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26集
2022/05/26 08:55:29瀏覽143|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26集

  我們今天繼續這個經題的解釋,請看《大經解》八十頁最後一行,我們從這一句看起:

“說者,悅也。悅所懷也。”

  「說」的含義是「悅」,喜悅的悅;「悅所懷」,心中很高興。「說」跟「高興」連在一起,所以我們常常說暢所欲言,高興他才願意說嘛,願意將心裡面的話全部都說出來;他要不高興,不高興三句都嫌多了。下來說:

“「佛說」二字顯此經是世尊金口所宣,非餘人之說也。”

  那麼在《大智度論》裡面有提到,佛經有五種人說,所謂是五人說經,這個五種人裡面的第一位是佛,這個地方我們是指的釋迦牟尼佛。那麼第二呢?是佛的弟子,有佛當時在世的時候那些弟子們,弟子們裡面,有菩薩弟子、有聲聞弟子乃至於還有在家的弟子,都有說經的。第三是天人,我們世俗所謂的天神。第四是仙人,神仙的仙。第五種是變化人,由以上前面講的那四種人,「隱其本行」,就是我們說的不漏他真實的身份,沒有露出他真實的身份,變化其他的形體而說法,即為變化所說。像佛涅槃的時候,憍梵波提化成水,他的弟子化成水來說法說偈。所以從這裡可以知道,佛經比起一般宗教裡面那些經典,實在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一般宗教經典總是以為,這個教主上帝啊神降臨下來了,有先知來傳達神的意旨,才稱之為經。佛法不如是,就不是這樣子,前面提的這個五種人都可以說,但是除了佛之外,其餘這四種人說經都必須要得到佛的同意,也就是佛的認可,佛認可了,那麼弟子天人神仙化人所說都可以說是佛說的,那佛的認可就是印可,佛有一個無形的法印,這個印是什麼呢?小乘有小乘的,大乘有大乘的,小乘的法印就是無常、無我、涅槃,叫三法印,如果像弟子諸天仙人化人所說的跟這三個意思相應,沒有離開這個無常無我涅槃,那就等於是佛說的,跟佛說的沒有兩樣。那麼大乘呢?一切大乘法的法印是「實相」,凡是跟實相相應,不管什麼人說的,佛都會承認跟他說的沒有兩樣。所以大乘是一法印,小乘是三法印,這個就跟佛說的沒有兩樣了。但是我們這部經有所不同,這個是我們釋迦牟尼佛金口所宣,確確實實是佛說的,不是別人說的。那麼繼續看註解說:

“佛以度生為願。今眾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故今樂說,以暢本懷。”

  這部經是直接度眾生成佛道的法門,直接的意思就是沒有拐彎抹角的,沒有囉囉嗦嗦的,直接就是教你去作佛的。在大乘法,大乘佛法菩薩修學還有五十一個階級,這是直接成佛的法門,超過五十一個階級。所以這是什麼班呢?這叫天才班,原來你們糊里糊塗的來到這裡,就參加了天才班,我們講的博士班,直接成佛的,成佛就是我們世間的學位最高就是博士嘛,對不對?所以大家不要不好意思,我小學都沒念過沒念完,我中學畢業而已怎麼可以來這個博士班呢?世間的博士你沒有資格,世間的博士除非你是天才兒童,你必須得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才到博士,這是一定的嘛,是不是?但是佛門裡面的博士不一樣,因為你本來是佛,你有跟佛一樣具足圓滿的智慧,只是現在糊塗了,而且糊塗還是暫時的,不是永遠糊塗,是暫時的糊塗,然後就來了七寶凈土講堂,來多幾次那就越來越不糊塗了,就很清楚了,就不糊塗了,那你的這個智慧跟十方諸佛一樣的智慧就慢慢的開了,慢慢的開顯了,那你就是博士班,佛門的博士班叫做圓教的教學,佛門裡面最高的圓滿的教學,所以叫做圓教。那我們現在專修這個凈土法門,這部《無量壽經》,這個法門就是圓教的法門,那你們不是在博士班是在什麼班呢?但是這個博士文憑不是在世間拿到,要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你們頒發文憑,是這個意思嘛。所以聽完這段話,大家就可以承認了,不要不好意思。這是直接教你成佛的,所以這個很不可思議啊!那麼各位想想,不相信的人很多啊,不相信是正常的,如果這個人一下子就相信,這個人不正常,不正常,但是佛看他是正常,我們世間人看他不正常,所以不相信的人很多,因為經典說過了,這是一個世間極難信的法門。以前說過,這個世間不只是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啊,這個世間包括九法界的,六道上去,阿羅漢辟支佛還有一些普通的菩薩都不相信,九法界的都不相信。所以你看,我們可以看看她這個樣子,她像要成佛的樣子嗎?你看看。我們可以自己看看周圍的隔壁的旁邊的,一個兩個很像成佛的樣子啊,要了要了!就來了就來了!所以這個法門是對成佛的人說的,你想要做菩薩,想要做阿羅漢的,不夠資格來聽這個經,也沒有緣份聽到這部經。因為這是直接教人成佛的經典,那我們今天有這個機緣聽到,那不是普通的善根啊,能接受多少那是往後的事情了,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這個機緣就是難遇,所以經典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那麼佛說這部經是無比的歡喜,哇,很歡喜啊!他為什麼歡喜呢?因為見到大眾當中這個機緣成熟了,這一生可以圓滿成就,他怎會不歡喜呢?從內心發出的喜悅,所以才說出這樣子的法門。

