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26 10:20:08瀏覽183|回應0|推薦3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9集 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大乘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也叫《大經解》。那我們現在在十門開啟概要的第五項,*所被根器*,請看《大經解》第38頁: *五、所被根器 請看註解說: “前明本經廣收萬類,普被三根。今當更明,萬類之內,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誰是當機。” 所被的根器,這些被度的眾生要什麼樣的根器才合適呢?這是不是是器還是非器?是還是不是?這個「是器」俗話說他是個材料,「非器」就是不夠材料,比如說在世間你做一樣東西,你要問這個材料,你要了解要清楚,你不能盲目的就把房子給搭起來,那你這些木頭都是朽的,這木頭就快要爛掉了,你搭了之後這個房子就垮下來了,所以這些朽木,就是朽木就不是器嘍!不夠材料了,所以這個不能勉強的。那麼這個器跟非器這個比喻,還是說的世間法,之前的這個比喻是世間法。 而我們要說的是出世間法,是這個圓教的大法,就是這個淨土法門,簡單說就是:我們一般人是不是有這個資格來學這個法門?是這個意思。所以什麼是器?我們來看看註解的內容: “夫根器有「是器」與「非器」之別,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器。” 什麼是非器?什麼人不是學習這個法門的材料呢?是哪一些人呢?就是「信願行」這三個裏面缺少一個就是非器,你就不能夠在這一生就徹底解決問題了,不能夠一生成辦,你的成就是有限的,你可能還要再重來,不是能夠在這一生就徹底解決了,這是所謂「非器者」。那我們剛剛說的一生成辦,對於「非器」他就辦不了了,因為什麼呢?因為他不夠材料啊!為什麼不夠呢?因為信願行三個資糧缺一不可!這有個比喻像什麼呢?像一個香爐,香爐有三個腳,少了一個腳那它就站不穩了,它就會搖來搖去,所以少一個腳都不行!因此你有願有行而沒有信,相類似的有信有願而你沒有行,沒有修行啊!這三個缺一個都是「非器」,就是這個道理。信什麼願什麼行什麼,這裏面註解寫得很清楚,而且後面的註解也有,說的都是往生的關鍵,往生必備的條件,所以關鍵就是什麼是「非器」?就是這個信願行你具備了兩個,還缺少一個,那就不行了。 那麼念公就提到說,頭一班的同學他們就反映了一個情況,是現在的情況,就是當時念公還在的時候的這個事情,說的是國清寺的一個和尚,他念佛念得完全聽到的聲音都是佛號,不管他聽見什麼聲音,風聲雨聲打雷聲山上的回聲,一切一切聽見的都是念佛,都是在念佛,所以他這個行就很不錯了,我們一般人都比不上他了,但是這位出家人有一天突然間想不開了,他拿了一條繩子,自己上弔了,死了! 所以這就是說你光是一個行,不行啊!一個行別的有一個不夠,信不夠願不夠你光是行,那你還是「非器」,所以他就不能夠一生成辦,缺一不可! “《疏鈔》云:「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 那麼這是反過來說的,這是《彌陀疏鈔》蓮池大師的話。所以一個世間人雖然行眾善,去修了去做了種種的善行,種種善都修了,但是他對於西方,對於往生這個法門他缺乏信缺乏願缺乏行,這也叫做「非器」。所以淨土宗這個材料是很頓的一個法門吶!不是那些修橋補路種種世間的善,種種的功德所能夠達到的。所以現在就有一般人搞錯了,他修的是世間的大善,他說他也念佛也要往生,但是他們沒有完全理解跟明白什麼是真信?什麼是切願?所以就不能轉世間的善業為淨業,那他所得到的都是人天福報,《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所以《金剛經》就較量了,說你布施了多少身命,你不如把四句偈給人家說,四句偈就是《金剛經》裏面任何四句,就是這個叫法布施。所以雖然是世間善人,對於淨土法門缺信缺願缺行,還是「非器」。 反過來說,你雖然還有許多的過錯,但是對於淨土法門有信有願有行,三個具足,你也是器。這是蓮池大師的話,蓮池大師的話我們要重視,因為蓮池大師大家推崇是彌陀化身,這是一個禪宗開悟的人,怎麼開悟的呢?他聽見城樓上的聲音,嘣!就開悟了!聽見聲音就開悟了!那我們整天都聽到很多聲音嘛,到處什麼聲音都聽到,我們一點感覺都沒有,人家聽到城樓的聲音就開悟了!所以這樣子的大德他的話就很深刻了,所以我們要重視。所以這個器裏頭呢,到底什麼是願什麼是行什麼是信呢?