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4/08 21:46:27瀏覽162|回應0|推薦2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21集 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大乘無量壽經》註解,就是我們淨宗大德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也叫《大經解》。那麼我們還在討論十門開啟的第六項,也就是概要的第六項,「藏教所攝」,那麼之前談了一些,我們今天接著看,在《大經解》第52頁第3行,52頁第3行,我們從這一句看起: “正如沈善登居士之言曰:「所謂大權菩薩,曲被當機。應病與藥,時節因緣應爾也。」至於蓮池大師於《疏鈔》中,廣引淨宗經中事事無礙之文,實寓深意,足證苦心。” 這個意思就是說,可見我們看蓮池大師他是一片苦心,他就是把淨土經文裏頭引出來很多,證明跟《華嚴經》是一樣的,證明《華嚴經》裏頭的事事無礙,在我們的《無量壽經》裏面也有,就是要證明《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經》。所以大師用心良苦,但是基於當時的客觀環境,昨天也講過了,當時那個禪風很盛,不只是學佛的,沒有學佛的這些文人,我們現代人講的知識份子,這些文人,他們一定也學一點禪,所以當時的情形是這樣子,禪風很盛,所以也要照顧大家的水平,「故不得不權宜善巧,俯就群機,而作方便之談」,所以就不能像日本的大德他們就可以說得這麼的直接,沒有保留,等於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不給面子,講真話不留面子。可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環境不一樣,這也是蓮池大師慈悲的地方。那麼下來說: “蓋事事無礙法界唯《華嚴》一經所專有。故知大師於本經中廣作徵引,以證本經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亦即證明本經屬於圓教,實不容或疑也。茲步大師遺蹤,專論本經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玄義。” 因為這個事事無礙只是《華嚴經》一經所獨具,其它大乘經典,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都有,但是事事無礙只有《華嚴》才有,那麼我們《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也有了這個事事無礙,這個事實不就是說明我們跟《華嚴經》是同類的,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現在正是在學他的這個做法,這個他就是指的蓮池大師,那麼蓮公就是把《無量壽經》裏頭的經文把它挑選出來,我們一看這個十玄門一門也不少啊,一門也不少,在《無量壽經》裏面全有了,而且還得要會集本才有,這是很殊勝的地方,所以這個做法就是向蓮池大師學習了,這個就是證明本經是事事無礙,也證明本經就是圓教。下來再說: “華嚴宗立十玄門示此法界之無礙。名為玄門者,以通此則可入華嚴圓教之玄海,故曰玄門。” 華嚴宗它立了十玄叫做十玄門,表明法界的無礙,這個法界它其實是沒有障礙的,真實相是沒有障礙。那我們現在看處處都有障礙,那我們看的不是真實相,我們看的是假相,假相就處處都有障礙,這一面牆你就過不去了,過不去了,再遠一點的你就看不到了,都有障礙。而實際上它是沒有障礙的,那麼這個實際上我們看不到啊,我們入不到這個境界,而佛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就在《華嚴經》裏面,那麼在《無量壽經》也是這樣的境界,所以《無量壽經》真正是不可思議! 那麼玄就是玄妙的意思,所以說談玄說妙。那為什麼名為玄門呢?因為通過這個門可以達到進入華嚴圓教的玄海,它這個教義跟海洋一樣,深而且廣,玄妙到了極點!華嚴圓教的玄海,通過這個事事無礙的玄門,你就可以進入這個玄海了,所以稱為十玄門。下來再看: “今依《探玄記》所說十玄次第,引證經文,以明本經實具十玄,於是則確證本經正屬圓教,即是中本《華嚴》。” 那麼《探玄記》裏頭就說了這個十玄的次第,這十個玄門的次第,有十個內容。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我們可以以《探玄記》來做一個比照,來證明我們這個經跟《華嚴經》是同類的,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他說《無量壽經》是中本的《華嚴經》,八十一卷是我們人世間的大本,八十一卷就是《華嚴經》啊,《無量壽經》是中本,那麼有大本有中本那當然就有小本啦!那《阿彌陀經》就是小本,用這種做法來做一個證明: “以證如上之說皆是真實語,非因淨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所以這種的引證都是有根據的,都是如實而說的。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是我們專修淨土的人自己提高自己的這個水平,不是!世間法你可以這麼做,你愛怎麼做都可以啊!但是佛法你這麼做,那就是屬於謗法了,叫增益謗啊!以前說過了,把淺的就說成深的了,所以這些都要注意的。 那十個玄門我們就一個一個的講下去,那麼這個內容就比較深了,為什麼說深呢?因為是華嚴的境界,是圓教最深奧的道理,那我們雖然聽了未必能懂,但是能有機緣聽到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看第一是: “(1)同時具足相應門。” 第一個叫「同時具足相應門」。這個十玄門是最難懂的東西,既然稱為玄,那就是超情離見了,超出一般的常情,離開了凡夫的見解,等於說是跟我們世間人的這個想法是格格不入的。那麼底下我們先研究一下《華嚴經》主要的宗旨跟教理,我們繼續看: “夫《華嚴》教理以緣起為主。