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28集
2022/06/21 00:12:04瀏覽276|回應0|推薦1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28集

  法耀法师,七宝净土讲堂堂主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解释这个经题「平等」这两个字的意思。请翻开《大乘无量寿经》注解,第八十五页第二行,八十五页第二行,我们从这句看起:

“《入佛境界经》曰:「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门。」”

  我们先看到这句话。所以这个平等,就不是我们世间人观念当中的那个概念了。那我们这里所理解的平等,其实都是妄想分别当中的东西,什么男女平等啦,男女怎么平等?身体的构造都不一样,待遇要平等,你要求待遇平等,那你就是否定了因果了,因为各人造的因不同,过去生所造的不一样,今天这个果报,你得到的果,每一个人怎么可能平等?还有认为种族歧视也不平等。所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是绝对的平等,也没有男,也没有女,但不是我们这个世间的那种不男不女。他那边是莲花化生,都是一个样子,你看我是这个样子,我看你也是这个样子。然后一切的受用平等,实报土跟同居土一样,所以在极乐世界才是真正的利和同均。昨天才讲过,你要理解佛法,再来看这个世间人所谓的不平等,都是平等的。而这里说的平等是指的法身,我们来听听念公的解释,说:菩提是觉,觉是什么呢?觉就叫做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真如」这个字非常好,那既然说它是「如」,「如」就不是一个。既然如就没有异了,它同了,就没有不一样啦!这个「如」就不一不异。「异」就是不同的意思,异端的异,不是一,也不是二,一样也不一样,不一样也一样。因为这是圆教的道理,所以一般初学的就越听越糊涂,糊涂好啊,难得糊涂。那这样你才会去追根究底呢?你老是听那个浅浅的,学佛十年,越学就越变成老油条,以为自己懂很多,来听听我们这个课,你才知道自己懂的太少了。所以用佛的智慧眼去观照一切,这一切都是极微妙啊。前面说的这个道理,大家是不是觉得微妙啊?不觉得微妙的人是正常的,前面说的一大堆道理,不一不异,你觉得它真的微妙,那你这个人不简单。那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如」这个字,其实就是很微妙的,一个「如」就是不一不异,而且是「真如」,「如」前面还加了一个「真」,那既然都如了,那还有什么一样不一样的呢?都如了嘛!所以后面我们会看到,就是每一部经的开头都有这四个字「如是我闻」,跟这里说的「如」是一个意思。所以就是说「菩提者,名为平等」 「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门。」《维摩诘经》讲入不二法门。我们再看:

“故知有差别即是二,即不如矣。故云平等即入不二,即是真如。可见平等之义甚深。”

  那么既然平等了,那还有什么「二」呢?就离开一切差别。所以这个地方也不可以错会啊,不可以误解了,那么差别都不对,那只有平等对啦,你都说平等了,那差别不对,平等才对,你这么说那是不是差别呢?你这个平等是对差别说的,那还是二,一个平等,一个差别,那这还不是真正的平等。所以圆教的道理,没有你众生起心动念的地方。因此要在平等当中解差别义,差别当中解平等义,所以都是圆融无碍的。

  所以常常告诉大家要怎么听经呢?都忘了?要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不要一面听经,一面打妄想,想什么呢?在想我怎么都听不懂呢?我是不是很笨啊?可是师父又说听不懂是正常的,一连串的胡思乱想。告诉你要离名字离言说离心缘,这个离就是不要执著,只管听,什么都不要想,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存档。继续看:

“今题中曰平等觉,可有四解:一曰平等普觉一切众生,普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

  那么经中的「平等觉」可以包括四个含意。觉是觉悟,那觉也就是佛,那「平等觉」摆在一起它有四个意思。

  我们一个个的来看。一个是「平等普觉一切众生,普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所以没有什么不同的,冤亲平等。佛教最伟大的地方就是这四个字,把冤放在前面,对你不好的,欺负你的,陷害你的,比对你更亲的,你还要对他平等,对待他是平等的。所以佛教很伟大,冤亲都平等,也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说地狱众生就低了,天人就高了,没有这些差别对待,「平等普觉,平等成佛」。

“今经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法,普被三根,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正显平等普觉之义。”

  在我们经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迷惑多的人也行,就等于说业障重的人也行,整天胡思乱想的人也行,很多烦恼的人也行,我们本土话说戆戆的人,阿弥陀佛也要,那上面最高的,高到最有智慧的文殊、普贤都行,都是平等普度。

  「将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将来」就是从如来会那个时候起,从释迦牟尼佛说这一部《无量寿经》那个时候起一直到现在,以及将来一切的含灵,就是一切有灵性的有情,都是要靠这个法而得度脱,这个法是什么法呢?就是《无量寿经》当中所说的法,就是显平等之义,普度嘛。这个是平等的第一个意思。

“二曰以平等法觉悟众生。”

  第二,就拿这个平等的法去觉悟众生,就是名为平等觉了。什么是平等法呢?下面禅宗的道理又来了。所以大家看看我们在学习这部注解,不只是知道净土宗的道理,除了净土宗之外,禅宗密宗教下,很多道理我们都有机会听到,懂不懂那还是其次,所以是非常稀有的机缘。我们再看,说:

“《净影疏》曰:「无作无所有等,为平等法。」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从有念入无念,因往生证无生。”

  《净影疏》是一部注解,它就解释这个平等了,「无作无所有等,为平等法。」我们这个持名之法,持名就是开口念这句阿弥陀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前面我们学过了,你能念这句阿弥陀佛的那个心,能念的那个心是佛,你现在又念阿弥陀佛又要作佛,那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你将来一定作佛,不可能去做菩萨,更不可能去做其它的。念来念去念来念去这个持名,它妙的地方就是,念来念去念来念去是暗合道妙,不是要你先悟后修。其它什么法门都有先悟后修,你不悟怎么修啊?可是这个悟,茫茫人海中有几位是悟了的?是不可得,稀有又稀有!但是我们这个法门它是暗合道妙,禅宗开悟是明合道妙,我们这是暗合道妙。

  所以你看看那怕是一个老太婆,但是她心里面诚恳绵密,绵绵密密,念到一切你都放下了,什么你都不想了,这就是「无所住」了;可是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绵绵不断,这就是「而生其心」。

  这「无住生心」要在地上的菩萨才能做得到,地前的三贤都只能够分开两段进行,有的时候「无住」,有的时候「生心」;「生心」的时候不能「无住」,「无住」的时候不能「生心」。但是我们现在是一个凡夫,看看我们是不是凡夫?我们就是凡夫,就是我们这种水平的,大家是什么水平大家心里明白了,我们也可以,我们也可以,只要你肯念,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背景,不管你是谁,广东话说不管你是谁,一样可以不知不觉的暗合这个道妙,所以阿弥陀佛真的是大慈大悲!什么人都要。下来说:

“念得能所两忘,即是《金刚般若》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净影疏》之「无作无所有」。以如是法教导众生,横出三界,成究竟觉,是谓以平等法,觉悟众生。”

  所以这样的话,他就念来念去念来念去,「能」也忘了,「所」也忘了,能念的他没有了,所念的佛号也没有了,不是佛号没有,是不执著那个佛号了,但是佛号还是清清楚楚,能念的是谁,谁在念也不知道,所念的是什么,念的什么也不知道,那就没有「能」,没有「所」了,可是这句佛号清清楚楚不断啊,没有断灭,他还是「净念相继」,Non stop相继,没有断灭,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

  各位听了这段,可能在想这也不难嘛,我都是这样子来念的,我知道是我在念,明明是我在念的,要不然是谁在念?那我也清清楚楚听到这句佛号啊,我听到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耳朵没聋,我听到啊,就是这样子啦,这样不对吗?那你远远不是这样子的,差太远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子呢?哪有这么简单?但是也不是很难,就是你不能执著有一个我在念,要离开我相,要无我相,要无我相,你说难不难?明明有一个我在念,又说没有我,无我,又不是没有我,这到底说什么呀?这就要自己好好的用功了,要不断的放下,世间的事情要全盘统统放下,那些都没有用的,对自己了生死没有帮助的。别人要,给他,都给他。以前讲过,要财产,给他;要车子,给他;要房子,给他;要孩子,给他;要孙子,不能给他,孙子宝贝,现在老人家最执著孙子了,孩子可以不要,孙子不可以不要,要放下世缘啊!真的要做到老实,那你自己就会体会到前面讲的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也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说,那你入这个境界,你也不可能告诉别人,告诉别人,别人也说你头脑有问题了,发烧了?他也不能够体谅,不能够理解。所以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还要相续,不是偶尔碰到这样的境界,偶尔也不行呀,其它时间不是这样,偶尔是这样,其他时间不是这样子也不行。所以你看,我们现在连偶尔是这样都不容易,还要说保持得住。

  你看在禅宗用「保任」两个字,禅宗不是最后要「保任」吗?不能知道一个「任」字而忘了上头还有一个「保」字,你开悟了之后要「保任」啊,要维持啊,「心心不异谓之保」,什么叫心心不异?前心跟后心,前面一个念头跟后面一个念头都没有两样,叫做「保」。那我们前一个念头跟后面一个念头都完全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是不是?要一样的。「任」的意思是「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要起便起」叫做任,没有一点造作;两个合在一块儿才是刚才讲的那个境界,都是要这样子的道理才行,你把它搞到一边去了,那就不行了。

  所以你这不就是「能所」都忘了吗?那你就暗合道妙了,然后你把这一种的法去教导众生,能够令众生成佛,这不就是平等法吗?这不就是「无作」吗?你有什么作呢?你在作什么呀?「能所」都忘了,这就是「无所有」了,他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就是以这个平等法教导众生,这是第二个平等的含义。