那都有寫了。我們看: “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行謂:從願起行,一向專念,無有間斷。以上三事,號為資糧,資糧欠缺,便難前進。信願行三,缺一不可。如鼎三足,缺一便傾,缺足之鼎,是名非器。” 這段的意思,我們過去也跟大家說過了,你們可以多聽聽,不難理解,做到做不到,那是個人的事情了。我們繼續看註解: “《疏鈔》復云:「又復世人,雖行眾善,於彼佛土,無信行願,亦名非器。雖有諸過,於彼佛土,有信行願,亦名為器。」” 那麼這句話不難懂,是告訴你什麼是器什麼是非器,你雖然行的世間種種善的事情,但是對於那個極樂世界極樂淨土,你沒有這個信你沒有這個願,所以你不是淨土的這個器,往生的器,非器。 所以雖然你在世間有種種的過失,犯了過失,但是你懺悔,然後對往生極樂世界,對於去作佛,你具足了信心,真正發了這個願,所以你還算是器,是這個材料。我們繼續看註解: “論「機」,則有「當機」與「不當機」之別。三根之中,誰最當機,古說不一,今當明究。” 所被根器之外呢,還有一個「機」啊,裏面有個根機,機就是有當機跟不當機之說。 “蓋以世尊五時說法,均是隨機設教,應病與藥。一般而論,則大乘經典,菩薩眾當機,小乘典籍,二乘當機。” 這個是最明顯的,小乘的經典,你看那個阿含部的經典,《俱舍論》這是小乘部的經典,什麼人當機呢?小乘當機,阿羅漢這些人當機,聲聞乘的人當機。大乘經典像《法華經》、《首楞嚴經》、《華嚴經》種種的大乘經典,阿羅漢就不行了,阿羅漢這些人就如聾如盲,他不但不當機,他聽了之後根本就像沒看見,也沒聽見一樣。如聾如盲不是真的瞎了眼睛,真的是耳朵聾了,不是,不是真的瞎真的盲了,好像一樣,無動於衷,如同一樣,他無動於衷,他不當機。菩薩就當機了,所以這是當機跟不當機的分別。 “唯此淨土,奇特殊妙,獨標一格。” 那麼說到這個淨土法門呢,這個《無量壽經》誰當機呢?那麼還有誰不當機呢?這裏面有很多的爭論,這個爭論寫在這本註解裏頭,文字不難懂,那我們簡單的說說就好了。 總之是兩個爭論,一個是說這個是為上根說的法,就是說為菩薩說的法。另外一種說法說這是專為凡夫的,就是為了救度凡夫才說這個法。那兩種爭論,下來註解就引了很多古大德的論點,我們來看看: “古有諸說,下標三例: 甲、上輩往生,唯是菩薩。本經明三輩往生,每輩再分三品,則同於《觀經》中之九品。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諸師,謂往生極樂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已來菩薩。上下品是大乘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中品上生是小乘三果。若如是解,則九品之中,上品唯是菩薩聖眾所生,中上品是小聖所生,從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絕分。” 那這裏指定說得很明顯,肯定不是為凡夫。像《華嚴經》上面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大概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這個四品是他們去往生的。那麼這是善導大師以前,這些高僧大德他們是這種的講法,這是我們在古德的著書裏面都能夠看得到的。下來說: “乙、本為凡夫,兼為聖人。” 那麼這個講法是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疏》上品上生章,他的註解裏面說的。那麼在高僧傳裏面記載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那麼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了,這是決定錯不了的。那麼大師的意思就是,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淨土為誰呢?是為了什麼人建立這個西方淨土的呢?是為了凡夫啊!不是為這些大菩薩們。下來就說了: “善導大師於所著《觀經四帖疏》破前說曰:「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意謂佛說《觀經》中之九品往生,祇為沉溺之眾生,而非專為菩薩與阿羅漢也。” 那麼善導大師這種說法就把古人的論點完全駁斥了,駁斥我們現代話說就是推翻了,推翻了古人這種說法,真正道出了彌陀的悲願,彌陀因地發願,欲「度盡無邊苦眾生」,那苦眾生就是常沒眾生,常沒就是經常沉沒在生死大海的眾生啊!