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24集
2022/05/12 10:58:24瀏覽294|回應0|推薦3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24集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第二就是「会校」。

“乙 四种会校之本

以上五译,互有优劣彰晦。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于汉吴两译则未彰。”

  那么就是因为几个本子的不同,它这个出入很大,之前说过了,「十念必生」的,《汉译》《吴译》里头不明显,这个是最重要的。日本人都说,一切经典都是权、都是假,一般的经典以《华严》为真;可是《华严》要跟《无量寿经》来比呢?《华严》也是假,只有《无量寿经》是真;那《无量寿经》是以四十八愿为真,其余都是假;而四十八愿以第十八愿为真,跟其它的愿相比也是假,是这个议论。

  「十念必生」这个愿,正果法师他讲净土宗,他说:「我就是讲的这个『十念必生』,讲个出世三福。」所以「十念必生」是根本。善导大师也是如此,大师就是弘的这个「十念必生」,但是汉吴两译它不很明显。所以为什么说有出入,这个出入的问题是带著这个关键性的,关键性就是它非常非常的重要,很有关键啊,它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所以要会集就是这个道理啦。

“至于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诫,于唐宋两译则不具。”

  那么这个五恶,五痛,五烧,就是指明咱们人间,虽然是念佛,但是她这一切毛病都不改,念佛只是口念。所以我常说,念佛人满街都是,到处都是念佛人,你不一定是专修净土的团体,其它的团体也在念阿弥陀佛,所以念佛的人满街都是啊,但是佛照念,脾气照样没改,这个习气贪嗔痴种种的,这种分别障碍完全没有改变,依然故我,所以她佛还是照念,毛病都不改,这个不行的!所以为什么祖师说念佛人有一百种果报?这个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啊,也没听说过,念佛人有一百种果报啊,那当然这个果报不一定是坏的。就是说的你的结果,最后最后第一百种就是上品上生,那么这个结果的第一、第二、第三是什么呢?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念佛念到下地狱去了,念佛念到去作鬼,念佛念到去作北京鸭的多得是,多得是。所以讲的这个世间的因果,五恶,五痛,五烧,所以这个内容就非常非常重要了,会集本这一品「浊世恶苦」,就说得很详细。所以你念佛人毛病都不改,这个不行啊!带业往生我们说的带业往生,但是大家很多人误解了。以现在的话来说,你带历史的罪是可以的,什么叫历史的罪?历史的罪就是带旧业,你以前不知道,不知道你造了罪业,犯错了你悔改,因为你不知道嘛,所以那个是旧的业造了你忏悔可以,可是你现在还继续造业不行啊,你现行的业不能带,带历史的业,你悔改了,那可以带业;你现行的,比如说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啊,你要真放下屠刀啊,你还举著那把屠刀,手上还拿著刀,你说我忏悔了,你手上的刀都没放下,你还拿著那个刀,所以你还举著屠刀,你说忏悔那不行啊,那不行,知道了还继续造业,那就不能带了。所以不明白的人就说你们净土宗捡便宜,什么叫捡便宜呢?干了坏事都可以逃掉了,不用还逃掉啊,你们念佛人就没有因果了吗?他不知道,他不知道你继续干坏事不能往生,没有说你继续干坏事还能够往生就是,手还拿著这个屠刀,阿弥陀佛放光来接你的时候,你的手还拿著那把刀,那不可能嘛,所以只带旧业。但是那些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的,他真的忏悔了,他也没有机会再造新业了,为什么没有机会呢?马上要断气了,马上就往生了,哪还有机会再造新的业,没有啊,那他也算是带业,带到这个时候,断气之前为止,之前的可以带,他真忏悔了。所以五恶,五痛,五烧这些内容就很重要了,尤其对现代人来说,你众生还在行五恶,现世你就要受五痛啊,种种的痛苦,种种的病痛,这还没了,来世要受五烧,这种告诫尤其到了末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佛的慈悲,再三的恳切告诉我们,这个毛病在什么什么地方。你这样的宏文,像会集本的浊世恶苦就说得很详细。所以佛这样子的苦口婆心,可是唐宋两译都没有,所以就麻烦了,所以要会集就是这个原因,要适这个时代大家的需要,真正的是从现在到未来大家的需要,你才把这个重要的将它会集在同一个本子里面,所以这个会集本的功德不可思议!下来说:

“魏译较备,为诸译冠。但于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愿,亦未明具。”

  这里说魏译本就比较全面,所以大家后来都念魏译了,就是曹操那个时候翻译的。那刚才说过,「国无女人」 「莲花化生」这两个愿他也缺了,也没有啦。所以这都是举一些大的例子。

“故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于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郁而不章,余深惜之。于是乃取汉吴魏宋四译,校正会集,叙为一经,名曰《大阿弥陀经》。是即本经会集本之始也。」”

  这个又讲到会集本的历史了。这里说到宋朝的一个进士叫做王龙舒,名字叫王日休,他写了一本《龙舒净土文》。这个《龙舒净土文》的内容非常非常的精彩也很重要,也很适合现代人来学习。他里面都是讲各行各业的,各行各业怎么引导他们归向净土,怎么引导他们学佛念佛归向净土,所以《龙舒净土文》这个功德很大,王龙舒居士他作了一本《龙舒净土文》写得很厉害!它是在刻板的时候,在版上就跑出了舍利,这个版上现出了舍利,所以你看很厉害啊!王龙舒这个人是站著往生的,这个前面跟大家有说过了,他是宋朝的一个进士,那么他就把四种原译本会集了。不是五种,不是五译他是四译,把四种拿来会集成为《大阿弥陀经》,他是带头的,他是头一个。

  所以有人就反对会集,他不知道早就有人会了,而且也是居士啊,宋朝就会了,而且你看庙里面都在念啊,庙里面都念这个《大弥陀经》啊。所以莲池大师就是说,他说,「我这个引证的话,我还是多取王文」,就是取王龙舒《大阿弥陀经》里面的内容,因为他的文比较通顺,大家也熟习,但是莲池大师他对王龙舒的会集不满意。下来说:

“校会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种:”

  那么这四种是哪四种呢?这里再详细的把四种都给它列出来了。我们来看:

“一、《大阿弥陀经》 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二、《无量寿经》 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

三、《摩诃阿弥陀经》 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原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荫福居士校订,并改今名)

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现代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于是本经乃有五种原译本,四种节会本,共有九种。

五译之中《魏译》流传独广,王本一出取而代之。莲池大师《疏钞》中,「语则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清末印光法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举世流通。」由上可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远过《魏译》。」

王本虽甚流通,并收入龙藏与日本大正藏。但王氏之作则有得有失。例如《疏钞》云:「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

  我们来看这么长一段是在说什么呢?这些谈论其实我们之前也听过了,也学过了。这里再一次重复的说,这也是再次的提起大家的注意,让大家真正的能够重视这个会集本,这个比较到最后,就是让你真正的知道这个会集本的重要。那么莲池大师就批评说他,他这个不顺译法,抄前著后,有的就抄,有的是自己写上去的,就是自己的意思加上去的。而且去取也不合适,譬如在三辈往生里头,这《魏译》里头三辈都说要发菩提心,那到了王龙舒他就改了。他自己改了他说,中辈是发菩提心,下辈就没有发,上辈就没有提这个事儿。那么这个会集就很不妥当了,因为发菩提心是关键,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学习的这个会集本,上辈中辈下辈共同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所以王龙舒他这个过失叫做「高下失次」。下来我们再看:

“莲池大师所论精要,正中要害。王氏自序中有云:「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而修其辞。」是正莲池大师所指,不由梵本,未顺译法之深病。若据梵本重译,始可用本人自撰之文句以表经义。今乃会集,焉能不取原语,而任意行文,是乃万万不可也。至于三辈发心亦然,擅改《魏译》,又复高下失次。是皆王本难掩之疵也。”