  佛的願就是度眾生,現在眾生的根機熟了,可以來聽這個妙法了,而且通過這個法還能得到解脫,「一切眾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這一切眾生是一個都不漏,一個都不漏。今天這個時機成熟了,來跟大家說,佛心中就很舒暢,滿自己的本願啊!開心啊!佛是大暢本懷,所以是「悅所懷」。那佛說出這個經,說出這個法門,那真的是痛快極了!蓮池大師在《阿彌陀佛經疏鈔演義》有幾句話說得很好,說:「佛說此經」,因為《疏鈔》講的是《阿彌陀經》,但是《阿彌陀經》就是《無量壽經》,這個大家常常聽經的人就知道,一個是大本,一個是小本,《無量壽經》講的詳細,《阿彌陀經》講的簡略,但是是一部經。所以佛說此經真的是「蘊之在懷,適得機宜,隨以四辨宣演,暢悅本懷,令隨機獲益,故云說也。」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解釋這個「說」,所以實在是太難得了,難得有這麼一個大的因緣,能夠有這種機緣說出這個法門,這個說明這個世界的眾生覺悟了,有人相信,有人能夠接受,有人肯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一生成佛,就是這一生了,不用再轉生不用再轉世,就在這一生,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後就直接成佛了。所以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夠一生成佛,只有這一個法門是一生成佛。任何一個法門不見得很穩當,只有這個法門最穩當的了,最穩當。所以永明大師所講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掉,可是這個聞法的機緣就不多,從現在起,就是有限的一點點時間,你看最後還有一百年而已,那麼在以後呢?就沒有佛法可聞了。

  而且我們現在這個劫叫賢劫,有一千尊佛出世。那你就是在現在來說你說,難聞不難聞啊?看看現在全世界提倡專修凈土的道場寺廟有多少啊?不多啊,真的不多。再能夠做到專精純的又有幾個人呢?我們七寶凈土講堂只做一件事,什麼事呢?就是教學,講經,所以很單純,現在連共修念佛都沒有了,沒有其它的活動了,除了教學還是教學。你們看看當年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樣子,天天講經講了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也沒有幹別的。所以我們是跟隨釋迦牟尼佛的腳步走的,真正的依教奉行啊。再有我們看看,能夠像今天我們在一起共同來專修這部《無量壽經》的機會又有多少呢?所以佛法難聞啊!你不要說現在,佛當年在王舍城,王舍城的人口很多,那麼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見過佛,三分之一只知道名字沒見過,三分之一的人連名字都不知道啊。所以佛法難遇難聞啊,那我們現在要珍重我們這種的機緣,我們還要深自慶幸,也要發起大的願心,使得其他的眾生同沾甘露。我們也要像佛一樣,心裡生起無限的歡喜,無限的感恩,來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有緣的人,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佛說」的「說」簡單跟大家談一談。下來我們看這個「大乘」兩個字,我們看註解:

“大乘者,喻也。乘以運載為義。大者所乘,或所乘者大,故名大乘。”

  這個乘是車乘,就是一種交通工具,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車子。我們看古文上面有說「出車千乘」,「千乘之國」是大國。

  我們這裡用的大乘是什麼意思呢?有兩個意思,開始先說有兩個意思,後面越說越多意思,所以我們有這個機會來聽得比較多一點比較廣一點。註解說:

“別於聲聞緣覺僅求自覺之小乘。”

  我們一切不外乎是「能」跟「所」嘛,一個是「能乘者大」,一個是「所乘者大」,那這兩方面的意思都有。是大人物所乘,這個車是誰乘的?乘這個車的人是大人物,那這個法是大的法,是個大的車,它可以運載一切眾生,載去在哪裡呢?從此岸達到究竟涅槃的彼岸。所以它就有分別於聲聞、緣覺了,只求自覺的,那個叫小乘。它那個車很小,你就是能乘的也小,所乘的也小。因為他發心不大,能乘的小,那你的法也只是自覺而已,你也沒有利他的心,所以這就是小車了,所以叫小乘。下面再引註解來說明大乘我們看:

“《十二門論》云:「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

  這個摩訶衍也就是大乘,是梵文名詞的譯音,說「於二乘為上」,二乘就是聲聞乘跟緣覺乘,它是在他們的上面,所以叫做大乘;這是對小乘而言,它叫做大乘,這是對小乘說的。

“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為大。”

  那麼這兩個乘字雖然是同樣一個字,這個音應該要有分別。前頭一個音是動詞念乘cheng,後頭一個音是名詞念乘sheng。但是其實現在是省了音了,沒有分了。佛教宗派就念乘cheng,如小乘大乘金剛乘,以前早期是念乘sheng的,後來就省音省了,統一念乘cheng。因為師父我是播音的人,所以我知道。那佛是大人,所以就有這部經叫做《八大人覺經》,大人指的就是佛,佛是大人那麼他所乘坐的這個工具,所以就叫大,叫做大,因為能乘的是大 ── 是佛所乘,不是聲聞,更不是人天。

“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給也)大利益事,故名為大。”

  下來引了很多經跟論來解釋這個「大」字,非常詳細也非常深而且廣。念公的開示說:「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能給眾生得到大利益的事情,所以就叫做大。這個法很大,要度眾生啊,一切眾生都要度,你看那個法是不是很大?這個心量也大,這個工具很大,讓眾生都得到好處,能滅苦,所以就稱為大。下來註解又說:

“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

  「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的,能乘的是這些人,所以能乘的又是大,「故名為大。」

“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

  這個乘,能夠窮盡到一切法的源底,最底的這個根源,所以稱為大。這是大乘的含意。下來又說:

“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

  又如在般若經中,佛自己說摩訶衍是無量無邊,是無量無邊,這個法是無量無邊,「以是因緣」,也可以叫做大。這是《十二門論》解釋摩訶衍它的話。

  那麼下面再引經論來解釋。所以你看我們來學這部註解,對經文解釋的非常仔細,一個「大」字講了這麼多,而且也非常的深廣,這是非常難得的,也是很稀有的機緣。大家有時候聽的不是很懂,但是沒有關係,等於是來做什麼呢?來做影響眾,對其他人影響很大。所以常常說,來這裡睡覺都有功德,那當然一兩個睡覺還可以,全部都睡著了,那就不叫影響眾,那個叫業障重,也是眾,業障重。

  像前幾天師父在馬六甲,我在講課的時候呢,大和法師,大家聽過。大和法師搭衣很隆重的來聽,我自己也嚇了一跳啊!人家是老前輩,這樣子還沒關係的,還令他的幾個比丘尼弟子都要來聽,這個就有很大的影響了,人家看到就會想,哎,大和法師都來聽空能法師講啊,我們怎麼可以馬馬虎虎呢?對嗎?所以這個就有功德了。那麼第三天早上,是大和法師講的時候,我也到現場聽,還沒有開始之前見到大和法師,我說我來聽你講,因為大和法師是台灣人,哎呀,你不用來,你去休息啦。他是鼓勵,你那個境界我們跟不上,我是跟著老和尚的來講而已,你不用來聽了。我說:不行,我是小輩,我一定要來聽的嘛,是不是?我也到現場聽,我也做影響眾,就是要這樣子,所以有一句話不是說了,「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個很重要啊!好,我們繼續看註解說:

“又《寶積經》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

  這個說的是法了,這是所乘的。所乘的是什麼呢?是諸佛如來他真正的正覺,這個覺悟是真正的正覺;兩個「正」,形容這個「正覺所行之道」,所以這個乘,名為大乘。

  所以以上面的這些經來論這個大乘,我們可以把它歸納起來,就是如來跟大菩薩是能乘,因為能乘者大,所以就叫做大了。所以大乘的境界深不可測,非常人所能測度的。下來又說:

“又所乘之道,是諸佛如來之所行,所乘者大,故名大乘。”

  他所行之道,是諸佛如來之所行,不是一般人所行的。或者是菩薩之所行,因為是佛跟菩薩,不是以下的。所乘的也就大了,所以也叫做大乘。那麼這些註解裡面的文字,在大家手上這本《大經解》都有。

“又此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為義。體無邊涯,絕諸對待。橫該十方,豎通三世。”

  這個越講就越深了,越深越好料。這個「大」是從體上面得名的,指的是本體,「常遍為義」,它的意思是以「常」和「遍」為義。「常」就是說的時間,「三際一如」過去、未來、現在,它沒有生沒有滅,叫「常」。所以這個常是恆常,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時常,常常,那個是偶爾而已,這個是恆常;「遍」就是遍一切處,沒有一個地方不遍的,沒有一個地方達不到的。

  「體無邊涯」這個體沒有邊緣,沒有周邊,沒有窮盡,所以這就是我們數學裡面講的無限大,數學裡面的無限大。那麼這個當然講的就是我們的自性了,我們的佛性,我們的妙明真心。而它又「絕諸對待」,也沒有一切對待,對待就是對比,你說這個大不是相對的那個大。我說這個桌子比那個椅子大,這叫做對待,對比的。桌子比這個講堂,這個桌子又小了,講堂要比這間大樓,那麼這個講堂又小了,這個都是對待的大。

  但是這裡的「大」字是「其大無外」,同時又「其小無內」。大到它沒有邊了,沒有一個在它之外的;同時又「其小無內」,所以我們佛教是極微妙的。念公常常說這是大安樂法門,這是一切不能相比的。一般人總是在執著裡頭。「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絕諸對待」,有大有小這都是對待法,都是二法。世間法就是,世間法就是對立的,都是有矛盾的。佛法沒有,佛法絕對沒有矛盾,所以是「橫該十方」,以空間說,都遍滿十方;「豎通三世」,從時間來說,是窮三世 ── 過去、未來、現在。

  所以下來越講就越徹底就越究竟了,這個只有在圓教的法裡面才可以聽到,就是博士班,要在博士班才有機會聽到,對於大乘這個「大」字,念公又引了不少註解來解釋,引了不少註解來解釋,很精彩啊!我自己說精彩,你們不曉得精彩不精彩?後面看看吧!這是我們在別的地方沒有機會聽到的,所以常常說聽不懂是正常的,聽不懂不要起煩惱,為什麼?師父說聽不懂,聽不懂我來幹嘛?聽不懂還是要來,而且還要天天來,因為很重要!將來你們就會感謝我了,告訴你!下來再繼續註解再說,我們看註解:

“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有一法先之,唯此先於諸法,(如傅大士偈:「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故強名為大。”

