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1/24 14:02:41瀏覽6081|回應2|推薦81 | |
孩子四年級的社會課本,有一個篇章探討家庭生活、社會組織,習作功課調查家長們從事的「工作」。「媽,你的工作是什麼?」孩子盯著習作表格上的填空欄。「不就是當你『媽』。」我有點故作風趣。「我是說職業啦!」兒子認定「母親」這個角色不能稱之為工作。 「你就填『家管』吧。」猶記年幼時,同學們的母親多是家庭主婦,職業欄目上常填寫著「家管」二字。雖然當年母親忙著奔波市場做小買賣,到處打雜營生,每回遇上這類調查,我總愛偷偷填上「家管」,而且豔羨同學們有專職的母親,容許自己把時間、精神投注在孩子身上。 深怕兒子不解何謂「家管」,我用空白紙張寫下這兩字遞給孩子,又略作一番說明,不料他卻不甚領情。「妳明明就有工作!」兒子撅著嘴,拒絕填寫我的建議。 在電腦前爬文撰稿,配合廣告、電視公司作業,人們稱之為Freelancer的自由工作者,勉強可算是自由業嗎?「那麼,你填『自由業』好了。」我提供一個自覺還算合理的業別。「可是,媽咪工作明明有一個很酷的名稱……叫什麼晴的啊!」孩子苦惱地騷著頭。 什麼很酷的工作名稱?讓孩子如此追究......看來兒子與幼時一心冀求母親溫暖陪伴的我大相徑庭,似乎比較偏好「媽媽有個很酷的工作」。男主外、女主內的過往社會,父親代表工作的典範,母親則是照顧者,今日女性在勞力市場頗有一席之地,「媽媽沒工作」恐怕不再是孩子心中的理想典型了! 在成人的世界裡,工作職稱不免影射著某種社經地位。小學的孩子開始猶疑著媽媽工作職稱「酷不酷?」是否隱隱也有以工作彰顯身份價值的意味呢?英國作家艾倫狄波頓大膽斷言,人們能夠獲得多少別人的尊敬與關懷,主要都是工作而定。「擔心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太低,或者自己的地位可能會跌落。這種焦慮感危害極大,足以毁掉我們大半人生。」 「地位焦慮」果真糾纏困擾人生?甚至如毀滅性武器,可能對我們發出致命攻擊?德國記者亞歷山大「窮得有品味」書中形容得更為露骨貼切。「通常家教好的人,交談幾分鐘,好一陣子才會問到『您的職業是什麼?』若是自由業者、律師或醫生,大約交談一到二分鐘之後發問。廣告業者或媒體人最沒耐性,頂多30秒之內,一定馬上切入正題。」 表面上以認識對方工作職業協助我們在最短時間內「對焦」了解他人,實則也藉此暗中為對方「定位」。想為媽媽填上「很酷的工作名稱」,兒子的「社會課」也許尚未為孩子披露工作的苦難壓迫、身份認同、經濟需求與成就實現......。無論「工作」的形貌在社會中如何變遷,當多數人無法相信,一個有責任感的人竟然不工作?自然也難以認同一個未屆退休年齡,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媽媽,竟然沒工作? 「好吧!就寫是廣告公關顧問。」我不得承認自己正是作家筆下,30秒內就會問人職業的勢利眼。我又在空白紙張寫上幾個生字,還為孩子解釋公共關係這個用詞。 「不是,不是這個,是聽起來更酷的。有很長的名稱。」兒子仍心繫他方。還有什麼很長的職業名稱?我真糊塗了。「你上次說過的啊?新聞什麼的?雨什麼晴那種啊。」我豁然開朗......「輿情?你是說…大數據輿情監測分析。」 孩子如獲至寶,點頭如搗蒜,堅持要用這名稱。這工作不僅名稱長,字也太難寫,只好由我代筆。一旁兒子興高采烈提及某位同學的爸爸也是「在家工作」,好像從事和電腦遊戲有關「超酷的!」工作。 原來孩子心中的好工作是以酷炫的網路科技名詞為指標,這個指標雖未必能直接接軌社經地位,卻頗符合社會潮流趨勢。大數據、物聯網、共享經濟、去中心化、區塊鏈…… 新鮮的名詞層出不窮,如同時尚流行左右著品味方向。當社會創造工作新職稱、新名詞,創造新精英,新認可,擔心被拋下的人,只能滿懷焦慮地追趕。 社會以他人的評判束縛著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持久的信心可支撐自我,我們懷疑自己的自尊與價值,不得不一再把自己放上社會的秤盤。成人真的以為自己比孩子更能分辨價值與掌握判斷?還是承認某些判斷力容易輕易被社會奪走,媽媽不但得有個工作,而且最好能時髦稱頭?哎,如此的社會一課,還在繼續著它的殘忍呢!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