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周克希的《譯邊草》
2021/07/13 04:39:46瀏覽412|回應0|推薦6
Excerpt:周克希的《譯邊草》

後期印象派畫家高更 (Gauguin) 說,塞尚 (Cézanne) 作畫用眼,修拉 (Seurat)作畫用腦,洛特雷克 (Toulouse-Lautrec) 作畫用脾臟,盧梭 (H. Rousseau) 作畫用幻想,而凡高 (Van Gogh) 作畫用心。
我想,理想的譯者在翻譯時,既要用眼,也要用腦,用幻想,(脾臟怎麼用,恕我不敢妄言,) 更要用心,用自己善於感動的心去貼近原著,去貼近作者的心。
——周克希,〈翻譯要靠感覺〉

知名的普魯斯特翻譯家周克希,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並任教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曾赴法國巴黎高師進修。他個人熱愛翻譯,除了《追憶似水年華》之外,《三劍客》、《包法利夫人》、《小王子》都是他著名的譯作。

《譯邊草》是一本關於譯者翻譯的甘苦談,周克希亦曾表示這本書紀錄了他
棄數從譯的心路歷程。
個人雖然欠缺外語能力,但對於這類的書倒是異常喜歡,或許這是一種補償作用,讓我得以窺見翻譯的殿堂之美。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123552
譯邊草
增補版
作者周克希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08/11/01
語言簡體中文

本書收錄周克希先生十來萬字的作品包括譯余偶拾譯書故事走近普魯斯特三個部分。

在《譯邊草》里,你能讀到翻譯界的趣聞、名家的妙語,讀到對經典的評介和關于譯文的疑題,讀到翻譯與創作的共融互補、語言的豐富與微妙,讀到學海無涯的宏闊和十年出一書的滄桑。這些,都是以平實散淡的作風、站在美學趣味的立場讓我們心領神會的。

Excerpt
寫在第一卷譯後

在將近一年的猶豫和準備後花了一年半時間譯就的這本《去斯萬家那邊》僅僅是全書七卷中的第一卷。這部譯稿是去年 (2003) 七月交付出版社的一晃又是大半年過去了。
普魯斯特的這部小說有過一個中文全譯本。我重譯是因為得一部小說由十五個人 (也包括我在內) 合譯是個遺憾。十五個人不止是一個 groupe (小組)簡直是一支 troupe (部隊) 了。而我重譯正是站在了這支 troupe、這個集體的肩上。
這個譯本的書名《追憶似水年華》讓人想起李商隱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和《牡丹亭》裡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確實很美。但正如詩人于堅在一篇文章中所說這個書名讓人以為追憶的是某種有意義的生活閃光的生活所謂過去的好時光。這不是普魯斯特的意思。
1934
年問世的英譯本書名是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往事的回憶)。半個多世紀過後企鵝出版社在1992年出修訂本時易名為 In Search of Lost Time (尋找失去的時間)並在2003年推出重譯的新譯本時保留了這個書名。依我看他們也是割愛捨棄了華美的譯名換用一個比較貼近普魯斯特原意的書名。
我曾和讓伊夫‧塔蒂耶 (主持編纂出版七星文庫本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的普魯斯特專家) 當面討論過書名的問題。他覺得追尋逝去的時光尋找失去的時間都比往事的回憶更貼近於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的本意。而英文書名中的lost (失去)他以為不如用past (逝去) 好。第一卷的書名 Du côté de chez Swann則略帶方言的色彩 (普魯斯特在信中提到過這一點)而且給人以動態的感覺把話說全了有點像咱們上斯萬家那邊去嘞
一般人多說此書的心理描寫、意識流但我覺得普魯斯特描寫的世界比心靈世界要大。是的他不寫重大事件但他寫世態寫哲理寫人物 (不僅僅寫心理)寫大自然寫椴花茶這樣的靜物。他用他的心去寫這一切他常愛說:allons plus loin (我得走得更遠些)。一個對象一個主題一幕場景段分析他都要到最遠到盡可能深處才歇手。瑪德萊娜小蛋糕凡特伊的奏鳴曲臨睡前媽媽的吻斯萬的嫉妒無一不是如此。到了最遠筆下的一切就都變得鮮活變得永恆了。
他的文字看似信馬由韁多從句多插入語多宕開一筆。但看一下他那些一改再改改得面目全非甚至整段整段刪去反反覆覆重寫的手稿和校樣我們就會知道什麼叫慘淡經營就會領悟藝術這個詞的份量了。這樣的慘澹經營這樣沉甸甸的份量使翻譯成為一個既痛苦又愉悅的過程。

此刻面前放著時報的版本 (臺灣時報出版公司於2月份出了《去斯萬家那邊》的繁體字版),我隨機翻開一頁,那是年幼的馬塞爾初見蓋爾芒特夫人的一幕場景

在這張由那個大鼻子和那雙炯炯發光的眼留在我視覺中的臉龐上 (也許在我還沒來得及想到出現在我面前的這個女人是德蓋爾芒特夫人的那會兒,這張臉龐就跑了進來,留下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在這個全新的、不再改變的形象上,我試圖附著一個觀念她是德蓋爾芒特夫人,”可就是沒法讓它跟這個形象吻合在一起,好比兩張圓盤的中心怎麼也對不在一起似的……而且——哦,人類的視線是多麼奇妙,多麼不受羈束,它被一根又鬆又長、能夠任意延伸的線一頭拴在臉上,卻又可以遠遠地離開這張臉四處遊蕩——蓋爾芒特夫人坐在那個後殿的先人墓石上,她的視線在四下裡轉悠,沿著教堂的一根根柱子移過去,甚至有如一道在中殿裡徜徉的陽光那般,在我身上停留了一會兒,不過這道陽光在我接受它的撫愛的時候,似乎是意識到這一點的

我依稀回憶起,作者所表達的感受,我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感覺到的,我是磕磕絆絆地走近過去,慢慢地、用心地讓“兩張盤的中心”盡可能地對在一起的。最先疾筆寫在紙上的“第一印象”,往往被塗改得像張大花臉,然後正襟危坐在電腦前邊想邊改邊打字,這是個讓感覺變得清晰起來,變得盡可能接近我所理解的普魯斯特的過程。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6520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