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6/21 00:01:37瀏覽214|回應0|推薦1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28集 法耀法師,七寶凈土講堂堂主慈凈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來賓,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解釋這個經題「平等」這兩個字的意思。請翻開《大乘無量壽經》註解,第八十五頁第二行,八十五頁第二行,我們從這句看起: “《入佛境界經》曰:「菩提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 我們先看到這句話。所以這個平等,就不是我們世間人觀念當中的那個概念了。那我們這裏所理解的平等,其實都是妄想分別當中的東西,什麼男女平等啦,男女怎麼平等?身體的構造都不一樣,待遇要平等,你要求待遇平等,那你就是否定了因果了,因為各人造的因不同,過去生所造的不一樣,今天這個果報,你得到的果,每一個人怎麼可能平等?還有認為種族歧視也不平等。所以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是絕對的平等,也沒有男,也沒有女,但不是我們這個世間的那種不男不女。他那邊是蓮花化生,都是一個樣子,你看我是這個樣子,我看你也是這個樣子。然後一切的受用平等,實報土跟同居土一樣,所以在極樂世界才是真正的利和同均。昨天才講過,你要理解佛法,再來看這個世間人所謂的不平等,都是平等的。而這裏說的平等是指的法身,我們來聽聽念公的解釋,說:菩提是覺,覺是什麼呢?覺就叫做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真如」這個字非常好,那既然說它是「如」,「如」就不是一個。既然如就沒有異了,它同了,就沒有不一樣啦!這個「如」就不一不異。「異」就是不同的意思,異端的異,不是一,也不是二,一樣也不一樣,不一樣也一樣。因為這是圓教的道理,所以一般初學的就越聽越糊塗,糊塗好啊,難得糊塗。那這樣你才會去追根究底呢?你老是聽那個淺淺的,學佛十年,越學就越變成老油條,以為自己懂很多,來聽聽我們這個課,你才知道自己懂的太少了。所以用佛的智慧眼去觀照一切,這一切都是極微妙啊。前面說的這個道理,大家是不是覺得微妙啊?不覺得微妙的人是正常的,前面說的一大堆道理,不一不異,你覺得它真的微妙,那你這個人不簡單。那我們再來體會一下「如」這個字,其實就是很微妙的,一個「如」就是不一不異,而且是「真如」,「如」前面還加了一個「真」,那既然都如了,那還有什麼一樣不一樣的呢?都如了嘛!所以後面我們會看到,就是每一部經的開頭都有這四個字「如是我聞」,跟這裏說的「如」是一個意思。所以就是說「菩提者,名為平等」 「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維摩詰經》講入不二法門。我們再看: “故知有差別即是二,即不如矣。故云平等即入不二,即是真如。可見平等之義甚深。” 那麼既然平等了,那還有什麼「二」呢?就離開一切差別。所以這個地方也不可以錯會啊,不可以誤解了,那麼差別都不對,那只有平等對啦,你都說平等了,那差別不對,平等才對,你這麼說那是不是差別呢?你這個平等是對差別說的,那還是二,一個平等,一個差別,那這還不是真正的平等。所以圓教的道理,沒有你眾生起心動念的地方。因此要在平等當中解差別義,差別當中解平等義,所以都是圓融無礙的。 所以常常告訴大家要怎麼聽經呢?都忘了?要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不要一面聽經,一面打妄想,想什麼呢?在想我怎麼都聽不懂呢?我是不是很笨啊?可是師父又說聽不懂是正常的,一連串的胡思亂想。告訴你要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這個離就是不要執著,只管聽,什麼都不要想,現在要做的工作就是存檔。繼續看: “今題中曰平等覺,可有四解:一曰平等普覺一切眾生,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 那麼經中的「平等覺」可以包括四個含意。覺是覺悟,那覺也就是佛,那「平等覺」擺在一起它有四個意思。 我們一個個的來看。一個是「平等普覺一切眾生,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所以沒有什麼不同的,冤親平等。佛教最偉大的地方就是這四個字,把冤放在前面,對你不好的,欺負你的,陷害你的,比對你更親的,你還要對他平等,對待他是平等的。所以佛教很偉大,冤親都平等,也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說地獄眾生就低了,天人就高了,沒有這些差別對待,「平等普覺,平等成佛」。 “今經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法,普被三根,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正顯平等普覺之義。” 在我們經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迷惑多的人也行,就等於說業障重的人也行,整天胡思亂想的人也行,很多煩惱的人也行,我們本土話說戇戇的人,阿彌陀佛也要,那上面最高的,高到最有智慧的文殊、普賢都行,都是平等普度。 