特別指的就是三途的眾生。因為前人有說上輩往生是菩薩,是聖人,中輩上品是阿羅漢往生的,阿羅漢是小乘,上輩完全是大乘,是地上菩薩。那善導大師說,這個與大聖小聖都沒有關係,「不干」就是沒有關係。那佛說這個法門是給誰說的呢?是說給六道眾生聽的,是給六道眾生的。這個「常沒」,沒就是頭出頭沒,在這個六道,頭出來在這個生死大海裏面,頭一出來那就是三善道了,但是在三善道這個時間很短,上來呼吸一下,然後「噗通」又下去了,下去就是頭沒,到下面就是三惡道了,所以沒就是頭出頭沒,就是在搞生死輪迴的眾生。 所以確實《觀經》是以度凡夫為本的,那《觀經》是如此,《無量壽經》也是如此,《阿彌陀經》也是如此。 善導大師指出:九品往生的眾生通通是凡夫。換句話說,阿彌陀佛以名號所要救度的主要對象就是凡夫啊!不管是上品上生乃至於下品下生,九品都是凡夫往生的,而不是專為菩薩或者是阿羅漢的。下來註解又說了: “又云:「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 那麼這段說的是《觀經》裏面說的,定善以及三輩文上下的文義,就是說明:佛入滅後的五濁凡夫,因為遇到的緣不同,有遇到很殊勝的因緣,有遇到比較差一點的因緣,這叫遇緣不同,所以往生的品位就有所差別了。那麼這裏說:上三品是遇到大乘的凡夫,中三品是遇到小乘的凡夫,下三品是遇到惡業的凡夫,所以九品往生的眾生通通是凡夫。 “復云:「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霑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 那麼這段話也是出自《觀經四帖疏》玄義分這個部份的,善導大師所開示的這段話就是要跟我們說明一個道理,證明九品能往生的都是乘著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往生,不管是上品上生一直到下品下生,這三輩九品能夠往生的都是乘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我們常說的他力,靠佛的加持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善導大師跟我們說得很詳細,「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你對阿彌陀佛現前來迎接你,救度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絲毫的懷疑,佛發願要救度我們,所以我們要相信佛不會欺騙我們眾生,所以要有信心啊! “又於《行卷偈》前,開示大無量壽經之機曰:「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大師之說,上契聖心,下洽群機,實大有功於淨土,故中日諸師多宗此說。如日《合贊》云:「第十八願,十方眾生,三輩眾生,皆是具縛凡夫,是其機也。」後復云:「如元曉云:『四十八大願,初先為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故知淨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此說之要妙,在於直顯如來度生無盡之悲願,掃盡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此法,發心念佛。乘佛願力,悉得往生也。” 「上契聖心,下洽群機」這八個字好啊!這個聖說的就是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這是兩土導師他們的心願。「下洽群機」,下面對一切眾生通通都適合,通通都得度,實大有功於淨土,讓一切人對淨土這個疑慮一掃而光,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了。所以善導大師到這個世間來幫助我們破疑生信。那麼註解重新再引日本的幾位大德的看法,這個我們在前面的概要也聽過了也學過了,所以這幾位日本大德他們的看法是跟善導大師相同的。說「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主要是度六道的凡夫,六道凡夫都能夠得度了,那何況是三乘的聖人呢?所以只要具足信願行,沒有一個不成就的。下來再看: “丙、專接上根,傍及中下。此說從文字表面上,似同於甲而反於乙,實則與乙同,主我輩凡夫均可直登九品。故與甲根本相違也。但此謂專接上根者,蓋恐世間淺見之士,每謂淨宗乃齋公齋婆之行,而鄙視之。故作是說,以濟之也。” 