  那麼從時間上來說,沒有一法在這個之前,叫做「大」。

  「唯此先於諸法」,所以你看在梁武帝的時代,像剛才前面提到傅大士的一首偈就說:「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有物先天地,這個「物」,這個「物」它是在宇宙之前,沒有宇宙的時候它就有了,在宇宙之前。「無形本寂寥」,它沒有形狀,它本來就是很寂寥的,後面會解釋這兩個字。大意是說,有一種物,我們通俗說是有一種東西,他們用「東西」這兩個字,就在六月的時候,在湖南湘潭的妙音寺,一位很年輕的大學生,他就是用「東西」這兩個字,他說就是我們這裡面有一個東西,那個東西了不起啊!就是這個「物」,用現代的話講那個東西,就是真如本性。它在天地之先就是之前,沒有天地的時候先有它。「無形本寂寥」,寂就是它不動,「寥」是廣大沒有邊際。你看我們的真性我們的佛性,沒有形狀啊,沒有形象。你說他是長的還是四方的還是圓的,都不是。而且它無處不在啊!「」能為萬象主”,像這些文字,如果不解釋也不行啊!「能為萬象主」是說什麼啊?一定要解釋,一解釋之後,唉呀!好料!以前的人怎麼會用這種文字啊?「能為萬象主」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六道再上去,有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十法界的佛,十法界這三個字全部都包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它變現出來的,因而為萬象之主。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他徹悟的時候說的,徹悟就是徹底開悟的時候,說的那句話,說:「何期自性,本不動搖」,這就是寂。「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凋是凋零,是變質,萬象會變,一切象會變。但是它這個主這個物這個東西,它不會因為時間變化而變化。所以這首偈說的就是人的真如本性。所以從這個之後,歷代大德熱衷舉參的話題,就是前面那幾句話。傅大士是彌勒菩薩化身而來的,不是普通人啊,他現的是居士的身份,但是是彌勒菩薩示現的。那這裡引了《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曰:「心法之體本不可說,非心法者亦不可說,何以故?」為什麼呢?「若無為是心,即名斷見;若離心法,即名常見;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悟者名見真諦,悟真諦者名為賢聖。」所以指的就是自性,「故強名為大」,勉強給它一個名字,勉強的,真實的話你不能說,你開口就不是了,真實說不到,所以勉強給它個名字叫「大」。因為它整個「大」字,包括小在內,所以勉強名之,是勉強給它安個名,這是非常不得已的,不得已的這個說法,為什麼呢?因為它是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不但是言語沒有辦法表達說不出來,就是思惟,想像都不能到達。但是為了方便,為了言說方便,為了溝通嘛,那你不說怎麼辦呢?所以這也就是指路的牌,告訴你月亮在那邊,但是我的手不是月亮,給你指個路,告訴你月亮在那邊,所以這就是引導的意思,指路的牌。

  那麼底下我們說這個「大」,它是常,恆常的常。註解說了,說:

“如《涅槃經》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

  《涅槃經》就說了:「所言大者,名之為常。」所以你看我們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很進步了超過別人了很厲害了,我們現在知道「空間」、「時間」、「物質」這些concept概念,都是人類的錯覺,是你的錯覺啊!有大有小、有東有西、有南有北,這些空間的概念;時間的概念,過去、未來、現在,什麼多少劫,一剎那又是多短,一劫是多長,這些科學家告訴我們,而且還要偉大的科學家,很先進的科學家才有辦法說這些都是錯覺,Illusion錯覺。所以有時候你老是要問什麼叫「空」?什麼叫空?一句話告訴你 ── 是錯覺!再問什麼是空?還是錯覺!哪有這些東西啊!哪有這些什麼空什麼有?哪有?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你卻為這個東西費盡心思,在想在絞盡腦汁,浪費時間,越想就越錯。所以要知道「歇即菩提」,佛法四個字搞掂,四個字一句話就解決了「歇」,叫你把這個心靜下來,不要胡思亂想,靜到最後最後,最清凈的時候,那就是覺悟了!就這麼簡單,是那麼簡單,也那麼的困難,所以說法很妙!下來說:

“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

  就是形容這個大。就是我們這個經題,佛說大乘這個「大」字就講得比較多。所以佛法要發揮起來,是沒有窮盡的Unlimited。你看智者大師當年講《妙法蓮華經》,光是一個「妙」這個字講了多久呢?九十天,一個「妙」字講了三個月。我們這個「大」字才講幾分鐘而已,最多還不是二十分鐘,小兒科。講了九十天,所以叫「九旬談妙」。一個字可以窮劫說不盡,多少時間都沒辦法說完;但是如果你要簡單化,維摩詰就默然了,一句話也不說。可以說無量劫,但是也可以一句話不說,不說話也是說不盡。佛法就是這樣,說,可以無量劫都說不盡;不說,默然。一樣是說不盡,也說不盡,要說也是說不盡。那你們越聽就越糊塗了!

  所以我們在經題當中這個「大」字,稍微多說了幾句。讓大家盡量去體會,只能夠意會,不能言傳,因為開口就錯。「動念即乖」,乖就是乖離,動個念頭就不對了,意思乖離了。不許你起心動念的,起心動念尚且不可,言語當然更是達不到了。一切言說都是為了方便,為了交流,為了溝通,如果不是為了這個,不用開口,就算是溝通交流方便說,那有沒有說到真實的地方呢?有沒有呢?沒有,一個字都沒有說到。所說的這些言語是叫敲門的磚,前面講的指路牌呀,但是你還得要從這裡面去體會它的真實義,如果沒有指路牌,那更麻煩了,不曉得怎麼走?但是指路牌始終是指路牌,你要從這裡進去,了解它真實的意義。那再來結合我們的法門了,你說這個「大乘」已經很廣泛的來討論了,這個「摩訶衍」是通論,結合我們凈土法門,何以見得能乘的也大、所乘的也大呢?所以我們都要消歸自己,消歸自性,佛說的道理要變成我們可以自己用得上的,這叫消歸自己,不是說食數寶。什麼叫說食數寶?說食數寶就是幫人家算財寶,幫人家算有多少珠寶,多少卡拉的鑽石多少鈔票,算到最後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這叫說食數寶,那是別人的,誰的?釋迦牟尼佛的,還給釋迦牟尼佛了,不是自己的。