「將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將來」就是從如來會那個時候起,從釋迦牟尼佛說這一部《無量壽經》那個時候起一直到現在,以及將來一切的含靈,就是一切有靈性的有情,都是要靠這個法而得度脫,這個法是什麼法呢?就是《無量壽經》當中所說的法,就是顯平等之義,普度嘛。這個是平等的第一個意思。 “二曰以平等法覺悟眾生。” 第二,就拿這個平等的法去覺悟眾生,就是名為平等覺了。什麼是平等法呢?下面禪宗的道理又來了。所以大家看看我們在學習這部註解,不只是知道凈土宗的道理,除了凈土宗之外,禪宗密宗教下,很多道理我們都有機會聽到,懂不懂那還是其次,所以是非常稀有的機緣。我們再看,說: “《淨影疏》曰:「無作無所有等,為平等法。」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從有念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 《凈影疏》是一部註解,它就解釋這個平等了,「無作無所有等,為平等法。」我們這個持名之法,持名就是開口念這句阿彌陀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前面我們學過了,你能念這句阿彌陀佛的那個心,能念的那個心是佛,你現在又念阿彌陀佛又要作佛,那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你將來一定作佛,不可能去做菩薩,更不可能去做其它的。念來念去念來念去這個持名,它妙的地方就是,念來念去念來念去是暗合道妙,不是要你先悟後修。其它什麼法門都有先悟後修,你不悟怎麼修啊?可是這個悟,茫茫人海中有幾位是悟了的?是不可得,稀有又稀有!但是我們這個法門它是暗合道妙,禪宗開悟是明合道妙,我們這是暗合道妙。 所以你看看那怕是一個老太婆,但是她心裡面誠懇綿密,綿綿密密,念到一切你都放下了,什麼你都不想了,這就是「無所住」了;可是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綿綿不斷,這就是「而生其心」。 這「無住生心」要在地上的菩薩才能做得到,地前的三賢都只能夠分開兩段進行,有的時候「無住」,有的時候「生心」;「生心」的時候不能「無住」,「無住」的時候不能「生心」。但是我們現在是一個凡夫,看看我們是不是凡夫?我們就是凡夫,就是我們這種水平的,大家是什麼水平大家心裡明白了,我們也可以,我們也可以,只要你肯念,不管你是什麼身份什麼背景,不管你是誰,廣東話說不管你是誰,一樣可以不知不覺的暗合這個道妙,所以阿彌陀佛真的是大慈大悲!什麼人都要。下來說: “念得能所兩忘,即是《金剛般若》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淨影疏》之「無作無所有」。以如是法教導眾生,橫出三界,成究竟覺,是謂以平等法,覺悟眾生。” 所以這樣的話,他就念來念去念來念去,「能」也忘了,「所」也忘了,能念的他沒有了,所念的佛號也沒有了,不是佛號沒有,是不執著那個佛號了,但是佛號還是清清楚楚,能念的是誰,誰在念也不知道,所念的是什麼,念的什麼也不知道,那就沒有「能」,沒有「所」了,可是這句佛號清清楚楚不斷啊,沒有斷滅,他還是「凈念相繼」,Non stop相繼,沒有斷滅,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 各位聽了這段,可能在想這也不難嘛,我都是這樣子來念的,我知道是我在念,明明是我在念的,要不然是誰在念?那我也清清楚楚聽到這句佛號啊,我聽到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耳朵沒聾,我聽到啊,就是這樣子啦,這樣不對嗎?那你遠遠不是這樣子的,差太遠了。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子呢?哪有這麼簡單?但是也不是很難,就是你不能執著有一個我在念,要離開我相,要無我相,要無我相,你說難不難?明明有一個我在念,又說沒有我,無我,又不是沒有我,這到底說什麼呀?這就要自己好好的用功了,要不斷的放下,世間的事情要全盤統統放下,那些都沒有用的,對自己了生死沒有幫助的。別人要,給他,都給他。以前講過,要財產,給他;要車子,給他;要房子,給他;要孩子,給他;要孫子,不能給他,孫子寶貝,現在老人家最執著孫子了,孩子可以不要,孫子不可以不要,要放下世緣啊!真的要做到老實,那你自己就會體會到前面講的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也沒有辦法用言語來說,那你入這個境界,你也不可能告訴別人,告訴別人,別人也說你頭腦有問題了,發燒了?他也不能夠體諒,不能夠理解。所以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還要相續,不是偶爾碰到這樣的境界,偶爾也不行呀,其它時間不是這樣,偶爾是這樣,其他時間不是這樣子也不行。所以你看,我們現在連偶爾是這樣都不容易,還要說保持得住。 你看在禪宗用「保任」兩個字,禪宗不是最後要「保任」嗎?不能知道一個「任」字而忘了上頭還有一個「保」字,你開悟了之後要「保任」啊,要維持啊,「心心不異謂之保」,什麼叫心心不異?前心跟後心,前面一個念頭跟後面一個念頭都沒有兩樣,叫做「保」。那我們前一個念頭跟後面一個念頭都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是不是?