  那么之前也讲过了,因为你这个不是翻译。翻译不一样,翻译可以这么做。会集就不行了,一定要照原来译本里面有的经文。所以说你看我们这个《无量寿经》跟你说明了是会集本,没有说明是原译本嘛,说明是会集本,你就把这个心态转一转,就把它当会集本来看嘛,那你就不会生起那么多的问题了嘛。所以如果是翻译的,如果是从梵文直接翻译过来,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你自己用什么文字都可以,简略都可以。但是会集不行啊,会集一定要用原文,你不能把人家的原文给舍弃掉,自己用自己意思,写一段文来修改它,修饰就是修改,这是不可以的!这是犯了忌讳。这就是莲池大师所批评王龙舒的,说「不由梵本,未顺译法之深病。若据梵本重译,始可用本人自撰之文句以表经义。」那么这个就没话说了。「今乃会集」,你这个说明是会集,会集一定要用人家的原文,不能改变别人的原文,这是条件。「焉能不取原语,而任意行文,是乃万万不可也。」如果随便改动人家的文字,你看这个看得不顺眼的话都来改,将来这部经就改得不像话了。不只是你一个,任何人跑来也看的不顺眼,这边改改,那边改改,原来佛所说的这个经的文字,到最后变成乱七八糟了,就不是佛的意思了,是众生的知见,不是佛的知见了。

  所以这个我以前当居士的时候,也听到一位法师,就是因为他反对这个会集本他就说,就是讲这个话,他说,你任何一个人随便都可以这样改,你改一点,他改一点,那么以后每个人跟著学你有样学样,就学你也改改这个经典,到最后就变成什么样子了。他只是说这句话,那时候我还没有这么明显的去体会,现在我就明白,真正明白是从夏莲居老居士莲公的会集里面真正明白了,没有一个字是莲公自己的意思,所有会集本里面的经文,都是原原本本从五种原译本里面来的,都有的,他没有自己改,也没有自己加自己的意思,那怎么可能到最后变成面目全非了?所以包括出家人啊,有时候说话也是听人家这么说,他也这么说,可能这个心理存有一种心态,这个很微细的心态,他才会产生这样的一个言语,所以这个话就说到这里了。

  所以古人纵然看到这个字有问题,不通了,或者是传写错误了,但是他不能改经文,中国读书人有这个好处。那怎么做呢?可以把它在经文旁边注明注在旁边,这个字应该是什么字的错误,你就注在旁边,不可以改变它原来的经文,要保存它的本来面目,决定不可以随便更动文字。是你自己写的文章可以,你可以随便改,别人写的尤其是古人的东西,不能够随便改动。

  「至于三辈发心亦然,擅改《魏译》,又复高下失次是皆王本难掩之疵也。」疵就是瑕疵的意思,这是他的毛病,这个太明显了。那么下来就是彭二林了,王龙舒过后,彭二林也来做这个事儿了,彭二林也是有批评他的话,因为彭二林本身是个大居士,也是很了不起的,也是个开悟的人,他的批评是这样的,他说:

“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名绍升)亦于王本义有未安。于所著《无量寿经起信论》中论王本曰:「王氏本较为畅达,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至往生上下二辈,一删去发菩提心,一云不发。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前则乖成佛之正因,后则失往生之正智。他如叙次愿文,后先舛错,皆当校正。」”

  彭二林他就说了,说王龙舒的会集本虽然是流通,当时很通行,因为寺庙都在念诵。但是可惜的在序分当中这句经文「游步十方」,这个是表示菩萨的行愿,王龙舒的会集里面没有,他没有用到这四个字「游步十方」。那么王氏提到「发菩提心」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说了。那么最后说到的边地,为什么往生会到边地呢?就是怀疑佛的智慧啊,以后我们到了边地疑城那一品经文我们就知道了,「疑惑佛智」,念佛人你对佛的智慧怀疑,就是你信心不足,你不能相信;或者是你对自己的智慧不相信,认为说我这样子的一个水平,我们用马来西亚的土语说,我这样子的水准这样猫样,我能往生吗?我那有这个条件去作佛?哎呀,我很笨的,你怀疑自己的智慧,不相信,不相信你的智慧跟佛的智慧是一样的,是圆满的,那你这样子的话如果能往生,也往生到边地。往生到边地这个事情王龙舒又删掉了,这两个都很重要,他都没有。那么下来说:

“彭氏鉴于王本之失,乃专就《魏译》去其繁复,并按云栖本,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仍名《无量寿经》。是为第七本。(王本为第六本)但此本只是《魏译》之节校本,而非诸译之会集本。”

  彭二林这个不是完完全全的会集本,刚才说的彭二林就是彭绍升,这是个大居士,清初的人,他就删节了一本,是删节本不是会集本,他把《魏译》删节了一本就成为咱们的第七本,第七本,王龙舒是第六本,彭二林的他是第七本,名字叫做《无量寿经》。下来我们再看:

“两本相较,则彭本优于《魏译》。近代丁福保居士,作《无量寿经笺注》,所注者即彭本。惜彭本只是节校本,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故仍不能称为善本。”

  但是彭二林他虽然批评了王龙舒,知道王龙舒的毛病,但是他并不能解决王龙舒的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后人再继续的看怎么解决,所以后面还有嘛,下来说:

“清咸丰中,邵阳魏承贯居士,谓诸译及王氏会本,犹未尽善。乃会集五种原译,别成一本,仍名《无量寿经》。”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咸丰年那个时候,一个叫魏承贯的,那么这个人是个古文家,文章很好,他就参考了五种原译本,他参考了五译,也看了王氏的本子,就是王龙舒的本子,因此他就另外又来会集了。那个时候大家就很称赞他,确实是比以前都强了,那他所做的就是第八本。下来又说了:

“(魏氏之本,集五种原译,是为「五会本」之始。王氏只是「四会本」,所会未及《唐译》。)同治中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曾亲记云:「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遍考诸译,别为一书。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之冠冕。」王氏复博考众本,手自校雠,并定经名为《摩诃阿弥陀经》是为本经之第八本。

魏氏发心广大,复精于文字,为救王龙舒居士杜撰经文之失,备取五译,会成一经,力求句句有来历,期成善本。所愿极胜,所成亦伟。其所会集远超王本。王荫福居士赞之为本经八种之冠,亦非过誉。但所憾者,魏氏虽愿力补王氏杜撰之过,惜未全免。”

  那么这个是说什么呢?说魏默深他是想补救王龙舒的缺点,就是不要自己写东西,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加进去,因为这个开了一个很不好的例子,这个前面说过了。后人用自己的话就当作佛的话,这个很不好,这个例子不可以开。所以他鉴于这样,他自己再重作一番。可是他也有好几个毛病在底下,待会儿我们会看到在底下。

  王荫福就赞成这是八本里面最好的,连同古译跟以前的三本加起来是八本,原译本五本,王龙舒彭二林还有魏承贯的,加起来不就是八本吗?那么他这本是最好的了。但是还是有毛病嘛,没有毛病,为什么后来最后的夏莲居老居士还要再做呢?如果完全没有毛病很圆满的,真的是个善本,那就到此为止了。那它的毛病是什么呢?下来就说了:

“兹举其荦荦大者如下:

(一)魏本第二愿曰「设我成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此中「无有胎生」四字,诸译皆无。且此四字与原译文相违。《魏译》云:「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唐宋两译同之,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此实为难掩之疵也。”

  瑕疵的疵,就是还是有毛病。第一是他有这么个第二愿说:「国中的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无有胎生」这四个字是他编出来的,他自己编出来的。而且《魏译》本经中确确实实说到,魏译本的经文说:「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魏译》本就是说「有胎生者」,他这一出来跑出一个「没有胎生」,那这不是原译本里面有的,是你自己的意思,这就不行了,所以这是一个错误。下来第二点说:

“(二)五恶五痛五烧一段数千言,魏氏删节为「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淫欲火烧,瞋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是为五痛五烧。」魏居士原愿「无一字不有来历」。惜未能贯彻初衷。上之一段,于诸译中,并无来历。”

