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12 05:33:36瀏覽119|回應0|推薦38 | |
「度」與「渡」之異同―〈扁鵲倉公列傳〉 中的「度」與「渡」(⑿五十三下) 二、〈扁鵲倉公列傳〉中的「度」與「渡」(續) ⒊問臣意:“所診治病,病名多同而診異,或死或不死,何也?” 對曰:「病名多相類不可知,故古聖人為之脈法,以起度量,立規矩,縣權衡,案繩墨,調陰陽,別人之脈各名之,與天地相應,參合於人,故乃別百病以異之,有數者能異之,無數者同之。然脈法不可勝驗,診疾人以度異之,乃可別同名,命病主在所居。…」 這是文帝詔問淳于意「病名多同而診異,或死或不死」之緣故,淳于意所作回答的一段對話。「對曰」是「回答說,『對』是『應對』,上文有『問臣意』,所以之『回答』的人是『淳于意』」,「病名」是「疾病的名稱」,「多相類」是「很多都是相類似的」,「不可知」是「無法確切地知道病情」,「古聖人」是「古代的聖人,『聖人』這裡是指『醫學造詣高深者』」,「為之脈法」是「創建了診脈的辦法」,「起度量」是「確立診斷的標準,『起』是『能立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起」本發步之偁。引伸之訓爲立。又引伸之爲凡始事、凡興作之偁』,由此可知『起』作『確立』是引申義;『度量』本是『長度容積的標準』,引申作『泛稱標準』,在此又專指『病情診斷的標準』」,「立規矩」是「設立規矩,『立』是『人在地之上』『站立的樣子』,在這裡引申作『設立』;『規』是『圓規』,『畫圓的工具』,『矩』是『曲尺』,『畫方形或直角的器具』,『規矩』在這裡引申作『規範、標準』」,「縣」是「同『懸』;稱量,衡量,斟酌;音ㄒㄩㄢˊxuán」, 「權衡」是「『權』是『秤錘』,『衡』是『秤桿』,『權衡』本義為『秤量東西輕重的工具』,引申作『評估事物的輕重得失』,此處再引申作『病情輕重的標準』」,「案」是「通『按』,是『依據、遵循』,『按』《說文》『下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以手抑之使下也』,引申作『依據、遵循』」,「繩墨」是「木工取直的工具,引申作法度、規矩、規則,『繩』是『繩索』,『墨』是『書畫用的黑色顏料』,以繩加墨為工具,就像『墨斗』一樣,此引申為『診病的規則法度』」,「調」是「協調,音ㄊ〡ㄠˊtiáo」,「陰陽」是「相反相成、對立又依賴而恆久持續的兩種力量,中醫裡主張陰陽互相協調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別」是「區別、區分」,「人之脈」是「病人的脈象」,「各」是「各別、分別」,「名之」是「加以命名」,「相應」是「相互對應」,「參合」是「參考對應」,「於人」是「每個人身體的情況」,「故乃」是「由此原因能夠」「別百病」是「區別各種疾病」,「以異之」是「而有不同的病名」,「有數者」是「指醫術精湛者,『數』是『計也』,是『古代計算的方法。為六藝之一』,引申為『術數』,是『權略、計謀』,再引申為『技藝』,在這裡專指『醫術』」,「能異之」是「能夠將它們區分開」,「無數者」是「沒有精湛之醫術者」,「同之」是「將之混同」,「然」是「然而,是轉折連詞」,「脈法」是「脈診的方法」,「不可勝驗」是「不能夠全部都應驗」,「診疾人」是「診人之疾,對病人進行診斷」,「以度異之」是「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區分,『度』是引申義『法度、方法』」,「別同名」是「區別名稱相同的疾病」,「命」是「說出,《說文解字》『命,使也。从口从令』,『從口裡發出命令』引申作『從口裡說出話來』」,「病主」是「致病的主因,病根」,「在」是「居於、處於」,「所居」是「所處之處,『居』是『凥之訛,「凥」是「處也,从尸得几而止」,「居」是「蹲也,从尸古聲」,「凥」廢而以「居」作「處」,另造「踞」為「蹲踞」,非《說文》古義』」。