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19 09:03:43瀏覽620|回應0|推薦2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25集 七宝净土讲堂堂主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我们净宗大德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也叫《大经解》。那我们在第一次开讲的时候,已经介绍过这部注解,跟有关念公的描述。那么,这次开始讲经题之前,还要再引述跟这部注解有关的一些文字,主要在哪里呢?主要让大家重复的领略这个稀有的因缘,让大家重视,让大家珍惜。黄念祖老居士这部伟大的著作,是引用了193种的经论跟中外的注疏,疏就是注解之类的,来解释这部《无量寿经》,三年完成初稿,六年写成定本。那么有某某法师就说过,大经注就是这本《无量寿经》注解,是净土宗第一部完整的著作。从这里可以看出《大经解》的重要性。那么之前也跟大家说过了,念公他自己说,抓住大经注,就是这本《大经解》,决定往生!为什么呢?因为里面有佛的加持,这个很重要!他又说,很多人看了我的《大经解》心酸落泪,感到是永明复出。永明是谁呢?永明是永明延寿大师,了不起的大德。那么念公他自己说,说我写《大经解》的时候,有时候写完一看,所写的超出自己的水平,超过自己原有的见解。大经注就是《大经解》的草稿,有多少湿的这个痕迹,都是泪水跟汗水。那我们现在看到的精装本,大家手上的精装本,非常漂亮非常庄严,但是首稿是用手写的,在写的时候,多少的汗水跟泪水在里面,等于说念公是拼了老命来做这件事情,为了什么呢?如果为自己,何必这么辛苦呢?为了末代的所有一切众生。又告诉我们,《无量寿经》是极殊胜的经,我们要以它作为根本,但是要通过《大经解》去了解《无量寿经》。 我们净宗大德净空老和尚,对念公可是敬仰极了!老和尚在1988年6月中旬参访北京,向念公请教净土宗修学弘扬的大事,见面之后,老和尚过后说,深感在我学佛三十七年当中,所见的高人,他是第一!这个他就是黄念祖老居士,他是第一,他的成就超过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师,就是李炳南老居士。不但宗说俱通,显密造诣都非常高,实为当代第一善知识,这是佛菩萨乘愿再来,真正能够跟古来祖师大德媲美,不在古大德之下。老和尚又说,念公的集注,就是这个《大经解》,能够集八十三种经跟论,那里面都是佛知佛见啊!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批注,注这个《无量寿经》的会集本,所以经是会集的,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注解也是会集的,真正是稀有难逢!那我们有缘遇到了,净空老师又说,这两个人了不起啊!就是指莲公跟念公,夏莲居老居士跟黄念祖老居士,这两个人对于释迦牟尼佛后面末法九千年那个是大功德,他们到这个世间真的是没有白来,这是佛法的功臣,对众生的法布施不可思议! 那么下面是念公他自己述说,他写这部注解的心历路程,文字比较深一点,但是不会难懂,很重要很重要啊!听了非常的感动!大家听听也很殊胜! 念公说,「数年来力疾注经」,拼了老命啊!这个疾就是带病,带病来做这件事情。「或冒酷暑」,夏天很热嘛!「汗湿稿纸,或感佛慈,泪洗笔痕;或遍体毛竖,词句泉涌;或茅塞顿开,拍案惊呼!」这种情形师父我自己也有啊,以前在听的时候,听念公他自己讲的那个卡带,在车上常常都是「哎呀!太好了!太好了!」就是这个意思,拍案惊呼!然后说「本为报恩,愈报恩就弥感佛恩之难报;发心注解,因注经方知经义之幽玄。于禅净密之一味融通,持名之究竟方便,大经之事事无碍,愈深究明」,就是越来越深入的研究,越去明了,就越知道「佛法大海,圆融绝待,言思路绝,微妙精深,不可穷尽。」这个话非得要对这个大乘当中的大乘,我们这个圆教的,就是佛法里面最高的圆满的教学的这个我们所谓的博士班,这样子的内容才有这种的体会啊!「微妙精深不可穷尽,乃知大经如海,现所注明者」,就是念公他所注解的,「实未及毛端之一滴。」后面这句很重要!「唯尚堪自信者,此之一滴,确是来自大海。」 大家可以体会到,虽然是在马来西亚,中文根基一般都不高,但是有机会听到这样子的内容,不简单啊!所以听完前面这些话,我们才知道,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多深厚,能有这个机缘听闻这部注解,还能够亲自亲闻念公的口述,就是通过我来转述播讲,除了在现场的你们,还有将来在网上视频上面听闻到的,都是殊胜稀有难逢!所以希望大家要珍惜啊!今天看到大家这么踊跃,肯定是佛菩萨的感应加持! 好,今天我们开始讲经题了,这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因为之前的概要都相当的深,也不容易理解。现在到了经题,到了正文了。在这本注解的七十八页,大家抓一抓那个《大经解》,肯定往生!