  听没有啊,是不是?虽然听不懂,但是觉得很好料,是不是?所以师父很赞叹大家听不懂也来听,就因为你们,所以成就了这么一个讲经的机缘,这个内容将来流通到全世界,肯定有人听得懂,而且会越来越多人喜欢听,那他们听了得到的法益,这笔帐我们来算算,这笔帐归谁的?归大家成就的,就算你来一天以后都不来了,那你也算在这笔帐里面,所以你说是不是功德无量?将来这些内容,在网上,在宇宙当中,永远不会消失的。而我不在了,我不晓得变什么东西了,但是它永远在,这是世世代代的流传,这个才是叫做宇宙的大道场,它的听众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就是还有那些看不到的,看不到的还没有算进去,这真的是有影响力的。前几天才收到一个消息,是在七宝的一个网站里面,有一位在新加坡做工的,是一个softwareenginer软体的工程师,他就在网站那边写了几个字,说他要做一些供养,因为他听了空能法师的视频,要怎么联络空能法师要供养,那我就跟他联络上了,然后他就告诉我说,这几年尤其是最近他跟他太太、他的岳母,天天都在听空能法师的有声书,还有《无量寿经》的略讲二十八集的,他们听了很欢喜,很容易懂,听得法喜,得到很大的法益啊!所以他想做一些供养,我说好啊,你这个供养护持,让七宝做制作,全部都需要费用,然后将来这笔帐也算进他那边,一起算啊,所以这份道业是值得拼老命来做的,我拼了老命来做,你们也应该拼老命来护持,来成就这个伟大的道业,所以你们是有使命来的。我们继续看平等的第三个意思。

“三、平等觉指如来之正觉。正觉无一切高低深浅之别,故曰平等觉。”

  第三个含义,就表示如来所成的正觉,都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一样,没有那个佛大,那个佛小,那个佛比较高,那个佛比较低,没有,所以叫做平等觉,简单说这是第三个含义。第四呢?

“四、专就本经,「平等觉」亦即极乐教主之圣号。以上诸义,题中俱摄。”

  第四个含义,就本经来说,这个「平等觉」就是指的阿弥陀佛。现在在前面提到的这四个含义,刚刚提到这四个含义,在我们这个经题里头都有,都圆满的摄入了。

  平等觉下来最后一个字是「经」,「平等觉经」。这个经是通题,前面讲的是别题,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这是别题,「经」是通题。

“「经」者,梵语修多罗。直译为线,义译为契经。”

  那么根据经典里面的解释,梵文原文称为修多罗,梵文叫Sūtra修多罗,译成中文是修多罗,修多罗它的本意是线,一条线的线,因为过去佛经是用贝多罗树的树叶来写的,叫贝叶经写的,写好之后,两边打洞,用绳子把它串起来,所以叫做线。

  Sūtra修多罗,中国人尊称为经,修多罗里面,它有一些意思通常讲的有五个意思:

  第一个是‘涌泉’的意思。像泉水从地上往外面冒出来,涌出来了。这是比喻,是取佛所讲的内容意趣无穷,我们现在的话说很有摄受力,越读越有味道。不像世间人写的文字写的文章,好像各位要看报纸看杂志,甚至世间的小说,都没有这个摄受力。可是经典那就不一样了,经典的味道永远不会衰退。我们可以做个比较,中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四大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中国著名四大文艺小说,你能看多少遍呢?看个十遍二十遍就不想再看了。各位如果能够契入到佛的大乘经典,世间的典籍你不会再去看了,不会了。

  第二个意思是‘出生’。生出来了,能出生一切微妙的善法。佛经你读了之后,你的心自然会善,你的行为自自然然就善,那就是佛经的文字会把你的性德引发出来,会开显你的智慧,只有佛经有这个力量,所以这个善不是学的,是本有的。

  第三个意思是‘绳墨’。绳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标准。你看以前的人,现在用机器了。以前要锯木,要有一条线作为标准,这样弹一下,那条线就印在那个地方了,你照那条线来锯就很准了。绳墨是个标准,是真妄、邪正、是非的标准,而且是绝对的标准。

  第四个意思是‘显示’。它能够显示真理。

  第五个意思是‘结鬘’。结鬘就是章句之学,它的文字组织自始至终一脉相承,有条不紊,它取这个意思,它文字结构严整,它思想体系很清楚。所以修多罗里面有这五个意思。

  那么另外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讲得更加详细了,大师他讲了十个意思,那我们这里就没有引了,因为华严是以十代表圆满。我们继续看注解:

“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实际理体也。二者契机,机者,机宜,众生根机也,兼指时机,时节因缘也。故契机者,切合众生水平与时代也。今为省文,略去契字,但名曰经。”

  为什么加个「契」字在前面呢?就是佛说的义理,就是佛说的意义道理,是上契诸佛之理,诸佛之理就是实相的道理;下契众生之机,众生都有本觉佛性,如果他不具有本觉佛性,那么就不会下契众生之机了。佛一再开示,他讲得口干讲了多少年,他也没有办法开解。佛的开示都是众生本具之实相,本有的般若智慧,人人都有,跟你有没有读书没有关系啊,这个无上的佛宝,我们自己不知道,佛就先觉觉后觉告诉我们,让我们知道,那如果我们没有佛性,我们怎么能够见闻觉知呢?怎么能够思惟运作呢?怎么能够应用无穷呢?所以从这里就可以证明了,证明我们有佛性,所以我们要看得起自己啊,圆满的智慧是你本有的,现在只是不懂得用什么方法来开发它而已,关键就是在这里了,所以听经就很重要了。下来说:

“经具贯、摄、常、法四义:贯则贯穿所说之理;摄则摄持所化之生(指众生);常则古今不易;法则近远同遵。”

  「契」就是契理契机,所以本来叫「契经」,现在简化就成为「经」了。那么「经」它包括四个字,「贯、摄、常、法」这四个字,就是「线」的含义,也是「经文」的含义。

  什么是「贯」?贯是贯穿所说的道理,贯穿这个本体。

  「摄」是摄持一切众生,所化的众生,你这个经就是为了度众生嘛。

  「常」是说他所讲的理论方法永远不变,而且超越时空啊,不是说三千年前的到现在都不能用了,过时了,不合这个时代了,没有,没有这个道理。三千年前遵循这些理论方法修学得到成就,现在三千年后的现代人,用这个方法用这个理论同样能成就。常”就是古今不易,今佛所说的,也是古佛所说的。所以现在有些人就想创新,好像他就是要比释迦牟尼佛还要高明一些,比古佛要高明一些。他这一高明,他就不平等了,他就不是佛法了。

  「法」就是近远同遵。为十法界所应遵其轨,轨就是轨道,像火车不能离开轨道啊,离开轨道就会发生事情啊,不离轨就能发起利益。我们依照奉行依法修行就能去妄存真,最后究竟成佛。又「法」是法则,规矩,道路,规范。我们世间人讲,不守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循规蹈矩,然后才能够成方成圆,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你决定成功!

“上述四字,可尽「经」字之义。”

  所以这是「贯、摄、常、法」,这就是「经」字的含义了。那么这样就把这个经题每一个字所包含的意思,而且全经的大意跟宗旨,在这个地方也就完全透露出来了。下来我们再看:

“又佛所说者通名为经。故题中经之一字,是通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十四字,是本经独具之别名。

诸经立名,不离人法喻。或单或复,可得七类:单一者三,具二者三,具足者一,共成七类。”

  那么这个前面我们讲过了,根据注解我们这里再重复的听一遍重复的听一次,因为这次有文字看,应该会比较清楚。佛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它的立题方法不出七种,就是「人法喻」,三单、三复、一具足,合为七立,注解就列出来了。

“例如:单一

单人,阿弥陀经,阿弥陀是人,无法喻。

单法,大般若经,般若是法,无人喻。

单喻,梵网经,梵网是喻,无人法。

复二

人法,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无喻。

法喻,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无人。

人喻,菩萨璎珞经,菩萨是人,璎珞是喻,无法。

具足人法喻,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是人,大方广是法,华严是喻。”

  那么下来还要再浅白的,浅白一点的来说明,这个经有人法喻,可以分成七大类:

  一种是单一个人的,《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单一个人的,没有法,没有喻。

  《大般若经》,般若是法,没有人,没有喻。

  《梵网经》,梵网是譬喻,没有人,没有法。

  复二有两个:《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这里没有喻。

  《妙法莲华经》,妙法就是法,莲华是譬喻,没有人。

  《菩萨璎珞经》,菩萨是人,璎珞是譬喻,没有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三样都有,佛是人,大方广是法,华严是喻,人法喻都有。现在说到我们了,这里就说我们这一个经题。

“今本经题亦具足人法喻。题中佛字表此土果人,无量寿是彼方果人,故题中具两土果人。庄严清净平等觉七字是法。大乘二字是喻。乘者车也。此经可运载无量众生咸达宝所。如《法华》之大白牛车,故以大乘为喻。”

  那我们这个经也是「人法喻」都有。

  「佛」是我们此土的教师,「无量寿」是彼土的教师,所以两土的果人都在内了,这是人。

  「庄严清净平等觉」是法,「庄严清净平等觉」这完全是法。

  「大乘」就是譬喻,刚才说这个是工具,车乘,工具作为譬喻,运载一切,能乘的也大,所乘的也大,所以相当于《法华经》说的大白牛车。这个是「」人法喻”都具足。

“诸经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从行显理。注家释题,须明本经题中别具之教行理。”

  听这些是比较闷一点,但是刚才才称赞大家,赞叹你们,成就这样的一个讲经会,所以辛苦也要熬过去,所以因为这样子我们不能跳过,我们要完整的把这一部黄念祖老居士用生命来写成的这一部伟大的著作,我们要完完整整的把它流传下去,把它全部记载下来,所以这样子的话,以后这套视频就是完整的这本精装本的内容了。