  那我們可以用《觀經》的兩句話來說明,最簡單也最明了,最直接也最透徹,凈土三經之一的《觀無量壽佛經》。下來就是註解了,我們看註解:

“今此經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淨宗第一義諦。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八個字了不起啊!這是凈宗的第一義諦。而且這一個推廣到一切法門,也都不外乎這兩句,意思就是不只是凈土宗,這八個字通一切的經典,不是只有修凈土法門才用得上。

  這個「是心作佛」,作佛你就是要念佛嘛,作佛是果報,那個因就是念佛。所以念佛就成佛,念菩薩就成菩薩,念貪心就去作鬼,現在是七月,鬼門關還沒關,還有鬼啊,念貪心就去作鬼,念嗔恨心就下地獄,念菩薩就成菩薩。而且最妙的就是「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了,你要作佛的那個心,它本來是佛,能念的心本來是佛。你用什麼心來念啊?我用口念,我開口念阿彌陀佛啊,它怎麼從你口中出來的?從你口裡面自動跑出來的?不是啊,我能念阿彌陀佛的這個心,它本來就是佛,這個了不起啊!所以是能乘者「大」嘛!佛還不大嗎?「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你不是念念菩薩都不要,念念都要作佛,所以所乘的也大。你能念的這個心它本來就「是佛」,是能乘者大,是佛還不是大嗎?

  所乘的呢?你作的是什麼呢?你想作什麼呢?想作佛,那你作佛的這個方法,這個法,你不是作別的,是作佛的,所成就的是佛,你所乘的這個佛道也大,所以你本來能念的心就是佛,你所乘坐的也是佛,這還不都大嗎?不都大嗎?那下來這一句要仔細的聽啊!要仔細的聽,因為是圓教的道理不太好懂,常常說這是高級凈土班,你們在上高級凈土班,所以有文字比較好一點,有文字大家好好的看。如果還是不懂,就念佛求佛力加持,那麼以後這個做成視頻音頻,重複的看,重複的聽,聽到開悟為止,肯定開悟,這個註解可以讓你開悟的,而且這個凈土法門可以讓你不開悟可以得到開悟的成果。我們看註解:

“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又可云,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

  所以能修所修全都是心。除了心,還有什麼?能乘的就是「是心是佛」的這個心,所修的是「是心作佛」。「作佛」佛就是心,所以你能修所修都是這個心,這就是什麼呢?這就是 ── 即是心,即是佛,也是心,也是佛,心佛就不二了。

  也可以說,能修者就是「是心是佛」的佛,所修的就是「是心作佛」的佛,自佛他佛只是一個佛。你不要把它當成兩個,當成兩個那就是眾生的知見,如果能接受這個「不二」不是兩個,那恭喜你!你就入了佛的知見了。所以下來緊接著就說了: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能所不二,修證不無。超情離見,強名為大。”

  我們來看看這個「自他不二」,自他不是兩個,但是又「自他宛然」,「宛然」就是清清楚楚啊,是兩個不是一個,說兩個,它又不是兩個,它又是一個,所以這個就妙了!怎麼妙呢?「自他不二」「自他宛然」,這個有時候很難懂。這裡念公就舉一個很淺近的物理學上的例子。這裡說很淺的物理學上的例子,我們聽聽看是淺還是深?說的就是這個磁場Magnectic Field,磁場的兩塊磁鐵石,兩個磁鐵有磁性的放在一起,它不是吸在一起了嗎?對不對?互相吸嘛。那麼我們念過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這個磁石就是磁鐵石相吸,它就發生磁力線了,它有磁力線軌道,磁力線有好多條條,南北連起來成一個磁力線的磁場,它有磁場。

  從這個例子來看呢,為什麼說「自他不二」呢?不是兩件事呢?打個比方,舉個例子,佛是一塊磁鐵,當然是比較大的磁鐵,佛是一塊磁鐵,我們眾生有佛性,就跟這個鐵有磁性一樣。為什麼不是木頭?為什麼不是銅?為什麼是鐵呢?因為鐵有磁性,那磁性是什麼?不可得。你說這個鐵它裡面有磁性能夠吸東西,你將那個磁性拿出來給我看看,把那個磁性找出來,不可得啊!比如你說現在有沒有電?有電,為什麼有電?電燈亮了,那你把電拿出來給我看看,這個電看不到,你怎麼拿出來?這個磁也是這個意思,這個磁性也是這個意思,不可得,但是它有磁性,它就有它的作用,你看一切發電都要靠這個磁啊;不可得,但是它妙用無窮。佛性也是這樣子,這個佛性當然比這個磁性更加的微妙了。

  但是眾生是什麼情況呢?眾生啊,眾生這個磁是亂的,亂七八糟的,這個軌道它不按照一定的軌道走的,為什麼亂七八糟?胡思亂想啊,胡思亂想那個磁性是亂的,這個電磁走的是亂的,把自己的作用都給抵消了,所以它就沒有作用了。但是你擺在另外一個磁鐵石的旁邊,有磁性的,受了那個磁場的引導,然後電子就走好了,恢復正常都一致了,所以我們要靠修行嘛。

  剛才就是用磁來做譬喻,來解釋一下「自他不二,自他宛然」。這個本來是鐵,它還沒有磁化,那麼由於磁的作用,使它電磁的軌道都規律了,於是乎它就顯出它的磁性來了。

  本來都有磁性,是同樣的東西,這有磁性,這也有磁性,那不是平等嘛;但是一個已經是有磁,一個還沒有,一個是鐵,是不是?這個差別就很清楚了,這個差別叫什麼?宛然啊,宛然就是很明顯。那麼經過誘導,這個電子的軌道都走的很順了,又成為一個磁鐵石了,又一樣了,又平等了,所以「宛然又平等」了。