「專接上根,傍及中下」,那麼這裏這個說法又不一樣了,這句也很重要啊,特別要聲明啊,怕大家偏到一邊去,因為前面一直強調只為凡夫,主要是為了凡夫,那這個法門就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了,我們通俗話說就是沒有水準啦!只為一般凡夫,那你這個法就沒有水準了,就沒有什麼高深的道理了,但是卻不知道淨土法門很深啊!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啊!所以常常跟大家說,這個是淨土高級班,而且是博士班的這個程度,所以就是說這個法門很深,只有佛跟佛才能夠完全徹底的究竟明白。那後面就列舉了佛門大德可以證明之,此說從文字表面上似同於甲而反於乙,我們甲說的是一段,乙又是一段,好像跟第一段講的相同,上輩全是菩薩往生,中下根性的沒份。那麼第二段講的,佛是專門為六道罪業深重的凡夫全部都能夠得度。末後講的專接上根,這好像是跟第一段講的相同,而實際上它又是跟第二段相同,「主我輩凡夫均可直登九品,故與甲根本相違也」,跟第一段是相違背的,就是說的不一樣的。六道凡夫可以直接往生九品,就是在於遇緣不同啊。 「但此謂專接上根者,蓋恐世間淺見之士」,這是有原因的,一般世間人的看法很淺,怎麼淺呢?認為「每謂淨宗乃齋公齋婆之行,而鄙視之」,我們初學佛的人也犯了這個毛病,認為淨土宗是老太婆教,是哪一些人學的呢?是那些沒有知識的人,大概是佛用這個方法來安慰她們,因為她們沒有能力接受這個圓教的道理,完全聽不懂啊!她就懂得念一句阿彌陀佛,所以就產生了這個疑惑,這種情形尤其在馬來西亞更加明顯,你看看那些熱愛參加淨宗種種的法會活動的,哇,喜歡一起共修念佛的同修,你一眼望去幾乎一半以上,都是哪些人呢?老人婦女居多,這是我走過很多淨宗學會看到的現象,所以大家就當這個是老人婦女學的,沒有水準! 但是當我們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看到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啊,這才恍然大悟啊!文殊普賢是我們最羡慕的最尊敬的菩薩,那麼現在有誰的智慧能夠超過文殊呢?他們都求生淨土,這才知道淨土殊勝啊!才知道淨土是個妙門啊!觀念轉過來了,就是這裏講的了,就怕我們偏到一邊去,認為這個淨土法門是沒有水準的,沒有水準的,都是老人在學的。不知道文殊普賢那些大菩薩、那些大修行人,他們都專修淨土,最後都回歸淨土啊!註解下來會引了很多這方面的例子。下來繼續看註解說: “如《彌陀疏鈔》曰:「又《起信因緣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 信位是什麼呢?就是十信菩薩,這是菩薩位次最低的,十信菩薩有四種機,但是沒有超越輪迴。 那初學的,入佛門想學佛從哪裏學起呢?從禮懺滅罪,禮拜懺悔,懺除業障,因為我們在六道裏頭待太久了,無量劫以來在六道裏頭轉來轉去,罪障習氣不知道累積了多少,所以想學佛先要禮懺拜佛懺悔,這是對初機的人最應他的機,最適合他修的。 以修習止觀被中機,這就是從初機再往上提升了,學習止觀,止觀是什麼呢?看破放下,「止」是放下,「觀」是看破,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妄想執著就會減輕,妄想執著減輕了那你就容易放下了。 以求生淨土被上機,這是上根人,那麼這個人他有覺悟,什麼叫覺悟呢?知道娑婆世界苦,希望離苦,也聽說極樂世界的樂,他有這個願想求往生,這是上根人。你看看下根人從禮懺入門,中根人從止觀入門,上根人勸他念佛入門。 “又《彌陀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 這是諸佛的大智慧大慈悲的結果,才能夠給我們找出這樣子的妙法,這個方法人人能做,一句接一句,不知不覺就從事持達到理持了,於是你這個凡心就成了佛心了,可見最圓最頓的法就在事持之中,就是持名念佛,就是開口念這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奧妙在你持名念佛當中,如果老老實實綿綿密密清清淨淨,不知不覺不知不覺,你也就達到了實相念佛了,這個前面講四種念佛我們都說過了,實相念佛是最難達到的,但是從持名你會不知不覺,從持名念佛你就入到實相念佛了,所以這個持名最不可思議的就在這個地方了,持名念佛最不可思議就在這個地方,所以稱為究竟的方便,所以說念佛時就是成佛時。 那《觀經》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大家想想看,八十億劫是多長的時間啊?生死之罪是何等的重罪!