要一樣的。「任」的意思是「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要起便起」叫做任,沒有一點造作;兩個合在一塊兒才是剛才講的那個境界,都是要這樣子的道理才行,你把它搞到一邊去了,那就不行了。 所以你這不就是「能所」都忘了嗎?那你就暗合道妙了,然後你把這一種的法去教導眾生,能夠令眾生成佛,這不就是平等法嗎?這不就是「無作」嗎?你有什麼作呢?你在作什麼呀?「能所」都忘了,這就是「無所有」了,他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就是以這個平等法教導眾生,這是第二個平等的含義。 聽沒有啊,是不是?雖然聽不懂,但是覺得很好料,是不是?所以師父很讚嘆大家聽不懂也來聽,就因為你們,所以成就了這麼一個講經的機緣,這個內容將來流通到全世界,肯定有人聽得懂,而且會越來越多人喜歡聽,那他們聽了得到的法益,這筆帳我們來算算,這筆帳歸誰的?歸大家成就的,就算你來一天以後都不來了,那你也算在這筆帳裡面,所以你說是不是功德無量?將來這些內容,在網上,在宇宙當中,永遠不會消失的。而我不在了,我不曉得變什麼東西了,但是它永遠在,這是世世代代的流傳,這個才是叫做宇宙的大道場,它的聽眾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就是還有那些看不到的,看不到的還沒有算進去,這真的是有影響力的。前幾天才收到一個消息,是在七寶的一個網站裡面,有一位在新加坡做工的,是一個softwareenginer軟體的工程師,他就在網站那邊寫了幾個字,說他要做一些供養,因為他聽了空能法師的視頻,要怎麼聯絡空能法師要供養,那我就跟他聯絡上了,然後他就告訴我說,這幾年尤其是最近他跟他太太、他的岳母,天天都在聽空能法師的有聲書,還有《無量壽經》的略講二十八集的,他們聽了很歡喜,很容易懂,聽得法喜,得到很大的法益啊!所以他想做一些供養,我說好啊,你這個供養護持,讓七寶做製作,全部都需要費用,然後將來這筆帳也算進他那邊,一起算啊,所以這份道業是值得拼老命來做的,我拼了老命來做,你們也應該拼老命來護持,來成就這個偉大的道業,所以你們是有使命來的。我們繼續看平等的第三個意思。 “三、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正覺無一切高低深淺之別,故曰平等覺。” 第三個含義,就表示如來所成的正覺,都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一樣,沒有那個佛大,那個佛小,那個佛比較高,那個佛比較低,沒有,所以叫做平等覺,簡單說這是第三個含義。第四呢? “四、專就本經,「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以上諸義,題中俱攝。” 第四個含義,就本經來說,這個「平等覺」就是指的阿彌陀佛。現在在前面提到的這四個含義,剛剛提到這四個含義,在我們這個經題裏頭都有,都圓滿的攝入了。 平等覺下來最後一個字是「經」,「平等覺經」。這個經是通題,前面講的是別題,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這是別題,「經」是通題。 “「經」者,梵語修多羅。直譯為線,義譯為契經。” 那麼根據經典裡面的解釋,梵文原文稱為修多羅,梵文叫Sūtra修多羅,譯成中文是修多羅,修多羅它的本意是線,一條線的線,因為過去佛經是用貝多羅樹的樹葉來寫的,叫貝葉經寫的,寫好之後,兩邊打洞,用繩子把它串起來,所以叫做線。 Sūtra修多羅,中國人尊稱為經,修多羅裡面,它有一些意思通常講的有五個意思: 第一個是「湧泉」的意思。像泉水從地上往外面冒出來,湧出來了。這是比喻,是取佛所講的內容意趣無窮,我們現在的話說很有攝受力,越讀越有味道。不像世間人寫的文字寫的文章,好像各位要看報紙看雜誌,甚至世間的小說,都沒有這個攝受力。可是經典那就不一樣了,經典的味道永遠不會衰退。我們可以做個比較,中國著名的文學作品四大小說,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這中國著名四大文藝小說,你能看多少遍呢?看個十遍二十遍就不想再看了。各位如果能夠契入到佛的大乘經典,世間的典籍你不會再去看了,不會了。 第二個意思是「出生」。生出來了,能出生一切微妙的善法。佛經你讀了之後,你的心自然會善,你的行為自自然然就善,那就是佛經的文字會把你的性德引發出來,會開顯你的智慧,只有佛經有這個力量,所以這個善不是學的,是本有的。 第三個意思是「繩墨」。繩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標準。你看以前的人,現在用機器了。以前要鋸木,要有一條線作為標準,這樣彈一下,那條線就印在那個地方了,你照那條線來鋸就很準了。繩墨是個標準,是真妄、邪正、是非的標準,而且是絕對的標準。 第四個意思是「顯示」。它能夠顯示真理。 第五個意思是「結鬘」。結鬘就是章句之學,它的文字組織自始至終一脈相承,有條不紊,它取這個意思,它文字結構嚴整,它思想體系很清楚。所以修多羅裡面有這五個意思。 那麼另外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講得更加詳細了,大師他講了十個意思,那我們這裏就沒有引了,因為華嚴是以十代表圓滿。我們繼續看註解: “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實際理體也。二者契機,機者,機宜,眾生根機也,兼指時機,時節因緣也。