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19 06:20:09瀏覽49|回應0|推薦23 | |
「度」與「渡」之異同―〈吳王濞列傳〉 中的「度」與「渡」(⑿五十四上) 一、列傳70卷―46〈吳王濞列傳〉 本篇是吳王濞的專傳;吳王濞是劉邦的侄子,其父劉仲是高帝之兄曾立為代王,不能守國走洛陽自歸天子,廢為合陽侯。後淮南王英布反,劉仲子沛侯濞以騎將從破布有功,乃立濞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吳國擁有山海之利,「積金錢,修兵革,聚穀食」,收買人心,羅致亡命之徒,苦心經營三十多年,可說有充分的準備;最後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七國之亂,自以為登高一呼會天下回應;結果,他錯誤估計了形勢,也錯誤估計了自己的實力,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內,叛亂集團土崩瓦解,最終落得眾叛親離身死國削的下場。 二、〈吳王濞列傳〉中的「度」與「渡」 ⒈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東并荊地,劫其國兵,西度淮擊楚,高帝自將往誅之。 這是高帝十一年(196 B.C.)秋天英布叛漢高帝自將誅之的事情。「高帝」是「漢高祖劉邦(256/247B.C.—195B.C.),漢朝的開國皇帝」,「十一年」是「從被項羽封為漢王的漢元年十月(207 B.C.十月)算起第十一年,皇帝年號創始於漢武帝,因為當時沒有年號,所以只稱『高帝或漢王幾年』」,「淮南王」是「英布(又名黥布,?—195B.C.)於高帝四年(203B.C.)七月受封為淮南王」,「英布反」是「英布於高帝十一年(196 B.C.)七月見韓信、彭越相繼被誅舉兵反,次年挫敗被殺」,「東并荊地」是「英布向東吞併荊國,『并』通『併』,是『合併』之義,漢王六年(212B.C.)春廢黜楚王韓信,封劉賈為荊王王淮東五十二城,封劉濞為吳王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吳王濞東并荊地是擁有楚王韓信之封地」,「劫」是「強取、搶奪」,「其國兵」是「那個封國(指荊國)的軍隊」,「西」是「向西進兵」,「度淮擊楚」是「渡過淮河進攻楚國,『楚』是『劉交的封國,始封於高帝六年(201B.C.),領東海郡、薛郡、彭城郡三十六縣』」,「往誅之」是「前往討伐他」。整段對話的意思是:高帝十一年(196 B.C.)秋天,淮南王英布叛亂,向東吞併荊國,搶奪了該國的軍隊,向西渡過淮河進攻楚國,高帝親自率領軍隊前去討伐他。「西度淮擊楚」的「度」是假借義,假借作「渡」字「涉濟、渡水」的意思,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⒉吳王專並將其兵,未度淮,諸賓客皆得為將、校尉、侯、司馬,獨周丘不得用。 這是吳王起兵後獨不用周丘的事情。「專」是「獨占、把持」,「將其兵」是「率領他的軍隊」,「未度淮」是「還沒有渡過淮水」,「諸賓客」是「每一個食客,『賓客』是『古代豪門所養的食客』」,「皆得為」是「都得到出任」,「周丘」是「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人(?—154B.C.),喜歡喝酒,品行惡劣,亡命至吳為劉濞賓客」,「不得用」是「沒有得到任用,沒有給他任何職位」。整段對話的意思是:吳王專斷地集中統領他的軍隊,還沒有渡過淮水,眾賓客都得以擔任將軍、校尉、軍吏、司馬等職位,只有周丘沒有得到任用。「未度淮」的「度」是假借義,假借作「渡」字「涉濟、渡水」的意思,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⒊聞吳王敗走,自度無與共成功,即引兵歸下邳。未至,疽發背死。 這是吳王敗走周丘引兵歸下邳未至疽發背死的事情。「聞」是「聽說,聽到消息」,「吳王敗走」是「吳王濞戰敗逃跑,《說文解字》:『走,趨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東漢劉熙《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步,捕也,如有所伺捕務安詳也。疾行曰趨;趨,赴也,赴所至也。疾趨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奔,變也,有急變奔赴之也』。以現代的話解釋,『步』是『步行』,『趨』是『趕著前行』,『走』是『快步小跑』,『奔』是『奔馳』,這裡引申作逃跑」,「自度」是「自己估量,自己估計」,「無與共成功」是「沒有人能夠一起成就功業」,「引兵」是「領軍,率領軍隊」,「歸」是「回歸」,「下邳」是「在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時韓信都下邳,周丘原為下邳人」,「未至」是「還沒到達,指從城陽到下邳途中,城陽在今山東省莒縣城陽鎮,今兩地相距有260至300公里,古時路徑雖不一定相同,距離應該差不多」,「疽發背」是「背部所生毒瘡發作」。整段對話的意思是:他聽到吳王戰敗逃跑了,自己估計沒有人能夠一起成就功業,就率領軍隊回到下邳。還沒到達,就因為背部所生毒瘡發作而死了。「自度」的「度」是引申義,引申作「推測估計」的意思,音「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