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普魯斯特與符號》讀後感-2
2010/11/18 00:06:13瀏覽1109|回應0|推薦3
在這裡,就符號系統的學習經驗,我想要提出兩個關鍵的詞彙組合,第一個是「時間」V.S.「藝術作品」;第二個是「本質」V.S.「差異」。

I.
「時間」V.S.「藝術作品」
「正是藝術作品的絕對時間之中,時間的所有維度都整合在一起並且敞開了它們所對應的真理。」 (P.026)
「時間形成多種差異性的系列,並且比空間具有更多的維度。」
 (P.027)

我相信德勒茲對於「時間」的重視明顯勝過「空間」,從張歷君〈論德勒茲的《柏格森主義》〉一文他所引述的德勒茲所做出的相關定義可以得到一些想法:
德勒茲曾為時間和空間下過一個明確的定義:空間是「一種外在性、同時性、並置排列、秩序、數量差異、異的多樣性,是一種數的、非連續性的和現實的多樣性。」至於時間則「在純粹的綿延中呈現;這是一種連續、融合、構成、異質性、性質差異或本質差異的內在多樣性,是一種擬真而連續的、不能還原為數目的多樣性。」(德勒茲2002125-126Deleuze 198838)』

德勒茲進一步提到:
「藝術使我們發現的,是蘊藏於本質之中的時間,這種時間誕生於被包含於本質之中的世界,它等同於永恆。普魯斯特所說的-時間性” (l’extra-temporel),就是這種處於創生狀態的時間,以及重新發現它的藝術家主體。這就是為什麼,嚴格說來,只有藝術作品才能使我們重新發現時間:藝術作品,重新發現逝去的時間的唯一方式。」 (P.047)

而上面這一段文字正是源自於《追憶似水年華》以下的內容:
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無疑不如使我意識到藝術作品是找回似水年華的唯一手段的那個真實燦爛輝煌,我心中升起又一股光焰。我大悟,文學作品的所有這些素材,那便是我以往的生活;我大悟,它們在浮淺的歡悅中、在慵懶中、在柔情中、在痛苦中來到,被我積存起來,未及預期它們的歸宿,甚至不知道它們竟能倖存,沒想到種子內儲存著將促使植物成長的各種養料。 
(p.226
追憶似水年華 VII 重現的時光 聯經版 1992)

II.
「本質」V.S.「差異」
「本質就是一種差異,終極的、絕對的差異 (Différence) (P.042)
「本質自身就是差異。然而,如果它不同時擁有自我重複和自我同一的能力,那它也就不可能具有多樣化和使自身多樣化的能力。」 ( P.050)
「事實上,差異與重複是本質所具有的兩種力量,二者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
(P.050)
「差異和重複仍然是本質的雙重力量。本質自身不能被還原為承載著符號的客體,同樣,也不能被還原為體驗到符號的主體。」
 (P.067)

以上就是德勒茲在書裡頭對「本質」所下的定義以及一些說明,但我無意可能也無法深入闡述「差異和重複」究竟為何?但我主要想藉機表達這些概念或許就在1968年另外成書 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無論如何,德勒茲的差異哲學,甚至是對於的思考,應該都是有其脈絡可循的吧!


在最重要的『藝術符號』之後記憶的次要地位〉這章節裡德勒茲回頭談到「不自覺的記憶」 (Mémoire involontaire)
有人稱之為 ”Proust Moment”,也有人稱之為 "Proustian memory”,就像品嚐浸在茶裡的小馬德萊娜點心而回憶起貢布雷的那個時刻。德勒茲認為這正是『感覺符號』,而「通過記憶而體現的感覺符號形成一種藝術的開端,它們使我們踏上藝術之途。」
如同在前面提到的普魯斯特否認和柏格森哲學的關連性,德勒茲也提出了他的看法:
「如果說在柏格森和普魯斯特的構想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性,那正是在這個層次之上,不是在綿延的層次上,而是在記憶的層次上。此種過去的存在自身,柏格森把它稱為潛在 (virtuel)。普魯斯特也是如此,當他談到由記憶的符號所產生的狀態之時:真實的但不是現實的理想的但不是抽象的。確實,從這裡開始,普魯斯特的問題和柏格森的問題產生分歧:對於柏格森來說,理解過去是被保存於其自身之中的,這就足夠了。儘管寫有關於夢或失憶的深刻篇章,但柏格森並未從根本上追問:過去,作為其存在自身,又是怎樣為我們所獲取的。在他看來,即使是那些最為深奧的夢境也僅僅意味著一種純粹回憶的漸變,一種回憶向使其發生扭曲變形的形象之中的下降。然而普魯斯特的問題卻是:既然過去是被保存於其自身之中並在自身之中持存,那麼,我們又怎樣才能獲取它呢?」 (P.059~060)

楊凱麟教授在〈德勒茲「思想-影像」或「思想=影像」之條件及問題性〉一文中認為:
柏格森與普魯斯特似乎分別代表了對虛擬的兩種迥然不同看法:在他們兩人作品中都存在一種一般性過去,或在己過去(passé en soi)。然而對普魯斯特而言,這個純粹過去是非意志與非智性的,只有透過某一經驗符號(瑪德蓮那蛋糕)才有重新喚回的可能,但這也不一定保証可行;對柏格森而言,我們招喚的則永遠是與現實現在呼應的回憶-影像,純粹記憶並不屬於經驗,即使是對失憶症患者也不例外。其中之一是非意志與常態的,另一卻是意志與病理學的。德勒茲的時間概念遊移於這兩種差異之間,似乎並沒有誰較具優位性:柏格森或普魯斯特,端視德勒茲在他的哪個思想平面而定。

『真實的,但不是現實的,理想的,但不是抽象的。(real without being present, ideal without being abstractréels sans être actuels, idéaux sans être abstraits,)
德勒茲認為:「這種理想性的真實,就是本質。」 (P.062),而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本質的雙重力量」,德勒茲不斷強調:「不自覺的記憶保留了本質的雙重力量:過去時刻之中的差異,現實之中的重複。 (P.062)

我想再摘錄原文的內容,對於普魯斯特的思想的獨特性確實令人敬畏:
「然而,通常隱蔽的和永遠存在的事物本質一旦獲釋,我們真正的我,有時仿佛久已死亡實際上卻並非全然死去的我,在收受到為他奉獻的絕世養料時,甦醒、活力漸增,曾經聽到過的某個聲音或者聞到過的一股氣味立即會被重新聽到或聞到,既存在於現在,又存在於過去,現實而非現時,理想而不抽象。」
(p.199 追憶似水年華 VII 重現的時光 聯經版 1992)


~~ To be continued.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460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