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17 15:48:58瀏覽4274|回應6|推薦100 | |
曾聽過一個經濟學笑話:「說經濟學家會把祖母賣給出價最高的人,這是大錯特錯。因為好的經濟學家,不會把祖母賣給出價最高的人,除非最高價足以彌補他失去祖母的損失。」 隔代教養的祖孫,可能不懂這經濟效益的抉擇。但有樣學樣的幼兒,卻有可能耳濡目染地在鬥嘴中加入一些無情的交易字句。曾遇過親戚家一個約摸六歲大的孩子,不知為了什麼爭執,突然在眾人眼前放聲高喊:「我要把曾祖母賣掉!」一旁老當益壯的曾祖母臉不紅氣不喘,不甘示弱也回他一句:「我才要把你賣掉!」 表面上,這孩子出言不遜,理應受到長輩責備。但「你不乖,就把你賣掉。」或「你不乖,我要叫警察來。」的恐嚇式教養,會不會是這祖孫買賣爭端的肇始?孩子模仿大人「撂狠話」成為他情緒暴躁的鐵證,家人順水推舟地把孩子的行徑歸咎為天生罹患的病症。 曾有一次,孩子祖母喲喝著:「不准吃巧克力!」我驚異地縮手,收起剛要遞送給那孩子的巧克力糖。追問之下,才知道孩子被診斷為過動兒,醫生交代不能吃巧克力。 這個由祖母、曾祖母看顧教養的孩子,除了喜歡不斷找人說話,其實讓人看不出有何特異之處?與其說是過動,不如說是浮誇。孩子喜歡反覆提及自己在幼兒園的傑出表現,如何備受老師園長喜愛之類。口氣有時裝得超齡成熟,難掩故作賣弄。 孩子的「浮誇」來自何因?上網查詢「過動症」可能跳出千萬百萬則資訊,卻沒有人對「浮誇兒」作出解釋?這浮誇會是吸引人關注的一種手段?或釋放豐沛情感能量的方法? 據說在美國,估計每十位小孩就有一位被診斷為ADHD過動症,這樣的比例證明了該病普遍好發?還是顯示恐有不少家長與醫師太快為孩子貼標籤? 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曾不以為然的表示,美國因為健保給付藥物提供醫院診所誘因,讓年輕一代的心理醫生因而被訓練為只會「開藥」的醫生。而放棄抽絲剝繭地探索,急於簡化孩童的溝通與情緒問題,是否也增長了不少「喂藥」的家長? 我不知道被視為過動兒的孩子,是否都能因藥物控制改善健康?但每當他祖母喚著他來「喂藥」時,卻有著奇妙融洽的親子溫暖,彷彿那藥物有著另一種奇妙的連結。 想賣掉曾祖母的野蠻孩子,有時也會突然溫順起來,撒嬌地說:「我想要跟奶奶做好朋友。」有時也會親熱地頂著異母兄弟的小額頭,輕輕磨搓,十足像一個溫暖的好哥哥。 我將兒子幼時沒耐心拼完的一盒500片裝拼圖轉送給他,那孩子拼得無比專注,在他手下,拼圖中古堡護城河完美地浮出畫面。 但拼圖的持續專注沒能讓家人改變過動症的判斷,他還是按時用藥。因父母離異,平日與週末輪流在兩邊家族來去的他,背在背上的小小行囊總有他的處方。而那喂藥的流程,確實讓他找到對病患才有的加倍體貼,找到安定的魔力…。 不知道經濟學是否會做這樣的思考:一個似真似假的過動兒是否願意賣掉健康?如果價格可以買到他不願失去的親人的注目眼光。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