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時具足,圓滿顯現,故曰具足相應。” 華嚴的教理是以緣起為主,一切從因緣起,以緣起為主,法界的一切所有合在一塊兒,就成為一個大的緣起,那從這個大的緣起就成了一切的法,那麼這個大的緣起就可以成一切法了,所有一切一切無非是這個大的緣起所生的,所以一切法就起一法,那個大的緣起不就是一切法所成的嗎?那麼這個大的一切法又起了一法,一法又去成一切法,一時具足,同時具足,一法一切法都具足,圓滿顯現,都顯了,一法也顯,一切法也顯,故曰具足相應,所以叫做具足,一也在內,一切也都顯現都相應,所以對於這個玄門的含義,什麼叫同時具足相應門呢?它的含義就是這個了。 那麼底下用一點經文跟用一點譬喻,因為眾生一般人對於這個譬喻比較能夠體會,我們只能說體會,如果連比喻都沒有,那我們根本就更沒有辦法了,根本就糊塗了,所以我們用一點譬喻,讓大家進一步的理解。 “《華嚴妙嚴品》曰:「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一切法門是多,無盡多的像海洋一樣的多,「同會一法道場中」,像海洋之廣之多的法都會,就是會合,會集在一個法的道場裏頭了,那就是一切法都入在一個法裏頭了,這個經文就是這個意思。 “《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是為此門之玄義。” 那《華嚴經》的這個大疏,這個大疏就是《華嚴經》的註解,這個大疏他講「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一切百川,百川就是河流江河種種一切的,到最後全部都流到大海了,叫百川,一切百川都流入大海,這是一切法,流入大海就成為一法了,全部融在一起了,都在一起不就成了一法了嗎?這個譬喻不就是了嗎?這一切法就成了一法了,那麼這個大海的一滴水,就具足了百川水的味兒,就是味道,它的味道,味道完全一樣,一滴也是這個味道,所有大海也是這個味道,他不會說一滴的味道就完全不一樣,不可能嘛是不是?你取一滴海水它的味道跟整個大海,那沒有兩樣啊,哪有兩樣啊?百川的水都入到這個大海裏頭,你在這個大海取一滴百川的一切味兒,就是一切的味道都在這一滴裏頭了,這一滴水裏頭就有百川水的味道了,一法就有了一切法。 所以我們通過譬喻就好懂了,這好懂是比較好懂啦,沒有辦法完全懂,要不然你不這樣子的話,那不然就很玄了,玄之又玄了。所以就是具足相應,一切法成一法,一法就成一切法。 那麼來看看我們這個《無量壽經》,我們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訴大家,《無量壽經》有沒有這方面的經文?有沒有這方面的這個境界呢?是不是有這個內容呢?我們看看: “今此經中,具顯此同時具足相應之玄門。如經中《至心精進品》,法藏比丘「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我們看這個〈至心精進品〉第五,在這品裏頭,法藏比丘他發了一個大願。佛呢?就是他的老師,就給他顯現了。法藏比丘說我要成就一個佛國,要超過現在所有的這些佛世界,那可不可以呢?他自己也不知道啊!因為他還沒成佛嘛!這件事情只有佛知道,可不可以啊?請佛給我開示開示,我要超過他那我就要先了解他,要了解一切的佛剎。佛就把二十一俱胝,俱胝是千萬,二十一千萬的佛土都顯現給法藏比丘看,那這些佛土它的功德它的莊嚴,法藏比丘對於這二十一千萬佛剎的功德莊嚴,他都明了通達如一佛剎,大家要注意這個「一佛剎」,這二十一俱胝二十一千萬,這樣許多佛剎就如一個佛剎,那就是一切法入了一法了,「所攝佛國超過於彼」。下來再看,說: “經中二十一俱胝佛土表無量佛土,法藏比丘攝無量佛土為一極樂淨土,是即華嚴中一切諸法同時同處,為一大緣起而存在,具足相應之義。” 所以這二十一俱胝佛土就是表什麼?表無量的佛土。這個二十一不是個數目字,二十一啊十六啊十啊,這些都是表無量的佛土,把這些無量的佛土攝成一個極樂佛土,極樂淨土,所以這也就是具足相應門。 “是為十玄之總門,實亦本經之總相,本經實亦同此一大緣起而出現也。” 這是十玄總的門,也是本經總的總相,同時具足相應。那麼底下再舉個例子,那我們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也是我們這個《無量壽經》的經文。 “又《泉池功德品》中「其水一一隨眾生意。」眾生所欲水之冷暖、緩急、深淺,各各不同。而此一水,能同時同處滿足一切眾生心意。水是一法,眾生之欲是多法。而此一水能同時相應於一一眾生之意,此正是同時具足相應之玄門也。” 在《無量壽經》會集本〈泉池功德品〉第十七裏頭,七寶池八功德水,大家很熟悉了,這個水的功德,這個水的不可思議的作用,「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這個水能夠隨每一個眾生一個一個的意思,每個人的意思都不一樣,他都可以隨每一個人的意思。那麼一個水是一法,能隨一切眾生一個一個的意思,這就包括了一切法。剛才我們說二十一俱胝佛國成一個佛國,是一切法入一法,國中的水一一隨眾生的意,他這個一切法就在這個水裏頭了,所以一法就具足一切法。在泉池裏頭游泳的,真的是在那邊游泳啊,中國那個敦煌的壁畫,它裏頭就有這個畫,畫什麼呢?畫極樂世界的游泳池,都是在那邊游泳,但是不像我們這裏,都是那些菩薩在游泳,而且菩薩有光,菩薩都托著一個圓光,每一個都有圓光在游泳池游泳,泳池岸邊還有很多人坐在那邊看,這是極樂世界啊!因為他還是凡聖同居嘛!所以他也一樣是有這些。而且極樂世界也有跳舞會,有跳舞會,不過那都是很莊嚴的。不像我們這裏的舞會,不一樣。因為那邊沒有女的嘛,都是男的,那岸邊的這些菩薩都是托著圓光,都有圓光,在游泳池游泳的都是托著圓光,這是敦煌的壁畫。那麼在池中沐浴的人,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對不對?都不一樣嘛!有的喜歡那個水淺一點,剛剛過那個腳或者過膝蓋,有的剛剛過脖子,過脖子太高不行,太高就不行要窒息了。那還有的人喜歡水從上面灑下來,從上面沖下來,就這樣子由上而下。所以你看在一個池子,一個七寶池多少人在沐浴,每個人所想像的都隨他的心顯現,你說這不就是「同時具足相應」嗎?