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05 19:21:27瀏覽111|回應1|推薦37 | |
「度」與「渡」之異同―〈田儋列傳〉 中的「度」與「渡」(⑿四十五) 一、列傳70卷―34〈田儋列傳〉 本篇是秦末和楚漢相爭之際齊國田氏家族的合傳,因為田儋在反秦戰爭中首難建齊,所以用〈田儋列傳〉為名;其篇幅雖短,但是內容頗豐,它寫了當時田氏家族的十幾個人物,並且描述了當時齊魯地區多起重大事件。 二、〈田儋列傳〉中的「度」與「渡」 ⒈漢將韓信已平趙、燕,用蒯通計,度平原,襲破齊歷下軍,因入臨淄。 這是漢王四年(203B.C.)楚漢相爭時,韓信東擊齊,聽從蒯通之計的事情。「韓信」是「淮陰(今屬江蘇省淮安區)人(?-196B.C.),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稱漢初三傑」,「平趙、燕」是「平定了趙國、燕國,佔領了趙、燕地區」,「蒯通」是「楚漢時策士,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人,本名徹,因避漢武帝諱在《史記》《漢書》中改名為通」,「度平原」是「從平原津渡過黃河」,「襲破」是「出擊而打敗了」,「齊歷下軍」是「齊國在歷下駐紮的守軍,齊王田廣為阻止韓信軍東進,派華無傷、田解屯兵歷下」,「歷下」是「地名,齊國都邑,位於今山東濟南市西」,「因入臨淄」是「接著又攻入齊國臨淄,《說文解字》『因:就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段注》『就下曰:就,高也。爲高必因丘陵,爲大必就基阯,故因從囗大,就其區域而擴充之也』引申得『從而』之義」。整段話的意思是:漢將韓信在平定了趙國、燕國之後,用蒯通的計策,從平原津渡過黃河,突然出擊,打敗了齊國在歷下駐紮的守軍,接著又攻入臨淄。「度平原」的「度」是假借義,假借作「渡」字,是「涉濟、渡水」的意思,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⒉章邯果敗殺項梁,破楚兵,楚兵東走,而章邯渡河圍趙於鉅鹿。 這是秦二世二年(208B.C.),項梁兵敗定陶而身死時的事情。「章邯」是「秦末著名將領,字少榮,以少府領驪山囚徒,攻滅秦末農民起義軍周章、田臧等部,殺楚將項梁;後在鉅鹿被項羽軍擊敗,再次被項羽擊敗於漳水,與項羽簽訂和約,被封為雍王;漢王二年(205B.C.)六月,被漢軍攻破廢丘城後自殺」,「果」是「果然,真的」,「項梁」是「姬姓項氏名梁(?—208B.C.),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子,西楚霸王項羽的叔父」,「渡河」是「渡過黃河」,「圍趙」是「圍攻趙國,當時被圍的是趙王歇與國相張耳」,「鉅鹿」是「地名,戰國時趙邑,在今河北省平鄉縣」。整段話的意思是:章邯果然擊敗並且殺了項梁,大破楚軍,楚軍往東潰逃,章邯也就乘機渡過黃河,圍攻趙國的巨鹿。「渡河圍趙」的「渡」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⒊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兵降項羽,項羽立田安為濟北王,治博陽。 這是秦二世三年(207B.C.)十二月及其後的事情。「齊王建」是「媯姓田氏名建(?280─221B.C.),戰國時期齊國最後一位國君」,「田安」是「秦末民變時的六國群雄之一,齊王建的孫子」,「項羽」是「姬姓項氏名籍字羽(232―202B.C.),泗水郡下相縣(今江蘇省宿遷市)人,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是以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自立為西楚霸王」,「渡河救趙」是「渡過黃河援救趙國,此役即『鉅鹿之戰』」,「下濟北數城」是「攻下了濟北郡的多座城池」,「濟北」是「濟北郡,秦時設置,在今山東、河北省境」,「引兵」是「帶領兵士、率領軍隊」,「降項羽」是「向項羽投降」,「博陽」是「博陽城,在今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南面歷史悠久的古城」。整段話的意思是:前齊王田建的孫子田安,他在項羽正渡河救趙的時候,接連攻下了濟北城池多座,然後帶兵投降了項羽,項羽因此分封田安為濟北王,治所在博陽。「渡河救趙」的「渡」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三、結論: 〈田儋列傳〉中有一次「度」字、兩次「渡」字:「度平原」的「度」假借作「渡」是「涉濟、渡水」的意思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渡河圍趙」、「渡河救趙」的「渡」都是本義「涉濟、渡水」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