第78页。但是有印出来讲义让大家方便来看,而且这个讲义,师父还要求他们印的人将字给它放大一点,因为原来那个精装本字太小了,就是那份复印出来的,整个一套复印的,刚刚算好是这十天要用到的,算好了这十天把第一品讲圆满,十天讲到第一品而已,所以这个才叫细讲嘛。那么这个是十门开启,也就是概要的第九项「总释名题」,那么这个经题是一经之题,是一部经的总纲。经文则是一个经题的细目,所有的经文都是为了解释这个经题的,全经的要义就在经题里面了。在「天台宗」里头它是五重玄义,第一重玄义就讲这个经题了,一开始就讲经题,解释经题。而我们现在是尊什么呢?是尊「华严宗」,依据「华严宗」也叫贤首宗的十门分列,分成十个部门,把这个经题摆在第九。贤首家用十个条目来介绍全经的大义,比天台是要繁琐一点,但是解释得相当详细,肯定相当详细,这是贤首宗的好处。不过总之这个很重要,不管什么人讲经,你不讲前面的概要,也要讲讲这个经题。所以这里头正好是从讲概要到讲正文。那么今天我们就是到了十门开启的第九项「总释名题」,那么下面要简单跟各位介绍本经的经题,我们今天所用的这个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 “经 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凡是经典的名题,都是像一篇文章的题目一样,我们看到这个题目,就会想到这篇文章的内容,它的内容。所以读佛经的人读到经题,就能够晓得这一部经的大意。我们今天用的这个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经题是十五个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十五个字,很长的一个名字。那么现在把它简略,可以称为《佛说大乘无量寿经》。 这个经题,是从现在所存在世间的五种原译本的题目会集而成的,所以会集就是这个意思。已经存在有多种的翻译了,那么念公就说了这个梵本,梵本就是翻译之前是从印度传到中国,那个是梵文本,梵本现在也不可多得了,那通梵文的人水平也不大够,已经翻译过十二次了,不断的再翻,如果要重新翻译,那也不见得能够超过古人。所以力之所及,就可以从各种已经翻译的本子里头,把它会集一下,把它会集起来,所以叫做会集本嘛。 像《金刚经》也有人这么做,这就是会集本。那么《阿弥陀经》呢,鸠摩罗什还有玄奘法师他们都各翻译了一次,那么夏莲居老居士也把它会集了。因为有好简,有的是著重于文字通顺,鸠摩罗什的就是「秦人尚简」,秦人说的就是中国人,喜欢简单简化;玄奘法师就讲「信」,忠实于原译,他的就比较繁琐了。《阿弥陀经》,玄奘法师的译本是列了十方佛「十方佛赞」,鸠摩罗什的翻译是「六方佛赞」,他「尚简」就简化了。所以就有这个会集的必要,夏莲居老居士就将鸠摩罗什跟玄奘法师的这两本《阿弥陀经》,把它会集了变成第三本,《阿弥陀经》会集本,大家可能听都没听过,但是确实是有这个会集本,很少人介绍,那么所以就有会集的这个必要了,就是把各种译本之长处会集起来。 而《无量寿经》之前已经说过了,这个是很特殊的,各种不同的译本之间差别很大,而各有优点,又有各有缺点。会集这五种的题目,在注解里面印得很详细了,大家可以看这个原注解,所以我们就把这个题目念一念: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一名《无量寿经》 一名《阿弥陀经》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寿如来会》唐菩提流志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 ※ 自汉迄宋,同经异译可考见者,凡十有二,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法名慈济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你看有注解,不止经文,还有注解的文字,师父在念的时候大家对著来看,大家对著来看这样子就更加清楚,同时也可以帮助提升大家的中文水平,又可以学发音了,你看-师父都上网去查这些发音,娄啊、谶啊,所以这样子来看来听,就比上一次第一次六月的时候,会更加比较有摄受力了。因为注解里面都有引了很多经文,经论还有祖师的注解很清楚,每一段的注解,大家都有机会看到。 这个「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十号的一种翻译,阿弥陀佛名号中的,阿弥陀佛这几个字中的一种含义,所以可以翻为「无量寿」「无量光」,再来就是「无量清净平等觉」。 那么吴译本,孙权那边翻译的,前面有一个很长的名字,刚才大家念了觉得这是什么来的?他就是把那个音翻译出来,《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所以这就不大好懂了,是不是?翻译的意思,他还是把它译成《无量寿经》,也叫《阿弥陀经》,这个是吴译本。 