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21集
2022/04/08 21:57:28瀏覽365|回應0|推薦2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21集

  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注解,就是我们净宗大德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也叫《大经解》。那么我们还在讨论十门开启的第六项,也就是概要的第六项,藏教所摄,那么之前谈了一些,我们今天接著看,在《大经解》第52页第3行,52页第3行,我们从这一句看起:

“正如沈善登居士之言曰:「所谓大权菩萨,曲被当机。应病与药,时节因缘应尔也。」至于莲池大师于《疏钞》中,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实寓深意,足证苦心。”

  这个意思就是说,可见我们看莲池大师他是一片苦心,他就是把净土经文里头引出来很多,证明跟《华严经》是一样的,证明《华严经》里头的事事无碍,在我们的《无量寿经》里面也有,就是要证明《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经》。所以大师用心良苦,但是基于当时的客观环境,昨天也讲过了,当时那个禅风很盛,不只是学佛的,没有学佛的这些文人,我们现代人讲的知识份子,这些文人,他们一定也学一点禅,所以当时的情形是这样子,禅风很盛,所以也要照顾大家的水平,「故不得不权宜善巧,俯就群机,而作方便之谈」,所以就不能像日本的大德他们就可以说得这么的直接,没有保留,等于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不给面子,讲真话不留面子。可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环境不一样,这也是莲池大师慈悲的地方。那么下来说:

“盖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所专有。故知大师于本经中广作征引,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亦即证明本经属于圆教,实不容或疑也。兹步大师遗踪,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玄义。”

  因为这个事事无碍只是《华严经》一经所独具,其它大乘经典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都有,但是事事无碍只有《华严》才有,那么我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有了这个事事无碍,这个事实不就是说明我们跟《华严经》是同类的,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现在正是在学他的这个做法,这个他就是指的莲池大师,那么念公就是把《无量寿经》里头的经文把它挑选出来,我们一看这个十玄门一门也不少,在《无量寿经》里面全有了,而且还得要会集本才有,这是很殊胜的地方,所以这个做法就是向莲池大师学习了,这个就是证明本经是事事无碍,也证明本经就是圆教。下来再说:

“华严宗立十玄门示此法界之无碍。名为玄门者,以通此则可入华严圆教之玄海,故曰玄门。”

  华严宗它立了十玄叫做十玄门,表明法界的无碍,这个法界它其实是没有障碍的,真实相是没有障碍。那我们现在看处处都有障碍,那我们看的不是真实相,我们看的是假相,假相就处处都有障碍,这一面墙你就过不去了,过不去了,再远一点的你就看不到了,都有障碍。而实际上它是没有障碍的,那么这个实际上我们看不到啊,我们入不到这个境界,而佛告诉我们这个事实真相就在《华严经》里面,那么在《无量寿经》也是这样的境界,所以《无量寿经》真正是不可思议!那么玄就是玄妙的意思,所以说谈玄说妙。那为什么名为玄门呢?因为通过这个门可以达到进入华严圆教的玄海,它这个教义跟海洋一样,深而且广,玄妙到了极点!华严圆教的玄海,通过这个事事无碍的玄门,你就可以进入这个玄海了,所以称为十玄门。下来再看:

“今依《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引证经文,以明本经实具十玄,于是则确证本经正属圆教,即是中本《华严》。”

  那么《探玄记》里头就说了这个十玄的次第,这十个玄门的次第,有十个内容。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我们可以以《探玄记》来做一个比照,来证明我们这个经跟《华严经》是同类的,所以夏莲居老居士他说《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八十一卷是我们人世间的大本,八十一卷就是《华严经》啊,《无量寿经》是中本,那么有大本有中本那当然就有小本啦!那《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用这种做法来做一个证明:

“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所以这种的引证都是有根据的,都是如实而说的。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是我们专修净土的人自己提高自己的这个水平,不是!世间法你可以这么做,你爱怎么做都可以啊!但是佛法你这么做,那就是属于谤法了,叫增益谤啊!以前说过了,把浅的就说成深的了,所以这些都要注意的。那十个玄门我们就一个一个的讲下去,那么这个内容就比较深了,为什么说深呢?因为是华严的境界,是圆教最深奥的道理,那我们虽然听了未必能懂,但是能有机缘听到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看第一是:

“(1)同时具足相应门。”

  第一个叫「同时具足相应门」。这个十玄门是最难懂的东西,既然称为玄,那就是超情离见了,超出一般的常情,离开了凡夫的见解,等于说是跟我们世间人的这个想法是格格不入的。那么底下我们先研究一下《华严经》主要的宗旨跟教理,我们继续看:

“夫《华严》教理以缘起为主。法界一切尽成一大缘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时具足,圆满显现,故曰具足相应。”

  华严的教理是以缘起为主,一切从因缘起,以缘起为主,法界的一切所有合在一块儿就成为一个大的缘起,那从这个大的缘起就成了一切的法,那么这个大的缘起就可以成一切法了,所有一切一切无非是这个大的缘起所生的,所以一切法就起一法,那个大的缘起不就是一切法所成的吗?那么这个大的一切法又起了一法,一法又去成一切法,一时具足,同时具足,一法一切法都具足,圆满显现,都显了,一法也显,一切法也显,故曰具足相应,所以叫做具足,一也在内,一切也都显现都相应,所以对于这个玄门的含义,什么叫同时具足相应门呢?它的含义就是这个了。那么底下用一点经文跟用一点譬喻,因为众生一般人对于这个譬喻比较能够体会,我们只能说体会,如果连比喻都没有,那我们根本就更没有办法了,根本就糊涂了,所以我们用一点譬喻,让大家进一步的理解。

“《华严妙严品》曰:「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

  一切法门是多,无尽多的像海洋一样的多,「同会一法道场中」,像海洋之广之多的法都会,就是会合,会集在一个法的道场里头了,那就是一切法都入在一个法里头了,这个经文就是这个意思。