  那么这第二是说的是五恶五痛五烧,刚才说了这个很重要,可是他把它给删节了。他自己写成「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底下又什么什么火烧,刚才已经念过了,把这一大段文章好几页的全部都盖过去了。而这些话原经里面没有,没有那就是你自己加进去的了,所以这也是个毛病。第三说:

“(三)魏氏会本谓极乐之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其中「依宝树而住」之语亦各译所无。”

  这里说的是第三个毛病,他说,那些宫殿或者是处在虚空,就是在半空中,或者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这些宫殿就在这个树里头给呆著了,在那边呆著了。但这个又是五译里头都没有的,是他自己写进去的。那你说可不可能啊?当然有可能嘛,在极乐世界有什么东西不可能的?都有可能,当然有可能,这是可能讲得通的。但是五种原译本里没有,这一句的说法嘛,是这个原因啊,这个也是个毛病。

  所以你是会集,讲明会集,你都是要忠于会集,会集一定要用原文,原文没有的不可以。你看前面五恶五痛五烧那一大段,他也是用自己的文字嘛,因为他的文学好啊,跟彭际清的节校本不一样,节校本虽然是节的,但是他用的都是原文,所以人家没有过失啊。他只是说他是节校本,不是会集本而已。现在他这个是会集,用自己的文字,不是原文,所以这个就有问题了。那么第四点呢?第四个问题我们来看看:

“(四)会本中「过是以后,无量寿经亦灭,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亦各译所无。”

  那么再有就是第四点,最后他加上这个末法的时期,他自己加上去,最后就不是剩下《无量寿经》了,经文是说只留下《无量寿经》嘛,我们读我们的会集本也是这样,最后就剩下《无量寿经》住世一百年,但是他加了一个,是从别的经里头抄了一段过来,他说,最后只留下四个字,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最后法全灭了,《无量寿经》最后,就剩四个字「阿弥陀佛」,度众生。但是这个也不是《无量寿经》里头的,你不要这样子的加进去嘛,你不要就这么的加进来。所以他是有这前面说的四个毛病。下来我们继续看:

“由上可见,魏氏之本与前诸本相较,虽后后胜于前前,惜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但此巨失,势在必救。以免后世因袭,甚至篡改经文。故须防微杜渐,绝此罪源。并为大经,早得善本。是以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也。

先师夏老居士,未冠学儒,先程朱而后陆王,甫壮入佛,摄禅密而归净土。夏老博贯群籍,深于文字,专功久修,教眼圆明。于壬申(一九三二年)之岁,发愿重校此经。掩关津门,阅时三载。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无一语不详参,无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祷佛前。千斟万酌,时萦梦寐。及其成也,四众欢喜。”

  我们来看这段,他的意思是说,因此呢,因为这样子,前面有这几个人会集跟节校的,不圆满、不理想,不能成为一个善本。那么念公的老师就是夏莲居老居士他就发奋了,在天津闭关,把这五种译本重新会集,把他们几家的言语,就是前人的,王龙舒、魏默深等等的本子,也都拿来很好很好的参究。自己在佛前闭关持咒念佛,这样一来就得到很殊胜的感应,那你可以从这个感应,这个感应他不是乱乱感应的,你从这个感应可以知道,他做的这个事情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你从这里证明嘛,别的你不用说了。他在念佛的时候,实际上是可以这么说,不仅仅达到事一心,而且是达到了理一心。这不是我空能法师有这个能力说这个话的,是黄念祖老居士,他的学生,他的入室弟子,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念公他说的。所以大家别搞错了,我是在转述,我把念公的原话转述传达给大家。他达到了理一心了。这是近代很稀有的修持人能够达到的境界,而且还是一位居士呢!那么下来说:

“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夏老之皈依师),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亲为印证。”