故契機者,切合眾生水平與時代也。今為省文,略去契字,但名曰經。” 為什麼加個「契」字在前面呢?就是佛說的義理,就是佛說的意義道理,是上契諸佛之理,諸佛之理就是實相的道理;下契眾生之機,眾生都有本覺佛性,如果他不具有本覺佛性,那麼就不會下契眾生之機了。佛一再開示,他講得口乾講了多少年,他也沒有辦法開解。佛的開示都是眾生本具之實相,本有的般若智慧,人人都有,跟你有沒有讀書沒有關係啊,這個無上的佛寶,我們自己不知道,佛就先覺覺後覺告訴我們,讓我們知道,那如果我們沒有佛性,我們怎麼能夠見聞覺知呢?怎麼能夠思惟運作呢?怎麼能夠應用無窮呢?所以從這裏就可以證明了,證明我們有佛性,所以我們要看得起自己啊,圓滿的智慧是你本有的,現在只是不懂得用什麼方法來開發它而已,關鍵就是在這裏了,所以聽經就很重要了。下來說: “經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則貫穿所說之理;攝則攝持所化之生(指眾生);常則古今不易;法則近遠同遵。” 「契」就是契理契機,所以本來叫「契經」,現在簡化就成為「經」了。那麼「經」它包括四個字,「貫、攝、常、法」這四個字,就是「線」的含義,也是「經文」的含義。 什麼是「貫」?貫是貫穿所說的道理,貫穿這個本體。 「攝」是攝持一切眾生,所化的眾生,你這個經就是為了度眾生嘛。 「常」是說他所講的理論方法永遠不變,而且超越時空啊,不是說三千年前的到現在都不能用了,過時了,不合這個時代了,沒有,沒有這個道理。三千年前遵循這些理論方法修學得到成就,現在三千年後的現代人,用這個方法用這個理論同樣能成就。常”就是古今不易,今佛所說的,也是古佛所說的。所以現在有些人就想創新,好像他就是要比釋迦牟尼佛還要高明一些,比古佛要高明一些。他這一高明,他就不平等了,他就不是佛法了。 「法」就是近遠同遵。為十法界所應遵其軌,軌就是軌道,像火車不能離開軌道啊,離開軌道就會發生事情啊,不離軌就能發起利益。我們依照奉行依法修行就能去妄存真,最後究竟成佛。又「法」是法則,規矩,道路,規範。我們世間人講,不守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循規蹈矩,然後才能夠成方成圓,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決定成功! “上述四字,可盡「經」字之義。” 所以這是「貫、攝、常、法」,這就是「經」字的含義了。那麼這樣就把這個經題每一個字所包含的意思,而且全經的大意跟宗旨,在這個地方也就完全透露出來了。下來我們再看: “又佛所說者通名為經。故題中經之一字,是通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十四字,是本經獨具之別名。 諸經立名,不離人法喻。或單或複,可得七類:單一者三,具二者三,具足者一,共成七類。” 那麼這個前面我們講過了,根據註解我們這裏再重複的聽一遍重複的聽一次,因為這次有文字看,應該會比較清楚。佛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它的立題方法不出七種,就是「人法喻」,三單、三複、一具足,合為七立,註解就列出來了。 “例如:單一 單人,阿彌陀經,阿彌陀是人,無法喻。 單法,大般若經,般若是法,無人喻。 單喻,梵網經,梵網是喻,無人法。 複二 人法,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無喻。 法喻,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無人。 人喻,菩薩瓔珞經,菩薩是人,瓔珞是喻,無法。 具足人法喻,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是人,大方廣是法,華嚴是喻。” 那麼下來還要再淺白的,淺白一點的來說明,這個經有人法喻,可以分成七大類: 一種是單一個人的,《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單一個人的,沒有法,沒有喻。 《大般若經》,般若是法,沒有人,沒有喻。 《梵網經》,梵網是譬喻,沒有人,沒有法。 複二有兩個:《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這裏沒有喻。 《妙法蓮華經》,妙法就是法,蓮華是譬喻,沒有人。 《菩薩瓔珞經》,菩薩是人,瓔珞是譬喻,沒有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三樣都有,佛是人,大方廣是法,華嚴是喻,人法喻都有。現在說到我們了,這裏就說我們這一個經題。 “今本經題亦具足人法喻。題中佛字表此土果人,無量壽是彼方果人,故題中具兩土果人。莊嚴清淨平等覺七字是法。大乘二字是喻。乘者車也。此經可運載無量眾生咸達寶所。如《法華》之大白牛車,故以大乘為喻。” 那我們這個經也是「人法喻」都有。 「佛」是我們此土的教師,「無量壽」是彼土的教師,所以兩土的果人都在內了,這是人。 「莊嚴清凈平等覺」是法,「莊嚴清凈平等覺」這完全是法。 「大乘」就是譬喻,剛才說這個是工具,車乘,工具作為譬喻,運載一切,能乘的也大,所乘的也大,所以相當於《法華經》說的大白牛車。這個是「」人法喻”都具足。 “諸經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注家釋題,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 聽這些是比較悶一點,但是剛才才稱讚大家,讚嘆你們,成就這樣的一個講經會,所以辛苦也要熬過去,所以因為這樣子我們不能跳過,我們要完整的把這一部黃念祖老居士用生命來寫成的這一部偉大的著作,我們要完完整整的把它流傳下去,把它全部記載下來,所以這樣子的話,以後這套視頻就是完整的這本精裝本的內容了。 