“《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是为此门之玄义。”

  那《华严经》的这个大疏,这个大疏就是《华严经》的注解,这个大疏他讲「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一切百川,百川就是河流江河种种一切的,到最后全部都流到大海了叫百川,一切百川都流入大海这是一切法,流入大海就成为一法了,全部融在一起了,都在一起不就成了一法了吗?这个譬喻不就是了吗?这一切法就成了一法了,那么这个大海的一滴水就具足了百川水的味儿,就是味道,它的味道,味道完全一样,一滴也是这个味道,所有大海也是这个味道,他不会说一滴的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不可能嘛是不是?你取一滴海水它的味道跟整个大海那没有两样啊,哪有两样啊?百川的水都入到这个大海里头,你在这个大海取一滴百川的一切味儿,就是一切的味道都在这一滴里头了,这一滴水里头就有百川水的味道了,一法就有了一切法。所以我们通过譬喻就好懂了,这好懂是比较好懂啦,没有办法完全懂,要不然你不这样子的话,那不然就很玄了,玄之又玄了。所以就是具足相应,一切法成一法,一法就成一切法。那么来看看我们这个《无量寿经》,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无量寿经》有没有这方面的经文?有没有这方面的这个境界呢?是不是有这个内容呢?我们看看:

“今此经中,具显此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如经中《至心精进品》,法藏比丘「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我们看这个〈至心精进品〉第五,在这品里头,法藏比丘他发了一个大愿。佛呢?就是他的老师,就给他显现了。法藏比丘说我要成就一个佛国,要超过现在所有的这些佛世界,那可不可以呢?他自己也不知道啊!因为他还没成佛嘛!这件事情只有佛知道,可不可以啊?请佛给我开示开示,我要超过他那我就要先了解他,要了解一切的佛刹。佛就把二十一俱胝,俱胝是千万,二十一千万的佛土都显现给法藏比丘看,那这些佛土它的功德它的庄严,法藏比丘对于这二十一千万佛刹的功德庄严,他都明了通达如一佛刹,大家要注意这个「一佛刹」,这二十一俱胝二十一千万,这样许多佛刹就如一个佛刹,那就是一切法入了一法了,「所摄佛国超过于彼」。下来再看,说:

“经中二十一俱胝佛土表无量佛土,法藏比丘摄无量佛土为一极乐净土,是即华严中一切诸法同时同处,为一大缘起而存在,具足相应之义。”

  所以这二十一俱胝佛土就是表什么?表无量的佛土。这个二十一不是个数目字,二十一啊十六啊十啊,这些都是表无量的佛土,把这些无量的佛土摄成一个极乐佛土,极乐净土,所以这也就是具足相应门。

“是为十玄之总门,实亦本经之总相,本经实亦同此一大缘起而出现也。”

  这是十玄总的门,也是本经总的总相,同时具足相应。那么底下再举个例子,那我们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也是我们这个《无量寿经》的经文。

“又《泉池功德品》中「其水一一随众生意。」众生所欲水之冷暖、缓急、深浅,各各不同。而此一水,能同时同处满足一切众生心意。水是一法,众生之欲是多法。而此一水能同时相应于一一众生之意,此正是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也。”

  在《无量寿经》会集本〈泉池功德品〉第十七里头,七宝池八功德水,大家很熟悉了,这个水的功德,这个水的不可思议的作用,「其水一一随众生意」,这个水能够随每一个众生一个一个的意思,每个人的意思都不一样,他都可以随每一个人的意思。那么一个水是一法,能随一切众生一个一个的意思,这就包括了一切法。刚才我们说二十一俱胝佛国成一个佛国,是一切法入一法,国中的水一一随众生的意,他这个一切法就在这个水里头了,所以一法就具足一切法。在泉池里头游泳的,真的是在那边游泳啊,中国那个敦煌的壁画,它里头就有这个画,画什么呢?画极乐世界的游泳池,都是在那边游泳,但是不像我们这里,都是那些菩萨在游泳,而且菩萨有光,菩萨都托著一个圆光,每一个都有圆光在游泳池游泳,泳池岸边还有很多人坐在那边看,这是极乐世界啊!因为他还是凡圣同居嘛!所以他也一样是有这些。而且极乐世界也有跳舞会,不过那都是很庄严的。不像我们这里的舞会,不一样。因为那边没有女的嘛,都是男的,那岸边的这些菩萨都是托著圆光,都有圆光,在游泳池游泳的都是托著圆光,这是敦煌的壁画。那么在池中沐浴的人,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对不对?都不一样嘛!有的喜欢那个水浅一点,刚刚过那个脚或者过膝盖,有的刚刚过脖子,过脖子太高不行,太高就不行要窒息了。那还有的人喜欢水从上面洒下来,从上面冲下来,就这样子由上而下。所以你看在一个池子,一个七宝池多少人在沐浴,每个人所想像的都随他的心显现,你说这不就是「同时具足相应」吗?一个水能相应所有在池中沐浴的人,游泳的人,而且不仅仅是这方面的适应而已啊!而且这个水还说法呢!这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地方。你看一切法成了一个总的缘起,从这个总的缘起生出来的一一法,每一法都具足无量的功德,所以这个水就有无量的功德。水说种种法,水中他不是说一种法而已哦!他水说种种法,那我们这里只能够说一个法嘛!你看我现在说《无量寿经》是不是?我在说净土,有没有人听到是说别的?如果有的话那我不是佛我是妖怪了。我们接著看,说:

“何况此水复能同时「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乃至)甘露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你可以听见佛法僧声、甘露灌顶受位声,这就是告诉你说的法有显教的有密教的,有显教的法,有密教的法,有大乘法有小乘法。这个经文很长很长的一段,这个以后我们会学到,以后。这多种法各人听各人不同,都在一起,你想听什么你就得到什么,那还有个好处就是一听就懂,所以他非成佛不可了。你不愿意听的一点也没有噪音,一点噪声干扰都没有,一点声音都没有,这就是他的妙用啊!然后你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往生的殊胜是在于不退,随时随处都是增长,只有增长没有后退,就是没有退步,只有增长增加向前没有向后。那下来说:

“只是一水,但能于同时同处满一切闻者之愿,各各闻其愿闻之法,且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可见华严十玄之总门,已举体显示于本经矣。”

  只是一个水,而能同时同地满一切听的愿,个个听到自己所愿意闻的法,随其你所闻你,还能够跟这个法相应,什么叫相应?相应就是完全听懂了的意思,这就是十玄的第一个玄,「同时具足相应门」,光是第一个就已经不可思议了!再下来还有九个,那不就是更不可思议了吗?我们继续看第二:

“(2)广狭自在无碍门。”

  「广」是很宽广,「狭」是很窄,这两个刚好是对立的,广和狭都自在,这个广和狭是空间的东西,对不对?那这就打破我们空间的概念了。因为他都自在嘛!广跟狭本来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那根本是两回事嘛!广就是广狭就是狭,窄就是窄嘛!所以不一样的。但是这里说的事实真相就是:它是自在的,那就打破我们空间的概念了。所以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之后,他就知道,他说:「空间时间都是来自于人类的错觉。」所以我们只有大的能够容小的,小的不能够容大的;宽的能够容窄的,窄的不能容宽的,这种种的概念,从科学说,是来源于我们的错觉。这是科学家说的,他这种说法就比牛顿要进步得多了。「错觉」就跟我们佛教的名词「妄想」很接近了,「错」跟「妄」差不多,「觉」跟「想」差不多,所以他们就有所进步了,这些科学家就有所进步,跟佛法就靠拢了,就接近了。但是科学究竟总是它有局限的,他有limited,靠拢是可以的。但是现在有的人就以为科学跟佛法就都是这些道理,等于说的都一样的,都一样那就把佛法庸俗化了。就是这些道理可以使我们理解、相信这些有好处。科学的道理帮助我们相信佛法,理解佛法。但是它永远不是,不只是现在不是,几千年后也不是,那没有办法的。那底下我们先举个例子:

“《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千里之影。」盖镜喻狭,而千里之影喻广也。”

  一尺大的镜子,它能现千里之影像,千里的影像,它可以看见千里的影子。但是这镜子是很窄的,镜子是很窄嘛!那千里是很广很广。你看在第一次欧战的时候,德国的间谍在山顶上,他就砌了一个圆顶的房子,在房顶尖上就安了一个透镜,一个镜子,因此他就在屋子里头,整个山任何一个地方的行动,山底下的行动他都看得见了。你看第一次的欧战那个时候很久了,几十年前都有这个概念了,他看得很清楚。这是世界上的一种仪器,广狭可以自在,所以窄的镜子看见千里的影子。你看我们现在想想我们的车子,车子就有这样子的一个情形,我们的那个叫什么观后镜,就车子前面一个看后面的一个小镜子,大家把这个道理再想想我们这个车子,那个镜子是不是很小啊?可是你看到整条街啊,是不是?整条街很大它都在这小小一个小片的镜子里面,都出现了。就在我们这个世间,常常讲到这个例子我就想到,我们现代人就有这样子的情形,我们可以作为一个比较,我们就比较好懂了,就是这种情形。那么下来说:

“本经《发大誓愿品》云:「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

  我们《无量寿经》就在〈发大誓愿品〉里头.这品里头就说了说:「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很广大,很宽广,「博」也是大,很庄严很清净;「光莹如镜」,光莹洁净得像镜子一样,它的作用是「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极乐世界的佛刹,可以照到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这么多的诸佛世界。然后说:

“以一刹之力用,遍彻十方,是为广。一刹之相不坏,是为狭。力用无限之广与一法之狭,不相妨碍,各各自在,故名广狭自在无碍。”

  那么一个佛刹是狭,诸佛世界是广,这广狭就自在了,狭当中就照到广。所以一个刹的力量的作用就遍彻了十方,你看十方就是广;而一刹之相还是如故,相没有改变啊!因为一般的想法就是:「广」了就没有「一」了;「一」照样是「一」,这个「一」就是狭。「力用无限之广与一法之狭,不相妨碍各各自在」,各各自在的出现,「故名广狭自在无碍」,所以称为「广狭自在」。下来就引出我们《无量寿经》的经文了:

“又「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亦复如是,同明广狭自在之玄门。”

  那么在极乐世界.你要想看任何一个佛国,任何一个.这个任何一个包括甲洞七宝净土讲堂.那当然嘛!那都包括在里面嘛!你在那边想看我们.在宝树里头就可以看见了.就像镜子看见自己的像一样,可以在宝树里头看见十方佛国的情况。那这都是「广狭自在」的意思嘛!就一个镜子.镜子是一个.镜子是狭.见一切佛国是广.它们同时存在.同时存在。但是刚才讲到我们的汽车那个观后镜.我们是看到了.但是只是看到而已.你不能入那个境界.你不能说那个镜子看到整条马路.那我就进到那个镜子里面去.我就进到那个马路了.不能够.我们还是有障碍.还是有障碍。但是极乐世界这个境界.你从宝树里面看到一切佛国的情形.你可以同时跟他们互相的相应的.你可以入那个境界.可以。但是在我们这世间有障碍呀!不能够!那接著我们看第三个玄门:

“(3)一多相容不同门。”

  我们继续看注解说:

“《大疏》云:「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是为相容。而一多之相不失,是为不同。”