魏译本大家都很清楚啦,这是大家常念的,现在一般的人就是你不念会集本,你就念康僧铠的《无量寿经》。唐译本,就是《无量寿如来会》。宋译本,就是宋朝翻译的本子,最后一次翻译的本子,宋朝时候翻译的叫做《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我们开始来看念公注解里面的内容,大家讲义都有。 “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达体,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是以天台家注经,先释经名。” 我们先看这段,那么就是说这个经的名字很重要,所以古人说,「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很有智慧的人一看经题,就知道整部经说什么了,就知道整部经的意思了;然后又说「忙人见经题」,这个盲不是眼睛瞎了那个盲,是指很忙碌的人,很忙的人,他心里头很多事情,忙忙碌碌的人,他不能专心修持,但是他看看经题,「亦能得利益」,也能够从经题当中得到利益。所以日本人都在念《妙法莲华经》,念这个经题呀,当然他们是用日文念的,用日文不是用中文,日文怎么念呢?Nam-myoho-renge-kyo,这是师父学来的,不要跟他,但是要学来为了要上课用的,要念得标准一点,Nam-myoho-renge-kyo,《那摩妙法莲华经》,日文就是Nam-myoho-renge-kyo,他就念这个经题,只是念经题,里面的内容他不管了,他就是念这个经题,然后又拜这个经题。 所以题目十分重要,那么全经的要旨都显示出来了,让我们这个学者行人,行人就是修行人,因为这个名字而了达经的本体。一看经题,就能够看到全经的大意,从这里头可以能够了解,所以这个经题就很重要很重要了。 那么下来再看看这个经题过去翻译跟会集的一些历史。注解说,我们看: “大经五种原译,各有经题。王氏会本名为《大阿弥陀经》以别于原译与小本。但「大」字之增,无所依据。彭氏节本与魏氏会本,皆名《无量寿经》同于《魏译》,三种一名,混同易误。正定王氏改魏氏本为《摩诃阿弥陀经》。摩诃二字亦复无据。” 我们来看解释说,那么这五种的经题要会集,以前就有几种本子了。第一个是王龙舒,王龙舒是第一本,他就把所会集的本子称为《大阿弥陀经》。这个「阿弥陀」,吴译当中当然有「阿弥陀」这个意思,那是可以的,但是这个「大」字,都没有说称为「大阿弥陀」、「大无量寿」,「大无量光」,没有啊,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啊。所以这个「大」字,就是王龙舒他自己加上去的,这就是我们会集的一种忌讳。你要都是经中原来的语言,就是原来的文字,会集的人不能随便增加他自己的文句。你把自己的文句加在经里头了,或者加在这个题目里头了,这个题目也是佛印证的,那就变成什么呢?就是把自己的意思变成佛的意旨了,这个是大大的不可以的。 所以为什么王龙舒作了之后魏默深又要作,魏默深作了之后夏莲居老居士又要作,他们在这方面开了这么一个很不好的例子,给后人开一个很不好的例子。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都可以把自己的文句加进去,你也加,他也加,到后来变成什么东西了?那就很不妥当了,是不是?所以这就是毛病。 彭二林他的一个删节本最初就叫做《无量寿经》。那么你这个就没有分别了,你这个会集跟原来的译本就同一个名字了,让人家一看名字,怎么知道是哪一种呢?是原译本还是会集的呢?所以容易混淆。 后来王耕心就把魏默深的本子加上两个字,叫《摩诃阿弥陀经》。这个「摩诃」当然也是「大」的意思,「摩诃」Maha,Mahayana大乘,Maha也是大的意思,「摩诃」这两个字同样是没有来历,没有来历。 这五种原译本的名字,我们前头都列了,刚刚念过大家也看到了,这就是会集的经过,也指出了前人不妥当的地方。那么下来再说: “考从汉迄宋十二译中,以无量寿为名者十,以清净平等觉为名者二,以正觉为名者一。最初汉代一译名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最后宋代一译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今此会本直取宋译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为首,去其重复之经字,下从《汉译》经题《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去其重复之「无量」二字,于是经题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这是考证,考证过去的历史。《无量寿经》曾经翻译过十二次,名字都有,在《大藏经》里面。当中用「无量寿」作名字的有十本,以「清净平等觉」做为名字的有两种,以「正觉」作为名字的有一种,所以这样的话,你就要综合了,综合各种原译本的经题。 现在莲公的会集,就把宋译本的经题直接用上了。宋译本是什么呢?