一個水能相應所有在池中沐浴的人,游泳的人,而且不僅僅是這方面的適應而已啊!而且這個水還說法呢!這是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地方。你看一切法成了一個總的緣起,從這個總的緣起生出來的一一法,每一法都具足無量的功德,所以這個水就有無量的功德。水說種種法,水中他不是說一種法而已哦!他水說種種法,那我們這裏只能夠說一個法嘛!你看我現在說《無量壽經》,是不是?我在說淨土,有沒有人聽到是說別的?如果有的話那我不是佛,我是妖怪了。我們接著看,說: “何況此水復能同時「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乃至)甘露灌頂受位聲。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你可以聽見佛法僧聲、甘露灌頂受位聲,這就是告訴你說的法有顯教的有密教的,有顯教的法,有密教的法,有大乘法,有小乘法。這個經文很長很長的一段,這個以後我們會學到,以後。這多種法各人聽各人不同,都在一起,你想聽什麼你就得到什麼,那還有個好處就是一聽就懂,一聽就懂,所以他非成佛不可了。你不願意聽的一點也沒有噪音,一點噪聲干擾都沒有,一點聲音都沒有,這就是他的妙用啊!然後你得到的結果是什麼?「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往生的殊勝是在於不退,隨時隨處都是增長,只有增長沒有後退,就是沒有退步,只有增長增加向前沒有向後。那下來說: “只是一水,但能於同時同處滿一切聞者之願,各各聞其願聞之法,且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可見華嚴十玄之總門,已舉體顯示於本經矣。” 只是一個水,而能同時同地滿一切聽的願,個個聽到自己所願意聞的法,隨其你所聞,你還能夠跟這個法相應,什麼叫相應?相應就是完全聽懂了的意思,這就是十玄的第一個玄,「同時具足相應門」,光是第一個就已經不可思議了!再下來還有九個,那不就是更不可思議了嗎?我們繼續看第二: “(2)廣狹自在無礙門。” 「廣」是很寬廣,「狹」是很窄,這兩個剛好是對立的,廣和狹都自在,這個廣和狹是空間的東西,對不對?那這就打破我們空間的概念了,打破了。因為他都自在嘛!廣跟狹本來對我們現在的人來說呢,那根本是兩回事嘛!廣就是廣,狹就是狹,窄就是窄嘛!所以是不一樣的。但是這裏說的事實真相就是:它是自在的,那就打破我們空間的概念了。所以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之後,他就知道,他說:「空間時間都是來自於人類的錯覺。」所以我們只有大的能夠容小的,小的不能夠容大的;寬的能夠容窄的,窄的不能容寬的,這種種的概念,從科學說是來源於我們的錯覺。這是科學家說的,他這種說法就比牛頓要進步得多了。「錯覺」就跟我們佛教的名詞「妄想」很接近了,「錯」跟「妄」差不多,「覺」跟「想」差不多,所以他們就有所進步了,這些科學家就有所進步,跟佛法就靠攏了,就接近了。但是科學究竟總是它有局限的,他有limited,靠攏是可以的。但是現在有的人就以為科學跟佛法就都是這些道理,等於說的都一樣的,都一樣的,都一樣那就把佛法庸俗化了。就是這些道理可以使我們理解、相信這些有好處。科學的道理幫助我們相信佛法,理解佛法。但是它永遠不是,不只是現在不是,幾千年後也不是,那沒有辦法的。那底下我們先舉個例子: “《大疏》云:「如徑尺之鏡,見千里之影。」蓋鏡喻狹,而千里之影喻廣也。” 一尺大的鏡子,它能現千里之影像,千里的影像,它可以看見千里的影子。但是這鏡子是很窄的,鏡子是很窄嘛!那千里是很廣很廣。你看在第一次歐戰的時候,德國的間諜在山頂上,他就砌了一個圓頂的這個房子,在房頂尖上就安了一個透鏡,一個鏡子,因此他就在屋子裏頭,整個山任何一個地方的行動,山底下的行動他都看得見了。你看第一次的歐戰那個時候很久了,幾十年前都有這個概念了,他看得很清楚。這是世界上的一種儀器,廣狹可以自在,所以窄的鏡子看見千里的影子。你看我們現在想想我們的車子,車子就有這樣子的一個情形,我們的那個叫什麼觀後鏡,就車子前面一個看後面的一個小鏡子,大家把這個道理再想想我們這個車子,那個鏡子是不是很小啊?可是你看到整條街啊,是不是?整條街很大,它都在這小小一個小片的鏡子裏面,都出現了。就在我們這個世間,常常講到這個例子我就想到,我們現代人就有這樣子的情形,我們可以作為一個比較,我們就比較好懂了,就是這種情形。那麼下來說: “本經《發大誓願品》云:「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我們《無量壽經》就在〈發大誓願品〉裏頭.這品裏頭就說了說:「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很廣大,很寬廣,「博」也是大,很莊嚴很清淨;「光瑩如鏡」,光瑩潔淨得像鏡子一樣,它的作用是「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極樂世界的佛剎,可以照到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這麼多的諸佛世界。然後說: “以一剎之力用,遍徹十方,是為廣。一剎之相不壞,是為狹。力用無限之廣與一法之狹,不相妨礙,各各自在,故名廣狹自在無礙。” 那麼一個佛剎是狹,諸佛世界是廣,這廣狹就自在了,狹當中就照到廣。所以一個剎的力量的作用就遍徹了十方,你看十方就是廣;而一剎之相還是如故,相沒有改變啊!因為一般的想法就是:「廣」了就沒有「一」了;「一」照樣是「一」,這個「一」就是狹。「力用無限之廣與一法之狹,不相妨礙,各各自在」,各各自在的出現,「故名廣狹自在無礙」,所以稱為「廣狹自在」。下來就引出我們《無量壽經》的經文了: “又「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亦復如是,同明廣狹自在之玄門。” 那麼在極樂世界,你要想看任何一個佛國,任何一個,這個任何一個包括甲洞七寶淨土講堂,那當然嘛!那都包括在裏面嘛!你在那邊想看我們,在寶樹裏頭就可以看見了,就像鏡子看見自己的像一樣,可以在寶樹裏頭看見十方佛國的情況。