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28 09:40:32瀏覽280|回應0|推薦3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8集 七寶淨土講堂堂主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大乘無量壽經》註解裏面的內容,就是我們淨宗大德黃念祖老居士他的註解。 那麼昨天跟大家分析過了,《無量壽經》從印度到中國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其它的因為戰亂種種的原因都失傳了,不存在了,完整的翻譯本不存在了,只剩下五種。怎麼證明有十二種呢?因為另外七種經題都還在大藏經裏面,都有,但是真正的內容流傳下來只剩下五本,就五種的翻譯。那麼昨天跟大家說了,因為翻譯內容有很大的出入,同時主要是證明釋迦牟尼佛不只一次講極樂世界,不只一次講淨土法門,所以有這種情形。同時因為種種的原因,貝葉經的遺失,所以每位法師翻譯的內容都不一樣,這本有的那本沒有,那本有的另外一本就沒有,所以你不可能一下子去讀五本。 那麼你任選一本的話,可能其他的內容你就沒有機會看到了,所以會集是有必要的,很重要的。那麼因為這樣,宋朝就開始有人會集了,然後下來因為會集有缺點,不理想不完美,所以下來接著有幾個人在做會集的工作。 昨天主要是介紹第一位,宋朝王龍舒他會集的情形,因為還存在著缺點,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一個個看,到最後我們現在在受持的這個《無量壽經》會集本,因為它是完美的,是一個完善的本子,知道它為什麼會完善呢?主要的原因在那裏呢? 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因為對我們來說,雖然大家不是在研究經典的,也不是要講經的,但是對我們的重要就是,我們在外面會碰到別人跟我們說,哎呀!那個會集本不行,會集本是錯的,不可以用那個。 我們以前碰過啊,在舊的道場就碰過啊,就有一位居士跑來跟慈淨老師說,你去跟你的師父說,他現在講的會集本是錯的,不可以講的,不能用的。錯在那裏呢?她還拿一本小冊子,就是在否定會集本的內容,請慈淨老師交給我看。後來我沒有看,叫她拿回去了。因為我們都開始在講了,我自己已經二十多年的《無量壽經》會集本,一下子怎麼可能改呢?也不需要了,因為真正知道會集本很完美。 那麼真正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情形,我們下來會看到,真的是要多了解,我們就不會給人家一說我們就倒了。他說的也有理由,結果就對我們現在在念誦的這個會集本《無量壽經》開始懷疑了,懷疑就是沒有信心了,信心就越來越打折扣了,所以這個對我們知道這方面的常識也很重要。 那麼接下來不是變成昨天是第六嗎?五種原來翻譯的原譯本,加上王龍舒開始會集了,不是變六本,我們今天開始看第七種。我們看註解原文說: “彭紹升居士憾於王本之失,乃取魏譯本而刪節之,是為《無量壽經》之第七種。但此僅為魏譯一種之節本,而非諸譯之會本。” 這說的就是第七種是清朝的彭紹升,他就是看到王龍舒那個本子有缺點,不好,他就把魏譯本給它刪節了,刪節就是很多繁雜的東西,他就把它刪節了。但是他只是選一本,五本他選一本而已,所以也不完美,是不是?所以這不能算是會集,只能算是刪節本,所以就沒有什麼可以特別介紹了,短短幾句話就講完了,不需要再多介紹了。繼續看第八種: “於是晚清魏承貫(字默深)居士,為救龍舒之失,取五種原譯,另行會集,別成一書,初仍名《無量壽經》,後經正定王耕心氏改名為《摩訶阿彌陀經》。” 到了晚清,就是清朝晚年,魏默深因為他自己是個文學家,他的文筆很好,他就把五種原譯本,包括唐譯的都拿來會集了,同時盡量避免王龍舒的錯誤。他就自己編了一些,那麼情況如何?當然是還有缺點,要不然就不會到最後又有夏蓮居老居士出來了,不會了,就不需要了。我們來看看註解的內容說: “魏本文字簡潔精當,遠過王本。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盡免,故魏本亦未盡善也。” 還不是很完善。那麼這本出來確實我們說比王龍舒會集的那本好了,如果你要流通的話,那比王龍舒的《大阿彌陀經》效果要好得多了,可是他也沒有完全避免王龍舒的毛病。它這裏頭有好多一大段,講我們這個世界的這些錯誤,這些淫欲,這些鬥爭、憤恨、貪瞋癡這些錯誤,這些他全部刪掉了,沒有採用了,不採取了,這些還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現在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這樣的一個社會,你學佛先要是一個社會上能夠站得起來的人,是不是?他這個都刪掉了,他自己加了一些文句如淫欲火燒、瞋恚火燒,用這個火來燒,他這些話不是經裏面原來有的,不是佛說的,他自己寫的。還有他說佛的宮殿或者在虛空或在平地,當然這個話經上是有的,沒錯,可是他忽然又加上了一句說,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或在樹間,在樹的中間,在寶樹裏頭,這人住的宮殿。這又是他自己隨便加上去的,所以他沒有完全補救王龍舒的缺點。 那麼下面就到了第九本了,肯定是最完善的,因為到目前還沒有出現第十本,第十本可能看你們誰去會集變第十本,沒有了。第九本,也就是我們現在在念的《無量壽經》所採用的這個就是第九本,那麼這個註解同樣採用這個會集本。