《觀經》指出: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消除啊,這是由於念佛暗合道妙,暗合實相,所以功德不可思議! 那這裏有說「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覓方便。」那麼這句是什麼意思呢?五宗說的就是禪宗,一花開五葉他所分出的: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跟法眼這五宗。八教是說的教下,天台宗所立的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一共八教。禪宗的五宗、教下的八教,都收在這句佛號之中了。 蕅益大師的話,我們再重複聽聽蕅益大師的話,說這三藏十二部經論,一切的戒律,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都在這句佛號裏頭了,還說一切禪定也在這一句裏頭了,天台的圓頓三觀、性具性造、一念三千等,華嚴宗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圓融具德、一真法界,都在其中啊!可見這句佛號具足一切功德,所以它是總持陀羅尼,它就是總持陀羅尼。所以絕對不要在念這句佛號之外,還要找什麼竅門,找什麼更方便的道路,這只是庸人自擾啊! 然後說「破盡一切戲論」,這句話是對教下講的,教下就是除了禪宗之外的都稱為教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如果你要是懂得念佛法門,完全接受了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那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話,都是戲論,什麼是戲論呢?都是開玩笑的話,說得嚴重一點,都是廢話,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全部給破盡了。 然後還說:斬盡一切的意見,這句是對禪宗說的,一句阿彌陀佛即是無上深妙禪,超越了禪宗。智者大師代表教下,大師最後還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所以也就超越了教下了。宗門教下,代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的經法,這一句佛號超越了,這句佛號超越了。 從理上說很深啊!從方法上來講,方法上來講也妙!太巧妙了啊!一句佛號就超越,決定不是宗門教下能夠相比的,只有誰呢?只有像馬鳴龍樹智者永明,這些祖師級的一等人物,這些徹底覺悟的人才能夠怎麼樣呢?才能夠「徹底擔荷得去」,意思就是說,只有像他們這樣子的一等人物,才能夠直下承擔,直下承擔就是,他們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全盤的接受過來。下面我們再看註解: “蓋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云深妙。但驀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開。” 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所以叫做頓教,稱為頓教,頓就是快速的意思,圓頓教是最高深的教,而且這個是圓頓當中最極圓頓的,這個我們在之前也談了很多。淨土法門是佛果地上的境界,故云深妙,不是九界眾生靠自力所能夠測度的。 「驀直」就是一直的意思,永遠不要改變,這句佛號一直這樣子的念下去,你只要死心塌地一直念下去。「不假方便」是不必借其它方法來幫助,一切法門都用不著了,那麼它的結果呢?就是大勢至菩薩說的了,就這八個字「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心開意解了。 “當下破盡戲論,蕩除一切計度分別。故云:如是深妙之法,唯有馬鳴等肉身大士,始能直下承當,徹底擔荷也。” 那破盡戲論那就是所知障斷了,除一切計度分別就是煩惱障斷了。計度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只有他們這些人聽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直下承當,沒有絲毫的懷疑,徹底擔荷,完全接受過來了。 那下面就介紹幾位這些大人物,這些祖師大德簡單的介紹。