那我們看看什麼叫「教行理」?佛經都是從本體上建立法門的,就是有理論作為依據的。沒有理論的話,你說了人家不能相信啊,尤其那些書讀很多的人知識份子,你沒有道理說服他,他就把你當成老人教,到處看到念佛都是老菩薩在低頭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子不是老人教是什麼?現在把整個道理整個的理論全盤給你托出來了,讓你心服口服啊,知識份子也心服口服,就是坐在上面的這位也心服口服啊。所以真的要有理論作為依據,所以從理體就立了教,再從你的修行才能顯示出本體,你的修行是依這個道理而去實行的,從行顯理。你不修就是紙上談兵啊,以前講過了,紙上談兵就是你到餐館裡面去,現在餐館的那個菜單拍攝得很漂亮,看到不用吃都飽了,但是不吃還是不能飽,你只是說這個好啊這個好,但是這個好沒用不能飽啊,這叫紙上談兵啊。非得要他去真的是把它做出來了,喔,你才自己證明這真的是好啊。所以說如果不這樣子,你紙上談兵,紙上談兵不能自己證明這個方法能不能用得上,所以一定要修,所以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專就本經,則「佛說大乘」是教。「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無量壽」是理。” 現在我們要是說這個經題中的教行理是什麼呢?經題中的教行理;「佛說大乘」是教,佛來講這個大乘,這個是教,教是什麼?教學啊;這個「莊嚴清凈平等覺」就是行啊,你應當去莊嚴自己,前面我們念過了,莊嚴眾行,你應當要清凈,要平等還要覺悟;「無量壽」是本體。所以這個就是「教行理」了。下來再說: “「無量壽」表三際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 「無量壽」它表示三際一如的法身常住,是眾生本具的佛性,人人都有,也就是「是心是佛」。那麼這些內容我們聽了很多,大家會慢慢的體會到,因為這些說的都是自己嘛,跟別人沒有關係,所以特別的親切。我們繼續看: “故判屬於理,蓋其為實際理體也。「佛說大乘」是教,即依此「無量壽」之理體,直指大乘為喻,為宣說眾生本具之大經,判之為教,義甚分明。” 那麼這個「是心」的本心,所以它是理,是本體。那「佛說大乘」他是根據無量壽的本體,指出以你這個大乘為譬喻,來宣說眾生得度的方法,就形成了這個經。所以這個「佛說大乘」就是教了。 “又從教起行,故下文中「莊嚴清淨平等覺」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也。” 「從教起行」,起行就是落實在你自己修正身口意三業之中,「莊嚴清凈平等覺」,就是佛所教化我們的妙行。就是要依佛的標準,不能依自己的標準,更不能以人的標準。所以我們要聽佛的話,不要聽人的話,依佛的標準做到清凈平等正覺,這才是真正的依教奉行,依佛在《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誨,老實聽佛的話,這樣子的才安全可靠。 “一句阿彌陀,以之莊嚴自心,清淨自心,是即依教修行也。” 我們拿一句阿彌陀佛來莊嚴我們的自心,清凈我們的自心,就是依教來修行,那你所得到的結果,就是下來這句了。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圓顯本具之平等覺,是以行顯理也。” 這句是出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大集經》這部經就說什麼呢?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這個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很多念佛人都沒聽過,覺得那些修禪的好,你不知道但念阿彌陀,你只要念阿彌陀佛,你就是無上的深妙禪,這個念佛不但是禪,而且是深妙的禪,而且是無上深妙禪,沒有比這個還要再超過了叫無上。大勢至菩薩就用這個法門,五十法王子同時宣說成就的經過,就是一句「阿彌陀」而已啊;「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那你還要假借其它什麼方便呢?不需要了,開口這一句就是圓滿了,不需要任何其它的方便,就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那還有什麼法門比這個更方便的呢?找不到了,人人都會,不需要你再搞些什麼其它的東東,就這句阿彌陀佛,它本身就是深妙禪了。為什麼呢?因為它直指你的本心,你的本心就是阿彌陀佛,自己的心開了,「開明本心」這就是顯出本具的「平等覺」,這是從行,這個行就是持名念佛,從行來顯出這個理。行,你是念阿彌陀佛,然後就顯出心開了,就顯出理了,所以就是修德有功,性德就開顯了。只有這個方法,這就是從行顯理了。直截了當,何必再忙這個忙那個呢?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所以我常常說:你還有多少時間來糟蹋你的法身慧命?戰爭就來了,災難就到了,所以要有這個醒覺的心啊!記住!要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你現在還有什麼好想的?該想的也想過了,不該想的想了也沒用了。