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平原津的故事
2024/10/10 20:15:05瀏覽132|回應0|推薦39

          平原津的故事

    《史記‧田儋列傳》有漢將韓信已平趙、燕,用蒯通計,度平原,襲破齊歷下軍,因入臨淄」句,其「度平原」的「平原」有多解,導致「」字也有異說;我們仔細的探討一下這個「度平原」。

    平原」可以是普通名詞,指「平坦、廣闊的地形」,一般都在海拔200m以下,也稱作「低平原」,以別於海拔200m至1000m的「高平原」。而高山之巔有平坦廣闊之地則稱「高原」。

    「平原」也是專有名詞的地名:①平原縣:在山東省德州市,地處黃河下游的魯西北平原,地勢平坦,常住人口約四十二萬人。②古地名―平原縣:秦始皇三十六年(211B.C.統一六國後設置,屬濟北郡。③古地名―平原郡:西漢漢高祖從齊郡分置平原郡,其地在今山東省德州市中南部及齊河縣、惠民縣、陽信縣一帶。④北韓地名―平原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有平原郡,其地在平壤西北,西臨西朝鮮灣,是平安南道西部的一個郡。

    「平原」更是專有名詞的古渡口名:平原津,秦漢之際是齊趙之間重要的渡口,也是齊國西部邊界的關口要塞。其地在平原縣縣城西南方,因黃河改道,如今平原縣已無渡津處。

    《史記》裡記錄了兩件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第一件是《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三十七年(210B.C.)出遊到了會稽祭大禹之後自海上還,「至平原津而病」。在其下南朝宋人裴駰《史記集解》注:「徐廣曰:『渡河而西』」。唐張守節撰《史記正義》:「今德州平原縣南六十里有張公故城,城東有水津焉,後名張公渡,恐此平原郡古津也。《漢書》公孫弘平津侯,亦近此。蓋平津卽此津,始皇渡此津而疾。」    對於「至平原津而病」的解釋:裴駰《史記集解》是引東晉徐廣(352—425A.D.),《史記音義》說「秦始皇要渡過黃河向西回咸陽」,張守節《史記正義》是說「秦始皇要渡過平原津而得了病」。至於「平原津」裴駰沒有說明,張守節則說「在唐朝的德州平原縣(今同)縣城南方六十華里(30公里)有『張公故城』,城東的河邊(指馬頰河)有後來叫做『張公渡』的渡口,就是古時候的平原津」。

    第二件是漢王三年至四年(204203B.C.),韓信引兵東平原津」征齊。此事分別記載在《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田儋列傳》、《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各篇互有詳略,而〈淮陰侯列傳〉較詳盡,我們以〈淮陰侯列傳〉為主輔以東漢荀悅的《漢紀》說其故事如下:

    漢王三年(204B.C.) ,漢王兵敗於成皋,與滕公同乘一輛車出逃修武,第二天早晨馳入張耳、韓信的營中,奪取他們的軍隊,派韓信東下攻齊。韓信受命向東進軍,到了趙、齊交界的平原津,還沒渡過黃河,就聽說漢王另派酈食其音ㄌˋˋㄐ〡lì yì jī去遊說齊王田廣,結果田廣聽信酈食其的話,背叛項羽投效了漢王,就打算停止進軍。這時有個范陽人叫蒯徹(避漢武帝名諱,《史記》、《漢書》都作蒯通)向韓信說:將軍您是奉了漢王命令攻打齊國,而漢王只是暗中派遣個密使遊說使齊國投降難道有命令來停止將軍進攻齊國嗎?那怎麼可以不繼續進軍呢?況且那酈食其只不過是個讀書人,坐著車子,鼓動那三寸不爛之舌,就收服了齊國七十多座城邑;而將軍您率領數萬的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作為將軍打了多年的仗,反而不如一個讀書小子的功勞嗎?於是韓信認為他說得很對,聽從了他的計策,就連夜率軍從平原津渡過了黃河。

    早先齊王聽說韓信要向東方進兵,就派華無傷和田解帶大軍在歷下駐紮以防漢軍;到了齊王田廣聽信酈食其背楚投漢,就鬆懈了歷下軍的防備,與酈生日日縱酒為樂。漢王四年(203B.C.)冬十月,韓信的軍隊悄悄的到了歷下,命灌嬰、曹參各領兵攻破華無傷和田解的營寨,接著就進占了齊都臨淄。

    有關韓信從平原津渡過黃河的記載:〈高祖本紀〉作淮陰已受命東,未渡平原」,用「渡」字是本義;〈淮陰侯列傳〉作信引兵東,未渡平原」,用「渡」也字是本義;〈田儋列傳〉作「漢將韓信已平趙、燕,用蒯通計,度平原」,用「度」字是假借義,假借作「渡」字;〈酈生陸賈列傳〉作「乃夜度兵平原襲齊」,用「度」字也是假借義,假借作「渡」字。 

    格友「知風草聯合網」說:「依〈田儋列傳〉中『度平原』的『度』字,或可理解『度』字使用於陸地上的行走。『渡』是『渡水』,行於水面上的意思。」說得有道理。

    如果「度」字是「使用於陸地上的行走」,那「度平原」變成「度過平原縣」或「經過平原地區」,因為平原津就在平原縣,當地地名就是平原,而軍隊過了渡口就在陸地上行走,當然是「經過平原地區」,對於整篇文章的大義沒有影響。

    在這裡要特別感謝格友「知風草聯合網」提出高見,謝謝!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81158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