頭有四句偈說:

“普賢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普賢菩薩求往生啊!這四句只有這麼講,沒有別的講了。那文殊呢?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現在參禪的人,你們還能超過文殊嗎?是不是啊?文殊大智慧,他變成了五言,五個字的,還是一樣的內容:

“文殊偈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文殊菩薩就是把這個七言變成五言,一樣的話。所以咱們這個釋迦牟尼佛也是毘盧遮那左右兩位,左右兩位最得意的助手,文殊、普賢,他們都願意往生,而且在《無量壽經》裏頭後面,佛跟彌勒菩薩說,彌勒菩薩也是當機啊,所以將來彌勒成佛的時候,也還是要弘揚《無量壽經》。因為這個經先是阿難當機,《無量壽經》前面是阿難當機,後來都是彌勒菩薩當機,都是對彌勒菩薩說的話,囑咐給彌勒,交待給彌勒菩薩,這個經文有證明的。我們看:

“又如本經云:「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

  這是菩薩往生第四十二品的經文,在《無量壽經》裏面,這個世間有七百二十個億這麼多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供養無數的佛,「植眾德本」,種植種種德的根本,「當生彼國」,所以這個七百二十億菩薩,就是現在咱們這個世界,佛預告彌勒,有七百二十億的菩薩已經做了種種的功德,他當生彼國,他要生到極樂世界去。這些不都是上根嗎?「植眾德本」,供養了無數的佛。

“徹下,則《觀經》中,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

  「徹下」就是最下面的五逆十惡,前面講最上最上的這些大修行人文殊普賢,「徹下」就是五逆十惡了,這個例子很多,我們前面也舉了幾個例子,都已經跟大家說過了,這裏就不重複了。

“可見本經乃廣收萬類、普被三根之阿伽陀藥,能愈萬病。”

  可見本經是廣收萬類,各種都收,普被三根阿伽陀藥,阿伽陀藥梵文叫做 Agada,這是聖藥,什麼病都能治,能愈萬病,萬病總醫,但是你得真的信才行。不信的人還很多,這還包括學佛的。

“故本經云:「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本經就是《獨留此經》第四十五品有這麼一句話說:「值斯經者」就是碰到這個經的,就是碰到《無量壽經》的,「隨意所願」,隨你的心你的願,你想什麼都可以得到度脫得到解決。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要說這個經了,就是要普被三根啊。下面說:

“上明本經,廣應群機,而其恩德尤深於我儕凡夫。當今末法,眾生福慧淺薄,垢障深重,唯賴此方便法門。”

  那麼底下再特別說一下,這是對我們凡夫來說的,這個經是聖凡齊收,對我們凡夫的恩就更加深了。你看凡夫到了末法,智慧更淺薄了,而且這個垢障也更重了,如果沒有這樣的方便法門,就更是沒有辦法了,一點辦法都沒有了,所以對我們就更加重要了,有這樣一個方便法門,就只是靠什麼呢?靠你信願持名,真信,發願,願意生彼國,不留戀這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之後來實現自己度眾生的這個大願,很簡單,方法最簡單了,就念名號。然後就這三件事:信、願、行,這個信、願、行是自己必須要具備的,這就是我們說的自力。然後他力呢?你信、願、行具足了,臨終還是在念,臨終還在念這句阿彌陀佛,臨終還在持名,那麼佛的他力就加在你的身上了,佛就放光就來接引了。下面說:

“但憑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極樂,逕登不退。”

  你就可以功超累劫,就可以超過多少劫多少劫了,別人要花多少劫多少劫才能夠圓滿的功德,你就可以超過他們,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就逕登不退了,一往生就是不退了,再也不會退了,只有進步沒有退步了。你要認同了,信得過了,完全沒有懷疑了,你能對求生極樂世界的信心跟把握,就沒有問題了。逕登不退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啊,功超累劫,這也是事實,所以一定要把這個事實全盤的接受過來,這是圓教的道理。下面又說:

“若無如是微妙法門,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而登彼岸。”

  這句話說的是如果沒有這樣的法門,就是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如果沒有說這個淨土念佛法門,那我們現在的凡夫怎麼辦呢?

  「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這個生死業海,茫茫無盡無邊啊!咱們凡夫而且不是一直都在進步的,大家要知道,修行人是進一退九。這個世界是退緣多,將來大家可以看看,你看同修裏面有多少人,有這麼多人,十年之後我們再來檢查檢查,能夠保持各各都是進步嗎?很難,是不是?他就是退緣多,也不是他現在就有了這種心想退。他遇到種種因緣的牽引,使到他不知不覺就退了。所以可怕就在這裏。

  以前不是說過了,美國一個老和尚,到中國找了兩個年輕的小和尚跟他到美國去,可以幫助他,將來可以繼燈,可以當接班人把這個燈給傳下去啊。但是到了美國,你不會開汽車,不會說英文,那就沒有用了。那麼先要學這兩件事,學開車學講英文,how do you do,how are you,hello這些,等這兩個和尚他們這兩件事情都學好之後,這兩個年輕的和尚就不是和尚了。