現在算算五十、六十了,馬上倒數就來了,小孩子開心,我們就又老了一年了,老了一年沒關係啊,離開火葬場的時間越來越短了,你還有什麼理想沒達到的你說,這些都不重要了。我們現在是跟時間賽跑啊,要做好準備啊。所以念公說過,就是要老老實實的念這一句,什麼都不要去管它,好好的念,那麼,個人、國家、法運、家庭都在這裡面了,都在這句阿彌陀佛了。所以還有什麼好擔心的?你只要把佛法放在第一位,其它放在第二第三第四,那麼第一做圓滿了,其它也得到了,是不是這樣啊?這個叫做真正信佛,真正的信佛就是這樣子。下來再說: “又得往生者悟無生忍,從體起用,復以此平等妙法,平等普度一切眾生,往生淨土,同證大覺,復是從眾行顯理也。” 再有,你往生之後,你入了無生法忍,你又從體起用,又拿這個平等法來教化眾生,就是乘願再來,你還是用這個方法平等普度一切眾生,這又是從行來顯理,從實踐上自己證明這個理是正確的。 “若以經題配三大,則無量壽體大,莊嚴清淨是相大,平等覺是用大。” 這個經題配三大-體,相,用。「無量壽」是體大,法身的本體。法身還不大,那還有什麼比法身還大?「莊嚴清凈」是它的相大。「平等覺」是用大,可以平等普及一切,不分你的根基而普度。之前我們說過了,連動物都得度啊;連地獄中的眾生,地獄的眾生如果不停的念佛,一旦他業滿出來之後,他馬上證得清涼華菩薩,這就是用大。 所以我們這個凈土法門,它著重在它殊勝的「用」上面。其實佛說的法,法法都平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那為什麼這方面要偏讚凈土?這是我們常常講的,是不是你專修凈土的,你就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啊?你賣花說花香啊?不是!它就是在利他方面,這個是最關鍵的,利益眾生這方面它這個是普度,普遍的度盡一切眾生,這是阿彌陀佛當法藏比丘的時候,當菩薩的時候他發的願啊,他要「度盡無邊苦眾生」,所以他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法,簡單,容易,方便,究竟而且快速,就這四個字阿彌陀佛,尤其適合現在大家的根器,這個是時節因緣。所以你不能固執老是要排斥這個凈土法門,你老是不想多去理解多一點深入一點,你就妄下定論。這個是我說我自己以前,我自己二十年,這個法門要不行,我早不幹了。我以前也是一個「鐵齒」的人啊,「鐵齒」是福建話,就是固執,固執的人。是我自己用了二十年來證明,不是聽人說的,是從經典得到答案的,這個法門確實是前面講過的,簡單容易方便穩當,這個穩當就是不會被人騙,因為外面都是陷阱啊,大家不小心走兩步就掉下去了。所以這個很穩當,你念阿彌陀佛最穩當的了,不管你說什麼,我阿彌陀佛是最save最穩當的,不只是這樣子,它的結果是究竟的,它的結果是究竟,什麼究竟呢?成就的佛是圓教最高的佛果。佛有四種: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最高的是圓教佛。我們到極樂世界最後成的佛,一生補處之後成的佛是圓教的佛果。你以一個凡夫,一個凡夫有時候遇到因緣殊勝的,念佛念了幾天,有時候就念一天,就上蓮花了,上了蓮花就了脫生死了,從凡聖同居土一直上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最後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圓教佛是什麼?阿彌陀佛就是圓教佛,這麼便宜的事情去哪裡找?所以不相信是正常的,能相信,這個人不正常啊,真的!它的結果是究竟的,所以我對這個就是心服口服,所以它確實跟別的法門不一樣,不一樣啊!下來再說: “依《漢譯》「無量清淨平等覺」即阿彌陀佛義。” 底下最後再把這個經題說一說。 「無量清凈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 “更可以本經題配三覺。無量壽佛,是我本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莊嚴自心是名始覺。始覺合本覺,直趨究竟覺,即題中「清淨平等覺」也。又可解為「平等覺」是我本覺。起心念佛,以自「莊嚴」,是為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頓入寂光,證「無量壽」。” 所以我們也可以把這個經題來配合三覺。 「無量壽佛」是我「本覺」,所以我們念佛就是念我本覺的佛,人家說你不是念那個十萬億佛土以外的那個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嗎?那個也是我的自性覺,所以我們念佛就是念我本覺的佛,絕對不是去求一個外面的佛,阿彌陀佛是我本覺,是我本心,那麼我發了菩提心,一向專念,來莊嚴自心,這是什麼呢?這是開始覺悟了,叫「始覺」啊。 所以你看《凈修捷要》不是說了嗎?「阿彌陀佛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所以阿彌陀無量壽就是我們的本覺;從這個本覺起,我們念佛來莊嚴自心,清凈自心,這樣就是開始覺悟了,最後呢?最後去到究竟覺就是清凈平等覺了。清凈平等覺是什麼?就是佛了。這樣子配三覺也可以。 “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無量壽是我果覺。” 那你倒過來把「平等覺」當作是我的本覺;我們起心念佛來莊嚴自己,這是「始覺」;最後證到「果覺」,那是「無量壽」。從兩頭說都可以。 “如是妙義輾轉無盡,悉在一題之中。” 總之這個經題的妙義是輾轉無窮的,都在一題之內。