所以你看黃念祖老居士是一個開悟的人,他不會隨隨便便去捧他的老師,我的老師會集的,我一定是用他的,不用別的,不是的。真正開悟的人是正知正見的,沒有感情用事的,沒有像佛門講的叫人情佛事,因為真正是好,完整圓滿。所以這個註解就是採用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第九本,就是這個《無量壽經》會集本。 那麼我們來看看夏蓮居老居士,就是我們每次上樓,因為上樓的話太高,但是每次要回去的時候轉個彎一開門,水平線就看到夏蓮居老居士蓮公,每次都給他頂禮一下,因為他會加持我們,因為他是菩薩了。那我們看看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修行,說: “先師夏蓮居老居士,悲智雙運,宗說俱通。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 所以你光看這樣子的描述,就知道不是普通人,除非你說念公在捧他自己的老師,那我就沒有話說了。開頭也跟大家提了一些關於夏蓮居老居士的事蹟,後面還會再提到。那麼夏蓮居老居士他閉關,真正閉關,三年在他的小佛堂怎麼閉關呢?三年都沒有下樓啊!不是三天沒有下樓,三年都沒有下樓,當然有人安排他吃,這些飲食都有人照顧,三年都沒有下樓真正閉關,做這個會集的工作。老居士他本身的文學各方面真的是不得了,儒家的,中國古典這些學術他都通達的,他是先修禪宗,從禪宗、密宗,最後歸到淨土,真正閉關。 「悲智雙運,宗說俱通」,又有智慧,又有慈悲心,就因為這樣子,所以他才來會集,而且他是宗說俱通。 這句話我們來理解一下,「宗說俱通」,這是我們常常用的「宗」,我們說宗教宗教,所以很多人誤解說佛教是宗教,但是這個宗教不是我們一般人理解的其他的宗教的那個宗教,不是那個宗教。宗教這兩個字的解釋,宗就是禪宗,禪宗以外的都屬於教。那麼現在大家所研究的,我們現在來學習研究的都是屬於教,佛教,所以看經聽講這些都是屬於研究教。 那麼這個「宗」呢?一個是說教下,一個是宗下,一個是學教,一個是從宗門進來。 那麼宗門講的就是禪宗,宗門說的就是禪宗,禪宗就是不立文字,就是沒有文字的,就是沒有教科書的,除了禪宗以外的都需要經典,經典就是教科書,他沒有教科書的,教外別傳。所以宗跟教我們要能夠有所知道,所謂教外別傳是在教以外的另外一種傳授,不立文字也沒有階梯,不需要你一步一步來的,不是的,不需要經過很多的位次,菩薩的位次從初信然後初地登地到等覺,不需要,沒有這些,沒有經過種種的禪定,怎麼樣讓他修止觀啦,四禪八定八種定一種一種,它這個有次第的,沒有這些,不需要這些。至於宗他不立文字,沒有次第,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沒有語言文字,你迷了就是眾生,悟了就是佛,就兩個決定而已。 迷就是眾生,悟就是佛,沒有語言文字,所以中間沒有那些階梯。那麼第一個禪宗的公案,大家都以這個作為一個標準,一個案件稱為公案。禪宗第一件公案就是,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在法會上面,天人就獻了一個花給釋迦牟尼佛,天帝。天上的帝釋他身份很高的,但是天帝獻了花給佛之後,就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座位,請佛坐在他上面說法。你看看一個天的帝王,這麼高貴的一個身份,請佛坐在他上面來說法,你看對佛的恭敬到這種地步。所以真正懂得道理的人,明白的人,對佛是絕對恭敬的。 那麼佛就坐在上面之後就拈起一枝花,是天帝給他的一枝花,世尊就拿起一枝花給大家看,看花,看花,讓大家看看這枝花。大家看到這枝花不知道什麼意思,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今天早上不講經,給我們看花幹什麼?不知道什麼意思,所以大家就恍惚了。這什麼意思不知道!但是這個時候只有大迦葉,大迦葉跟別人不一樣,他看見這個花就笑一笑,破顏微笑。大修行人不是亂亂笑,笑得嘴巴大大的,牙齒也看到的,沒有啦!微笑。他看了,他就抓到意思了,領會了。他一笑,佛就說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不曉得說什麼,我們也聽不懂,但是迦葉他聽得懂。涅槃的妙心,正法的眼藏,咐囑給大迦葉了。你看,一句話也沒說,也沒有開口,佛也沒跟他說什麼,什麼都沒講,大家靜靜的,以心傳心,心心相印。 我們現在這句心心相印,原來是從佛經裏面來的,但是我們現在用在那裏呢?用在男女之間的心心相印,跟佛跟大迦葉的心心相印不一樣。 佛給大家看花,大家都莫名其妙,只有迦葉一笑,所以這就是拈花微笑啦!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就成為禪宗的第一則的公案。所以有人說那裏有這個公案,從什麼經典來的?是有經典根據的,所以衣缽就給了迦葉了。所以在涅槃會上佛就說,以後你們對於經典如果有什麼爭論,這一切全部聽迦葉的。以後就是我不在的時候了,你們聽迦葉的,他就傳了佛的心,所以傳佛心印,心跟心相印了。印這個字很重要啊,你看過去外國是簽字,我們現在馬來西亞領錢的時候也簽字。中國人講印鑑,像台灣也是這樣的。你提款的時候有個圖章,跟你圖章對一對,圖章對了就付錢,所以這個印是很重要的。那麼迦葉就是得到了釋迦牟尼的心印,這不是在語言文字裏頭的,所以就成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在這裏學習,我們學的是教下,我們有文字,有語言。 