那這都是「廣狹自在」的意思嘛!就一個鏡子,鏡子是一個,鏡子是狹,見一切佛國是廣,它們同時存在,同時存在。但是剛才講到我們的汽車那個觀後鏡,我們是看到了,但是只是看到而已,你不能入那個境界,你不能說那個鏡子看到整條馬路,那我就進到那個鏡子裏面去,我就進到那個馬路了,不能夠,我們還是有障礙,還是有障礙。但是極樂世界這個境界,你從寶樹裏面看到一切佛國的情形,你可以同時跟他們互相的相應的,你可以入那個境界,可以。但是在我們這世間有障礙呀!不能夠!那接著我們看第三個玄門: “(3)一多相容不同門。” 我們繼續看註解說: “《大疏》云:「若一室之千燈,光光相涉。」蓋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是為相容。而一多之相不失,是為不同。” 這裏舉了在一間屋子裏頭,有一千盞燈,我們不要說那麼多了,就說這裏有幾十盞燈,那光跟光都互相攝入了。這屋子裏頭有這兩個燈管,那邊又有兩個燈管,這邊兩個燈管,一共四個燈管,四個燈管發的光,就遍滿了我們這個講堂了,對不對?那每一個燈管個別的是「一」,這一個燈管這一個燈管是「一」,四則是「多」,但是我們這裏全部都有光啊,那你看我這隻手你說是哪一個燈管的光呢?哪一個?哪一個燈管的光呢?你能分得出來嗎?分不出來,到處的光,都是這四個燈管所發出來的。然而四個燈各有四個燈的光,你不相信,你關掉一個,那就暗了一點,再關掉一個,再暗一個,全部都關掉,那就黑漆漆了,但是各有各的光。每一個光遍滿整個講堂,每一個燈的光之中就包括了其餘三個燈管的光了;這邊燈的光包括那邊燈的光,那邊燈的光包括這邊燈的光,就叫做「相容」啊── 一跟多相容。當然四個燈包括每個燈的光,這個誰都好懂啊。四個就包括每一個了嘛!可是現在告訴你,一個燈光之中就包括了四個燈的光,這個就有點糊塗了,你能分嗎?如果你能夠分,我就把這個話取消,不算;如果你不能分,那這個道理就成立了,就成立。所以千燈萬燈多少個燈,就是這個比喻。我們接著看: “《華嚴盧舍那佛品》云:「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一土滿十方,十方入一方,相容之義也。本相不壞,不同之義也。” 這裏引了《華嚴盧舍那佛品》說:「以一國土滿十方.... 」,一個佛國就遍滿十方,「一」就廣了。「十方入一亦無餘」,「十方」進到「一」裏面,這就像一個燈光遍滿整個講堂,多燈的光入到一個裏頭也無餘。也沒有改變它本來就是一,本來就是一,沒有改變。「世界本相亦不壞」,分開個個還是各自的燈,佛國無比的功德和自然是如此。這是「一多相容」的道理,上面這句話是《華嚴》裏面的。那我們《無量壽經》呢?《無量壽經》裏頭怎麼說呢? “本經中彌陀寶香普薰願文云:「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薰十方世界。」” 《無量壽經》講到這個寶香,國土裏頭的一個幢幡,一個寶,還有花,葉都是無量寶香所合成的,所以它「一」就有「多」了。這個香普熏一切世界。「多」的香入在「一」個東西裏頭了,這些東西都放香,都放香那放的香就熏了十方世界,所以「多」就入到「一」了,「一」又遍「多」,這是我們《無量壽經》裏頭的話。下來說: “彼國萬物中任何一物,皆為無量寶香所成。以無量香入於一物,表一切法入於一法,表一多相容。” 極樂世界的萬物,任何一個東西,都是無量寶香所合成的,所以無量香就入在一個東西裏頭了,這就表示一切法入於一法── 一多是相容。 “又一物之一相,與眾香之多相共存,表兩相不同之義。又此香遍於十方,復明一法遍於多法,更顯一多相容不同之妙。” 一個物,它自己的「一」個相(跟眾香所成),與眾香之「多」相共存啊;又有「一」又有「多」,不是我們一般的理解,「多」了就沒有「一」了,「一」了就沒有「多」了,都同時存在。表兩相,還是兩相各自清清楚楚。「又此香遍於十方」,說明這個一法又遍於多。「多」入於「一」,可是「一」它本身沒有改變啊,「一」不壞;「一」還放光,放光又「多」,更顯「一多相容不同」之妙。所以這是第三,「一多相容」。 那我們來舉個世間的例子,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可以舉個例子。那我們現在電視大家都看吧?電視,那這裏是用中國的電視台的名稱,這個我們就保留了,念公他是在北京,我們就保留,不說我們這裏有第五台第八台,所以這個就保留統一了,因為這個視頻一出去的話,全世界都在看,那對中國人你說第八台或者是說Astro,那就變成非常的馬來西亞了。那他這裏說中央台有兩個,北京台有兩個,當然還可以收更多的台。那麼這個無線電波,這個電視畫面怎麼來的?無線電波傳送的嘛!各各台的無線電波,多的,你一調對了中央台,中央台出來了;那你一換北京台,北京台就出來了。那不就是說,中央台、北京台,還有等等其它的台都在你這個電視機裏頭了?它在那邊等待著了,在那邊了,隨時等你的選擇了。你要什麼,什麼就出現了,就在你這個電視機,不是「一切」都在這兒存在了嗎?「多」是各各台的無線電波,就入在你這塊這個框框的畫面裏頭了,這全都有了。正在你這個「一」,這一個台在出現的時候很清楚,你看的是這個台的節目,不會說這個螢光幕,這塊是北京台,那塊是中央台,這塊又是什麼其它台,那就亂了,你不曉得看什麼好。但是現在科技很發達了,都能夠滿大家同時想看幾個台的這種需求,都有這個設備,一個小小的框看到其它台,另外這個大的部份就看這個台,同時看,看這個悶了之後同時看另一個,看來看去看來看去,這樣大家喜歡,大家喜歡商家就給你設計這個東西了。但是道理上就是出現一個台,那就不會出現第二個台,但是其它的台有沒有在呢?它同時在啊,是不是?這個「一」就很清楚了吧?「一」啊,你一換開關,一選擇,馬上別的台就出現了,馬上出現了;不是還要把它給請來,要等它來就來不及了,請它來還未必這麼快能夠來啊,它就在這兒,就在。所以它的「多」也是在這裏存在,所以這個一多就相容了。 從這個比方這個比喻,也是一個很有力的證明。我們世間一般人就是要這樣,才可以說點點頭了ok可以接受了,可以了;如果你不用這些比喻的話,那就更加更加的難了,就不容易體會到了。前面那個是第三,那第四我們看: “(4)諸法相即自在門。上顯相容,此表相即。” 底下是相即,前面第三是相容,就是你包括我,我包括你;這個燈的光包括那個燈的光,這是相容。我們說一個東西包括很多相,這是相容,許多相包括在裏頭,「容」就是「包括」的意思,「即」是「就是」,「就是」的意思。