  这里举了在一间屋子里头有一千盏灯,我们不要说那么多了,就说这里有几十盏灯,那光跟光都互相摄入了。这屋子里头有这两个灯管,那边又有两个灯管,这边两个灯管一共四个灯管,四个灯管发的光就遍满了我们这个讲堂了,对不对?那每一个灯管个别的是「一」,这一个灯管这一个灯管是「一」,四则是「多」,但是我们这里全部都有光啊,那你看我这只手你说是哪一个灯管的光呢?哪一个?哪一个灯管的光呢?你能分得出来吗?分不出来,到处的光,都是这四个灯管所发出来的。然而四个灯各有四个灯的光,你不相信你关掉一个,那就暗了一点,再关掉一个,再暗一个,全部都关掉那就黑漆漆了,但是各有各的光。每一个光遍满整个讲堂,每一个灯的光之中就包括了其余三个灯管的光了;这边灯的光包括那边灯的光,那边灯的光包括这边灯的光,就叫做「相容」── 一跟多相容。当然四个灯包括每个灯的光,这个谁都好懂啊。四个就包括每一个了嘛!可是现在告诉你,一个灯光之中就包括了四个灯的光,这个就有点糊涂了,你能分吗?如果你能够分,我就把这个话取消不算;如果你不能分那这个道理就成立了,就成立。所以千灯万灯多少个灯,就是这个比喻。我们接著看:

“《华严卢舍那佛品》云:「以一国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一土满十方,十方入一方,相容之义也。本相不坏,不同之义也。”

  这里引了《华严卢舍那佛品》说:「以一国土满十方.... 」,一个佛国就遍满十方,「一」就广了。「十方入一亦无余」,「十方」进到「一」里面,这就像一个灯光遍满整个讲堂,多灯的光入到一个里头也无余。也没有改变它本来就是一,本来就是一,没有改变。「世界本相亦不坏」,分开个个还是各自的灯,佛国无比的功德和自然是如此。这是「一多相容」的道理,上面这句话是《华严》里面的。那我们《无量寿经》呢?《无量寿经》里头怎么说呢?

“本经中弥陀宝香普薰愿文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薰十方世界。」”

  《无量寿经》讲到这个宝香,国土里头的一个幢幡,一个宝,还有花,叶都是无量宝香所合成的,所以它「一」就有「多」了。这个香普熏一切世界。「多」的香入在「一」个东西里头了,这些东西都放香,都放香那放的香就熏了十方世界,所以「多」就入到「一」了,「一」又遍「多」,这是我们《无量寿经》里头的话。下来说:

“彼国万物中任何一物,皆为无量宝香所成。以无量香入于一物,表一切法入于一法,表一多相容。”

  极乐世界的万物,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无量宝香所合成的,所以无量香就入在一个东西里头了,这就表示一切法入于一法── 一多是相容。

“又一物之一相,与众香之多相共存,表两相不同之义。又此香遍于十方,复明一法遍于多法,更显一多相容不同之妙。”

  一个物它自己的「一」个相(跟众香所成),与众香之「多」相共存;又有「一」又有「多」,不是我们一般的理解,「多」了就没有「一」了,「一」了就没有「多」了,都同时存在。表两相,还是两相各自清清楚楚。「又此香遍于十方」,说明这个一法又遍于多。「多」入于「一」,可是「一」它本身没有改变啊,「一」不坏;「一」还放光,放光又「多」,更显「一多相容不同」之妙。所以这是第三,「一多相容」。那我们来举个世间的例子,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我们可以举个例子。那我们现在电视大家都看吧?电视,那这里是用中国的电视台的名称,这个我们就保留了,念公他是在北京我们就保留,不说我们这里有第五台第八台,所以这个就保留统一了,因为这个视频一出去的话,全世界都在看,那对中国人你说第八台或者是说Astro,那就变成非常的马来西亚了。那他这里说中央台有两个,北京台有两个,当然还可以收更多的台。那么这个无线电波,这个电视画面怎么来的?无线电波传送的嘛!各各台的无线电波,多的你一调对了,中央台,中央台出来了;那你一换,北京台,北京台就出来了。那不就是说,中央台、北京台,还有等等其它的台都在你这个电视机里头了?它在那边等待著了,在那边了,随时等你的选择了。你要什么,什么就出现了,就在你这个电视机,不是「一切」都在这儿存在了吗?「多」是各各台的无线电波,就入在你这块这个框框的画面里头了,这全都有了。正在你这个「一」这一个台在出现的时候很清楚,你看的是这个台的节目,不会说这个萤光幕,这块是北京台,那块是中央台,这块又是什么其它台,那就乱了你不晓得看什么好。但是现在科技很发达了,都能够满大家同时想看几个台的这种需求,都有这个设备,一个小小的框看到其它台,另外这个大的部份就看这个台,同时看,看这个闷了之后同时看另一个,看来看去看来看去,这样大家喜欢,大家喜欢商家就给你设计这个东西了。但是道理上就是出现一个台,那就不会出现第二个台,但是其它的台有没有在呢?它同时在啊,是不是?这个「一」就很清楚了吧?「一」啊,你一换开关,一选择,马上别的台就出现了;不是还要把它给请来,要等它来就来不及了,请它来还未必这么快能够来啊,它就在这儿,就在。所以它的「」多”也是在这里存在,所以这个一多就相容了。从这个比方这个比喻,也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明。我们世间一般人就是要这样,才可以说点点头了ok可以接受了可以了;如果你不用这些比喻的话,那就更加更加的难了,就不容易体会到了。前面那个是第三,那第四我们看:

“(4)诸法相即自在门。上显相容,此表相即。”

  底下是相即,前面第三是相容,就是你包括我,我包括你;这个灯的光包括那个灯的光,这是相容。我们说一个东西包括很多相,这是相容,许多相包括在里头,「容」就是「包括」的意思,「即」是「就是」的意思。《心经》不是说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就是色,色就是空。所以上头讲「相容」,这里讲「相即」。那么下来就引了《华严经》的话:

“晋译《华严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晋译的《华严》是《六十华严》,唐译的是《八十华严》,《六十华严》有这句话说「相即」,「多」跟「一」相即,所以这个叫「诸法相即」了,这个法就是那个法,那个法就是这个法。下来又举例子了:

“譬如水之与波,以水喻一,以波喻多。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故云相即自在。”

  就像什么呢?像水跟波。波有很多啊,多少多少的波啊,但是水就一个,水生起很多很多的波。波是什么呢?波不就是水吗?你说波是石头?波是火?波是土?都不是,波就是水,「波即是水」,水就是波,「水即是波」,但是水上生了波了,波有很多种,种种的相,有大波小波,种种的波,千波万波,一时波动,都出来了。北海的水,北海的水就是在中国那块,北海的水,就是任何一个地方,池塘也好,湖泊也好,没有波的时候,水就现出月亮来了,是不是?一有风一刮,这波一动,月亮就出不来了,不是出不来,它有啊,变了样子了,就不见了。所以这个是「波」跟「水」,然而它自在啊!为什么自在?波就是水嘛,水就是波啊。但是水能出现波,波有波的形象,波有波的作用,但是它是同时存在,是不是同时啊,就是同时嘛,「一多相即而自在」。

“又《大疏》云:「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

  《华严》的《大疏》,他讲这个玄门,他就举了个例子:「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那就是金跟金的色,黄金之色跟黄金它本身,这是「相即」的,这个色是什么呢?这个色就是金铸造的相,把金打成佛像打成项链打成种种的这些,但是它也没有离开金啊,金也不离开这个色相,所以有句话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两个你不能分的,以前讲过。你不能说,我到金店里面去,我不要金,我要戒指。你不要金,你要戒指,我怎么给你啊?你也不能说,我要金,我不要戒指,那你就没有戒指了。所以是分不开啊,这两者分不开不能分的,这就是「相即」。有金的地方就有金的相,金的相里面就是金,所以它不能分的。

“至于本经《法藏因地品》云:「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那么在本经里头什么地方有这个内容啊?第四品的经文有,说「世尊能演一音声」,佛一个音声,但是听的人呢,听的人各各得到不同的理解,而且是各各不同种类的众生,所理解的都不一样,那这个我们就很难了。头一个很难是什么呢?外国人就听不懂,是不是?你讲普通话讲华语,外国人就听不懂了,要找人翻译。像联合国开会就是,忙得不得了。那么在马来西亚还好一点,一般人都能够听懂几种语言跟地方的方言,是不是?但还是常常闹笑话,听歪了,这方面很多例子我们以后再说。这还是世间的情形啊,那还有比这个更深的道理呢,那就更加深奥了。但是佛这一个音声里头,能够使到各各不同的众生随他本类,而得到他的理解。你看!这个能力就不可思议了!这讲的是声音。

  讲到这个色身呢,这个相呢,说「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佛现一个身,菩萨也能够,而各各众生所见的都不一样。各各众生所见的这个身,如来就是一个,这就是「相即」了,不是两个了,但是各人所见的不一样。就是说,我们现在讲佛的舍利也就是这种情形。你看那个佛牙塔,佛牙塔很多人去看过,看得很详细。但是大家所看到的都不一样,同一个人前后看也可以不一样,这是佛的舍利,总之他本来就是一个佛牙嘛。但是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相呢?这很奇怪呀!那最近还有一个人拍了照片,说佛牙的舍利在塔里面放光,各各所见的不同。这里有提到是佛教协会的秘书,秘书告诉念公,说这个斯里兰卡公使的女儿,没几岁,她去看这个佛牙,看到的是一尊佛。可是她爸爸怎么看都看不出佛来,他怎么看都还是那一根牙。所以这就证明这句话了,「普使众生随类见」。见一妙色身,牙都是如此啊,不要说佛的这个身了。那念公就是黄念祖老居士说,他自己看见的就很有意思了,他自己的体验。他说开头看就好像图片画的颜色一样,有点黄色图章的这个样子。后来就磕头,磕了很多头之后再去看,在一条侧面上中间出现的一条白线,这是第一次。第二次再去看,就全都是白的了。第三次看,跟第一次看整个的相反了,整个是白的,在这个侧面上有一条淡黄淡黄像象牙似的线。所以第一次看是黄的牙有一条白的线;第二次全是白的;那么那天大家看的都是不一样的。还有这个阿育王寺,在中国有个阿育王寺的舍利,当时各各人看,各各人都不一样,看到的都不一样。所以这都是「相即」之说。这些相跟那个佛牙是「相即」的,是「一」,但是大家所见到的是「多」,所以「一」跟「多」就「相即」了。

“亦明一音中一切音,一身中一切身,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如水与波,一水多波是相即自在之义也。又经中《歌叹佛德品》云:「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

  那么大家在极乐世界散花,所散的花在空中就成为一个花,这个花向下就成为一个花的花盖。

“多花成一花,故多即是一。一花中含多花,故一即是多也。是为本经中显现之第四玄门。”

  多花成为一个花盖,多就成为一了,一个花盖就含有多的花,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从这个地方的「即」,说明一跟多是相即的。都是花嘛,那成为花盖是「一」;花盖当中有种种的花,这就是「诸法相即自在」了。所以「十玄」这是《华严经》最特殊的,也是《华严经》所独具的十种玄妙之门,通过这个门,可以入到如来正觉之海。这个前面说过了,这十个玄门在《无量寿经》里头都有,所以这是一件很殊胜的事情。《华严经》所独具的十玄在《无量寿经》都有,这就至少说明《无量寿经》跟《华严经》是同类的,这里头的论证很充分。那谈完了第四玄门,接著我们就谈第五玄门了。