如果我們真的是學禪宗的話,那就不要講話了。大家坐在這兒一個半小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一個半小時,全部都領會了,那不用講了,多麼輕鬆。 我們不是,我們是要有文字有語言來傳達的,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在這裏學的是教下,那麼當然學教也可以大開圓解,大開圓解是什麼呢?叫做解悟,還沒有開悟,解悟之後才開悟,所以叫大開圓解。對於佛的義理完全通達了,那叫大開圓解。 但是完全講不立文字,就只有這個禪宗,這裏頭沒有什麼語言的,禪宗他也不需要讀什麼經,他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剛才不是說了嗎?這一切就是你的本心,那跟我們淨土宗有什麼關係呢?原來我們淨土法門也有這個意思,實際上一切法門都融入在我們這個念佛法門裏頭了。你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你的本心啊,就是你的佛性啊,就是你的性德啊,就是你自己你的本來就是阿彌陀佛,那就跟禪宗一樣。所以剛才我們已經說了,這一切彌陀的功德莊嚴就是我們本心裏頭的,這不是直指人心嗎?這是佛的果覺。對佛的果覺,我們前兩天講了很多,佛在臘八這一天就看見明星成道就說了:「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是佛的果覺,佛覺悟之後說出來的。誰能說得出來呢?一切眾生都有佛的智慧、德相,可是為什麼現在這麼糊塗呢?很多事情都不能解決?自己都做不了主,自己的煩惱習氣來的時候失去控制,失控做不了主了,為什麼這樣呢? 佛把真正的原因講出來了,「唯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執著,你就不能顯現你的本來了。這個妄本來就不是真的,是個假象,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是假象,包括你的丈夫也是假的,這樣不行,丈夫是假的?明明活生生還是立體的,你說是假的?你的孩子也是假的,你的孫子也是假的,你的房產、你的車子都是假的,這個我們就很難接受。如果你能接受的話,你就看破看淡了。車子給人家刮花刮到一條線,沒有關係,反正是假的,是不是?假的就沒有關係。如果你當真的話就有關係,你最心愛的盤幾百塊買回來,你的女兒不小心坑坑…妳…妳…如果你真的學佛領會到這個道理了,沒有關係,落地開花,舊的沒有去,新的不會來。所以你如果明白了,就不會生氣了,因為一切都是假象。這個玻璃盤,因為它做成這個樣子叫玻璃盤,對吧?摔下去碎了,它就不叫玻璃盤了,叫什麼?叫玻璃碎了,它就沒有盤的名字了。如果真正再徹底明白連玻璃碎也沒有,玻璃碎磨成粉到最後變成什麼?變成只有顆粒,只有電子中子質子那些單位而已,它什麼相都沒有了。學佛就是要這樣來學就會開心。所以我們所看的都是妄相,但是我們現在麻煩就是,我們把它當真了,而且還執著很固執的當它是真的,別人說是假的,還要跟人家爭得面紅耳耳赤,明明這是真的,你說這個佛像是假的,不可能,明明是佛像,你說是假的,是你頭腦有問題,不是我有問題,結果兩個人都有問題。 所以你用妄心,怎麼能夠明白那些高深的道理呢?不可能明白。因為有時間,因為有了這個時間,一天是二十四個小時,一小時六十分鐘,有時間是因為你有過去、現在、未來,有過去現在未來都是由於你的妄想,你有妄想,有妄想就有…,前面一個妄想來了叫做前一念,然後它又去了,妄想它不可能停下來的,它又去了。後面又有一念生起來了,一念生一念滅,一念生一念滅,這叫做生生滅滅生生滅滅,所以這叫妄想。沒有妄想那有這些,那有過去現在未來,那就沒有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了。因為這樣你就不能證得了,不能證得你跟佛一樣的能力。 所以這就給你直指了,直接告訴你,你的本心就是佛。你的本心是佛,那還要語言幹什麼?一開口就錯了,一開口就不是佛了,但是不開口又不行,因為我們又不是迦葉,在迦葉那個時候就是沒有語言的,就是這個花,看花,我們這裏很多花,大家天天都看到,但是沒有感覺。但是對迦葉來說,看到花他就笑一笑,這就是教外別傳,禪宗是這麼傳下來的,傳給迦葉再傳給阿難,傳到在印度第二十八代就是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到了中國就傳到第六祖,就是惠能大師。所以不立文字這個是宗。所以只是研究教的,在宗上就不能通了。 你大開圓解從這個門上也能通,你光是研究教,光是做學問,把佛法當學問來研究的人,往往只能夠成為什麼呢?佛教的學者。到佛教大學拿一個文憑就是佛學博士,佛學也有碩士,佛學博士。但是對於佛教,他是門外漢,這點你必須知道,他完全是個十足的門外漢,沒入門。但是研究佛教需不需要呢?那叫佛學,佛學也需要,佛學是真正讓你去學佛的。如果你只是研究佛學停在那邊,那你就是這裏說的門外漢,對於了生死沒有幫助。 所以「通教不通宗,長蟲鑽竹筒」,在中國北方有這麼一句話,鑽竹筒,誰鑽竹筒呢?長蟲。這個長蟲鑽在竹的桶裏面,在裏面多麼不自在,動都不能動,動彈不得,你那一天才能夠鑽得出頭來?所以我們要學修並重。只是當著一個學問去學,最後只能成為一個佛學家,作為竹筒裏面的長蟲。中國北方的話長蟲就是蛇。 還有很多學者,就是佛教的學者,很多很有學問的人來學佛法,他就是按照他研究學問的那些道路來研究佛經,往往非常的吃力,甚至於走不通。 