《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正好是会集本的名字在前半段,一点也不用增加也不用减少,完全是原来的题目,原来的题目。那最末的一个摆在前头了,最初的一个译名搁在底下了。最初的叫什么呢?叫《无量清净平等觉》,那么「无量」两个字就不要了,重复了嘛,前头已经有「无量寿庄严」了,那么只剩下「清净平等觉」;把最初《汉译》的「清净平等觉」,《汉译》的这个名称,加到宋译的名称之下,就成为现在这个名字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这个「经」字就不要,放在底下去了,这是宋译;《汉译》是「清净平等觉经」。 那么下来这一句是赞叹经题取得妙!取得好!说,我们光是看文字,古时候的祖师大德用的文字,真的是佩服赞叹,你看看我们来读一读。 “自然佳妙,不假斧斤。两译原名,摄于一名之中;十二种经题悉入一题之内。全经大旨,昭然目前。净宗要义,备于题内。” 这两种经题一结合起来呢,我们叫天衣无缝,这形容词是有意思的,天上的天人穿的衣服不用裁缝的,不用裁缝的,你那有看到有缝的没有缝的,就是非常圆满的意思,所以说「不假斧斤」,不需要任何的造作,两个译本的原名摄在一个题目里头了。过去翻译的十二部经的经题以「无量寿」「清净」「平等」「觉」都摆进来了。 全经的大旨,后头我们还会发挥,整个《无量寿经》两万多字的大旨,重要的意旨,这一部经的大意在一个经题之中昭然啊,昭然就是明显的展开出来了。而且净土宗的重要涵意,都具备在这一个题目里头了。所以这不是随便凑凑的,大家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就是凑凑嘛,宋译的汉译的拿来凑两下,你以为是玩积木啊?这都是要有很高的智慧,才有这个能力做得到的。你看像很简单,你凑给我看看,十二种原译的经题都有,你凑给我看看,现在看当然简单,已经做好了,你看就简单了。所以你看,这个经题也是会集的,不只经文是会集,经题也是会集的,没有自己的意思加进去,这样就对了。下来说: “人法喻、教理行、体相用等齐显于一名之中。如帝网珠,圆摄一切妙法。本经会集之妙,于此可见麟爪。” 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的经典,它的立题,就是你立这个题目,方法不出七种,七种就是人,法,喻。还有三单、三复、一具足,合为七立。下来就是佛学名词了,第一种是人法立题,一个是人一个是法,两个相重叠这就是复,复就是双数,单就是单数。经题当中,人法都有,就称为人法立题,人法立题像什么?《文殊问般若经》,大家听听看,文殊菩萨是人,对不对?般若呢?般若是法,那就是人法啦。 第二是有人有喻,有人有比喻「人喻立题」,譬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人,狮子吼是比喻,叫「喻」。 第三是法喻立题,法跟比喻立题,譬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花是比喻,《妙法莲华经》是法喻两种立题。 第四种是单人,只有人的「单人立题」,譬如《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阿弥陀佛也是人嘛,这就是以人立题,就称为单人立题。 第五种有单法,只有法立题的像般若经,般若是法。 第六有「单喻」,以譬喻比喻来立题,好像《梵网经》,单单用梵网一个比喻来立题的。 第七种是三样都有,有人有比喻有法,人法喻立题三者都有,像什么呢?《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所以所谓具足,就是有人有法也有喻。 那么一个题目之中,往往要包括「人法喻」。人,是说法的人;「法」你这是什么法啊?你有什么譬喻啊?那明白这七种立题之后,你一看这个题目,就知道是属於单人立题、单法立题、单喻立题、人法立题、人喻立题、法喻立题或者是人法喻立题。那么知道这个经的题目,就好像认识人的名字一样,所以完整的经题之中要具备「人法喻」。 那么还有「教理行」。你这个教,理是本体,那你怎么样去实行啊?如何来行持啊,是不是?教理行在题目中也表现出来。 「体相用」,体大,相大,用大,在一名之内都显现了。 就像上次讲过的十玄,这个题目好像帝网的一个珠子,帝网一个珠子,这一颗珠子就把其余的九百九十九颗珠子一切它们的光明庄严,都摄在一个珠里面了。就把这一切无量的妙义,都摄在这个经题之中了。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本经就是《无量寿经》,会集之妙确实不是过去这三种本子能够相比的,会集的用心,可以作为一个例子,可以从这里看到一点麟爪。什么叫麟爪?意思就是看到龙的一个爪,你就等于看到龙的全身了。从这个经题的会集,就可以见到整个经的会集都是如此,经题都这么妙了,经文就更不得了!所以用这八个字嘛,「不假斧斤,圆摄众妙」,这八个字是总的赞叹一下。 底下赞叹的词句,它的意思,在下面的讨论当中也有,我们会清楚的看到。那我们现在就一个字一个字的来解释这经题的十五个字,一个字一个字的。