“(5)隐密显了俱成门。”

  所以这个形式逻辑的人,总是落在边见,偏在一边去了。「隐密」是隐藏起来了,「显了」是明显出来了,「隐藏」跟「明显」的就不能并存了,明显就是明显就没有隐瞒,没有隐蔽;隐蔽就不明显了。而这里说的是什么呢?这两者同时成立,都「俱成」,具足。都是这样子,那么前面说的是一跟多,「一就不是多,多就不是一」,前头就把这种机械的观点,在《华严经》里面就把它给扫荡了,直接说就是给推翻了。我们一般人「一就是一,多就是多」,「一不是多,多不是一」。这里告诉你「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现在就是「隐密」和「显了」同时存在俱成。那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注解:

“《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盖指隐处具显,显处具隐也。”

  《华严大疏》就打了个比方,说「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在澄空之中,在澄静的空中有一片月亮,那这个月亮,暗就叫做「晦」,亮叫做「明」,暗跟明是相并的,同时存在。这个在半月的时候我们比较好体会,半月的时候,一半是明,一半是暗。这个月圆的时候跟没有月亮的时候怎么解释呢?正当明的时候,暗就在里头了;明之所在就是暗所在的地方。那明天月亮一缺,那它就显现了,所以它并没有不存在啊,它还是存在的。那么就是说什么呢?说「隐处具显,显处具隐」,在月亮正圆的时候,它就包括了那个隐藏的,隐藏什么?十一到十六,到十七隐的地方就出现了,隐处就具显了。尤其是半月最清楚了;显的地方就具足隐的地方,隐的地方就具足显的地方。那现在我们可以打一个更好的比方。因为现在科学进步了嘛,这些客观的事例,可供我们作例子的就多起来了。就是我们天天看的电视,今天你这里正在收看北京台,北京台就显了,显现了,显的这个地方就具足了一切的隐。那些隐藏的,你开关一按下去,立刻另外一个中央台就出现了,其实中央台早就在这儿了嘛,没离开啊,是不是?一瞬间这个讯号就来了。所以正当你显的时候,显现这个台的时候,那其它的台叫做隐嘛,隐的就在里头了,不要等你显的走了之后它再来一个,那你要等多久啊?它就在这儿等著了,stand by。是不是这样子啊?大家看看。大家看电视都有这个经验,这个按钮一按选台,你选台马上你要选的那个台就出现了,立即出现了,它就在这儿。所以「隐」就包括「显」的这个波,这个无线电波,显的这些讯息就包括了没有显的那些讯息,它就立即呈现图像了。它在那边显现了,那它在那里显现呢?在萤幕上显现了,实际上也就是在空间中显现。什么空间呢?正是那些没有显出图像的电波所存在的空间。你正在收北京台,中央台的电波就遍满你电视机的内内外外,你中央台并没有收啊,我现在在收北京台不是收中央台,你没有收的那个中央台就是「隐」了,它隐藏起来了。那么你所「显」的是北京台,就正在中央台里头了,「隐」的里头就有「显」。用这个打比方,就更加容易明白了,所以隐显是同时成立的。那么这个是说明《华严经》的例子。那《无量寿经》呢?我们来看一看:

“本经《礼佛现光品》云:「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

  那么这里举《无量寿经》的例子,在〈礼佛现光品〉第三十八这品里头,阿难跟释迦牟尼佛说:「我愿意见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那佛说:「好,那你就礼拜吧,一礼拜就见了。」阿难就如说的礼拜,然后头一抬起来,豁然就显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大家的面前显出来了。

  所以现在总是有人说,说西方极乐世界我又没见过,好像总是只是经典这么说的,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啊?如果你这样子来怀疑来否定的话,那你自己没见过,而过去确确实实这种事情很多啊!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孔子,孔子是不是有这个人啊?有!你肯定说有!可你没见过,是不是?美国的总统华盛顿,华盛顿有没有这个人呐?那当然有了,你更没见过啊。所以不能说自己没有亲眼见那你就否定了。为什么我们相信有孔子有华盛顿呢?因为确确实实是多少人亲眼见过的嘛,然后写在这个历史上,对不对?

  历史你说,历史还可能有一些偏差,可这个是经典呐!经典记载的,经典是佛亲口说的,世间有什么记载会比经典更加真实的?西方极乐世界当时也确实是如此,多少人亲眼看见。就在《无量寿经》里头,这个法会,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我们这种人类,两万人。不但是万人大会,而且是两万人大会啊!那其祂看不见的什么天人、阿修罗啦、那些菩萨啦都不说在内了。比丘是一万二千,比丘尼五百,男居士七千,女居士五百,数学再差这个心算算算也知道嘛,七千再加两个五百,八千;再加一万两千比丘,两万,四众弟子是两万人。两万人大会,两万人都亲自见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谁也不能说是假的。而现在还有许多修行很好很有功夫的人,也有很多人见过啊,有啊。当然不过我们都不提倡这个,你见过你也不要说出来,不要到处去炫耀。真正我们佛法,不是依靠这个见的。但是对凡夫来说,就是要靠这个来增加信心。真正我们要求无上道的人呢,那还是《金刚经》那句话,什么话呢?「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那么当时大众所见到的是什么情形呢?极乐世界完全现前了,距离八尺,其实八尺就很近了就在前面了。当时阿弥陀佛就在掌中放无量光。这段经文很长,后头我们会讲到,这个后头是第三十八品,要到什么时候啊?什么时候讲到三十八品不知道,那么这里只引了一点,说明「隐密」「显了」同时成立。《无量寿经》也具足这个例子,证明《无量寿经》跟《华严经》是同类,「普照一切诸佛世界」,一切佛的世界都见到,不只是极乐世界,十方诸佛的世界也同时出现,这个时候不但是看见极乐世界,而且看见一切佛的世界,所以这个很殊胜。另外下来经文还有也是这品的说:

“又「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汗者广大无际之貌。《文选。郭璞赋》有汗汗之辞。)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乃至于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呢,这里说的「泥犁」是指地狱,幽谷很深,都大开辟啊,都打开了,地狱也打开了,全部只见一种颜色,都是佛的金色光明。这个打个比方像什么呢?像那个到了水劫的时候,到处都是水,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水。所以那个耶稣教也说大水来喽,诺亚方舟把大家给救了,大水来的时候,这个世界上什么都看不见了,就看见水,万物都不见了,看见的都是水。

  「滉漾浩汗」形容水之大,无量无边。其实这不是真的说水,那佛一出现,极乐世界一出现,整个灵鹫山整个世界就淹掉了,就淹水了那还得了!佛经里面讲的六种震动,也不是说佛一讲经,整个世界就大地震,大地震那还得了!灵鹫山早就全部都垮了,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是形容佛的光,佛放光的时候,一切别的光都不见了,不见了。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这跟水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一切声闻、一切菩萨,一切的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燿显赫。」就看不见菩萨的光了,声闻的光,尤其是阿罗汉的光。

  这个我们可以做个比方,就是「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时候,星星就很稀少了,星星就少了,但是不是没有啊?因为佛的光明就是这样子。月明星稀不是说星星就少了,就是你能看见的就少了,这也是「隐显俱成」。那佛当时也是这样子,阿弥陀佛放光的时候,一切菩萨、声闻的光都看不见了;他们不是没有放光,他们的光隐了,隐藏了,这就是「明显和隐密俱成」。下来说:

“即表一切法即于佛光之一法。则一法(佛光)显而一切法(此土万物,圣贤光明)俱隐。是为隐显俱成第五玄门之相。”

  那在这个明显之中就具有这个隐密的。佛光明显了,这些菩萨、阿罗汉的光看不见了,他就是隐密的啦,在这明显之中不就包括了隐密的了吗?从隐密这边来看呢,谁的光放出来都是无量无边的。我们屋子里面这个小灯不是很亮,大灯就很亮,大灯的光也包括在小灯的光里头啊,大灯的光包括小灯的光,只是小灯的光看不见了,但是它还是存在的。那这么看,大灯的光也包括在小灯的光里头了。那么这么说,佛的光也包括在这些声闻的光里头了,只是声闻的光看不见就是了,这不就是「明显」和「隐密」同时都成立了吗?同时存在啊。

  所以我们就是常常要破我们这种边见,偏在一边的 ── 要是说「有」就不能说「无」,说「一」就不能说「多」,说「空」就不能是「色」,要是说「众生」就不能是「佛」,「佛」就不能是「众生」。那么告诉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到这个时候就不行了,这个地方我们就不行了,他就会有差别了,哦,不是这样子的,他就不能接受了。

  所以我们就是要什么呢?要「是本无差别」;差别是什么?差别是我们「妄生差别」,是我们的问题。这一些大乘经典就是给我们破除这些妄见。所以我们是要学道,不是要长学问,不是要学那些常识,不是啊,我们要学道,就是要去掉这些不正确的见解,要「舍」 ── 「慈悲喜舍」。所以你看老子都说了:「为道日损。」啊!所以「隐显俱成」第五玄门,我们就简单的说到这里。下来我们紧接著看第六:

“(6)微细相容安立门。”

  举个例子,这是《华严经》大疏的例子。

“《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像一个小小的玻璃瓶,琉璃瓶就是玻璃瓶,里面装了很多的芥子,芥菜子,玻璃瓶是个很小的东西,但是这里头还装了更多的东西。很小的东西在里头可以包括很多东西,这个门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常常说「芥子纳须弥」,实际的例子现在举不出来了。但是真正的「微细相容安立」就是这个意思 ── 想像一个芥菜子,前几天讲过了,这个比芝麻还要小的芥菜子里头它就包括了须弥山,芥菜子这么小,须弥山这么大,多就是一,一和多,一个芥子包括须弥山,小里头包括大的;这里头更深的意思呢,很小很小里头可以包括很多很多。

  那么现在,科学也认同这点了。我们来看看科学家他们的那个见解:过去这个电子,电子就是很小嘛,我们往大的来说,银河就大了,银河就大,我们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员。那么在太阳系里头,地球又是太阳系的一员;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物质,物质里头有多少多少的原子Atom,原子里头跟太阳系一样有原子核,有电子围绕,跟大宇宙是一样的。但不是说到这里就没有了就完了,还没完。那再往小的说呢,小的,前面是说大的,往小的说,再小一号、再小一号,再小也是不可穷尽。你到哪里才算是最小最小的呢?没有了?还有,现在有比这个芥菜子小多少多少亿倍的「中微子」,遍满整个虚空。这个很像什么?不敢说最后了,很像佛经所说的微尘。「微尘相」不是说我们这个小的土,那个土还是太大了!这个比电子小多少亿倍的东西叫「中微子」,这个东西多少万里的钢版它都能穿透,因为它太小了,你什么东西都有缝嘛,对不对?你挡不住它。这个弥漫在太空中,这个它存在。但是那这是不是最小的呢,还不知道,所以「小」是不可穷尽。那这点科学都承认了,「小」是不可穷尽;「大」也是不可穷尽。你看银河,银河还是一个星云,许多星云围著它的中心在转。这还是一个基层而已啊。还有更大的更大的,不可得知啊,那么这个「大」又怎么样怎么样呢,往上「大」再去,没有尽头啊。小的到一个原子,小原子里头到什么什么,「小」也没有尽头。时间,过去没有头。你老要找那个开始那一点,什么时候开始呢?所以常常有人讲,是先有鸡还是有鸡蛋?还是先有鸡蛋才有鸡?是哪一个先?那就没有办法了。你老是要找那个开始那一点,其实这是很幼稚的科学,机械的想法,这一头不可得,所以佛教叫「无始」,没有开始啊,释迦牟尼佛早就知道这个了,「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头,没有头。所以说「无始以来」── 没有头,无始无终,也没有终啊。

