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身苦心不苦
2010/11/25 07:06:53瀏覽3021|回應11|推薦124

 

 

身苦心不苦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Buddha

 

 

我發現一件矛盾的事情:如果你愛,一直到開始感覺到痛,那麼接著你會感到傷痛的消失,而更多的愛起而代之。

                                雷德莎修女

I have found the paradox, that if you love until it hurts,there can be no more hurt, only more love. 

                                   Mother Teresa

在時間上來說,疼痛是暫時性的,它可以持續一分鐘、一小時、一天、一年;但是最後它會消減而熄滅,由其他感覺取而代之。然而,如果是我自己放棄(希望),這樣的疼痛卻是永遠的。

                               藍斯‧阿姆斯壯

Pain is temporary. It may last a minute, or an hour, or a day, or a year, but eventually it will subside and something else will take its place. If I quit, however, it lasts forever.  

                                  Lance Armstrong

如果兩者必須選擇其一,我寧可選擇痛苦的經驗而非無感。

                               威廉‧福克納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the experience of pain and nothing, I would choose pain.

                                  William Faulkner

我們多數人畢其一生的錯誤的想法,就是以為我們無法忍受疼痛,但事實上當你出生的那一天,疼痛就已跟隨著你的肉體一起誕生;因此,你尚未完成的任務,就是去感覺到那個(超越)疼痛以外(不痛)的「你」。

                               聖祿茂宗徒

Many of us spend our whole lives running from feeling with the mistaken belief that you cannot bear the pain. But you have already borne the pain. What you have not done is feel all you are beyond the pain.

                                  Saint Bartholomew

疼痛與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拒絕它們的(存在)形同拒絕生命本身。

Pain and death are part of life. To reject them is to reject life itself.

                                  Havelock Ellis

如果「愛」最後總是要因為「失去」而痛苦非常,那我們為什麼要愛?我再也想不出答案,我只有這段我親身經歷過的真實生命:現在的痛只是伴隨著過去快樂的一體。

Why love if losing hurts so much? I have no answers anymore; only the life I have lived. The pain now is part of the happiness then.

                                 Anthony Hopkins

 

 

 

過去有幾年,工作曾經不是太忙碌的時候,曾參與過一些安寧義工陪伴,雖然表面上,好像是我們去陪伴病患或是憂傷的家屬,然而在一般義工的心裡,我們都是很恭敬的把他們當作老師的:不論在外頭是如何光鮮或卑微,這裡顯然都是平等的,在每一個陪伴時段裡,我們總是默默受教於一個人人都無可逃避而必須面對,透過血肉之驅,進行著的精神性人間修鍊。

通常我見到病患,或許是由於止痛藥,或是機能衰退,有些是昏睡的,也有些是清醒的,如果是清醒的,最多的話題就是「疼痛」了,疼痛雖然是因人而異,但技術上確實是可以控制的沒問題,掙扎的是在於精神上的折磨;我的觀察是,身體疼痛不可避免,然而折磨的心理感受程度,卻因著各人平常修為,精神高度而明顯反應不同。

如果一位禪師這樣問一個普通路人甲:「究竟痛的是誰?」,企圖幫助人們突破慣性思維,恐怕只是會換來一臉莫名其妙的表情,回說「那還用問,當然是『我』啦」,但是,對一位尋求生命覺知的人來說,如果他做過功課,真心用功過,卻極有可能的功不唐捐,是一個跳躍生命經驗突破生理局限的機會。

究竟誰在痛

「痛」是生命經驗裡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幾乎沒有選擇的得常常面對它;我們不小心撞著了、或是生病了,會感到身體痛,或者跟親愛的人生離死別,朋友變敵人了,會感到心痛,但是,如果我告訴你「痛」是一個(抽象)「概念」,不是真實的存在,你一定不相信,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吸引人而值得說說的主題。

邏輯上,我們可以用下面兩點證明它的不真實具體:(1) 在時間上,痛有開始,也有結束,所以,它本質上是生成與消長交替;如果痛是真實具體的,它就應該是一直存在的,但是,我們長期觀察,知道它不是這樣一直存在的。(2) 如果你靜靜的觀察,能感「覺得」痛的那個「東西」是不會痛的;不信的話,下次你碰到東西,不防注意一下(2)的描述,如實(as is) 覺察痛的相對關係運作,或許你會突然發現,你其實不用皺眉的,因為「痛就只是痛」,其他的反應,諸如「我是孤獨的」,「我是可悲的」,「我很命苦」等等,是我們快速心理反應附加的「符號」與心理概念,而造成苦上加苦的壓迫。

那麼,何以要去理解痛是一種概念?難道理解痛不是真實的,就會覺得不痛了嗎? 關於這一個可以長期專注觀察與用功的對象,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在禪修的心理學裡,是這麼把痛()歸於五蘊的「受」蘊(perception aggregates),所以是一種心法(植基於過去、非當下的心理「概念」),所以,至少,我想它是一個值得專注探討的主題:練習以敏銳的觀察當下經驗,親身經驗見到生滅起伏的(中性)「實相、真相」(the true nature of reality),以替代自己過去慣性累積的身體記憶,乃至伴隨而起的「憂悲苦惱」心苦,這一個實際經驗的傳遞教誨,一直是禪修或冥想(meditation)為人類面對痛苦這個課題而致力開發的心理鍛鍊,所提供的一種「(依智)慧解脫」方法論(不是「知識」)