我们看注解: “以下正释本经题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题中首字曰佛,佛者乃梵语佛陀之略称。义为觉者。觉者对迷而言。迷则众生。三觉俱圆,即名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与觉满。三觉圆满,名为佛陀。是知佛者即三觉俱圆之众生,众生即未觉之佛。” 「佛」这个字是梵文音译过来的,中国古时候的文字少,社会没有那么复杂,所用的字少,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因为翻译经典的需要,所以就造了不少新的字。那古字当中有这个弗,没有人字边,舍利弗的弗,音同,但是佛是人,于是就在弗,其实是念弗,念佛,就音同了,你念弗,音就不同,其实是弗,在弗字旁边立一个人字,作为佛教专用的术语,意思解释做智慧、觉悟,佛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换句话说,十方三世,诸法性相,无所不知,这不是普通人的智慧,所以智慧、觉悟达到究竟圆满的人,就称之为佛。哪一天你的智慧也达到究竟圆满,你就称为佛。但是现在还没有圆满,也称为佛,叫大头佛。所以佛就是说明他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达因果变化的道理,佛不但对现前清楚明了,对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也都清楚明了。 那么相反的,我们众生是迷,是迷者,迷了自己的本觉;佛就是他已经没有迷了,没有迷,剩下来就是觉了。所以一部《圆觉经》的话很好啊,八个字「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把这个幻化虚妄的完全去除之后,那就觉悟了嘛,不是另外还去找一个什么觉悟,不用,这都是非常顿的话,没有那么多的渐次,不需要你一点点一点点的理解,按部就班,没有这些,顿叫做什么?顿叫做坐电梯啊,圆教的道理圆顿法,那我们净土宗就是圆顿法。 迷就是众生,觉悟就是佛,中间没有那些阶梯,那么这个是从顿法来看。但是在圆教里头,没有阶梯之中不妨还可以有阶梯,而有阶梯之中不妨还是平等。这什么意思呢?这样子才圆融嘛!你不会再偏到一边,因为不只是你一个人没有阶梯,除非所有一切众生都没有阶梯,那就对了,是不是?那就没有分别了。但是没有分别当中还是有分别,因为别人还在分别,你是随顺众生的分别嘛,你自己没有分别,别人还在分别,但是在分别当中也要能够知道无分别。 所以这是「觉」的三觉都圆满,这个觉是三觉都圆满了。三觉就是自觉觉他跟觉满,三觉都圆满就名为佛陀,「是知佛者,即三觉俱圆之众生,众生即未觉之佛。」三觉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自觉」。所以我们要弘法,你说师父我不能弘法,那你偶尔也跟人家讲一点佛法,如果你没有做到自觉的话,你就是胡说八道,你就要负因果,乱乱说乱乱讲,懂少少充行家。你首先就要自觉。你自己不觉悟,自己还在迷,这个像什么呢?自己还是白内障都快瞎了,还要给别人带路,所以就是常说的「一盲引众盲」。而且自己名为是说法,实际上是放毒,放毒啊。所以有一些同修很慈悲,看到众生受苦受难,巴不得赶快去度他,这是好心啊。其实度自己都度不了,哪有能力度别人?真正慈悲真正有智慧,是先度自己,先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后,有能力才帮助别人,才能够广度众生啊,所以不自觉不行。 后面的经文就有啊,《无量寿经》后面经文,佛劝我们,这个经文大家很熟悉了说:「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你看,佛在三千年前就看到我们现代人的毛病了,不求自觉,只是忙著修那些人天福报,到外面去追什么呢?追这些所谓的大成就者,世间这些圣人,你看,那个法会那个聚会人山人海,人挤人,凑热闹,供养恒沙圣,顶多给你修福而已,修福你还是没有离开六道啊,要离开六道,福帮不了。求正觉,才是自觉,是修慧。所以不自觉不行啊,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所以法藏比丘他就是这么说的,你供养恒河的圣,像恒河沙这么多的圣人,现在世间也没有这么多圣人,这个圣像谁呢?文殊菩萨之流的,而且供养的功德也不是很大,就是给你供养了恒河沙数这么多的圣,这不是根本。所以希望我们一些佛教界的人士记住法藏比丘这句话,不要到处去供养,今天朝山拜庙,广跟人家结缘。要真正为了解决你的正觉的问题觉悟的问题,学佛就是为了开智慧嘛。不是为了求财,求平安,求吉祥的,那个你不用到佛门来了,你去拜那些神都可以啊,拜那个什么大伯公什么都行的,是不是?学佛就是要开智慧,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对法才能够深入。