  自和他,眾生跟佛是宛然,清清楚楚嘛,我們是眾生嘛是不是?悟了之後他是佛,我們現在迷是眾生,迷跟悟看起來是兩件事情,迷了,眾生的妄念是動亂,亂亂動的東西;那如果你不妄動,恢復到本來的秩序,那你就跟佛一樣,平等了!佛就是你,你就是佛,所以自他不二,眾生跟佛哪裡是兩件事情啊?「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而且你在磁場當中,看這兩塊磁鐵也有自也有他,可是磁場只是一個。你說這個是誰的磁場?你說這個燈的電是它自己的電,它那個燈又有它的電,那個燈也有它的電,都是一個電嘛,都是一個來源嘛,是不是?所以「自他」,又「宛然」,它又是「不二」了。所以通過這個比喻,很能夠幫助我們來理解。那麼說到這裡大家理解多少呢?剛才念公說這是很淺的物理學,很淺啊。可是我看到大家搖頭,很淺嗎,這還淺啊,所以這些道理聽一次不行的,要多聽,重複的聽,重複的聽。所以「自他不二」就是說的眾生跟佛不二;「生佛不二」可是又「生佛宛然」,是有眾生,也有佛嘛,有迷的,有悟的,有迷的有悟的,那不是二嗎?但是迷跟悟前面講過,根本沒有這回事,那是錯覺嘛!

  雖然「能所不二」,我們能修跟所修也沒有二,沒有離開了能所,所以很多修行,都是沒有離開能跟所。你看看現在有一些練功的,氣功也好什麼功都好,完全都在能所之內;自己是能修,你修的這個功是什麼呢?這個功是所修,這不是有能所嗎?能所是對立的。

  一有「所」就不能「照」了。所以觀世音的「反聞」就是「入流亡所」,頭一個先要把這個「所」給忘掉。「能所不二,修證不無,超情離見,強名為大。」所以我們這個解釋大乘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就是「能」跟「所」是不二的,都是佛,都是心,都是心,也都是佛,「修證不無」。你本來是佛,修證才證明它「不無」啊,你「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如果說性德都一樣的,自性都一樣的螞蟻、蒼蠅、蚊子,那牠為什麼變成這個?牠為什麼變成蒼蠅變成蚊子呢?為什麼有些變成鬼有些又變成人呢?修不好啊,你真是沒修啊,沒有修,你的性德本來有的,它出不來啊,所以要修啊,修證才是不無。

  所以這些內容都是超情離見的,什麼叫超情離見?超過我們一般人的常情所能理解的,離開了你的見解,你不離開沒有辦法入這個境界,所以強名為大。這一切情見都超過之後,才是這個「大」。所以到這裡你看這個大有多大呢?說不出來,不能講,「說是一物即不中」,所以這個大,我們現在到這裡可以體會到-原來說的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佛性,我們的真心。所以這個「大」也沒有名,你不可以有一個名字來概括它,只是勉強把它叫做大。

“以此為能乘所乘,強名大乘。”

  說的就是這個經題:佛說大乘,以這個為比喻,說明全經的大旨。全經這個法門就是這樣,以此為能乘所乘,強名大乘。

“故經題中,以大乘為喻,以明全經要旨。”

  所以經題整個十五個字當中,以大乘作為比喻,以明全經要旨。「能乘者大,所乘者大」。能乘者皆是心,皆是佛;所乘者皆是心,也皆是佛。皆大,絕對待的大,所以勉強叫做大乘。那麼這樣子的講法以前沒聽過,是不是?一般人只是從字面上大概的去理解一下大乘,啊大乘,理解一下大乘,啊大乘。師父以前在舊的道場講的那個《無量壽經》略講,大乘也不就是說大的車嘛,它可以載很多人嘛,載去哪裡呢?到那個彼岸究竟成佛。都講得很簡單嘛,是不是?但是你看這次,所以這次叫什麼?叫細講,光是一個「大」字,講到現在還沒講完,差不多講完了。大家不要害怕!所以我們這次就是要深入,詳細的來理解,雖然聽了很吃力,但是千萬別放棄,要繼續的追,給你保證結果會很殊勝。好了,底下我們說這個「佛說大乘無量壽」,我們來看看「無量壽」這三個字的解釋。我們來看註解:

“「無量壽」,梵語為阿彌陀。即本經所說極樂世界教主之聖號。”

  我們先看這句,「無量壽」在古印度語就是Sansrit梵文,是阿彌達,不是阿彌陀,是阿彌達Amitha,古印度語梵語就是Amitha,這個音因為我們為什麼是阿彌陀?這個音我們翻過來的時候稍微歪了一點,稍微走偏了一點,這是馬來西亞華語參了廣東話,就是稍微走偏了一點,中文的音是阿彌陀,這個阿彌達Amitha是我們極樂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是這個娑婆世界此土的教主,阿彌達是彼土的教主,是他的聖號。下來這句說:

“阿彌陀三字是密語,含無邊密義。”

  那麼就這三個字就是密語就是咒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蓮公他就說:「凈土宗是密宗的顯說。密宗,這個密不是秘密,是境界很深,告訴你,你也不能理解,但是如果把它講清楚了叫做密教的顯說,顯出來了,所以密教很殊勝啊!真的是博士班!日本人判教把密宗判為第十,最高的了,禪宗判第八,華嚴判第九,密宗判第十,這是他們的判法。但是凈土是密教的顯說,那我們凈土應該判在哪裡呢?十加一,「阿彌達Amitha」裡頭就含了無邊的密義。

