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茲派翠克夫婦 (左二、三)了卻心願,和70年前領導中國遠征軍新38師113團解救他和7500多名英緬第一師官兵的團長劉放吾子孫會面,左一為次子劉偉民,右一、二為長女劉偉華、孫伯泉夫婦及女兒一家。後方牆上掛的是馬英九今年頒給劉放吾家屬的「總統褒
揚令」。
【華府新聞鏡】
一個是長年定居約克夏的英國作家,一個則是長住美國的美籍華人家庭,因著70年前的一場戰爭,結下了70年後相遇華府的緣分。曾經跟隨英緬第一師在二戰的緬甸仁安羌戰役中奇蹟脫險的英國二戰老兵費茲派翠克(Gerald Fitzpatrick),儘管已高齡93,16日首度抵達踏上美利堅土地,目的只有一個,向當時領導中國遠征軍113團以寡擊眾贏得漂亮一役的團長劉放吾(上圖)後代,當面致謝。
中國遠征軍新38師113團在1942年4月17日至19日以不足一團的兵力約八百餘人,與數倍兵力的日軍激戰三晝夜,救出了7500名英緬第一師的官兵及英美記者、傳教士和家屬。該場戰役是中國國軍從鴉片戰爭以來,境外首次勝仗,也寫下當年滇緬戰區最傳奇的一頁,因這次戰役,日後才能在緬北反攻的會戰奏出凱歌,並證明強悍的日軍並非打不垮。
仁安羌在緬語意為「油河」,位於緬甸中西部,蘊藏豐富石油,也具重要戰略地位,是日軍侵緬的必爭之地,這樣重要的戰役,真相卻因英、中兩地不同的主客觀因素被隱藏了半世紀。而這場老兵謝恩的故事,也推遲了20年。
劉放吾的英雄事蹟于1992年仁安羌大捷50周年前真相大白,英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當時在訪美行程中特別拜訪當時移居美國洛杉磯的劉放吾將軍,畢生淡泊無爭的劉放吾于兩年後以95高齡辭世;英國方面,費茲派翠克則與時間賽跑,傾全副心力寫書,紀錄被二戰英緬軍統帥刻意隱瞞的戰況真相,也還原「國軍救英軍」的佳話。
費茲派翠克21歲時被徵調進入英皇家工兵隊(見下圖),22歲即被派往緬甸,他回憶說,出發前他和同船英軍均被告知是前往一個戰事安寧的地區,沒想到一到戰區,才發現英緬軍領導無方,英軍節節敗退,尤其是仁安羌大戰前英軍摧毀油田準被撤退,卻被日軍追擊包夾,戰況緊迫。
↑70 年前在緬甸仁安羌之役國軍解危前的英軍慘況,對費茲派翠克宛如昨日
正當英緬軍遭日軍層層封鎖時,領軍抵緬的劉放吾接獲英緬第一軍司令斯林姆(William Slim)的救援手令,在製定救援方案、搜集情報並完成部署,在三天戰役中向盤踞濱河北岸前沿公路兩側的日軍部隊發動猛烈攻勢,將日軍擊潰。
費茲派翠克提到,當時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 (Harold Alexander)怕失顏面,刻意淡化國軍的貢獻,甚至在回憶錄上繼續胡說八道,氣不過的他,于2000年寫成「No Mandalay, No Maymyo-79 survivers」一書,贏得同袍的尊重與感謝,今年五月再出「 Ditched in Burma」,也因為這兩本書,才間接連絡上劉放吾在美的二子二女,有了這次的會面。
代表劉放吾第二代發言的次子劉偉民說,仁安羌一役不僅讓中華民國國軍實力受到盟軍重視,也證明了凶悍日軍並非打不倒「很不可思議,在地球兩端的兩個家庭,一起見證這段70年前的歷史! 」
劉偉民說,費茲派翠克於不久前親往中國駐英大使館贈書並向中國遠征軍致謝,中國使館在網上發佈了這則新聞,劉偉民定居華府的姐姐劉偉華得知後於三周前打電話與費茲派翠克說上話,並表明自己的身份,費茲派翠克立即堅持要親自來美,向救命恩人之後親表謝忱。
坐著輪椅下飛機的費茲派翠克17日剛見到前來接機的劉偉華、劉偉民,就像見到親人,硬是費力站起,雙拳緊握地說,這次的會面他「不能再等一分鐘! 」
欣慰英老兵有情有義,劉家同樣對這次的會面慎重以待,劉偉民說,父親領導有方締造仁安羌大捷,但身為孫立人下屬,他生前始終服從上級、謙遜無爭,不對外界各種道聽塗說或史實謬誤做出任何辯解。拿出父親珍藏數十年從潰敗日軍奪下的軍旗和已泛黃的斯林姆發給劉團長的救援手令,劉家家人說,費茲派翠克的出現,是仁安羌大捷的活見證,來得雖晚,但絕對珍貴。
↑劉偉民向費茲派翠克出示父親在仁安羌戰役擊潰日軍後,獲得這面簽有日本官兵姓名的日軍旗,這面旗也是歷史見證。
↑駐美代表處軍事代表團團長黎賢聖少將 (左三)將一面中華民國國防部建國百年紀念牌贈與費茲派翠克,感謝他著書還原仁安羌戰役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