  所以他這個退緣很多,因此沒有這個法門,就很難辦了,就難極了。

“故大悲慈父,兩土導師。憫念我等,開此淨土法門,妙顯苦樂二土,激揚沉迷眾生。”

  所以大悲慈父,兩土導師,極樂世界的導師跟娑婆世界的導師,就開此淨土法門,就是開示這個淨土法門,顯出這個世界的苦,極樂世界的樂,他的作用在那裏呢?作用就是來激揚來激發我們,來闡揚我們這一些沉迷的眾生,來喚醒我們,激發我們的菩提心,這就是佛恩浩瀚,無以為報。

  下面再把真相告訴我們,希望我們能夠警惕,所謂警惕就是要大家好好的聽聽這幾句,最好常常將它記起來,說:

“此大火聚,彼清涼池,寶蓮在前,刀山在後。”

  這個地方是大火聚,是火宅,馬上要燒起來了,還不趕快跑啊!前面講過像那兩個年輕的和尚,原本好好的要去幫助老和尚的,是不是?沒想到一去就被環境所轉了,所以這個地方是大火聚。

  「彼清涼池」,「彼」指的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個地方都不退,沒有退緣,極樂世界沒有退緣,他不會退轉,都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翻譯成中文就是不退轉。

  「刀山在後」,這個世界種種的苦痛,退了之後要受報的,有果報的,不是好玩的。退了之後就是要「脫」,「脫」就是脫落墮落。刀山劍樹就在我們背後,在我們背後,那前面就沒有嗎?所以不要以為地獄離開我們很遠,只有在背後嗎?不是啊!其實前後左右都是,前後左右都是,一不小心就掉進去了,只是不同維次的空間而已。不是說地獄一定是在地底下,你看科學家不是告訴我們了嗎?這是基本常識,這個地球的地底下是一團火,那有地獄啊?但是習慣上都這麼說地獄在下面。指上面是天堂,天堂不一定在上面嘛!是指空間而已,說的是不同的維次空間,不是說你沒看到地獄,你就說它沒有。所以要有這個警覺心。

  到極樂世界是寶蓮花池在我們前面。所以常常跟大家說,現在我們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你不要以為還有第三條,沒有。只有兩條路,一個就是去作佛,一個就是下地獄,所以大家要好好地想想,要深思,真正想清楚之後,就可以當下做個決定,做了這個決定,就不要再改變了,勇往直前,一直往前走,最後一定能滿你的願,能夠證得無上菩提,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可以快快成佛,快快的倒回來,還有很多人等著我們來救的,要有這種動力才可以,要有這種動力。那麼下面就說了:

“於是自然生起勝願,厭離娑婆,求生極樂。既生信願,更持名號,便得度脫。生彼國已,見佛聞法,得無上悟,由有念而入無念,因往生而契無生。頓悟此心,本來平等。”

  然後自然就會生起殊勝的願心,我們就能厭離娑婆,求生極樂。「既生信願,更持名號,便得度脫」。既然有了信願,再加上持這個名號,就可以得到度脫了,就可以得度了。「生彼國已,見佛聞法,得無上悟」。「由有念而入無念,因往生而契無生」。你一生到彼國極樂世界之後,就能見佛聞法,那就是從有念而入到無念了,就到了無生法忍了,你就從有念進入到離念,因往生而契無生,你能夠往生而入了無生法了。「頓悟此心,本來平等」,這是說的一般的情況。

  真正出格的人,在這個世界念佛,也可以入無生法忍。《觀經》裏說的韋提希夫人,就是往生之前就入了無生法忍。釋迦牟尼佛的父親也是在現生開悟得無生法忍。另外在晉朝還有一個人,他很窮,生活很苦,他就念佛,專誠的閉關念,佛就現前跟他說法,佛就現在他的面前跟他說法,他就入了無生法忍,成了菩薩。但是這個人沒有人知道,他後來從晉朝一直到清朝,中間還轉世了多少次也沒人知道。到了清朝,在乩壇上他把這件事說出來了。所以只要真念,不是說非得死後才證得,這是特殊的根器。像很多祖師的證悟都很深啊。下面說:

“唐海東元曉師云「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宗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

  海東是朝鮮的元曉法師,唐朝時候在中國留學,他著有《無量壽經宗要》一卷,還有《遊心安樂道》,他說:四十八願,先為凡夫,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首先是為了凡夫,是為了救度凡夫,兼為三乘聖人,這是他的提法,他的看法。首先就著眼在我們凡夫身上,要救度我們,同時也為了菩薩乘聲聞乘跟緣覺乘的聖人。但是為凡夫是主要的,這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法藏菩薩他發的願,他願「度盡無邊苦眾生」,這個苦眾生就是凡夫啦!尤其是三惡道的眾生最苦。「可見淨土宗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可見淨土宗之妙就妙在,首先是為了我們凡夫,使我們凡夫度脫生死苦海,實際正是如此。大家都是從凡夫的心開始修的,你能遇到一個殊勝的法,一生就成辦了,這一生就徹底解決問題了。你能夠遇到這樣的法,那就非常的殊勝了。

  下來是教起因緣的第三項,那麼今天因為時間到了,這個我們留到明天再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好,我們今天就暫時到這裏,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