  慧明老法师就说:「我来给你做证明。」在安庆,慧明老法师是南北都尊重的宗说具通,在五台都说这是一位开悟的法师,他来作证明,一个人拿著一本书拍照,拍照作证明,不是画画,是拍照,那个时候已经有拍照的技术了,但是一定是黑白的,还没有彩色嘛,而且那个拍照的技术就是能够拍出来就很好了。记得我们看电影,也看过那个闪光灯一闪的时候,好像要爆炸的样子,差点把整个房子烧起来了,以前的拍照就是这个样子。真的有这个照片,很难得,这个照片还能够找到,大家看到了这个照片,师父我找到这个照片是最清晰的那张,就放在这个讲经当中来给大家看。一人拿著一本书拍照,居士当中,当时有所谓「南梅北夏」,南方是梅光羲,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舅父,北方的就是夏莲居,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那么念公的老师莲公就是夏莲居居士,在天津闭关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见,没有例外的,只有念公的舅父梅光羲老居士去了他才见。至于他修持所得的殊胜的情况,夏莲居老居士他从来不跟外人说,从来没有跟人家说,只是告诉念公的舅父,也就是梅光羲老居士。那为什么告诉念公的舅父呢?因为夏老师的信佛,夏老师就是夏莲居老居士,他之因为信佛是得到了梅光羲老居士的帮助,所以他饮水思源啊。别人都可以不见不说,但是梅光羲居士去问了,他就要说。但是念公就说了,接下来是念公他自己说的话,他说,我(念公)一次有很殊胜的因缘,我舅父看到我也很诚恳,就把这个事情告诉我了,这个事情啊,这事情不是秘密,那是很重要的事情,不对外人说的,结果只是告诉黄念祖老居士,不是他的老师直接跟他说的,念公说是我从我舅父那儿知道的,他自己不讲自己修行怎么样,到了什么境界他自己不说,所以前面这段话是念公他的原话。下来说:

“先舅父梅撷芸居士,连续播讲于电台,誉为善本。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鲁,并亲为科判。”

  梅撷芸就是梅光羲,念公的舅父梅光羲,当时他在中央广播电台就讲这个经,就是讲的这个会集本。慈舟法师到处在讲,在山东什么都没讲,只讲了这一部经。慈舟法师他自己作了一个科判,作了一个科判,慈舟老法师他给《无量寿经》做了一个科判。他有一个极大的功劳,他出了一个「一心三辈」;三辈九品他特别提出了一个,一心又有三辈,这是慈舟老法师的贡献,很殊胜。所以就是说,净土跟禅宗不是两个,「一心三辈」。下来说:

“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芗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其他发心宏扬,专志持诵者,不可胜数。印行流通,相继不绝。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又「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

  梅老居士就称赞,他说这个《无量寿经》会集本是什么呢?是「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深就是讲的深度,深度达到最深最深的深度,微妙呢?微妙达到最微妙;「发前人未发之蕴。」这个会集本有前人未发的深奥的道理。而且他还说,这个会集是:「精当明确」,很精炼,很恰当,很明白,很正确。「鉴然有据」就是都有根据,没有一句不在五译里头,自己没有加一个字。念公他就说了,我做过这种笨工夫,什么笨功夫呢?就是把会集本的每一句去找它的来源,去找五种原译本看看有没有。念公说在我做这个注解之前,我要找它的来源,对我这个注解有很大的好处。这句话把它的来源找到了,然后你去解释它就很稳当了,就不会出差错了。说「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没有一个意思不是原译里头没有的。「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没有一句话是本经中他自己添进去的,没有,就是没有他自己的意思,把自己的意思加进去的,没有。「有美皆备」,原译当中所有美妙,当中的都全部在他那个会集本里面具备了,就是我们在学习的这个《无量寿经》会集本里面全都具备了最好最好的。「无谛不收」,没有一个真实的意义不收在这个会集本之内。最后梅光羲老居士他就说了「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这就是说你想不承认这个是善本,你也办不到。这是梅光羲老居士的话。

“先舅之语,现已举世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大经尘封千载,今始得善本,先贤会经之愿乃圆。大经放光,众生有幸。本经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为大经之第九本。”