我們看註解說: “馬鳴大士,東天竺人,傳佛心印,為禪宗十二祖,中興大乘,造《大乘起信論》。論末勸導眾生念佛,求生淨土。” 唐朝時候這個印度叫做天竺,那現在叫印度。印度分五個區域,有東南西北中。馬鳴他是東印度人,那麼禪宗是迦葉尊者傳下來的,在印度就傳給阿難,所以阿難是禪宗的二祖,再傳到十二祖就是馬嗎菩薩,他造了一部論叫《大乘起信論》,那麼再傳下去第十四祖就是這裏面提到的龍樹菩薩,那麼傳到第二十八祖就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達摩祖師。那馬嗎菩薩的《大乘起信論》也是勸修淨土啊,其中有這樣子的內容說:「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這裏就只是簡單的引了一段來告訴我們,《大乘起信論》最後是指歸淨土的,馬嗎菩薩他自己是念佛往生的。下來介紹龍樹菩薩: “龍樹大士,南天竺人,為禪宗十四祖。開鐵塔,親覲金剛薩埵,復為密教之祖。入龍宮,取《華嚴經》,又為華嚴宗祖。復以廣造眾論,力宏淨土,《楞伽經》懸記云,登歡喜地,往生淨土,故又為淨宗之祖。我國稱大士為八宗之祖,因天臺、南山、法相、三論諸宗,亦皆崇為其宗之祖也。” 龍樹大士,他的梵文的名字叫Nāgārjunabodhisattva,他是南天竺人,是禪宗在印度的第十四祖師,第十四代的祖師。 那麼下面就引了一些內容,是念公在《淨修捷要報恩談》的開示,來配合這段註解的內容,那我們基本上知道就行了。說東密以及中國歷代都把龍樹列為密宗的第一代祖師,龍樹菩薩是一個很特殊的菩薩。佛教分十宗,他是八宗的祖師,這是最奇特的一位大菩薩,少年的時候是個流氓,沒有出家之前是個流氓,然後就跟幾個朋友學會了隱身術,隱身術就是你看不見他的身體,然後就跟一些邪友跑到哪裏呢?跑到皇宮去,就弄得很多宮女都懷了孕了,那宮內就猜測這可能空中有真人來了,懷有這個邪術,於是到了晚上就把宮門緊閉,把宮門關起來,就派了許多大力士拿刀來砍,結果是都被殺了,龍樹的那些朋友都被殺了,最後就剩下龍樹,為什麼呢?因為他躲在國王身體的後面,國王身體後面,那大家砍都不敢砍國王嘛,是不是?他就憋著氣不敢呼吸,躲在國王的後面,因為那個刀要離開國王遠一點嘛,以策安全,所以就砍不到他,國王走到哪裏,他就緊緊跟到哪裏,不敢出大氣,所以最後好多人都死了,再也砍不著人了,宮門就打開了,龍樹就偷偷的跑了出來了,他都看得很清楚了,欲為苦本啊!這回他明白了,這個苦啊!很苦啊!很驚險,差點就死了,好朋友都被殺光了,這是為什麼呢?由於欲啊!欲為苦本,然後他就出家了,後來成了八宗的祖師。 那《華嚴經》就是他從龍宮取出來的,《首楞嚴經》也是他從龍宮裏面取出來的,他龍樹菩薩,龍樹菩薩這一生中,他的傳記他的一生非常的神奇,他一生種種的經歷啊,太多了,沒有時間跟大家來分享,以後有時間一點點的跟大家來說,非常的精彩! 那麼淨土宗的祖師,禪宗的祖師,密宗的祖師,還有天台律宗法相三論宗,他都是祖師,都以他為祖師,所以是極特殊的一位大菩薩。 那麼在佛涅槃之後五六百年的時候,就是這樣子的一個大菩薩,他在南印度,他用幾個芥子,就是芥菜籽,比那個芝麻還要小的,就打開了一個鐵塔,進到鐵塔裏面,親自見到金剛薩埵,這是書上記載的,密宗的來源就是這麼來的,金剛薩埵把這個法傳授給龍樹。所以日本人都知道,都非常的恭敬龍樹。 那麼龍樹菩薩他活到幾歲呢?八百歲啊!蓮花生大士千多歲啊!還有龍樹的弟子也活了七百歲!所以下面這幾段註解的內容,我們念念就好了,不需要講解了,主要就列舉出這幾位佛門祖師大德,最後都是歸到淨土的。我們看註解,我們一段段來念下去,我們主要是把它記錄下來。 “智者大師誦《法華》,身心豁然,得入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後住天臺山創天臺宗,臨終右脇西向,稱念彌陀觀音而寂。永明大師於天臺韶國師發明心要,乃法眼宗嫡孫。後專志淨宗,日誦洪名十萬聲,兼行日課一百零八事。蒙觀音大士,甘露灌口,妙慧湧現,著《宗鏡錄》一百卷,及《心賦注》《萬善同歸集》等,蔚為法炬,光照萬世。七十二歲焚香別眾,坐脫西歸。 以上四德,咸為肉身大士,法門龍象。《要解》謂唯如是之人,始能徹底承當淨土法門。近世學人焉得以世俗之見,而鄙視淨土耶?” 下面又引了《彌陀要解》,那麼這段我們聽過好幾遍了,我們把它念一遍。 “又《要解》云:「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由上可見,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也。” 