所以現在我們就是說一方面大家來上課,來學習這個道理,要來研究教;一方面要宗修並重,在宗上你能夠通,那是最好,稍稍通一點氣也都是有好處的。 說回來夏蓮居老居士是宗說俱通的人,「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他是專弘持名念佛攝萬德。就因為他宗說俱通,所以他能夠圓融顯教密教禪宗淨土宗於一心,把顯教、禪宗、密宗、淨土都融合了,在一心之中把這些全部都融會貫通了。 所以現在的人他就是要吵架,就是整天要有爭執,顯教就罵密宗,密宗又罵回顯教。密宗說顯教水平低,沒有水準,很低的水平。顯教就罵密宗是邪魔外道,大家罵來罵去,他們不能夠融合。其實禪宗跟淨土也是如此,禪宗看淨土是愚夫愚婦,老人教,你們那一年才能夠開悟?念佛那裏能夠開悟?頭低低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老太婆能開悟嗎?看不起淨土宗。 所以淨土宗就說禪宗是什麼?你這個是口頭禪,你們怎麼能夠了生死?就互相輕視。 實際上真正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到了圓人,那天講過了,不是圓圓胖胖的人。是見解圓融的人,修行圓融的人,你真正有了圓修圓解的人,你就看出法法皆圓,世間法一樣啊,什麼法都可以圓融的,沒有衝突的。所以法本身沒有衝突,衝突是人,人跟人的想法有衝突。所以沒有一個法不是圓法,佛說的法,法法都導歸圓頓。 佛法像什麼呢?像旃檀木,片片皆香!本來都是一件事情,而是佛對不同的對象,就說不同的內容。我們現在通俗話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佛遇到鬼也跟鬼說鬼話的,那都是一件事情,都是為了一件事情。 你要顯,佛就跟你說顯。你要密,佛就跟你說密。你要做人,佛就跟你說五戒,你要做菩薩,佛就跟你說六度。 那麼都是為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是什麼事情呢?不管佛怎麼說,都是為了要幫助你去除你的妄想執著,目的在這裏啊!恢復你本來的佛性,開啟你的智慧,學佛就是為了這件事情,大家來七寶也是為了這件事情,要不然你為什麼來呢?這麼辛苦老遠的來,為什麼來?就是為了要來開智慧。 我不是為了成佛嗎?成佛那是將來的事,但是將來不一定是50年後還是30年後,可能是明天,明天也是將來。但是現在要先開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夠解決我們現前的問題啊!所以我們提倡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不是一來到這裏就跟你講快快求往生,哎呀!嚇壞她了!才第一次來的同修都沒有來過的,叫他快快求往生,往生就是死,嚇到他明天就不敢來了。 所以我們要懂得善巧跟人家說,來聽道理,把道理多聽懂一點,對你做人有好處,不會那麼多煩惱,不會給你的孩子氣死,孩子怎麼氣都氣不到我,因為我知道這個孩子是假的,懂這個道理嘛,是不是? 不是說一來就叫你快快求往生,趕快去死!那就把人嚇跑了。所以先學智慧聽道理,把道理明白了,先解決我們現在目前的煩惱習氣,種種錯誤的想法,先解決好了,往生就是很輕鬆很直接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修戒定慧都是為了這個事情,你慢慢的把你這個妄想執著,慢慢的慢慢的...要用什麼來管呢?要用戒律來管一管。 有了戒然後你就得到定了,有了定你才能夠生出智慧嘛。一個人整天很浮躁的,整天喜歡發脾氣的,整天一點事情都心裏很亂的,就沒有定了,那有智慧?沒有智慧。所以先有戒,用戒來管一管你,然後有了戒就有定,定就可以生出智慧,有智慧就可以消除貪瞋癡了。這個種種都是一個道路,都是為了這件事情。所以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不管怎麼說,都是為了這件事情。所以對於宗說俱通這樣的一個人怎麼樣呢?就說夏蓮居老居士他是專弘持名念佛,專弘啊,真的是專。 那麼下來念公說,這個是我親身的事情,親身經歷的。 那位貢嘎活佛,就是藏地的活佛,來到北京了,之後就請念公去傳話,他說:「你跟你的夏老師說,在北京能夠當密宗做活佛的,能夠做一代法王的,只有夏這個人,他只要肯來皈依,他就可以繼承這個法位了。」他的普通話,活佛的普通話還算不錯了,應該可能不是這樣子的。就可以做法王了。 那麼念公就跟夏老師說了,就傳話了。蓮公,夏蓮居老居士我們稱他蓮公,黃念祖老居士是念公,一個是蓮公,一個是念公。蓮公就是夏蓮居老居士,他就回話說:「我已經在弘揚淨土了,我不再轉變了。」 你看,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不能妥協的,尤其是作為有影響的人,我自己常常就碰到這種事情,但是我在這方面定力很夠。 上個月不是衛塞節嗎?直接就說了,就有慈濟的朋友打電話來邀請參加浴佛。浴佛大家知道跟小活佛沐浴,現在連淨宗學會也跟風了,以前淨宗學會沒有浴佛的,現在他們都有了。他用電話來邀請,這個電話邀請都已經是失敗了,然後先說,就說請我去什麼?帶領大家浴佛。哇!我帶領,很重要,我帶領。如果你心不定,馬上就答應了,我帶領啊!是不是? 後來他說還有本地的其他法師也一起來,原來是錦上添花,多我一個不算多,少我一個也不算少,我這個小人物沒什麼作用的。那我就回覆說:「我的形象是推動專修淨土,專、精、純的。我如果要出現在那個場合,過後我再跟人家說,要專要精要純,誰還會相信你啊? 沒有人相信了。」 所以有些地方不能出現的,這是沒有辦法的。