如果不是妙義,那很快就講完了。我們到今天經題用了四堂課,是不是把經題講完了呢?這裏說了輾轉無窮,一部《無量壽經》就是解釋這個經題,一部《華嚴經》也是解釋這個經題的,一部《大藏經》也是解釋這個經題的,再有,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在解釋這十五個字經題的。這是我自己的體會,大家可以做參考,慢慢的思考,才來認同也不遲。下面再看註解: “是故《圓中鈔》疏曰:「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 《圓中鈔疏》說:你聽到經首的題目的名字,你就得到無量的功德。那麼這四天以來大家都聽到了,是不是得到無量功德呢?聽而已,為什麼他用聞不用聽呢?聞首題名字不是聽首題名字,這兩個字有差別,聽是存檔,對嗎?聽是存檔。聞是信受,相信接受,我願意接受,我完全沒有懷疑,那全部就變成你自己的了,所以聞才有無量功德。所以不聽經怎麼能夠接受呢?所以聽經很重要啊!常常強調聽經很重要,一遍再一遍,一遍再一遍,這樣最後你接受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在《無量壽經》裡面講的所有的內容,你完全沒有懷疑,完全全盤接受了,那就是叫做聞了,不只是存檔而已。 “鈔曰:「如《金光明》,及諸大乘,多作此說。」” 幽溪大師他作《鈔》說,這個話在《金光明經》當中,許多大乘經典裏頭都是這麼說,所以這個經題是很重要的。 “(貳、概要竟)” 就是概要到這裏就說完了,這就把前頭的概要,從開始的第一項教起因緣一直到這裏總釋名題,共九門結束了。那麼下來就從「如是我聞」開始,正式講經文了。大家期待著的這麼一天,好不容易到現在開始有機會聽到經文了。之前講的那個重要啊,沒有那個開頭,你怎麼會有來到這個經文呢?你不能三級跳啊,是不是? 參、正釋經義 (此為十門分別中第十門) 所以我們現在正式一起詳細的來理解本經的內容。我們先看註解說: “前明全經綱宗與經題總義。下則正入經文,分品逐句,闡發經義,謹以局心限量之言,略彰淨宗無盡之妙。” 這話的意思是說,前面已經將整部經的綱要跟宗旨,還有經題一一的說明了。接下來我們就進入經文,我們就一品一品,一句一句的,來闡明經文的意思。那麼後面這句是念公他自己謙虛,說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夠大略的彰顯凈宗無盡的妙義。 “茲依先例,全經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那麼這個「經」,我們一般把它分成三部份。一上來是「序分」,中間是「正宗分」,之後是「流通分」。 這種分法,古大德的觀點都不十分一樣。有的就把所有重要的內容全部放在「正宗分」裏頭,就是中間那個部份。經分三序的這種分法,最初是東晉的道安法師,他是鳩摩羅什大師的學生,佛經傳來中國之後,他首先提倡經文應該分三個大段:第一個大段是序,第二大段是正說,第三大段是流通。當時一般人都不同意他的說法,一直到《佛地論》這部經翻譯出來之後就發現,印度這個親光大師他判教也是這個看法,於是後人就對道安法師的這種觀點才重視而且遵循,以後不管講經注經,皆採取三個段落,序是開端,就是緣起,就是佛為什麼講這部經,不會無緣無故的,一定有原因的,將這個緣由說出來,就在序的這個部份。 那麼這裏就引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他做了一個譬喻,他說:「如絲之得緒,能盡一繭之絲。」這是從比喻上來說的,這個蠺絲要結成繭,需要將蠺絲的頭給找到才能夠抽絲是不是?要把牠的頭給找到。經也是一樣,要知道從哪裡開端,這就是端序。又說「經之得序,能知一經之旨。」你看經前面的開頭的這個序分,就知道這一部經的宗旨跟大意了。「觀首序,則明全經之妙義。」這部經幽深玄妙的義理,都顯示在序分之中了。所以會看的人確實能看出來,可見序分在這部經當中非常的重要。正宗分這一部份是全經的主題,就是本論,前面是序論,這個是本論。最後呢?最後是流通分,《彌陀經疏鈔》又說什麼叫流通分呢?「流者無住,通者無塞。使此妙法,自此界以及他方,由現在以及未來,無有留礙,名為流通。」流通法寶是無量功德,是順諸佛之心,就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所以佛法要流通啊,佛法沒有專利的,你說大悲咒,觀世音菩薩有注冊專利嗎?沒有啊,誰都可以用,是不是?所以佛法沒有專利。 那麼下來看看蕅益大師的觀點了,他說這都有重要性,就是這三分都有他重要的地方,他做了個譬喻。我們看註解: “蕅益大師曰:「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腑臟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 蕅益大師他說這個「序分」像什麼呢?像人的頭啊,眼睛耳朵鼻子舌頭這五官都在頭上,很重要啊,是不是?「正宗分」就像身體,五臟,心肝脾肺腎腸子都在身體裏頭;最主要的機能如呼吸、消化系統,這一切都在身體這個部份裏頭,就是「正宗分」,也很重要啊。那麼「流通分」像手足,手跟腳啊。你有腦袋、有身體,沒有腳、沒有手,那你怎麼行動啊?因此這三部份各有其重要性的內容跟任務。這個說得有道理啊,所以每一部份都很重要,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很重要。下來再說: “依大師意,「序如首(頭也)」指經之序分猶人之有首。由首之五官(眉眼耳鼻口)可窺其人之善惡智愚。觀一經之序品,便可知全經之大小偏圓。