下面就提到這部《無量壽經》裏面其中一品的經文說: “又本經〈菩薩往生品〉曰:「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又〈受菩提記品〉曰:「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彌陀疏鈔》云:「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可見淨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 由上可見,持名念佛,乃果覺因心之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其體用。是法無上深妙,廣深如海,沐其中者,下根人淺游海濱,亦即身在大海,並得海水浴之樂。若欲深窮其底,則唯賴上根利智之士,若潛水工作者,深入海底,方能知其深廣之無量。故云專接上根,傍及中下。” 這句話也不難懂,你真正要徹底的去了解,這個法門有多深有多廣!以世間來說,你要知道這個海的海底有多深有多廣?那你就要潛水啊!潛到海底裏面去你才知道嘛!但是雖然你只是怎麼樣子呢?在淺海那邊很淺那邊在游泳,但是你也算是身在大海了,你也在大海當中了,你也得到海水水浴之樂,所以就是用這個世間這樣子來比喻。 “以上乙丙兩說。文異旨同。恰似廬山,橫看成嶺,側看成峯。現相有差,本體是一。總之,只是這個廬山。故兩說文字雖異,但悉皆闡明兩土導師悲智無量,福慧雙圓。” 那麼底下我們綜合起來這兩種爭論,兩種說明,我們先說是專接上根的。 “言專接上根者,正顯如來之大智大慧。蓋此淨土法門,乃彌陀住真實慧,從真實之際之所開化顯示。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彌陀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融具德,超情離見,舉體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故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語言文字之所能及。故云「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行人若能於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故云:「專接上根」。同時如來從真實慧中,開演此法門者,欲惠眾生真實之利也。故此法門必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普令現在當來一切凡愚濁惡眾生,悉登彼岸,故此甚深之法,復又「傍及中下」也。” 我們來看看這麼長的一段大略,他的意思是什麼呢?是有認為是專接上根的,這個也沒錯,這個是就是顯示出如來的大智大慧,因為如來所說的這個法門就是徹底能夠承擔起來能夠承受的,那非得要上根利智不可呀!就是說這個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這個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你這個智慧能夠承擔,所以這個念佛的功德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啊!只有佛跟佛才能夠徹底了解。所以這個道理呢,他這個理論說法是有根據的。「專接上根」,這個是顯示如來的大智慧,顯示這個法門之深。下來又說了: “至於謂此為專接凡夫者,蓋顯如來之大慈大悲。世尊憫念末世凡愚,障深苦重,乃發無上宏深大願,故號願王。大願之核心乃第十八願。文曰:「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蓋以生死凡夫,迷心逐境,沉淪苦海,頭出頭沒,若無此十念必生之大願,眾生何由得出輪迴?故為多障眾生,特垂方便,開此易行之法,甚至於經滅時獨留此經,以作舟航,故云「專為凡夫」也。” 那麼前面講了一大段是如來的大智慧,是為那些大修行人的。那麼這裏講是為凡夫,那麼專接凡夫是顯什麼呢?顯如來的大慈大悲,如來說的法門這麼深是讚嘆佛的智慧,而這個法能夠這樣子的普及,專門是為了凡夫為了救度凡夫而說這個法,那就顯得大慈大悲了,五逆十惡聞了名號,乃至十念都能夠往生,啊!慈悲到這種程度啊! 所以這兩說都對,所以就是因為我們讚嘆這個信法的能夠普被,普被首先你要救凡夫才行啊!普遍嘛!誰都能夠得到利益,那你要照顧到比較大份量,比較大範圍的,那都是凡夫嘛,真正大修行人不多啊,所以你要普被,那你首先要救凡夫啊,就顯這個持名法門的深妙。