  那么下面是念公他自己说的话说,现在果然大家公认夏莲居老居士这个是善本,在海外大量的印,已经入了藏。而且在国外,在美国他们纷纷成立了净宗学会。那么念公说这个话是二十多年前的,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全世界净宗学会多得不可计数,光是马来西亚正式成立的都有七八十间,大家都以这个会集本为主修的课本,同时在家出家的法师还有居士都在讲解,大家都在研究,都在念这个经,研究这个经。

  那我们七宝你看看,我们七宝净土讲堂今年五月启用,六月就开始介绍黄念祖老居士的《大经解》,而且是完整详细的学习《无量寿经》会集本连带注解,就是这本《大经解》这么厚,完整的。所以这个经大弘于海外。

  这个就是会校。那么最后说的是注释,底下是注释,就是注解解释《无量寿经》的。我们来看看:

“丙 本经注释

五译之中,《魏译》较备。故大经注疏,集于《魏译》。我国大德多为小本弥陀作注。至于注大本者仅隋净影,唐嘉祥两家。”

  这个第一说的是第一本注解。

“1《无量寿经义疏》六卷 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世称净影疏。”

  那么这个本子现在台湾很流行,我们在台湾可以看到这个《无量寿经义疏》,就是这个本子有单行本。慧远法师他注的,这个慧远是隋朝的慧远不是晋朝的,晋朝的时候是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但是他的名字跟隋朝的慧远是同名,名字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在历史上称他为小慧远,因为他住在净影寺,所以我们也称他做净影,净影大师就是他,那么这个本子非常的流行。

“2《无量寿经义疏》(与上同名) 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称嘉祥疏。”

  这个本子流通很少,它流通的少有它的原因,他注解得太简单了,他注解的字可能没有原文的多,注得简单所以流通量就少了。在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注解,就只有这两本,一个是《嘉祥疏》,一个是《净影疏》。

“又新罗国(今朝鲜)有憬兴、元晓两家,所注亦在我国流通:”

  这是中国以外的注解,第一种是:

“1《无量寿经义述文赞》三卷 新罗国沙门憬兴著。世称憬兴疏。”

  新罗就是现在的韩国,这个法师是韩国人,在中国留学,也是专修净土的,所以《无量寿经》他有一个注解,在中国很流通。

“2《无量寿经宗要》一卷 新罗国黄龙寺沙门元晓撰。曾入唐游学,还后,化振海东。其疏曰海东疏。

3《游心安乐道》一卷 亦元晓师撰,乃净宗古佚十书之一。”

  那么这个虽然不是按照经文一句一句的来注解,但是也是讲《无量寿经》的大义,专门劝修净土是讲大义的,里面的内容通通是讲《无量寿经》。那么前面是韩国的,韩国的说了三种。下来是日本了,下来我们来看看日本,下来举日本大德的《无量寿经》注解。注解说:

“大经光明,照耀日本,注释之盛,远超我国。笔者所知者已廿余种,计为:”

  下面就把这二十来种能够知道的名字经题是谁做的,都把它列出来了,我们来看看给大家做个参考:

“1《无量寿佛赞钞》一卷,兴福寺善珠作。2《无量寿经述义》三卷,最澄集。3《无量寿经私记》一卷,智景作。4《无量寿经义苑》七卷,纪州总持寺南楚作。5《无量寿经略笺》八卷,享保五年洛东禅林寺院溪作。6《无量寿经钞》七卷,望西楼了惠作。7《无量寿经直谈要注记》廿四卷,永享四年增上寺西誉作。8《无量寿经见闻》七卷,良荣作。9《无量寿经科玄概》一卷,小仓西吟作。10《无量寿经会疏》十卷,越前胜授寺峻谛作。11《无量寿经开义》六卷,平安西福寺惠空作。12《无量寿经贯思义》三卷,薏州理圆作。13《无量寿经显宗疏》十七卷,江州性海无涯作。14《无量寿经要解》三卷,法霖作。15《无量寿经讲录》十卷,纪州矶肋安乐寺南麟作。16《无量寿经梵响记》六卷,灵凤作。17《无量寿经眼髓》十一卷,摄州定专坊月溪作。18《无量寿经义记》五卷,堺华藏庵惠然作。19《无量寿经海渧记》廿卷科二卷,摄州小曾祢宪荣泰岩作。20《无量寿经永安录》十三卷,薏报专坊慧云作。21《无量寿经甄解》十八卷,道隐作。22《无量寿经合赞》四卷,观彻作。其中第六、第十、第廿一、第廿二诸著,本书引证甚多。”