故序分中,亦必含有深文。今依大師之旨,判分本經如下:” 那麼我們就學就採取蕅益大師把這個經分成三個部分,根據這個原則分的。這個原則跟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大德,還有跟魏譯本的分法也是一致的。下來我們再看註解: “(壹)第一品至第三品為序分。 (貳)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為正宗分。 (參)第四十三品至第四十八品為流通分。” 前面兩品是通序,通序是一切經都有的。但是本經很特別,它的通序很長,特別長。在一般經典,這個通序就是六種證信,經文都不長,除非是特別的大乘經典,像《華嚴經》,它的通序很長,《法華經》也很長。本經這個經本的份量不大,兩萬多字,但是它這個架勢完全是大經的架勢,所以它的序分跟流通分都有相當長的經文。那麼第三品是別序,別序就是發起序,說明這次法會發起的因緣叫做別序。從第四品到第四十二品是「正宗分」, 這是最主要的,是正說,就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事理因果,介紹得非常詳細。末後從四十三品到四十八品,這一部份經文也相當長,這是屬於「流通分」了,流通佛是勸我們,意思就是我們自己得到這個利益之後不能據為己有,要輾轉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那麼這就是佛對我們特別的囑咐,就是特別的交代。 那麼這個經總共有四十八品,品是品類,類是類別。我們也可以稱它為四十八篇,四十八章都可以,我們中國人講篇章,跟佛經裡面的品是一個意思,意思相同。 “今之三分,亦正如我國淨影、嘉祥兩家對本經魏譯本之判分。” 好,我們再看註解說: “壹、序 分 又序分復分為二:一通序。二別序。 通序,又名證信序,諸經皆具。如天台與嘉祥等,依《法華論》以六種成就為證信序。” 那麼「通序」就是每一部經都有的,所謂「六成就」。「六成就」底下我們會講。別序就是每一個經和每一個經是不一樣的。通序是各個經統一規律,都有的;只有別序不是統一的。下來再說: “六成就者,宗密大師曰: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六緣不具,教則不興,必須具六,故云成就。以證經文,確為佛說,真實可信,故名證信。本經之前二品屬之。” 唐朝圭峰宗密大師,他是華嚴宗的五祖,第五代的祖師。大師談到佛經證信序的時候,說了六種成就:第一個叫我們起信叫「信」成就,怎麼樣讓你真正能夠相信呢?相信確實有這件事情呢?所以第一個很重要「信」。第二個「聞」成就,因為經是佛說的嘛,但是佛當年只是講經,但是沒有文字的記載,佛當年沒有文字的記載,那麼結集經典的時候,就是阿難擔任主席,所以阿難就是聞,所以他說「我聞」,他親自聽佛所說的。並非傳言,傳說不可靠。他自己親自聽到的,這個才可靠。第三是講經的「時間」。第四這是講經的「主人」,誰是主法也就是說法主。第五是講在什麼「處所」講的,這是講的說法的地點。第六是當時在現場聽的是有哪一些人,這個是「眾」就是聽眾。那麼如果這六種少一樣,那就不行了,就不成立了,就是「六緣不具,教則不興」。那麼有這六種就成立了,那當然我們就可以相信了,就值得相信了。不是某一個人自己在那個地方捏造的,就是製造的。而確確實實是有事實的依據,證明經文確實是佛說的,你看這些都有都存在嘛,你看,弟子也有、地方也有、時間也有、哪一些人、在哪個地方,清清楚楚。所以有這六種成就,那就成立了。 “別序,又名發起序。乃發起全經之端由。以法不孤起,起必有由,諸經各別,故又名別序。例如小本《阿彌陀經》乃不問自說。本經則因世尊放光現瑞,阿難啟問而說。各經不同,故名別序。今經第三品屬之。” 我們到了第三品就知道了。這是別序跟每一部經都不一樣的。《阿彌陀經》是佛不問自說,每一部經都有人問,都有某種因緣,佛才說這部經,才說這個道理。可是只有《阿彌陀經》沒有人問,佛就說了,佛對大家說,這是大慈悲啊!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當時的聽眾問不到這個地方,極樂世界種種的一切一切是什麼呢?是佛果地上的境界,你不成佛,那你怎麼可能問呢?你問不出來這個問題,你沒有辦法不會問,不會問,但是因緣成熟了,佛不能再等了,趕快啊趕快啊機會來了,佛悲憫很慈悲,就不問自說。這是《阿彌陀經》的因緣。那麼《觀無量壽佛經》是韋提希夫人,兒子不孝要殺父殺母,所以大悲就請佛救度,是這個因緣就說了《觀無量壽佛經》。 那我們這部《無量壽經》呢?就是佛放光現瑞,阿難歎為從未得有,阿難跟佛這麼久沒見過,佛今天放光的這種情形,今天現的這個瑞相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所以大家要知道,這一部《無量壽經》是很特殊的。阿難跟佛這麼久,他都是見所未見,所以他就提問了,佛現這個瑞相必定有因緣。佛這才跟他說出法藏比丘,阿彌陀佛的因地如何修行、如何發願,所以這段就成為我們的別序了,這是跟其它經不一樣的,這是本經獨有的,這是序分。 一開始就是通序。通序就是本經一上來前面的兩品。從第一品開始就是經文了。 所以我們如果不聽經.而且不聽正式講經的這種方式.那我們一般在外面聽什麼呢?都是一般的開示.講一段兩段.怎麼樣怎麼樣啊。沒有那麼正統的有系統的.把一部經這樣來講。所以七寶凈土講堂我們就是在做這個事情.做這個事情.是很傳統的.很有系統的來講解經典.而且還有這麼好的註解.來解釋這個經文.所以我們的福報真的是超過一般人.所以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