整段對話的意思是:又問淳于意:「在你所診治過的疾病當中,疾病的名稱很多都是相類似的而診治結果不同,有的病人死了,有的卻沒死,這是為什麼呢?」淳于意回答說:「疾病的名稱大多相似的,卻無法確切地分辨,因此古代的聖人創建了診脈之法,以此來確立診斷的標準,設立規矩,斟酌輕重得失,遵循規則,協調陰陽,區分病人的脈象而分別加以命名,與天地的變化相互對應,再參考人體情況,這樣才能區分各種疾病,使它們有所區別,醫術精湛的人能夠將它們區分開,而醫術拙劣的人則會將它們混淆。然而,脈法並不能全部應驗,對病人進行診斷的時候要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區分,這樣才能將相同名稱的疾病區別開來,並且說出病根在什麼地方。…」。「起度量」與「告訴齊王侍醫遂不能服用五石藥的道理」段同,「度」是引申義「標準」,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以度異之」的「度」是引申義「法度、方法」,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⒋往冬時,為王使於楚,至莒縣陽周水,而莒橋樑頗壞,信則攬車轅未欲渡也,馬驚,即墮,信身入水中,幾死,吏即來救信,出之水中,衣盡濡,有間而身寒,已熱如火,至今不可以見寒。 這是為齊中御府長名信的人治病,御府長信述說致病緣由的一段話。「往」是「過去的、從前的」,「冬時」是「冬天的時候」,「為王」是「替齊王」,「使於楚」是「出使到楚國」,「莒縣」是「山東省日照市的屬縣,秦時初置莒縣屬琅琊郡」,「陽周水」是「河流名,在莒縣,今名不詳」,「莒橋樑」是「通莒地的橋樑」,「頗壞」是「損壞得頗嚴重」,「攬車轅」是「攬住車轅」,「未欲渡」是「不想渡過陽周水」,「馬驚」是「駕車的馬受驚」,「即墮」是「就墜落河中」,「身入水中」是「身體落入河水之中」,「幾死」是「差點淹死」,「吏」是「官吏,其手下的官吏」,「即來救」是「立即來援救」,「出之水中」是「從水中出來」,「衣盡濡」是「衣服完全濕透,『濡』是『浸溼、沾溼』,《說文解字》『濡』是『濡水』,即『卽北易水』,字為『渜』之訛;『渜』是『湯也』,就是『洗過澡的水』,洗澡必沾溼,所以『濡(渜)』引申得『浸溼、沾溼』之義,而『渜』字又作『ㄋㄨㄢˇnuǎn』音,這種文字訛誤由來已久,只能『概括承受』前人的訛誤,給『濡』字增添新義」,「有間」是「過了一會兒」,「身寒」是「身上發冷」,「已熱如火」是「過後全身發熱如火」,「至今」是「直到現在」,「不可以見寒」是「不能遭受寒氣侵襲」。整段對話的意思是:去年冬天,我奉齊王之命出使楚國,到達莒縣陽周水邊時,我看到莒橋損壞得非常嚴重,就攬住車轅不想過河,駕車的馬受驚,就墜落河中,我也跟著落入水中,差點淹死,手下的官吏立即來救我,我才從水中出來,當時衣服完全濕透了,不一會兒就覺得身上發冷,冷過之後全身便發熱如火,一直到現在也不能受寒氣侵襲」。「未欲渡也」的「渡」字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三、結論 〈扁鵲倉公列傳〉中出現四次的「度」、一次的「渡」,都在文帝詔問太倉公淳于意習醫、行醫過程,太倉公的回答裡。其中「揆度陰陽外變」的「度」是引申義「測度估計」音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兩次「起度量」的「度」是引申義「標準」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以度異之」的「度」是引申義「法度、方法」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未欲渡也」的「渡」字是本義「涉濟、渡水」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