《心經》不是說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就是色,色就是空。所以上頭講「相容」,這裏講「相即」。那麼下來就引了《華嚴經》的話: “晉譯《華嚴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晉譯的《華嚴》是《六十華嚴》,唐譯的是《八十華嚴》,《六十華嚴》有這句話說「相即」,「多」跟「一」相即,所以這個叫「諸法相即」了,這個法就是那個法,那個法就是這個法。下來又舉例子了: “譬如水之與波,以水喻一,以波喻多。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故云相即自在。” 就像什麼呢?像水跟波。波有很多啊,多少多少的波啊,但是水就一個,水生起很多很多的波。波是什麼呢?波是什麼呢?波不就是水嗎?你說波是石頭?波是火?波是土?都不是,波就是水,「波即是水」,水就是波,「水即是波」,但是水上生了波了,波有很多種,種種的相,有大波小波,種種的波,千波萬波,一時波動,都出來了。北海的水,北海的水就是在中國那塊,北海的水,就是任何一個地方,池塘也好,湖泊也好,沒有波的時候,水就現出月亮來了,是不是?一有風一刮,這波一動,月亮就出不來了,不是出不來,它有啊,變了樣子了,就不見了。所以這個是「波」跟「水」,然而它自在啊!為什麼自在?波就是水嘛,水就是波啊。但是水能出現波,波有波的形象,波有波的作用,但是它是同時存在,是不是同時啊,就是同時嘛,「一多相即而自在」。 “又《大疏》云:「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 《華嚴》的《大疏》,他講這個玄門,他就舉了個例子:「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那就是金跟金的色,黃金之色跟黃金它本身,這是「相即」的,這個色是什麼呢?這個色就是金鑄造的相,把金打成佛像打成項鍊打成種種的這些,但是它也沒有離開金啊,金也不離開這個色相,所以有句話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兩個你不能分的,以前講過。你不能說,我到金店裏面去,我不要金,我要戒指。你不要金,你要戒指,我怎麼給你啊?你也不能說,我要金,我不要戒指,那你就沒有戒指了。所以是分不開啊,這兩者分不開不能分的,這就是「相即」。有金的地方就有金的相,金的相裏面就是金,所以它不能分的。 “至於本經《法藏因地品》云:「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那麼在本經裏頭什麼地方有這個內容啊?第四品的經文有,說「世尊能演一音聲」,佛一個音聲,但是聽的人呢,聽的人各各得到不同的理解,而且是各各不同種類的眾生,所理解的都不一樣。 那這個我們就很難了,頭一個很難是什麼呢?外國人就聽不懂,是不是?你講普通話講華語,外國人就聽不懂了,要找人翻譯。像聯合國開會就是,忙得不得了。那麼在馬來西亞還好一點,一般人都能夠聽懂幾種語言跟地方的方言,是不是?但還是常常鬧笑話,聽歪了,這方面很多例子我們以後再說。這還是世間的情形啊,那還有比這個更深的道理呢,那就更加深奧了。但是佛這一個音聲裏頭,能夠使到各各不同的眾生,隨他本類而得到他的理解。你看!這個能力就不可思議了!這講的是聲音。 講到這個色身呢,這個相呢,說「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佛現一個身,菩薩也能夠,而各各眾生所見的都不一樣,都不一樣。各各眾生所見的這個身,如來就是一個,這就是「相即」了,不是兩個了,但是各人所見的不一樣。就是說,我們現在講佛的舍利,也就是這種情形。你看那個佛牙塔,佛牙塔很多人去看過,看得很詳細。但是大家所看到的都不一樣,同一個人前後看也可以不一樣,這是佛的舍利,總之他本來就是一個佛牙嘛。但是它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相呢?這很奇怪呀!那最近還有一個人拍了照片,說佛牙的舍利在塔裏面放光,各各所見的不同。這裏有提到是佛教協會的秘書,秘書告訴念公,說這個斯里蘭卡公使的女兒,沒幾歲,她去看這個佛牙,看到的是一尊佛,一尊佛。可是她爸爸怎麼看都看不出佛來,他怎麼看都還是那一根牙。所以這就證明這句話了,「普使眾生隨類見」。見一妙色身,牙都是如此啊,不要說佛的這個身了。那念公就是黃念祖老居士說,他自己看見的就很有意思了,他自己的體驗。他說開頭看就好像圖片畫的顏色一樣,有點黃色圖章的這個樣子。後來就磕頭,磕了很多頭之後再去看,在一條側面上中間出現的一條白線,這是第一次。第二次再去看,就全都是白的了。第三次看,跟第一次看整個的相反了,整個是白的,在這個側面上有一條淡黃淡黃像象牙似的線。所以第一次看是黃的牙有一條白的線;第二次全是白的;那麼那天大家看的都是不一樣的。還有這個阿育王寺,在中國有個阿育王寺的舍利,當時各各人看,各各人都不一樣,看到的都不一樣。所以這都是「相即」之說。這些相跟那個佛牙是「相即」的,是「一」,但是大家所見到的是「多」,所以「一」跟「多」就「相即」了。 “亦明一音中一切音,一身中一切身,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如水與波,一水多波是相即自在之義也。又經中《歌歎佛德品》云:「其所散華,即於空中,合為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 那麼大家在極樂世界散花,所散的花在空中就成為一個花,這個花向下就成為一個花的花蓋。 “多花成一花,故多即是一。一花中含多花,故一即是多也。是為本經中顯現之第四玄門。” 多花成為一個花蓋,多就成為一了,一個花蓋就含有多的花,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從這個地方的「即」,說明一跟多是相即的。都是花嘛,那成為花蓋是「一」;花蓋當中有種種的花,這就是「諸法相即自在」了。 所以「十玄」這是《華嚴經》最特殊的,也是《華嚴經》所獨具的十種玄妙之門,通過這個門,可以入到如來正覺之海。