所以不是因為有門戶之見,確實是這個樣子。你看看蓮公也是這樣,所以蓮公已經專弘淨土了,還貪的要做法王嗎?不需要了。 所以念公就把這個話回覆貢嘎活佛,貢嘎活佛笑笑也很同意,並沒有覺得,我給他法王做,他還不接受,有什麼了不起!他沒有,沒有任何別的感覺,因為這些大家都是圓融的人。所以他就是真正相信持名法門攝萬德,這個阿彌陀佛一句佛號,把所有的一切都攝過來了,萬德不是只有一萬,是無量無量的一切最好的全部都攝進去這句阿彌陀佛了,這叫「攝萬德」,一切法的功德就在淨土法門當中全都有了。 所以有很多人就是不安心,他修修這個,等下又想修修那個,念公就說有一個八十幾歲的老居士,我們認為八十幾歲都差不多要打包了,算你賺到了,七十歲以上都賺到了,八十幾歲的老居士,活得很長命了。這個人好極了,到了晚年,他是念佛的,到了晚年最後他想放棄他念佛的時間,要去幹什麼呢?要去參禪,去修禪定,來不及了!八十多歲了,所以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信心很要緊。 《無量壽經》就說了,有一句經文說「不得中悔...轉受餘教」。你要相信淨土法門攝萬德,具足萬德的總,我們要的是總的,我們不是要別的嘛!這個總的意思,前面我們講了很多,所以大家對這個法門要有信心。那麼下面說: “為宏淨宗,故願此淨宗第一之經,破塵生光;冀此無上之典,饒益當來。乃繼前賢,重行會集。” 意思就是說,為了要弘揚淨土,所以就願意淨土宗的第一部經能夠弘揚能夠放光,讓這樣子一個寶典來饒益我們現在跟將來。你看這句話是有遠見的人,一個開悟的人,他所說的話,我們要重視。 你看將來在世間一切法都沒有了,最後留下這部《無量壽經》,就是這個會集本,就是這個會集本《無量壽經》,不是別的。那你說這個話就有人會反對,不對啊!佛當年說法的時候,這個會集本都還沒有出版,對不對?那麼念公在《無量壽經》白話解裏面就說了,這就是時間的錯覺,聽懂嗎?時間的錯覺,是你的錯覺,那裏有時間?那裏有三千年前的釋迦牟尼佛的時代跟現在,沒有!所以蓮公就繼續王龍舒等等之後,等等就是王龍舒彭紹升魏承貫之後,這些前輩的賢人賢者之後再來會集,他就發了一個很大的心,告訴大家,真發心,念念為眾生必得佛力加持,這是一定的。 這裏念公就說了,說夏蓮居老居士他第一次發心,就做了一個試驗,夢中就到了極樂世界,見到誰啊?見到蓮池大師,肯定蓮池大師在極樂世界嘛,一百巴仙的!這裏面還有很多這些殊勝的感應,這以後我們慢慢再說,因為說太多了,變得很神奇了。然後就: “屏棄萬緣,掩關三載,淨壇結界” 真正閉關了,一切人都不接見了,你誰來他都不見了,三年閉關。「淨壇結界」,他閉關的關房小佛堂是真正的布置成一個真正的壇城,而且是真正有根據的,這都是有考究,按照密壇來設立的,是密法的,很如法的。然後他在閉關的時候,他的心是什麼呢? “冥心孤詣,稿經十易,方慶經成。” 這個冥就是冥冥當中的冥,冥就是很深很深的心。孤詣,「孤」這個字,禪宗有這樣子的話叫「歷歷孤明」,歷歷就是清清楚楚,但不是斷滅,很明但是又很孤。這個「孤」,你不要把它曲解為孤獨。蓮公還很孤獨,還要人家陪他,閉關還要人家陪他?好像前天就有一位同修問師父,問我是不是住在這裏啊?我說是啊,一個人啊?我說是啊!他說那不是很...很什麼?很孤...就是很孤獨的意思。我說本來就是應該這樣子的嘛!你看我那有孤獨啊?每一天都跟聖人交流,哇!多麼享受,我才不要人家來干擾我。 所以是這麼一個「孤」字很殊勝,很超脫,俗話說就是萬緣都放下了,世間的事情什麼都沒想了,簡單說就是不跟一切世間有牽扯了,全心全意就為了做這個會集的大事。所以蓮公的心就是如此,這就是《金剛經》講的「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無所住」那你的心就孤啦,心還在生,生什麼心呢?生度眾生的心,慈悲心,但是他還是很明的,「孤」就是這個意思,不是我們能理解的。這個境界不是我們能夠理解,因為不是我們的境界。禪宗說什麼呢?說「不與萬法為侶」,不跟一切萬法作伴侶,這也是「孤」的意思。所以閉關三載就是三年,誰也不見,什麼事情都不管了,就是一個念頭,就是一心一意要弘揚這個淨土法門,所以這個精神很孤啊!我們現代人說的就是,很專很精很純。 「稿經十易」,這個稿,準備的內容,經過改了十次,修改過十次,不是隨隨便便的,不是很輕率的,而是非常小心謹慎的。為什麼要這樣子呢?因為這是關係到將來一切眾生的慧命,所以稿子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後才完成。那麼下面說: “蒙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手持會本攝影於佛前,為作證明。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繼之專講此經於濟南,並親為科判。” 首先得到慧明老法師,慧明老法師在大經解舊的版本前面有照片可以看到,拿著會集本,旁邊這裏是夏蓮居老居士,這裏是慧明法師,然後拍照,那個時候已經有攝影有拍照了,做證明。所以這是一位安徽的老法師,慧明老法師。現在有人在五台山碰到住茅棚的人,提起慧明老法師,一些老和尚還提到慧明老法師,他們還承認慧明老法師了不起,那是個開悟的大德,開悟的。所以念公就舉他一件事情來說,這事情很有趣的,從這裏就知道這老和尚他高深的人格,從這個事情可以看到他的人格。 那麼安徽有一個很出名的廟,花很多,花非常多,春天來了,花開得特別的多,廟裏的花開了,那麼省政府就要來賞花了。要舉辦宴會就定了幾多席,就跟慧明老法師的廟說要定要準備,他們這些官員要來這裏賞花。