  所以念公就說:現在有許多人要去翻那個咒,把咒拿來翻成中文是意思,想把咒的意思給翻出來,覺得這樣很時髦啊,咒語什麼意思,將它用你的意思給翻出來,當然肯定它有意思。那麼念公就說其實這叫畫蛇添足,它本來是蛇沒有腳的,那你越畫那個蛇就越多腳,到最後變成蜈蚣,畫蛇添足。已經告訴你這個密語它是密義,它有無量的含義,無量啊!你這樣做說你是掛一漏萬,其實你不只是掛一漏萬,你是掛一漏了無量。那你只有這個意思,別的意思就沒有了,你就把它的意思定死了,就定死一個意思那不行的!所以這個翻譯是很不妥當的。

  所以念公就說有人就想把《心經》後面那個咒語也給翻了,就寫信去問念公,念公就說:「難道玄奘法師那麼好的梵文,他對這幾個咒他不會翻嗎?」為什麼《心經》到最後那個咒不翻出來呢?不翻是有很深很深的含義。怎麼深呢?從有言說到離言說,從顯到密,先給你講很多很多道理,後頭就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那麼按正確的梵音念應該是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svaha,這什麼意思呢?前面的意思到這裡全用不上了,所以妙就妙在這裡了。

  下面引一段念公在《心聲錄》裡面講解《心經》的話來跟大家分享,大家也是有這個福報能有機會聽到,叫你自己去看,不曉得在哪裡啊?所以這段話也是跟我們現在討論的有關係的,有關係的。不是隨便抓一點來的,不是。說《心經》的經文一直到「即說咒曰」,這之前呢,這個咒之前全部都是顯說,把道理很明顯的告訴你,就算告訴你了,前面的《心經》你也不曉得講什麼。觀自在菩薩指出-般若就是咒。那麼這個地方說經文是咒乃是密說,指示咒就是般若。所以本經(心經)顯密圓融,不可思議啊!就是有言說又有離言說,可是無言說當中正說般若妙法,有言說當中正含了無邊的密義,雖然講的是道理,但是道理裡面有很深很深的意義。所以蕅益大師就說了,說此咒「正以不翻為妙」,總之咒最好是不要翻譯,因為你翻譯只是把咒無量的意思當中,最多給你說出一兩個意思而已,最多三四個意思,反而給它Limited局限了。所以你現在要體會本經(心經),從有說到無說,從顯到密,到離開一切思想,離開一切含義,那就更加殊勝了!所以咒不需要解釋,因為它巧妙就是從有說的文字到無說,《心經》前面那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即說咒曰」,前面不是說了一大堆嗎?後面不用說了,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svaha,它含了整部經的意思,就這幾句咒啊,從前面可思議的道理,到最後這個咒是不可思議啊!從前面的顯到後面的密,如果你把它翻出來,通通變成可以理解的東西了,是不是?那它的密義就消失了。所以禪宗往往單提一句,沒有義謂的話頭,就是我們常說的「無釐頭」,你說的這個是「無釐頭」的,目的在離開你現在的這些思想,這些道理,將你現在這個妄想全盤粉碎它,粉碎得乾乾凈凈,就這四個字-妄消真顯。叫你體會什麼呢?體會你的本來面目,本來的自性,你的本性,你本來的妙明真心。現在是被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全部給包含住了,污染了障礙了,你的真心出不來,你現在用的全部都是妄心,妄心就是分別執著牽掛,種種自己的看法,這些全部都是妄心,你用不到真心啊,所以密咒同樣也是這個意思。那麼我們再繼續看下來這句註解:

“今若譯梵文為華語,顯密旨於顯說,則可譯成無邊德號。今經翻為無量壽,是取其中首要之義。經中無量光、無邊光等十二聖號,同為阿彌陀之德號。《漢譯》本則翻為無量清淨佛、無量覺、無量清淨平等覺。(其中覺字與佛字正同)以上多種聖號,咸曰無量。”

  本來是密義,翻成中文,如果你要翻成中文,可以翻成無量壽,翻成無量光,或者十二光佛-無邊光、無等光、無礙光……,這些都是阿彌陀的號。

  那麼漢譯漢朝翻譯的就稱為「無量清凈佛」「無量覺」,「無量清凈平等覺」,這都是「阿彌陀」可以翻的名號。那麼這裡頭翻的都是「無量」-你看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凈,什麼什麼都是無量。下來就說了:

“實則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

  總之是說,佛的智慧、佛的功德、佛的種種的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度化都是無量的。所以佛名號中的妙德是無量的,這名號當中所含的德號也是無量的;那功德無量,所以號也無量。所以就有這麼多的名字了,阿彌陀佛有這麼多的名號是這個原因。

“蓋以世尊妙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無量。是以持名所召之德無有量。”

  而且每一個名字它所含的德也是無量。佛德號之中可以無量的德號,每一個德號當中所含的功德也是無量。就是十二光佛的無邊光、無礙光、無等等光都是無量。這就是上頭我們所講的《華嚴》十玄的道理,一中就是多。