所以这个结缘之风很盛,是好事,但是还有比这个更好的事情-「坚勇求正觉」,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在提高自己的觉悟,你自己觉悟不高,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哪一个是善知识?哪一个是恶知识?哪一个是好老师?哪一个是有问题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对的?你自己没有办法,你没有能力分辨啊。所以当然供养是好的,但是你是遍供?还是应该收敛一点?那么念公就建议了,他就提供这一点,他说你最好是求正觉,求正觉。所以曾经有一次,台湾有很多同修到中国去见黄念祖老居士,然后看看那个时候的中国很落后,经书也没有,那些法宝都很缺乏,然后他们就提议说,是不是从台湾寄一些法宝什么东西过来供养大家,然后念公就回他们说,你们最好是在你们原地那个地方求正觉,这是最好的供养,法供养。所以你看看,我们要真实的把这个功夫用在什么地方呢?用在刀刃上,集中火力。像我自己现在也有一些觉醒,什么觉醒呢?类似很多人一起共修有法会的,或者是有佛三的,像那天马六甲有佛三的,以后再请师父去的话,不去了,不去了,为什么呢?师父你不够慈悲。不是不够慈悲,我年纪也不小了,时间也不多了,看看那些穿海清,佛二佛三在那边念佛绕佛的人,你跟我看看,九十五巴仙都是那些五十六十七十的老菩萨占多数,多数都是这些人,那你坐上去你能够讲什么?你能够讲什么?你最多讲一些笑话好笑的,引起他们不会在那边打瞌睡这个那个,都是为了这样子的情形。那我的时间要用在真正可以帮助大家提升,还有帮助更多人,需要把净土真正的理论方法传承给传下来,这才是最重要的。我看清楚了,看清楚了,已经做了决定了,不是不够慈悲,大家要明白。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的火力集中,真实的看经听经,学习法藏比丘,我们的导师。 好,我们继续看三觉的解释,先谈自觉。那么阿罗汉只知道自觉,就是自己解决就好了,我解决了,我出六道了,我没事了,才不管你,你们自己慢慢来嘛,我自己没事了,所以这是阿罗汉自了汉,佛就喝斥他们为「焦芽败种」,这个芽已经焦了,这个种子已经烂掉,不能再发起来了。所以你不自觉还想觉他,那你只能够修一些福那是可以的,但是这个叫什么福呢?叫痴福,痴呆的痴,将来就仰天射箭还要掉下来,你射箭不是射地上,你向空中一射,它一定会掉下来的,是不是?这个叫三世怨。所以首先是要自觉。 第二个是「觉他」。我们修行人最大的目标就是觉他,所以不同于阿罗汉,那我们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去作佛?所以生极乐世界的人纯粹是大乘。你二乘的种姓不能生,你只知道求自觉的人,不知道觉他的人,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个道理有很多念佛人都还不知道。各位,一个人自觉都还没做到,更不要说要觉他,要救人。我常常讲,你以为你是罗宾汉,还是观世音?所以觉他就是你要把这些人,你要把这些人带去哪里?因为太微细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没有深入经藏,理不明,那就是念公在前面讲的了,你自己觉悟不高,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所以这里说得很明白吗?「二乘种不生」,这是天亲菩萨他的论说的,是三经一论的《往生论》说的。因为觉他,所以才要觉自;不是说我自己怕苦,我自己怕苦我要先离开,溜掉了,我要先出苦,这只是个人打算,这个心量太小了。 而且「觉满」,这个觉,是没有欠缺的。 这三个觉都圆满,才名之为「佛」,名为「佛陀」。所以我们这样子就晓得,佛就是三觉圆满的众生,众生就是完全在迷,还没有觉悟的佛。所以我们从这个概念上说,佛教是无神论!不是有个造物者,有个至高无上的神,他永远是觉悟的,我们都要靠神的加持才能够升天堂,不是。 佛教不是这样子,我们佛教是平等的,不增不减,在佛也不增,在我们也不减,真实平等之义。所以后头就是「平等觉」了,这个题目有嘛,《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中间的含了这个意思在里头,可以翻译为这样子的文字。下来是佛的十号,我们看注解说: “又佛者乃十号之一。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佛。十号具足为世所宗,故名世尊。世尊梵音薄伽梵。” 梵音就是以前的梵文,Bhagavate薄伽梵,「佛」就是十号之一。十号,底下一个个都有,我们到第四品会详细的解释佛的十号,为什么到第四品呢?就是讲到世间自在王如来的时候,那个会详细的解释。那么这里简单的说,十号是:(1)如来、(2)应供、(3)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间解、(7)无上士、(8)调御丈夫、(9)天人师、(10)是佛,佛是通号。