慧明老法師就說你們要來這裏賞花,可以,但是只能夠吃素菜,不能夠吃葷菜,葷菜不許進山門。省政府這班人他們肯吃素嗎?那不是你要他們的命?不可能的!結果這個交涉談不成,老法師看看沒有辦法交涉了,談判失敗,他就把這個僧袍脫下來,拿了一個鐵的錫杖,這樣子的,應該比這個還要再大更粗的錫杖,橫著錫杖在門口一站,你們誰敢進來,我就跟你拼命啦!那些官員看到老法師今天變得這個樣子,嚇壞了,穿一件短裝,拿了一根鐵錫杖,站在門口,準備幹了。所以他們看到覺得不妙,另外找地方,找別的可以吃葷的地方,這個地方吃什麼素?跑掉了。 所以你看他不是一個屈於權勢的這麼一個人,不怕惡勢力的,為正法而堅持立場。你看我們都應該學習嘛,都應該學他,為護持正法不能妥協,立場一定要正,你一個人垮台,別人也跟著你垮台,所以一定要抓得很穩,一定要夠硬。不是爭取權利,是為正法為佛法。 那麼這位法師在佛法上,當時是一位對宗門教下都很透徹的人,那麼蓮公會集之後,他首先贊成了,同意這個會集本。他是蓮公的老師,當時居士當中有兩個泰斗,很著名的,叫南梅北夏。南梅在南方,南方就是梅光羲,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舅父。在北方叫北夏,就是夏蓮居了,他們兩個人都歸依慧明老法師。然後慧明老法師說我給你證明,一個人一手拿著一本經,就是那個照片《無量壽經》,就是那本《無量壽經》會集本,所以稿都寫出來了,一個人拿一本,每個人捧著一本,一左一右在佛前拍照,他說什麼呢?他說我給你證明,我承認你這個會集本是好的。安徽的老法師有口音,我承認你這個會集本是好的。所以你看十年動亂,十年動亂這個照片居然又回來了,照片還在,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就印在舊的版本前面,作為證明。所以首先就得到慧明老法師的證明,後頭又得到北方三大高僧,華北三大高僧就是慈舟老法師,真空老法師,倓虛老法師,這都已經不在了。慈舟老法師就請他到了濟南,到了濟南就只做一件事情,做什麼事情?就是講《無量壽經》,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專講這一部經,而且慈舟老法師還做了一個《無量壽經》的科判。所以這個科判很早就有了,很殊勝。 前幾年我自己當居士還沒出家的時候,就幫一位台灣專講經的法師做拍攝,然後談起來他也知道《無量壽經》有會集本,那時候他就說這個會集本很難做科判,他不曉得早就已經有科判了。 三輩九品慈舟老法師他特別提出了一心三輩,所以一念淨心,念一句佛號,也能夠往生,這裏頭也有三輩,上輩中輩下輩,「一心三輩」,這是慈舟老法師他特別提出來的,給《大乘無量壽經》做科判的時候,什麼叫科判?科判就是分科判教,他提出這麼一個說法,所以很殊勝。緊接著說: “先舅父梅老居士在中央廣播電臺播講此經,稱之為最善之本。” 就是念公的舅父。梅光羲老居士在中央廣播電臺就講這個《無量壽經》的會集本,並且稱它為這是善本。下面這段講得很詳細了,說: “後復於經序中讚曰:「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沉晦,使之爽朗;繁複冗蔓,歸於簡潔;凌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文字雖然很文,看都看不懂,但是還要把它念出來。這個不是誇張,也不是讚美,而是如是說的,照實說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接受下來。這樣對我們接受會集本才有絕對的信心,不會給別人打倒。 說「精當明確」,精是「精當」,是又精又妥當又明確,很明白,很確實。「鑒然有據」,什麼叫「鑒然有據」?確確實實都有證據的,不是隨便去從其他地方拿過來的,都是什麼?根據原來的譯本裏頭出來的,「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沒有一個意思是原譯本裏頭沒有的,「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沒有一句是離開佛所講的本經之外,句句都是從原來的譯本中有著落的,這個大家如果還有懷疑的話,你可以對照啊!現在五種原譯本都有,你自己對照,自己就證明了。 所以從這裏證明會集本裏面的文字是真正佛說的,都是經文,沒有任何一個字是夏蓮居老居士他自己加進去的。所以如果你否定會集本,批評會集本,就等於,不是直接,是間接,等於是批評、毀謗、否定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否定釋迦牟尼佛講的。所以你看這些不接受會集本的人,他就用康僧鎧的原譯本。原譯本的經文是佛說的沒錯,他們不敢用王龍舒的,彭際清的,還有魏承貫的,那個他自己加自己很多意思進去的話,那個就是自己的意思了,不是佛說的。但是這個會集本每一個字都是佛說的,你怎麼可以否定佛的智慧呢? 然後文字很繞口,很難念,五種原譯本很多都是古時候那些文字,很澀口,讀了之後舌頭會打結的,要不然就是咬到舌頭的。文字很多,古老的文章很艱澀很不好念,所以蓮公將這些艱澀的就轉成爽朗,爽明。還有沉晦的,什麼叫沉晦?就是陰天很沉,初一是晦沒有月亮,也就是沒有光明。 五種原譯本裏面,意思不明白不明顯的,艱澀不明顯的地方都使它朗明爽朗,變為爽朗。所以他就盡挑好的,把艱澀沉晦的集中一本中,那個就可以捨掉,選那些好的進來,五種裏面選好的進來,繁複冗蔓,很繁瑣很重複很冗長,蔓就是枝蔓枝枝節節的,很複雜的,就給它處理得很簡單很乾淨,淩亂變成整齊了,缺少了給它補成圓滿了。像前面跟大家提過的,魏譯本不是缺了兩個願嗎?