這個前面說過了,這十個玄門在《無量壽經》裏頭都有,所以這是一件很殊勝的事情。《華嚴經》所獨具的十玄在《無量壽經》都有,這就至少說明《無量壽經》跟《華嚴經》是同類的,這裏頭的論證很充分。那談完了第四玄門,接著我們就談第五玄門了。 “(5)隱密顯了俱成門。” 所以這個形式邏輯的人,總是落在邊見,偏在一邊去了。「隱密」是隱藏起來了,「顯了」是明顯出來了,「隱藏」跟「明顯」的就不能並存了,明顯就是明顯,就沒有隱瞞,沒有隱蔽;隱蔽就不明顯了。而這裏說的是什麼呢?這兩者同時成立,都「俱成」,具足。都是這樣子。 那麼前面說的是一跟多,「一就不是多,多就不是一」,前頭就把這種機械的觀點,在《華嚴經》裏面就把它給掃蕩了,直接說就是給推翻了。我們一般人「一就是一,多就是多」,「一不是多,多不是一」。這裏告訴你「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現在就是「隱密」和「顯了」同時存在,俱成。那這個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看註解: “《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並。」蓋指隱處具顯,顯處具隱也。” 《華嚴大疏》就打了個比方,說「若片月澄空,晦明相並」,在澄空之中,在澄靜的空中有一片月亮,那這個月亮,暗就叫做「晦」,亮叫做「明」,暗跟明是相並的,同時存在。這個在半月的時候我們比較好體會,半月的時候,一半是明,一半是暗。這個月圓的時候跟沒有月亮的時候怎麼解釋呢?正當明的時候,暗就在裏頭了;明之所在就是暗所在的地方。那明天月亮一缺,那它就顯現了,所以它並沒有不存在啊,它還是存在的。那麼就是說什麼呢?說「隱處具顯,顯處具隱」,在月亮正圓的時候,它就包括了那個隱藏的,隱藏什麼?十一到十六,到十七隱的地方就出現了,隱處就具顯了。尤其是半月最清楚了;顯的地方就具足隱的地方,隱的地方就具足顯的地方。 那現在我們可以打一個更好的比方。因為現在科學進步了嘛,這些客觀的事例,可供我們作例子的就多起來了。就是我們天天看的電視,今天你這裏正在收看北京台,北京台叫顯了,顯現了,顯的這個地方就具足了一切的隱。那些隱藏的,你開關一按下去,立刻另外一個中央台就出現了,其實中央台早就在這兒了嘛,沒離開啊,是不是?一瞬間這個訊號就來了。所以正當你顯的時候,顯現這個台的時候,那其它的台叫做隱嘛,隱的就在裏頭了,不要等你顯的走了之後它再來一個,那你要等多久啊?它就在這兒等著了,stand by。是不是這樣子啊?大家看看。大家看電視都有這個經驗,這個按鈕一按選台,你選台馬上你要選的那個台就出現了,立即出現了,它就在這兒。所以「隱」就包括「顯」的這個波,這個無線電波,顯的這些訊息就包括了沒有顯的那些訊息,它就立即呈現圖像了。它在那邊顯現了,那它在那裏顯現呢?在螢幕上顯現了,實際上也就是在空間中顯現。什麼空間呢?正是那些沒有顯出圖像的電波所存在的空間。你正在收北京台,中央台的電波就遍滿你電視機的內內外外,你中央台並沒有收啊,我現在在收北京台不是收中央台,你沒有收的那個中央台就是「隱」了,它隱藏起來了。那麼你所「顯」的是北京台,就正在中央台裏頭了,「隱」的裏頭就有「顯」。 用這個打比方,就更加容易明白了,所以隱顯是同時成立的。那麼這個是說明《華嚴經》的例子。那《無量壽經》呢?我們來看一看: “本經《禮佛現光品》云:「阿彌陀佛即於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 那麼這裏舉《無量壽經》的例子,在〈禮佛現光品〉第三十八這品裏頭,阿難跟釋迦牟尼佛說:「我願意見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那佛說:「好,那你就禮拜吧!一禮拜就見了。」阿難就如說的禮拜,然後頭一抬起來,豁然就顯現了,西方極樂世界在大家的面前顯出來了。 所以現在總是有人說,說西方極樂世界我又沒見過,好像總是只是經典這麼說的,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啊?如果你這樣子來懷疑來否定的話,那你自己沒見過,而過去確確實實這種事情很多啊!我們可以舉個例子,孔子,孔子是不是有這個人啊?有!你肯定說有!可你沒見過,是不是?美國的總統華盛頓,華盛頓有沒有這個人吶?那當然有了,你更沒見過啊。所以不能說自己沒有親眼見,那你就否定了。為什麼我們相信有孔子有華盛頓呢?因為確確實實是多少人親眼見過的嘛,然後寫在這個歷史上,對不對? 歷史你說,歷史還可能有一些偏差,可這個是經典吶!經典記載的,經典是佛親口說的,世間有什麼記載會比經典更加真實的?西方極樂世界當時也確實是如此,多少人親眼看見。就在《無量壽經》裏頭,這個法會,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我們這種人類,這種人類,兩萬人。不但是萬人大會,而且是兩萬人大會啊!那其祂看不見的什麼天人、阿修羅啦、那些菩薩啦,都不說在內了。比丘是一萬二千,比丘尼五百,男居士七千,女居士五百,數學再差這個心算算算也知道嘛,七千再加兩個五百,八千;再加一萬兩千比丘,兩萬,四眾弟子是兩萬人。兩萬人大會,兩萬人都親自見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誰也不能說是假的。而現在還有許多修行很好,很有功夫的人,也有很多人見過啊,有啊。當然不過我們都不提倡這個,你見過你也不要說出來,不要到處去炫耀。真正我們佛法,不是依靠這個見的。但是對凡夫來說,就是要靠這個來增加信心。真正我們要求無上道的人呢,那還是《金剛經》那句話,什麼話呢?「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那麼當時大眾所見到的是什麼情形呢?極樂世界完全現前了,距離八尺,其實八尺就很近了就在前面了。當時阿彌陀佛就在掌中放無量光。這段經文很長,後頭我們會講到,這個後頭是第三十八品,要到什麼時候啊?什麼時候講到三十八品不知道,那麼這裏只引了一點,說明「隱密」「顯了」同時成立。《無量壽經》也具足這個例子,証明《無量壽經》跟《華嚴經》是同類,「普照一切諸佛世界」,一切佛的世界都見到,不只是極樂世界,十方諸佛的世界也同時出現,這個時候不但是看見極樂世界,而且看見一切佛的世界,所以這個很殊勝。