因为十号具足,为世间所尊重,就称之为世尊。那么这样的说法,世尊是在十号之外。那怎么办呢?下面引了几种说法我们看注解: “《佛地经》云:「是薄伽梵最清净觉,极于法界,尽于虚空,穷未来际。」(《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则从如来至世尊为十号。十号之详释在下之第四品中)上明佛字为极圣之通号。” 可是《成实论》的说法就不一样了。很多东西,它都是有出入的嘛。所以我们也不用那么执著,这个都没有什么关系,就是开合不同而已,不要总觉得不知道哪个对?哪个不对?这是仁者妄生分别。《成实论》就把「无上士」跟「调御丈夫」合起来变成一个号,把这两个合起来成为一号,那就变成九个了嘛,九个再加上「世尊」不是变成十号了吗? 所以「世尊」可以在十号之内,可以在十号之外。「佛」这个十号之一,是个通称,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他一个人独自的,不是。通称,就好像你们在座的都是居士,「居士」是通称,某某居士。在学校也一样,某某教授,某某老师,都是通称。所以佛这个字也是通称,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专有,这个一般人都误解,尤其在中国,中国一般人到寺庙去拜拜,看到佛像都说这个是佛祖,那个是如来佛,那佛祖跟如来佛也是通称通号。在本经所指的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么注解下来就会解释释迦牟尼佛。我们看注解: “今就本经,题中佛字即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华(指中华)云:能仁寂默。” 所以对本经来说,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佛」所指的就是我们的本师,大慈大悲的导师 ── 释迦牟尼佛。「佛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 「释迦牟尼」这是印度的音,印度的音叫Sakyamuni,翻译成我们的话,就是「能仁寂默」;能够「仁」,仁义的仁,「寂默」,「寂」这个字很深不容易理解。可以简单的体会为不为境界所转,如如不动。这个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你的自性,你的自性本不动摇的,动的是你的妄心,妄心动得乱七八糟,但是没有影响到你的自性,自性本不动摇。「默」就是默然,所以这个名号就含了极深的道理。 他是「能仁」,能度一切众生,仁者爱人,觉他;他「觉他」,可是又默然,寂默,无所动,无所动又在度众生,所以这就难了。我们去度众生,众生一个表情我们就受不了了!众生说那有这种事情?这样你也信?念阿弥陀佛就可以怎么样又怎么样,没这么简单的啦!他多讲几句,你就开始怒火上升了,这么好的事情,告诉你都不信,你没得救了你!你看,动得乱七八糟,无名火就动了,是不是?所以无所动但是你又可以度众生,度众生又不会被众生度去,是这个意思,就是《金刚经》讲的,「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你终日在度众生,可是没有一个众生是你所度的。所以能仁是他的作用,寂默是他的本体,所以本体就是常寂光,常寂光是怎么样的呢?寂而恒照,照而常寂,寂跟照不是两件事情。我们现在不行,把寂跟照分成两件事情,照就是你去度众生,你去行种种菩萨道的时候,你就不能够寂了,被影响了,你就不能够了,就把它分开了。其实这两个是一件事情,寂是体,照是用,「体用何妨分不分」呢,这就是佛法很殊胜的意思,一般人很难接受,这个殊胜的意思,在我们导师的名字里头,已经说得很明白了。Sakyamuni释迦牟尼,就在本师的名字里面,就把这个意思讲的清清楚楚,寂默是大智慧,能仁是大慈悲,「悲智不二,悲智并运」,登峰造极!我们再看多一段注解说: “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体。究竟极果,乘大愿船,生五浊世,示现成佛。” 所以,这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究竟极果,「乘大愿船」。你不用说乘大愿船了,我们的本师无量无量尘点劫以前,早就成佛了,所以在经典里面有说,经典里面佛自己说,他这次在印度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了,来来去去,来来去去,八千次了,不是刚刚才来成佛,不是印度那个悉达多太子,后来修苦行六年,菩提树下成佛,那个是表演的,示现就是表演,为了教学的,所以他早就成佛了,但是因为他发了这个愿,以大愿故,还是示现在尼泊尔出生,然后示现种种的从小到大到最后成佛整个过程,所以这种完全是示现成佛的。下来注解又说: “为度我等,演说本经。是即一切众生大恩大德之慈父;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之导师;大觉圆满之释尊也。” 