  那我们看看什么叫「教行理」?佛经都是从本体上建立法门的,就是有理论作为依据的。没有理论的话,你说了人家不能相信啊,尤其那些书读很多的人知识份子,你没有道理说服他,他就把你当成老人教,到处看到念佛都是老菩萨在低头的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子不是老人教是什么?现在把整个道理整个的理论全盘给你托出来了,让你心服口服啊,知识份子也心服口服,就是坐在上面的这位也心服口服啊。所以真的要有理论作为依据,所以从理体就立了教,再从你的修行才能显示出本体,你的修行是依这个道理而去实行的,从行显理。你不修就是纸上谈兵啊,以前讲过了,纸上谈兵就是你到餐馆里面去,现在餐馆的那个菜单拍摄得很漂亮,看到不用吃都饱了,但是不吃还是不能饱,你只是说这个好啊这个好,但是这个好没用不能饱啊,这叫纸上谈兵啊。非得要他去真的是把它做出来了,喔,你才自己证明这真的是好啊。所以说如果不这样子,你纸上谈兵,纸上谈兵不能自己证明这个方法能不能用得上,所以一定要修,所以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专就本经,则「佛说大乘」是教。「庄严清净平等觉」是行。「无量寿」是理。”

  现在我们要是说这个经题中的教行理是什么呢?经题中的教行理;「佛说大乘」是教,佛来讲这个大乘,这个是教,教是什么?教学啊;这个「庄严清净平等觉」就是行啊,你应当去庄严自己,前面我们念过了,庄严众行,你应当要清净,要平等还要觉悟;「无量寿」是本体。所以这个就是「教行理」了。下来再说:

“「无量寿」表三际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体,亦即众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

  「无量寿」它表示三际一如的法身常住,是众生本具的佛性,人人都有,也就是「是心是佛」。那么这些内容我们听了很多,大家会慢慢的体会到,因为这些说的都是自己嘛,跟别人没有关系,所以特别的亲切。我们继续看:

“故判属于理,盖其为实际理体也。「佛说大乘」是教,即依此「无量寿」之理体,直指大乘为喻,为宣说众生本具之大经,判之为教,义甚分明。”

  那么这个「是心」的本心,所以它是理,是本体。那「佛说大乘」他是根据无量寿的本体,指出以你这个大乘为譬喻,来宣说众生得度的方法,就形成了这个经。所以这个「佛说大乘」就是教了。

“又从教起行,故下文中「庄严清净平等觉」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也。”

  「从教起行」,起行就是落实在你自己修正身口意三业之中,「庄严清净平等觉」,就是佛所教化我们的妙行。就是要依佛的标准,不能依自己的标准,更不能以人的标准。所以我们要听佛的话,不要听人的话,依佛的标准做到清净平等正觉,这才是真正的依教奉行,依佛在《无量寿经》里面的教诲,老实听佛的话,这样子的才安全可靠。

“一句阿弥陀,以之庄严自心,清净自心,是即依教修行也。”

  我们拿一句阿弥陀佛来庄严我们的自心,清净我们的自心,就是依教来修行,那你所得到的结果,就是下来这句了。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圆显本具之平等觉,是以行显理也。”

  这句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大集经》这部经就说什么呢?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这个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很多念佛人都没听过,觉得那些修禅的好,你不知道但念阿弥陀,你只要念阿弥陀佛,你就是无上的深妙禅,这个念佛不但是禅,而且是深妙的禅,而且是无上深妙禅,没有比这个还要再超过了叫无上。大势至菩萨就用这个法门,五十法王子同时宣说成就的经过,就是一句「阿弥陀」而已啊;「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那你还要假借其它什么方便呢?不需要了,开口这一句就是圆满了,不需要任何其它的方便,就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那还有什么法门比这个更方便的呢?找不到了,人人都会,不需要你再搞些什么其它的东东,就这句阿弥陀佛,它本身就是深妙禅了。为什么呢?因为它直指你的本心,你的本心就是阿弥陀佛,自己的心开了,「开明本心」这就是显出本具的「平等觉」,这是从行,这个行就是持名念佛,从行来显出这个理。行,你是念阿弥陀佛,然后就显出心开了,就显出理了,所以就是修德有功,性德就开显了。只有这个方法,这就是从行显理了。直截了当,何必再忙这个忙那个呢?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所以我常常说:你还有多少时间来糟蹋你的法身慧命?战争就来了,灾难就到了,所以要有这个醒觉的心啊!记住!要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你现在还有什么好想的?该想的也想过了,不该想的想了也没用了。现在算算五十、六十了,马上倒数就来了,小孩子开心,我们就又老了一年了,老了一年没关系啊,离开火葬场的时间越来越短了,你还有什么理想没达到的你说,这些都不重要了。我们现在是跟时间赛跑啊,要做好准备啊。所以念公说过,就是要老老实实的念这一句,什么都不要去管它,好好的念,那么,个人、国家、法运、家庭都在这里面了,都在这句阿弥陀佛了。所以还有什么好担心的?你只要把佛法放在第一位,其它放在第二第三第四,那么第一做圆满了,其它也得到了,是不是这样啊?这个叫做真正信佛,真正的信佛就是这样子。下来再说:

“又得往生者悟无生忍,从体起用,复以此平等妙法,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同证大觉,复是从众行显理也。”