另外下來經文還有也是這品的說: “又「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處,悉大開闢,皆同一色。猶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滉漾浩汗,(汗者廣大無際之貌。《文選.郭璞賦》有汗汗之辭。)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乃至於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呢,這裏說的「泥犁」是指地獄,幽谷很深,都大開闢啊,都打開了,地獄也打開了,全部只見一種顏色,都是佛的金色光明。這個打個比方像什麼呢?像那個到了水劫的時候,到處都是水,這個世界到處都是水。所以那個耶穌教也說大水來嘍,諾亞方舟把大家給救了,大水來的時候,這個世界上什麼都看不見了,就看見水,萬物都不見了,看見的都是水。 「滉漾浩汗」形容水之大,無量無邊。其實這不是真的說水,那佛一出現,極樂世界一出現,整個靈鷲山整個世界就淹掉了,就淹水了那還得了!佛經裏面講的六種震動,也不是說佛一講經,整個世界就大地震,大地震那還得了!靈鷲山早就全部都垮了,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是形容佛的光,佛放光的時候,一切別的光都不見了,不見了。 「彼佛光明,亦復如是」,這跟水是一樣的。這個時候一切聲聞、一切菩薩,一切的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燿顯赫」,就看不見菩薩的光了,聲聞的光,尤其是阿羅漢的光。 這個我們可以做個比方,就是「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時候,星星就很稀少了,星星就少了,但是,不是沒有啊,因為佛的光明就是這樣子。月明星稀不是說星星就少了,就是你能看見的就少了,這也是「隱顯俱成」。那佛當時也是這樣子,阿彌陀佛放光的時候,一切菩薩、聲聞的光都看不見了;他們不是沒有放光,他們的光隱了,隱藏了,這就是「明顯和隱密俱成」。下來說: “即表一切法即於佛光之一法。則一法(佛光)顯,而一切法(此土萬物,聖賢光明)俱隱。是為隱顯俱成第五玄門之相。” 那在這個明顯之中就具有這個隱密的。佛光明顯了,這些菩薩、阿羅漢的光看不見了,他就是隱密的啦,在這明顯之中不就包括了隱密的了嗎?從隱密這邊來看呢,誰的光放出來都是無量無邊的。我們屋子裏面這個小燈不是很亮,大燈就很亮,大燈的光也包括在小燈的光裏頭啊,大燈的光包括小燈的光,只是小燈的光看不見了,但是它還是存在的。那這麼看,大燈的光也包括在小燈的光裏頭了。那麼這麼說,佛的光也包括在這些聲聞的光裏頭了,只是聲聞的光看不見就是了,這不就是「明顯」和「隱密」同時都成立了嗎?同時存在啊。 所以我們就是常常要破我們這種邊見,偏在一邊的 ── 要是說「有」就不能說「無」,說「一」就不能說「多」,說「空」就不能是「色」,要是說「眾生」就不能是「佛」,「佛」就不能是「眾生」。那麼告訴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到這個時候就不行了,這個地方我們就不行了,他就會有差別了,哦,不是這樣子的,他就不能接受了。 所以我們就是要什麼呢?要「是本無差別」;差別是什麼?差別是我們「妄生差別」,是我們的問題。這一些大乘經典就是給我們破除這些妄見。所以我們是要學道,不是要長學問,不是要學那些常識,不是啊,我們要學道,就是要去掉這些不正確的見解,要「捨」 ── 「慈悲喜捨」。所以你看老子都說了:「為道日損」啊!所以「隱顯俱成」第五玄門,我們就簡單的說到這裏。下來我們緊接著看第六: “(6)微細相容安立門。” 舉個例子,這是《華嚴經》大疏的例子。 “《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像一個小小的玻璃瓶,琉璃瓶就是玻璃瓶,裏面裝了很多的芥子,芥菜子,玻璃瓶是個很小的東西,但是這裏頭還裝了更多的東西。很小的東西在裏頭可以包括很多東西,這個門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常常說「芥子納須彌」,實際的例子現在舉不出來了。但是真正的「微細相容安立」就是這個意思 ── 像一個芥菜子,前幾天講過了,這個比芝麻還要小的芥菜子裏頭,它就包括了須彌山,芥菜子這麼小,須彌山這麼大,多就是一,一和多,一個芥子包括須彌山,小裏頭包括大的;這裏頭更深的意思呢,很小很小裏頭可以包括很多很多。 那麼現在,科學也認同這點了。我們來看看科學家他們的那個見解:過去這個電子,電子就是很小嘛,我們往大的來說,銀河就大了,銀河就大,我們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員。那麼在太陽系裏頭,地球又是太陽系的一員;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物質,物質裏頭有多少多少的原子Atom,原子裏頭跟太陽系一樣有原子核,有電子圍繞,跟大宇宙是一樣的。但不是說到這裏就沒有了就完了,還沒完。那再往小的說呢,小的,前面是說大的,往小的說,再小一號、再小一號,再小也是不可窮盡啊,不可窮盡。你到哪裏才算是最小最小的呢?沒有了?還有,現在有比這個芥菜子小多少多少億倍的「中微子」,遍滿整個虛空。這個很像什麼?不敢說最後了,很像佛經所說的微塵,微塵。「微塵相」不是說我們這個小的土,那個土還是太大了!這個比電子小多少億倍的東西叫「中微子」,這個東西多少萬里的鋼版它都能穿透,因為它太小了,你什麼東西都有縫嘛,對不對?你擋不住它。這個彌漫在太空中,這個它存在。但是那這是不是最小的呢,還不知道,所以「小」是不可窮盡。那這點科學都承認了,「小」是不可窮盡;「大」也是不可窮盡。你看銀河,銀河還是一個星雲,許多星雲圍著它的中心在轉。這還是一個基層而已啊。還有更大的更大的,不可得知啊,那麼這個「大」又怎麼樣怎麼樣呢,往上「大」再去,沒有盡頭啊。小的到一個原子,小原子裏頭到什麼什麼,「小」也沒有盡頭。時間,過去沒有頭。