國無女人跟蓮花化生,夏蓮居老居士都把它給補進來了,那你這個會集本不是全都有了?所以就念這本,就把那五種原譯本最重要的內容,沒有漏掉的,全部都在這會集本裏面了。「必期有美皆備」,原譯中所有美的地方都要備設在自己的會集本裏面,「無諦不收」,沒有真實的義諦不收進來的,「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雖然你想不把這個稱為善本都不可能了,你看都講得很清楚了嘛!這就是梅光羲老居士讚嘆這個會集本的話。下來說: “於是先師會本問世以來,不脛而走。佛界尊宿多以會本文簡義豐,詞暢理圓,講說讚揚,流播中外。見者聞者,歡喜信受。持誦印行,絡繹不絕。” 先師就是夏蓮居老居士,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老師叫先師。這個書問世以來它的傳播很快,各地都在印行。那說這個話還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我們看全世界,你看尤其是馬來西亞,最起碼七八十間的淨宗學會都是用這個會集本,《無量壽經》會集本,甚至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還有其他的《無量壽經》,他們只知道就這樣的會集本,每天念的就是這個會集本,所以習慣了,是不是? 你看《無量壽經》會集本已經非常的普遍了,除了中國,海外幾乎都是持這個會集本。那麼再重複一次念公的話,這個重複肯定大家都忘得一乾二淨了,那是上個禮拜說過的話,雖然前面講過了,但是很重要啊!這個話是:夏老師的會集本極殊勝,夏老師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老師。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氣運,《無量壽經》之所以成功,要知道是法運。這個經的成功絕不是一個人的力量,絕不是凡夫的力量所能夠辦得到的,那就是要有佛的加被了,那就是佛的力量了。這些都是在什麼情況之下,什麼環境之下的,值得大家深思。 所以為什麼持誦《無量壽經》,尤其是真正在學習這部註解,這本《無量壽經》註解,裏面有佛的加持。你摸一摸都有加持,不用說你受持,摸一摸都有加持,所以大家有機會來,或者講完經之後,跑過去那邊摸一摸,那邊有很多,這裏摸摸也可以,但是小心不要掉下來了。所以都有佛的加被,那就是佛的力量了。 所以這些都是在什麼情況之下,什麼環境之下,所以就值得大家深思,以後也沒有人再能夠會集了,再也沒有這種事情了。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是你佛學博士,甚至佛學家所能做到的,看得很簡單,簡單啊,這五種的內容,這邊抓一點,那邊抓兩句,這邊抓兩句湊一湊,你湊給我看。五種原譯本都有了,你湊給我看,所以不簡單啊!你要是不小心湊的話,你就會負因果了,所以當中有極深妙的因緣,所以這個我們深信了之後,會慢慢的體會到。下面再說了: “近且蒙海外佛學界收入新印之續藏。行見大經光明,常照世間。昔賢會集之勝願,幸告圓成。《無量壽經》之善本,於茲慶現。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 這句很容易懂,不用解釋了。其實大家也是很難得,為什麼呢?根本跟大家好像是一點關係都沒有,我是來聽佛法,結果搞出這麼多這些內容根本是聽了之後,但是不講又不行,你不能跳過,你跳過就不是真正要來講解,要來介紹《大經解》了,是不是?所以沒有關係,所以委屈大家,常常講委屈大家,大家成就了這樣的錄影錄製,所以大家的功德也是無量。只能這樣子講了。那麼底下就談到念公他自己了,說: “念祖乃具縛下凡,謬蒙先師以註解宏揚此經之大事相囑。余雖初發大心,但以障深慧淺,承此重命,實深惶懼!” 你看大修行人多麼謙虛,一點我慢都沒有。這真正是有成就的人他的德行,是不是?如果是我們,哇!我做這個偉大的工作,將來多麼出名,多少人認識我,那就完了。所以人家是謙虛,念公自己說自己是一個具縛凡夫,跟我們一樣,他老師的囑咐交代,同時期待念公完成任務做這個註解。 念公說自己雖然是發了一個願,願意報佛恩,願意度眾生的願,但是自己障深慧淺,障礙很深,業障很深,智慧很淺。黃念祖老居士你智慧淺,那我們不是淺到不用講了,我們更不用談了。障礙很深,智慧很短淺,對於這麼一個重命很惶恐,很惶懼很惶恐,所以你惶恐你才會小心翼翼,你才會慎重,不敢掉以輕心,是這個意思。 “所幸曾參先師講席,親聞此經全部。” 所幸就是幸好曾經聽過夏蓮居老居士他的老師講解這部經,不只講一遍。講很多遍,剛開始的上個禮拜不是講過嘛,說他在聽夏蓮居老居士在講經的時候,看到了夏老居士全身放金色的光,好幾次金色的光就在講經的時候。 “且於廿載隨侍之中,得聆禪淨密各宗玄奧,粗曉先師會集大經之深心。” 這就是真正的學生,真正的弟子,對老師瞭如指掌,真正知道老師的心,不只是知道老師的生活習慣而已,知道老師的心,老師的願,老師的行,老師的悲心,他完完全全明白。而且他說二十年來,很長時間,連續之中常常親近老師,聽到關於禪宗、密宗各方面的開示,還有蓮公他自己的體會,夏蓮居老居士不但在淨土宗有大成就,禪宗得到的益處也非常的突出。念公說他自己是首先從禪宗打開一個缺口,因為是這樣的一個傳承,所以對於禪有所悟入,這才能粗粗知道先師會集大經的用心。 