  再有,你往生之后,你入了无生法忍,你又从体起用,又拿这个平等法来教化众生,就是乘愿再来,你还是用这个方法平等普度一切众生,这又是从行来显理,从实践上自己证明这个理是正确的。

“若以经题配三大,则无量寿体大,庄严清净是相大,平等觉是用大。”

  这个经题配三大-体,相,用。「无量寿」是体大,法身的本体。法身还不大,那还有什么比法身还大?「庄严清净」是它的相大。「平等觉」是用大,可以平等普及一切,不分你的根基而普度。之前我们说过了,连动物都得度啊;连地狱中的众生,地狱的众生如果不停的念佛,一旦他业满出来之后,他马上证得清凉华菩萨,这就是用大。

  所以我们这个净土法门,它著重在它殊胜的「用」上面。其实佛说的法,法法都平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为什么这方面要偏赞净土?这是我们常常讲的,是不是你专修净土的,你就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啊?你卖花说花香啊?不是!它就是在利他方面,这个是最关键的,利益众生这方面它这个是普度,普遍的度尽一切众生,这是阿弥陀佛当法藏比丘的时候,当菩萨的时候他发的愿啊,他要「度尽无边苦众生」,所以他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法,简单,容易,方便,究竟而且快速,就这四个字阿弥陀佛,尤其适合现在大家的根器,这个是时节因缘。所以你不能固执老是要排斥这个净土法门,你老是不想多去理解多一点深入一点,你就妄下定论。这个是我说我自己以前,我自己二十年,这个法门要不行,我早不干了。我以前也是一个「铁齿」的人啊,「铁齿」是福建话,就是固执,固执的人。是我自己用了二十年来证明,不是听人说的,是从经典得到答案的,这个法门确实是前面讲过的,简单容易方便稳当,这个稳当就是不会被人骗,因为外面都是陷阱啊,大家不小心走两步就掉下去了。所以这个很稳当,你念阿弥陀佛最稳当的了,不管你说什么,我阿弥陀佛是最save最稳当的,不只是这样子,它的结果是究竟的,它的结果是究竟,什么究竟呢?成就的佛是圆教最高的佛果。佛有四种: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最高的是圆教佛。我们到极乐世界最后成的佛,一生补处之后成的佛是圆教的佛果。你以一个凡夫,一个凡夫有时候遇到因缘殊胜的,念佛念了几天,有时候就念一天,就上莲花了,上了莲花就了脱生死了,从凡圣同居土一直上到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最后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圆教佛是什么?阿弥陀佛就是圆教佛,这么便宜的事情去哪里找?所以不相信是正常的,能相信,这个人不正常啊,真的!它的结果是究竟的,所以我对这个就是心服口服,所以它确实跟别的法门不一样,不一样啊!下来再说:

“依《汉译》「无量清净平等觉」即阿弥陀佛义。”

  底下最后再把这个经题说一说。

  「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

“更可以本经题配三觉。无量寿佛,是我本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以庄严自心是名始觉。始觉合本觉,直趋究竟觉,即题中「清净平等觉」也。又可解为「平等觉」是我本觉。起心念佛,以自「庄严」,是为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顿入寂光,证「无量寿」。”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经题来配合三觉。

  「无量寿佛」是我「本觉」,所以我们念佛就是念我本觉的佛,人家说你不是念那个十万亿佛土以外的那个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吗?那个也是我的自性觉,所以我们念佛就是念我本觉的佛,绝对不是去求一个外面的佛,阿弥陀佛是我本觉,是我本心,那么我发了菩提心,一向专念,来庄严自心,这是什么呢?这是开始觉悟了,叫「始觉」啊。

  所以你看《净修捷要》不是说了吗?「阿弥陀佛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所以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从这个本觉起,我们念佛来庄严自心,清净自心,这样就是开始觉悟了,最后呢?最后去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清净平等觉是什么?就是佛了。这样子配三觉也可以。

“如是则平等觉是我因心,无量寿是我果觉。”

  那你倒过来把「平等觉」当作是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来庄严自己,这是「始觉」;最后证到「果觉」,那是「无量寿」。从两头说都可以。

“如是妙义辗转无尽,悉在一题之中。”

  总之这个经题的妙义是辗转无穷的,都在一题之内。如果不是妙义,那很快就讲完了。我们到今天经题用了四堂课,是不是把经题讲完了呢?这里说了辗转无穷,一部《无量寿经》就是解释这个经题,一部《华严经》也是解释这个经题的,一部《大藏经》也是解释这个经题的,再有,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在解释这十五个字经题的。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大家可以做参考,慢慢的思考,才来认同也不迟。下面再看注解:

“是故《圆中钞》疏曰:「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

  《圆中钞疏》说:你听到经首的题目的名字,你就得到无量的功德。那么这四天以来大家都听到了,是不是得到无量功德呢?听而已,为什么他用闻不用听呢?闻首题名字不是听首题名字,这两个字有差别,听是存档,对吗?听是存档。闻是信受,相信接受,我愿意接受,我完全没有怀疑,那全部就变成你自己的了,所以闻才有无量功德。所以不听经怎么能够接受呢?所以听经很重要啊!常常强调听经很重要,一遍再一遍,一遍再一遍,这样最后你接受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在《无量寿经》里面讲的所有的内容,你完全没有怀疑,完全全盘接受了,那就是叫做闻了,不只是存档而已。

“钞曰:「如《金光明》,及诸大乘,多作此说。」”

  幽溪大师他作《钞》说,这个话在《金光明经》当中,许多大乘经典里头都是这么说,所以这个经题是很重要的。

“(贰、概要竟)”

  就是概要到这里就说完了,这就把前头的概要,从开始的第一项教起因缘一直到这里总释名题,共九门结束了。那么下来就从「如是我闻」开始,正式讲经文了。大家期待著的这么一天,好不容易到现在开始有机会听到经文了。之前讲的那个重要啊,没有那个开头,你怎么会有来到这个经文呢?你不能三级跳啊,是不是?

参、正释经义 (此为十门分别中第十门)

  所以我们现在正式一起详细的来理解本经的内容。我们先看注解说:

“前明全经纲宗与经题总义。下则正入经文,分品逐句,阐发经义,谨以局心限量之言,略彰净宗无尽之妙。”

  这话的意思是说,前面已经将整部经的纲要跟宗旨,还有经题一一的说明了。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经文,我们就一品一品,一句一句的,来阐明经文的意思。那么后面这句是念公他自己谦虚,说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够大略的彰显净宗无尽的妙义。

“兹依先例,全经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那么这个「经」,我们一般把它分成三部份。一上来是「序分」,中间是「正宗分」,之后是「流通分」。

  这种分法,古大德的观点都不十分一样。有的就把所有重要的内容全部放在「正宗分」里头,就是中间那个部份。经分三序的这种分法,最初是东晋的道安法师,他是鸠摩罗什大师的学生,佛经传来中国之后,他首先提倡经文应该分三个大段:第一个大段是序,第二大段是正说,第三大段是流通。当时一般人都不同意他的说法,一直到《佛地论》这部经翻译出来之后就发现,印度这个亲光大师他判教也是这个看法,于是后人就对道安法师的这种观点才重视而且遵循,以后不管讲经注经,皆采取三个段落,序是开端,就是缘起,就是佛为什么讲这部经,不会无缘无故的,一定有原因的,将这个缘由说出来,就在序的这个部份。

  那么这里就引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他做了一个譬喻,他说:「如丝之得绪,能尽一茧之丝。」这是从比喻上来说的,这个蠺丝要结成茧,需要将蠺丝的头给找到才能够抽丝是不是?要把牠的头给找到。经也是一样,要知道从哪里开端,这就是端序。又说「经之得序,能知一经之旨。」你看经前面的开头的这个序分,就知道这一部经的宗旨跟大意了。「观首序,则明全经之妙义。」这部经幽深玄妙的义理,都显示在序分之中了。所以会看的人确实能看出来,可见序分在这部经当中非常的重要。正宗分这一部份是全经的主题,就是本论,前面是序论,这个是本论。最后呢?最后是流通分,《弥陀经疏钞》又说什么叫流通分呢?「流者无住,通者无塞。使此妙法,自此界以及他方,由现在以及未来,无有留碍,名为流通。」流通法宝是无量功德,是顺诸佛之心,就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所以佛法要流通啊,佛法没有专利的,你说大悲咒,观世音菩萨有注册专利吗?没有啊,谁都可以用,是不是?所以佛法没有专利。

那么下来看看蕅益大师的观点了,他说这都有重要性,就是这三分都有他重要的地方,他做了个譬喻。我们看注解:

“蕅益大师曰:「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腑脏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

  蕅益大师他说这个「序分」像什么呢?像人的头啊,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这五官都在头上,很重要啊,是不是?「正宗分」就像身体,五脏,心肝脾肺肾肠子都在身体里头;最主要的机能如呼吸、消化系统,这一切都在身体这个部份里头,就是「正宗分」,也很重要啊。那么「流通分」像手足,手跟脚啊。你有脑袋、有身体,没有脚、没有手,那你怎么行动啊?因此这三部份各有其重要性的内容跟任务。这个说得有道理啊,所以每一部份都很重要,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很重要。下来再说:

“依大师意,「序如首(头也)」指经之序分犹人之有首。由首之五官(眉眼耳鼻口)可窥其人之善恶智愚。观一经之序品,便可知全经之大小偏圆。故序分中,亦必含有深文。今依大师之旨,判分本经如下:”

  那么我们就学就采取蕅益大师把这个经分成三个部分,根据这个原则分的。这个原则跟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大德,还有跟魏译本的分法也是一致的。下来我们再看注解:

“(壹)第一品至第三品为序分。

(贰)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为正宗分。

(参)第四十三品至第四十八品为流通分。”