“以上各门,咸明广狭无碍,一多相容之义。今此第六门,更指无论如何微细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诸法,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一切诸法,同时涌现,如一镜中映现万象。”

  这也是「广狭无碍」,「一多相容」。它所特殊的就是在无论多微细之中,不管它多小,都可以包容很多很多东西,所以佛经里面讲一毛一尘无边刹海。我们可以举这么一个例子:这个间谍卫星打上去了在空中转,它为了什么?要拍照啊,给地球拍照啊,那他有种种的任务,哪怕这个地下有一个士兵在那边刮胡子都看到了,它的录像都照得很清楚。所以其实现在都没有所谓隐私权,我们都不晓得。美国的卫星中国的卫星,其它国家苏联的卫星,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去照你啦,这么多人的家,哪里偏偏找到你的家,到你的房间去看到你在睡觉那样子,看你在冲凉洗澡?没有,他哪有那么巧选到你家,但是他的确可以做得到。所以所有这么大的东西,这些材料,这么多的内容,这么多的讯息,就录在一个小小的录像带里头了,把它收藏在那边,地球上的东西他都摄在这里头了,是不是?现在你看我们很多人把这个经卷,就搁在这个特别的晶片,把它收藏在那个晶片里头,所以一部大藏经管你有一百多本,全部就变成那么一个小小的没有多少东西在里面了,所以这么存起来就好办了,你要用的时候就把它打开了放大再放大,所以你看有用电脑的人最清楚了,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形,所以这些情形就是「微细相容安立」。我们再看后面一点点:

“《普贤行愿品》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这个道理这个境界,你又没办法证明给科学家看,如果你有办法证明,科学家吓死了!what is this?他根本想都没想到做梦也没梦到,佛经里面《华严经》里面早就讲了,《普贤行愿品》说:「一尘中有尘数刹」,很多很多的刹土就是佛土,一个微尘,你看这么小这么小,我们刚才说比那个电子小多少倍的这个微尘,「一一刹有难思佛」,这个佛是真佛会动的,一个小得这样子的微尘里头还有「尘」那么多的「刹」。「尘」是多少?「尘」就是不可说不可说了!有那么多的「刹」,这是微细,一个尘中包含这么多。而且一个微尘当中有无数数不清的刹土,每一个刹土里面都有难思那么多的佛。这两句就极表「微细相容安立门」的玄妙。下面这句更加可怕了!对我们来说是可怕的,真的啊!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正显此义。”

  毛端,一根毛的尖端,我们身上不是有汗毛吗?汗毛,在一根汗毛的头上,出现什么?三世庄严刹,这就把空间也打破了。就在每一位每一位你们的汗毛尖上,就出现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庄严的佛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出现,所以大家那种空间的概念,「小不能容大」的空间给打破了,时间也打破了,像Einstein爱因斯坦他们这些相对论以后的科学,对于我们佛教界我们很欢迎啊。那牛顿的这些科学,嗯,不行了,跟我们就格格不入了。爱因斯坦就好办了,而且我们得到很多很多科学的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爱因斯坦他这个结论很好啊,前面有讲过,他说三样东西: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空间,一个是时间,都是由于人类的错觉。所以现在科学进步,时代不同了,大家以前碰到的这些困难,现在就不是困难了。举个例子:以前讲这个桌子为什么说是空呢?我说这个桌子是空,那明明有个桌子嘛,那以前讲这个空很难讲啊。那现在的科学就好讲了,科学说这到最后不过是原子、电子、中子这些的东西嘛,对不对?这些都是颗粒啊,颗粒都是「二重性」。「二重性」是什么呢?就是电波和一些的能量,就这些没有其它的东西了。那没有其它的东西这不就是「空」吗?这不就是「空」吗?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知道了。所以爱因斯坦他就说这个「物质是错觉」,我们佛教就说这是「一念妄动」,妄动,但有无明才有这个世界嘛。「妄念」「妄想」跟「错觉」那不是很相当吗?「妄」不就是「错」吗?「错」不就是「妄」吗?是不是?「想」跟「觉」是同类的,我们说是由于「妄想」,科学家说是由于「错觉」。空间是这样,时间也是这样。你没有妄想没有妄念的时候,那哪里有时间啊?什么叫「时间的先后」啊?基于这个念,因为你念念不停留,不停留,它没有停在那边,刚才一念,又起了一念,然后又再起一念,事实就是这个嘛。因此因为你这个念念不停留,先前起来的一念又「过去」了,正在起来的一念是「现在」,将要起的一念叫「未来」,三世就是这样子出来的,但是告诉你这个三世都是错觉。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你用科学来解释就好懂了。

  所以,真正是大丈夫,就别在错觉、妄想堆里面过一辈子。这句话我把它下面画线起来,太好了!就是念公说的,我怎么有可能说这种话?喝醉酒都说不出来呀!这才是我们出家的大事。在家人也应该如此啊,不应该让出家人专美。「识心达本,名为沙门」,你配不配做沙门呢?识心达本,那就离开妄了,所以这才真正配得叫沙门。所以《华严经》这一些的经文就显出「微细相容」了。他不但空间,时间三世都在一毛端里面显现了。

  在我们这个《无量寿经》呢?当然《无量寿经》也有这个内容,可是因为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时间到了我们就留到下一堂课,才跟大家来看看《无量寿经》里面的十玄门第六「微细相容安立门」,那下面还有一些内容,我们留到明天下一堂课才来跟大家一起学习。好,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