我最近就有一个体会,怎么样让人家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内容,包括尤其讲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来相信有这回事呢?怎么相信呢?因为那天在马六甲跟他们讲成佛,《念佛成佛》最后一个单元,成佛的时候呢,因为里面内容讲的全部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物质环境自然环境种种的,那些老师啊,师资啊,种种的水会说法,鸟会讲话说法种种这些,怎么样让他们心理不会起疑问呢?我最近有一个体会,跟他们说,就像有一个大学毕业,然后考到博士,一个博士教授,这个教授有一天他来教小学生,你说他是代课也好,客串也好,他来教小学生,当然教小学生对他来讲是足足有余了,当时他偶尔提提他博士的这些内容,偶尔提一提,那些小学生完全听不懂,听不懂没关系,还觉得那有可能?不可能的事情。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整个九法界,整个无限度空间里面他都看到了,极乐世界是他在现场live看到的,然后他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三度空间,跟我们讲超过三度空间的事情,我们能相信吗?很难相信啊! 所以这次到马六甲又跟他们讲,阿德跟阿顺两只蚂蚁的事情,啊,他们就清楚了,阿德阿顺两只蚂蚁怎么可能知道三度空间的人在干什么?不可能相信!那我们三度空间的人更不可能相信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极乐世界怎么样怎么样,我们总是很难入他的境界。 但是我们可爱的地方,我们珍贵的地方,稀有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相信,能够相信。所以祖师大德用的四个字很好,「将错就错」,你就被释迦牟尼佛骗一次好不好?你就大胆一点给他骗一次,如果骗到你去到那个地方不是极乐世界,那你再回来找他,就给他骗一次,「将错就错」太好了。 释迦牟尼佛为了度我们,所以他演说本经就是《无量寿经》,而且这本经,将来所有的经都灭了,消失了,在这个世间没有了,只有这一部经住世。而这一部经,今天正是开始放光,开始放光了。所以可以这么说,从现在起,一直到最后最后那一百年,都是《佛说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当机,为什么把这十五个字经题都说出来呢?就是这个会集本当机,会集本啊!都要「一切众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脱」,释迦牟尼佛在第三品大教缘起里面讲得很清楚。所以这就是说,这个佛,就是指著「一切众生大恩大德的慈父」,是「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之导师。」 所以我们真正有福了!我们怎么会那么凑巧?怎么会胡撞就撞到佛门里头来了?撞进佛门跟著又听到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了这么多的道理,不是很多人都有这个机缘的。我常常跟大家说,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口啊?将近七十亿了,有多少是佛教徒?这一算算就淘汰很多了,佛教徒里面的佛教又分那么多门派,那么多宗派,禅宗、密宗、净土宗,这是现在最普遍的了。那么还有其它的是不是?那么分到来还有大乘的,有小乘的,有金刚乘的,再打个折扣下来,有多少是净土宗呢?剩下就很少了,净土宗里面,还有很多不是纯净土,还有很多不是啊,净土宗里面又真正是纯净土的,那纯净土怎么解释呢?纯净土就是:我这一生就是要去作佛,这叫纯净土。我这一生不是要去作佛,你是净土宗,你也不是纯净土,因为你的结果不是去作佛的,因为你的因不纯,所以你的结果不可能是纯的。那淘汰到最后,我常常说,淘汰到最后,就剩下在座的你们这些,当然也要包括我啦,就这么多人,真的!今天大家又有这个机缘来听纯净土,里面没有掺杂,没有提到儒家道家,没有提到世间的一切,非常非常的Pure,非常的纯,一百巴仙,这五年里面,这个《大经解》,你看看里面有什么地方提到世间的东西?所以在外面我们也不是要去批评人家,总之是大家要珍惜七宝净土讲堂,因为大家没有看到,只听到一个半小时师父讲的,内容这么丰富啊!但是事实上,我做了多少准备呢,如果眼睛再看电脑多一点的话,就不能够啦,我自己知道我剩余的时间不是很多了,所以就要真正利用这个时间做真正重要的事情,这是我自己有一点点悟处。 那么我们就只解释这个「佛」字,下来「佛说」,「说」这个字跟后面那个经题的内容,我们就留到明天才来跟大家继续来学习了。好,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