  前面两品是通序,通序是一切经都有的。但是本经很特别,它的通序很长,特别长。在一般经典,这个通序就是六种证信,经文都不长,除非是特别的大乘经典,像《华严经》,它的通序很长,《法华经》也很长。本经这个经本的份量不大,两万多字,但是它这个架势完全是大经的架势,所以它的序分跟流通分都有相当长的经文。那么第三品是别序,别序就是发起序,说明这次法会发起的因缘叫做别序。从第四品到第四十二品是「正宗分」, 这是最主要的,是正说,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事理因果,介绍得非常详细。末后从四十三品到四十八品,这一部份经文也相当长,这是属于「流通分」了,流通佛是劝我们,意思就是我们自己得到这个利益之后不能据为己有,要辗转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那么这就是佛对我们特别的嘱咐,就是特别的交代。

  那么这个经总共有四十八品,品是品类,类是类别。我们也可以称它为四十八篇,四十八章都可以,我们中国人讲篇章,跟佛经里面的品是一个意思,意思相同。

“今之三分,亦正如我国净影、嘉祥两家对本经魏译本之判分。”

  好,我们再看注解说:

“壹、序 分

又序分复分为二:一通序。二别序。

通序,又名证信序,诸经皆具。如天台与嘉祥等,依《法华论》以六种成就为证信序。”

  那么「通序」就是每一部经都有的,所谓「六成就」。「六成就」底下我们会讲。别序就是每一个经和每一个经是不一样的。通序是各个经统一规律,都有的;只有别序不是统一的。下来再说:

“六成就者,宗密大师曰: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以证经文,确为佛说,真实可信,故名证信。本经之前二品属之。”

  唐朝圭峰宗密大师,他是华严宗的五祖,第五代的祖师。大师谈到佛经证信序的时候,说了六种成就:第一个叫我们起信叫「信」成就,怎么样让你真正能够相信呢?相信确实有这件事情呢?所以第一个很重要「信」。第二个「闻」成就,因为经是佛说的嘛,但是佛当年只是讲经,但是没有文字的记载,佛当年没有文字的记载,那么结集经典的时候,就是阿难担任主席,所以阿难就是闻,所以他说「我闻」,他亲自听佛所说的。并非传言,传说不可靠。他自己亲自听到的,这个才可靠。第三是讲经的「时间」。第四这是讲经的「主人」,谁是主法也就是说法主。第五是讲在什么「处所」讲的,这是讲的说法的地点。第六是当时在现场听的是有哪一些人,这个是「众」就是听众。那么如果这六种少一样,那就不行了,就不成立了,就是「六缘不具,教则不兴」。那么有这六种就成立了,那当然我们就可以相信了,就值得相信了。不是某一个人自己在那个地方捏造的,就是制造的。而确确实实是有事实的依据,证明经文确实是佛说的,你看这些都有都存在嘛,你看,弟子也有、地方也有、时间也有、哪一些人、在哪个地方,清清楚楚。所以有这六种成就,那就成立了。

“别序,又名发起序。乃发起全经之端由。以法不孤起,起必有由,诸经各别,故又名别序。例如小本《阿弥陀经》乃不问自说。本经则因世尊放光现瑞,阿难启问而说。各经不同,故名别序。今经第三品属之。”

  我们到了第三品就知道了。这是别序跟每一部经都不一样的。《阿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每一部经都有人问,都有某种因缘,佛才说这部经,才说这个道理。可是只有《阿弥陀经》没有人问,佛就说了,佛对大家说,这是大慈悲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时的听众问不到这个地方,极乐世界种种的一切一切是什么呢?是佛果地上的境界,你不成佛,那你怎么可能问呢?你问不出来这个问题,你没有办法不会问,不会问,但是因缘成熟了,佛不能再等了,赶快啊赶快啊机会来了,佛悲悯很慈悲,就不问自说。这是《阿弥陀经》的因缘。那么《观无量寿佛经》是韦提希夫人,儿子不孝要杀父杀母,所以大悲就请佛救度,是这个因缘就说了《观无量寿佛经》。

  那我们这部《无量寿经》呢?就是佛放光现瑞,阿难叹为从未得有,阿难跟佛这么久没见过,佛今天放光的这种情形,今天现的这个瑞相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一部《无量寿经》是很特殊的。阿难跟佛这么久,他都是见所未见,所以他就提问了,佛现这个瑞相必定有因缘。佛这才跟他说出法藏比丘,阿弥陀佛的因地如何修行、如何发愿,所以这段就成为我们的别序了,这是跟其它经不一样的,这是本经独有的,这是序分。

  一开始就是通序。通序就是本经一上来前面的两品。从第一品开始就是经文了。

  所以我们如果不听经.而且不听正式讲经的这种方式.那我们一般在外面听什么呢?都是一般的开示.讲一段两段.怎么样怎么样啊。没有那么正统的有系统的.把一部经这样来讲。所以七宝净土讲堂我们就是在做这个事情.做这个事情.是很传统的.很有系统的来讲解经典.而且还有这么好的注解.来解释这个经文.所以我们的福报真的是超过一般人.所以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75242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