我們再對照蓮公編《淨修捷要》,就更能夠發現這方面夏蓮居老居士的用心,在《淨修捷要》的序裏,蓮公自己說「敬集經文,副以祖意」,這就是夏老居士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自己在淨土裏面也結合了禪宗的思想,當然也有密的意思在裏頭,「副以祖意」這就是蓮公的淨土宗特殊不同的地方,就連跟印光法師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師的意思也結合起來了。 所以現在大家都是說,哎呀!你們學淨土就專學淨土啦,又談到禪又搞禪就不專了。這個說法也沒錯,這個也有必要,因為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就差了,你一門都學不好,再加多一門,就更學不好了。但是絕對的不讓你學淨土的不學,你去碰一碰禪宗,如果是這樣,那麼就不會有禪有淨土,沒有人有禪有淨土,就沒有帶角虎了,就沒有祖師出現了。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這是永明延壽說的話。因此蓮公這些,就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那麼下面再講還有一段: “六十年代初,曾試寫此經玄義之提綱一冊,呈師鑒核,幸蒙印可。” 這是說到念公他自己,前面也提過一點點,在六十年代初他就寫了一個提綱,就是對佛法的體悟,就念給他的老師蓮公聽,簡單的讀一讀之後,蓮公也就很簡單的說,以後《無量壽經》隨你去搞,你愛怎麼搞就怎麼搞,放心交給他去做,默許了念公的知見沒有問題了。 “但經文革浩劫,此稿已蕩然無餘。” 但是經過文革浩劫,這說的就是十年動亂文化大革命文革浩劫,「此稿」就是他準備的,就是聽老師講《無量壽經》做筆記稿,蕩然無餘,稿不見沒有了。但是因為老師說了一句話,這個經可以隨我去搞,所以就斗膽又繼續了。但是最後說: “現余年逾古稀,復多宿疾。愧深恩之未報,懼無常之將至。” 真正要來寫的時候已經七十了,要來寫這個註解的時候七十了,年逾古稀了,年紀大了又有很多病,念公當時在佛學院上課也是帶病去的,帶病去上課的,所有別的聚會都沒有參加了,還有中日學術交流會兩次下了帖,念公都沒去,這是說的當時的情況。 雖然時間已經很久了,但是我們可以從這當中領會到念公的悲心跟宏願。 “於是奮老病之殘身,繼傳燈之宏誓,以此身心,供養三寶。閉門謝客,全力註經。” 就是註解這部《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現在看到在台上的這兩本精裝本,很漂亮、很莊嚴,很美觀的精裝本。但是不知道真正當時人家念公是在怎麼樣的情形之下寫出來的,當時寫註解也是這種情況,閉門謝客,為什麼要這樣子做呢?下面說了: “冀報先師暨十方三世上師三寶與法界眾生之深恩於萬一。” 就是打算要報老師的恩,還有十方三世上師三寶,因為密宗這個上師,密宗不是只有三寶,密宗多了一寶,四寶,這一寶是佛法僧加上上師,提了上師加上去三寶一口氣讀下來,跟法界眾生之深恩於萬一,所以這麼做來集結各種註解,帶著病,這一切只是為了想報這個恩。 所以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這幾句話,就對於念公用六年時間來寫這個註解的時候,這個過程是怎麼樣子的?必須要聽了之後要感動,我們才會真正的珍惜。前面也提過了,《大經解》在手稿手寫的時候,那個草稿裏面有多少濕的痕跡,都是汗水跟淚水。那像我們在做功課的時候還開著空調,那有空調?夏天熱到汗直流,汗水就濕透了稿紙,淚水...他為什麼哭呢?感動啊!感動佛的智慧,佛的恩德,感動的淚水,汗水濕了很多的草稿、稿紙,我們現在看不到了,我們看到是很漂亮的精裝本的註解,人家下了多少的苦心。所以念公說:《大經解》看一遍再看一遍,一遍一遍地看,決定往生。 所以《無量壽經》是極殊勝的經。最後我們要對這《無量壽經》會集本要這樣來體會這樣來看,這是一部非常殊勝的經。我們要以它為根本,要通過《大經解》這個註解去了解《無量壽經》。 但是很多地方很深啊,讀出來現場大家在聽,也聽得一頭霧水。雖然看不懂聽不懂,有些地方看不懂可以放過去,不要理它,因為我常常說存檔,把它存起來。所以《大經解》有的地方也不是一下子能懂的,所以念公說不能夠要求很快就懂,要求成功很快,不代表你勇猛精進,這裏面有急操求成的情緒,這樣來學佛,也是有我慢的成分在裏面,所以大家必須要有這個心態。 所以我們今天就把這個會集本,還有五種原譯本的情形,過後有多少人會集,缺點種種的比較,我們一定要有比較,有比較才知道那個是最好的,所以比較到最後就是第九本的《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是最圓滿的。所以我們很幸運,我們現在學的就是最圓滿的這本《無量壽經》的會集本,這也是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也是我們的福報。那麼七寶淨土講堂也是秉承這樣的一個傳承,堅決都是採用夏蓮居老居士蓮公的《無量壽經》會集本。 下來我們五年的時間所學的內容,都是《無量壽經》會集本,所以我們這樣來看的話就知道,原來我們福報也很大,所以大家要珍惜,珍惜這五年的時間,把《無量壽經》詳細的來理解來明白,明白到透徹之後,你說往生還沒有把握嗎?清清楚楚了嗎?你也不要去管它,哎呀!我臨命終的時候會不會有什麼業障出現?不用去想這個,你只要一步一步的照著我們的計畫這樣來學,全部都聽進去之後,他在裏面自自然然智慧開了,自自然然讓你跟阿彌陀佛一天天的靠近,一天一天的靠近,那往生是一定的,不用懷疑的,也不用去想的,就這樣走就對了。 好,今天我們時間也到了,我們就一起學到這裏,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