  所以往往有一些人,就是不能安心於他的法門。一聽說那個法門好,就羡慕那個了,自己修一修,又想換一換,換了兩天發現這個好像也不是很好,不好再換,反正這麼多法門任你修,又再換,那你這一換,一生換了兩三換之後,就快到八寶山了。這個八寶山我們沒聽過,在中國指的就是火葬場,差不多了,沒有時間了,戰爭就來了,災難隨時發生。所以一定要集中火力,這是廣東華語「集中火力」,集中火力,要做到常常跟大家說的三個字-專,精,純。我就是學道理聽經念經誦經,什麼其它亂七八糟的什麼垃圾活動你不要來找我,我也不會參加。我就是聽,聽到深入經藏,聽到有一天...,搞掂了,解決了,清楚了,明白了,清楚明白之後,人家再問你:請問你往生有沒有把握啊?那你就不會加個「呱」(吧)了,應該有「呱」(吧)?你是沒有把握,你還加個「呱」。應該有,我清楚了,往生就是水到渠成,就是順理成章的,哎,我本來是佛,現在往生是幹什麼呢?不是去死啊,我現在是恢復我本來是佛的自己,誰有這個能力恢復?別人幫你恢復啊?別人沒有能力啊!我自己有這個能力,因為我自己是佛,我自己能夠決定,要不要恢復我是佛的這個能力,是不是?跟別人沒有關係的。但是如果你自己的力量還不夠的話,那就要怎麼樣呢?力量不夠的話,就是需要外面的力量,就是旁邊的人,其他的人的助念關懷提醒你,也是提醒而已啊,提醒你,如果你自己也不願意,你有自己的想法,那也是不行啊,是不是?所以一切都在自己,都在自己。所以要常常做到專精純。最保險的做法是什麼呢?就是跟著七寶,跟著我們抓住這部註解,抓住這部《無量壽經》,抓住這一句佛號,不換題目,保住你的法身慧命,要多長時間呢?一直堅持到佛來接引,這是最可靠的一條路了,最可靠的。再看下來的註解說:

“今經題中首標無量壽者,以此三字,統攝一經所說。”

  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切法門,皆含無量功德,貴在什麼呢?貴在堅持。這個是最難最難的,堅持是最難的,就算再辛苦再辛苦,我們也要咬緊牙關,咬緊牙關堅持下去,堅持下去。

  那麼既然前面說了,佛有無量的名號,那怎麼我們這裡單單標「無量壽」呢?只是說一種無量壽呢?就只是講無量壽一樣而已呢?為什麼呢?下面就說了:

“蓋無量壽是法身常住之體。”

  這就是原因了,因為無量壽就代表了法身常住,三際一如,所以法身常住,過去、現在、未來,都如一。

“壽是如如智之體,光是如如智之相,故經題標壽德,光德即攝於中。”

  這個無量壽是「如如智」的本體,如來最殊勝的智慧的如如之智,這個如如就是如如不動-如如之智。這個無量壽是如如智的本體。無量光呢?無量光是如如智的妙相。有體就能現相啊,而我們的體性是遍法界虛空界的,法界虛空界種種的相,是從性體裡頭變現出來的,是它變的。所以我們七寶一直都在跟著圓教的教學,對這個道理應該能夠接受下來了。那麼這個相,我們看的種種的相-茶杯啦、花啦,這些都是相,相有生有滅,是不是?再過幾天花就謝掉了,又變了,有生有滅。可是它本體沒有生滅,本體,能現這個相的是它的本體,如果相有生滅,本體也生滅,那就沒有機會了;本體不生不滅,才能夠現這個相。其實講到最後,相也沒有生滅嘛,要不然為什麼《首楞嚴經》的經題首楞嚴是什麼意思?「一切事究竟堅固」,究竟堅固就是沒有生滅啊,常住啊,一切事,事相也堅固,事相也沒有變化,也常住啊,不是只有體是常住啊。可是我們看花會謝,花會變黃啊,是不是?人從嬰兒一直長大長大十多歲,然後到現在,你看看變成老頭一個。年輕的時候是一枝花,它為什麼會有變化呢?本來是不變的嘛,體沒有變,那相當然也是跟著體,相是體所顯現出來的,體不變,相應該也不變嘛,是不是?是我們看錯了,我們用什麼心看啊?我們用生滅生滅的心來看,你不用生滅心也不行,它自自然然就用生滅心了。這個花過幾天就要換了,所有的念頭都是生滅的,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個生滅,你看什麼都是生滅的,是這個原因呢。所以真正了解之後,也是不生不滅,真的是不生不滅的。所以體沒有生滅,體是相之體,相是體之相。所以記住:這兩件事它是一件事情,本體不生不滅,所以是無量壽,是不是?無量壽,它那裡會有變化呢?而且有著無邊無礙的光,這一切一切智的妙相,這就是它的作用。這個經題把這個壽這個德給標出來,稱為「無量壽」。那麼「無量光」這個德也都包括在這個「無量壽」裡面了,為什麼呢?因為相當然是沒有離開本體嘛,不離開體啊,那你體中就有相,雖然是出現了體,相也在裡面了,相也在裡面了。

  那麼下來這個註解說極樂世界的三種莊嚴,這個三種莊嚴是佛莊嚴、菩薩莊嚴跟國土莊嚴。這個師父我引了很多這方面的,就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裡面的,講了二十九種的莊嚴,在註解裡面沒有,所以把《往生論》裡面二十九種莊嚴,都把它列出來,讓大家去看看,天親菩薩了不起啊!光是看那個文字,都已經是嘖嘖稱奇了!但是因為時間也到了,這個二十九種莊嚴,我們就留到明天再來跟大家來談這二十九種的莊嚴啊。那麼因為這樣子做了一個預告,想聽二十九種莊嚴的,那明天你就要來了,不想來就聽不到了。

  好,那我們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一起學習到這裡,下來的內容我們明天再來繼續。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