你老要找那個開始那一點,什麼時候開始呢?所以常常有人講,是先有雞還是有雞蛋?還是先有雞蛋才有雞?是哪一個先?那就沒有辦法了。你老是要找那個開始那一點,其實這是很幼稚的科學經驗的想法,這一頭不可得,所以佛教叫「無始」,沒有開始啊,釋迦牟尼佛早就知道這個了,「無始」是什麼?沒有開頭,沒有頭。所以說「無始以來」── 沒有頭,無始無終,也沒有終啊。 “以上各門,咸明廣狹無礙,一多相容之義。今此第六門,更指無論如何微細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諸法,一毛一塵之中,無邊剎海,一切諸法,同時涌現,如一鏡中映現萬象。” 這也是「廣狹無礙」,「一多相容」。它所特殊的就是在無論多微細之中,不管它多小,都可以包容很多很多東西,所以佛經裏面講一毛一塵無邊剎海。我們可以舉這麼一個例子,舉個例子:這個間諜衛星,打上去了在空中轉,它為了什麼?要拍照啊,給地球拍照啊,那他有種種的任務,哪怕這個地下有一個士兵在那邊刮鬍子都看到了,它的錄像都照得很清楚。所以其實現在都沒有所謂隱私權,我們都不曉得。美國的衛星中國的衛星,其它國家蘇聯的衛星,但是他們沒有那麼多閑工夫去照你啦,這麼多人的家,哪裏偏偏找到你的家,到你的房間去看到你在睡覺那樣子,看你在沖涼洗澡?沒有,他哪有那麼巧選到你家,但是他的確可以做得到。所以所有這麼大的東西,這些材料,這麼多的內容,這麼多的訊息,就錄在一個小小的錄像帶裏頭了,把它收藏在那邊,地球上的東西他都攝在這裏頭了,是不是?現在你看我們很多人把這個經卷,就擱在這個特別的晶片,把它收藏在那個晶片裏頭,所以一部大藏經管你有一百多本,全部就變成那麼一個小小的,沒有多少東西在裏面了,所以這麼存起來就好辦了,你要用的時候就把它打開了,放大再放大,所以你看有用電腦的人最清楚了,就是這樣的一個情形,所以這些情形就是「微細相容安立」。我們再看後面一點點: “《普賢行願品》云:「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這個道理這個境界,你又沒辦法證明給科學家看,如果你有辦法證明,科學家嚇死了!what is this?他根本想都沒想到做夢也沒夢到,佛經裏面《華嚴經》裏面早就講了,《普賢行願品》說:「一塵中有塵數剎」,很多很多的剎土就是佛土,一個微塵,你看這麼小這麼小,我們剛才說比那個電子小多少倍的這個微塵,「一一剎有難思佛」,這個佛是真佛會動的,一個小得這樣子的微塵裏頭還有「塵」那麼多的「剎」。「塵」是多少?「塵」就是不可說不可說了!有那麼多的「剎」,這是微細,一個塵中包含這麼多。而且一個微塵當中有無數數不清的剎土,每一個剎土裏面都有難思那麼多的佛。這兩句就極表「微細相容安立門」的玄妙。下面這句更加可怕了!對我們來說是可怕的,真的啊!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正顯此義。” 毛端,一根毛的尖端,我們身上不是有汗毛嗎?汗毛,在一根汗毛的頭上,出現什麼?三世莊嚴剎,這就把空間也打破了。就在每一位每一位你們的汗毛尖上,就出現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莊嚴的佛剎。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出現,所以大家那種空間的概念,「小不能容大」的空間給打破了,時間也打破了,像Einstein愛因斯坦他們這些相對論以後的科學,對於我們佛教界,我們很歡迎啊。那牛頓的這些科學,嗯,不行了,跟我們就格格不入了。愛因斯坦就好辦了,而且我們得到很多很多科學的這些例子,可以幫助我們。愛因斯坦他這個結論很好啊,前面有講過,他說三樣東西: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空間,一個是時間,都是由於人類的錯覺。所以現在科學進步,時代不同了,大家以前碰到的這些困難,現在就不是困難了。舉個例子:以前講這個桌子為什麼說是空呢?我說這個桌子是空,那明明有個桌子嘛,那以前講這個空很難講啊。那現在的科學就好講了,科學說這到最後不過是原子、電子、中子這些的東西嘛,對不對?這些都是顆粒啊,顆粒都是「二重性」。「二重性」是什麼呢?就是電波和一些的能量,就這些沒有其它的東西了。那沒有其它的東西這不就是「空」嗎?這不就是「空」嗎?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知道了。所以愛因斯坦他就說這個「物質是錯覺」,我們佛教就說這是「一念妄動」,妄動,但有無明才有這個世界嘛。「妄念」「妄想」跟「錯覺」那不是很相當嗎?「妄」不就是「錯」嗎?「錯」不就是「妄」嗎?是不是?「想」跟「覺」是同類的,我們說是由於「妄想」,科學家說是由於「錯覺」。空間是這樣,時間也是這樣。你沒有妄想沒有妄念的時候,那哪裏有時間啊?什麼叫「時間的先後」啊?基於這個念,因為你念念不停留,不停留,它沒有停在那邊,剛才一念,又起了一念,然後又再起一念,事實就是這個嘛。因此因為你這個念念不停留,先前起來的一念又「過去」了,正在起來的一念是「現在」,將要起的一念叫「未來」,三世就是這樣子出來的,但是告訴你這個三世都是錯覺。所以《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你用科學來解釋就好懂了。 所以,「真正是大丈夫,就別在錯覺、妄想堆裏面過一輩子。」這句話我把它下面畫線起來,太好了!就是念公說的,我怎麼有可能說這種話?喝醉酒都說不出來呀!這才是我們出家的大事。在家人也應該如此啊,不應該讓出家人專美。「識心達本,名為沙門」,你配不配做沙門呢?識心達本,那就離開妄了,所以這才真正配得叫沙門。所以《華嚴經》這一些的經文就顯出「微細相容」了。他不但空間,時間三世都在一毛端裏面顯現了。 在我們這個《無量壽經》呢?當然《無量壽經》也有這個內容,可是因為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時間到了我們就留到下一堂課,才跟大家來看看《無量壽經》裏面的,十玄門第六「微細相容安立門」,那下面還有一些內容,我們留到明天下一堂課才來跟大家一起學習。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