  日本的《无量寿经》注解大概总共有二十多种,比我们中国的著作多。现在在台湾翻译的《藏经》,像《卐字藏》都是日本人编的,所以这些注解的全部都能够看到,《无量寿经》自古以来大概也有几十种之多,可是中国人注的就少,外国人注的比我们多,这些注子都是注的原译本,是根据原译本来做注解的。那么底下一段是讲注解会集本的,不是讲的原译本的。

“又注释大经校会本者,共五种:”

  那么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在《大经解》里面大家看到的,只说三种,对不对?那我自己找过几个版本,包括上网看了也都是说的三种。只有在净空老法师第一次宣讲《无量寿经》的讲记里头看到是五种,这里面就包括了黄老念祖老居士他自己跟李炳南老居士的注解,那么这个应该是最新的,在念公写《大经解》的时候还没有更新,或者是念公他自己谦虚不愿意将自己的注解列进去,这就不得而知了。但这个是事实,所以我自己斟酌之后还是把它列出五种。

“1《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清初彭际清作。

2《无量寿经笺注》,清末丁福保作。

以上两种所注者,皆为彭氏之节校本(即大经第七种)。”

  这个本子在台湾也很流通,也是常见的,丁福保的本子,以前蔡念生居士将丁福保居士全集在台湾出版。

“3《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清光绪正定王耕心作。所注为大经第八种魏承贯氏会本。”

  王耕心居士他根据的是魏承贯的本子来给他做注解,就是会集本的第三种,邵阳魏源的会本,他依据这个来做注解的。

“4《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眉注》,民国李炳南作。”

  这个《眉注》就是在台湾李炳南老居士,就是净空法师的老师他做的。虽然注得很简单,但是经文里面每一段重要的他都提出来了,所以也是一部很好的参考资料。

“5《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卷,民国黄念祖解。”

  那么这个第五种,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大经解》。以上两种注解,都是依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而做的注解。

“又清末沈善登居士著有《报恩论》三卷,中有《净土法门纲宗》、《无量寿经纲宗》、《往生正因论》等。”

  那么这是介绍本经的注解。这一段我们明了之后就知道,这一部经在中国传译,注释,流通大致上的情形,我们对这个经才能够认识得清楚,才不至于受到外面种种的说法所动摇。尤其是会集本,现在对于会集本的批评,种种的论调各说各的,现在还是一片混乱。但是我自己很清楚,怎么清楚呢?我知道我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我听的学的,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只要句句都是佛亲自说的,不是人说的,是佛说的,而且都是出自经典里面的教诲,那我就不在乎是原译本还是会集本了。黄念祖老居士这部伟大的著作,《无量寿经》注解里面的内容,都是佛的知见,都是法身的境界,就这个就足够了嘛。因为我不是要做个佛学家,还是佛学博士,我的目的是要入佛知见,悟佛的知见,那依止念公跟莲公的教导,再依靠祖师的导引,我们成佛的这条路就稳稳当当了,那这样的传承决定是最可靠的,决定最可靠的,我自己很有信心,我自己很有信心,请大家也要对我有信心。

  那么这个十门开启也就是概要的前面八项,我们都学习过了。接下来就到了第九项:

总释名题

  解释经题就开始了,那么开始解释经题,下来就进入经文了,大家开始对这个就比较有兴趣了。那么这一段过程,从第一项到第八项,我们都给大家详细的介绍过了。第九项我们就留到下一堂课再跟大家继续来学习。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