要徹底承當為上根,唯有上根才能夠承當得起啊,所以這兩種說法我們應該會通起來,圓融起來,就是莫死於句下,所以對於古人的爭論,那麼念公說我就在這個地方把它給通會起來,所以我們的體會應該是這樣,應該圓融一下。下來我們再看註解: “又密典《毘盧遮那經》云:「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蓋明必有究竟方便度生之法,方是如來果覺之究竟。故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實由於彌陀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處,正是本經中「如來定慧究暢無極」處。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視之乎!例如彩色電視機、錄音機、電子計算機,必須安全易用,雖於科技無知之人,一按電鈕,便能享受此最現代之科學成果。人必因其安全易用,而讚其科技之先進。依同理,又焉能因持名之易行,而輕此法門乎?” 這就是念公曾經舉過的例子,就是傻瓜照相機,現在叫做全自動的照相機,它每一張都好,拍的每張全部都是最好的,沒有拍壞的,它雖然是全自動很容易用,很容易使用,但是它這裏面的電子設備設計,那也是非常的高科技,但是要讓人人都能夠容易的使用,容易使用並不表示它就很簡單,沒什麼了不起,而實際上它裏面的構造設計都是非常精密的,是這個道理,那用在這個淨土法門也是這個意思。 “故知上之兩說,各有所重,乙則讚淨法之普被,首在著眼於凡夫。丙則顯持名之深妙,徹底承擔唯上根。故應會通,莫死句下。 蓋此法門巧被諸根。如《要解》云:「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聖凡齊收,利鈍悉被。《彌陀疏鈔》謂此法門為「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並云:「諸餘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是以《華嚴》如盲,螢光增結。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謂萬病愈於阿伽,千器成於巨冶。」又:「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聖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讚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至於當世,若問何人正是當機?則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上智下愚,久修初習,宿根利鈍,善惡差別,祗要於此法門,能生實信,因信發願,從願起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是之人,正是當機。” 說到最後,討論比較到最後,就是告訴你一句話,所有的人不管是誰,我常常跟大家說的,不管你的背景,不管你的文憑,不管你是貧的還是窮的,是下賤的是卑賤的,或種種的皇帝總統也好,乞丐也好,讀書不讀書,有沒有文化,都不管這些,都不考慮這些,只要你對於這個法門能夠生實信,真實的信心,因為這個信,你就會發願嘛,因為你是真實的信心,所以你發的願也是實願,真實的願,而不是虛願,那從願就起行了。有真信真願,那你說我不要念佛,我真的相信,我也發願要去作佛,但是我不要念佛,沒有這種人呢!這證明你不是真信不是真願。所以念必須要真念,參必須要真參,因為你是實信實願,所以你念也是真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有這樣子的人就是,正是對這個法門是當機的。 我們這節課就在討論是器還是非器,是材料還是不是材料,還有是這個根器還是不是這個根器,到最後的結論就是所有全部一切的一切都是根器都適合,條件就是你要真正的發起真信切願,然後就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主要的關鍵主要的條件,所以有這樣子的人就符合了這個法門,他是當機者。這個就是把所被的根器,我們把重要的地方給勾出來了,所以我們就沒有一句一句的解釋註解裏面的文字了,那麼這個地方大家可以自己在修行的時候自己學習的時候大家自己看一看,因為註解寫得非常的詳細,那麼關鍵要討論的就是這幾點了,所以就很清楚了。那麼這個所被根器,這個概要的第五項所被根器,我們就簡單的跟大家學習到這裏。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