這是「知」方面,在「行」方面,則必須長期練習在身()暫時沒有痛苦壓迫的空檔(對,就是現前當下),腦力清明,體力充足的支撐下,練習專注觀察的能力:

例如,攝心注意呼吸出入息(身念處)、注意身體感受的來去消長(受念處)、注意心理感受喜樂的來去消失不久住(心念處)等等,這樣就跟對付感冒要靠平常運動培養體力一樣,心力也可藉此得到培植、終究可以是積沙成塔,功不唐捐。

我很確定如果不做這種功夫,十之八九我們也是胡思亂想,不免懈怠蹉跎時間。

假名概念與親身經 

中國人一向講究境界,雖然不如印度禪修系統的精密步驟的描述,但儒家與道家也是有各種類似禪修的攝心的描述,例如孟子花了很多時間說明「息」呼吸與「氣」,要在晨旦(早晚)鍛鍊,可得「勇」,孔子的「不以須臾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以「仁」的概念攝心;莊子的「虛室生白」,即是空心而見光明,這些澄明的心理境界,照書上記載,應該不只是比喻,而是可能有心眼打開之後,即使在黑夜也可以感到「光明」的一種心力強壯的定境,

一般現代人或許不容易有這種境界(因為總沒有足夠的空閒時間,或是心停不下來),但是,一段用功以後的身心通暢感受,卻必然是毫無困難,在身心艱困的時候,可以喚回的輕安身體記憶。

簡單的說,就是以「經驗」替代「概念」;在南傳上座部(Theravada) 論書,也是西方學者,學院裡的一門課名稱為佛教心理學的 (Buddhism Cognition):《阿毗達摩》 (Abhidharma) 特別定義概念法(paññatti)也叫施設,或者叫假名。概念法在究竟意義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們卻能夠作為究竟法的影像而被人們所認知。 概念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稱為意義概念(atthapaññatti),另一種稱為名字概念(nāmapaññatti)

意義概念通過概念所表達的意義,例如:形狀、組合、方向、時間、空間

名字概念是表達這個意思的名字或者名稱,例如人、動物、老師、學生,富人、窮人、快樂、疼痛等等

而親身經驗,就是要開始去辨別自己現在對身心感受的反應,到底是來自這些概念,還是真實經驗,是不是「如實」而沒有必要引起自己苦上加苦的累積,不痛的時候,我們是這樣觀察自己身體的感受,痛的時候,也是如此觀察,這就是「念處」(Sati),或是念念以「仁(慈、愛)」唯依、或是禪師們緊咬一個「話頭」的精神;不管他天崩地烈,我就是這樣純然冷靜的看到,「這是痛」、「並無其他,而它會過去」,This, will pass, too.

禪修教學、師徒相授,是精確的步驟學習,我們一般人不必要有那種高深到可以無欲,無痛感的雪山叢林潛修的深定(定力夠深是可以無感生理疼痛的),但是,我以為,一般人稍花功夫,總是可以得到一些身心穩定的利益,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點理解與經驗,與讀者們共勉,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愛與熱情,早因為這世間的荒謬,而磨損殆淨了,那麼你可以試試去陪伴感受一個人的疼痛:我們或許無以分擔另一人類的切身之痛,但是,我們至少應該有足夠的勇氣不排斥人們正在經驗的身心折磨,因為我相信人類苦難的相互陪伴,必然能喚起你的本有人性,甚至神性;肯定你的生命不是無感,或是無價值,而是確有能力愛的,就這一點而言,我猜想,這個不得不感受到的「痛」,不論是自己的,他人的,總是共同命運體的一種整體記憶;更或許是造物主賦予人性的一種珍貴禮物吧,而當你開始覺得,它畢竟是一種「禮物」的時候,一切都可能由悲劇一轉而成了喜劇,因為

它只是「痛」,是不是「苦」,則是未定,是可以由你決定的:

你的本性裡有愛的能力,有澄明的心智,

So, use them for good, use them well, and

welcome everything, anything 

from the bottom of your heart.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4633280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4 16:23 【udn】 這裡便宜!腦力 開發 點讀 大麥克比價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陳凱爾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四念處與持咒
2012/03/22 07:55
後學很認同師兄對「四念處」的解說¬---「我很確定如果不做這種功夫,十之八九我們也是胡思亂想,不免懈怠蹉跎時間。」

後學的理解是「四念處」與時下流行的「持咒」、「以咒止念」似有衝突之處。有修行人強調例如唸「大悲咒」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或靈驗;亦有如「金剛經」所言「福德亦不可思量」。沈家楨居士鼓勵大家多唸金剛經,可致「福慧雙修」。但這些強調「持咒」、「以咒止念」,或者唸某些經文就得福德,會不會落入「形式主義」、「神秘主義」(苟嘉凌居士語)的窠臼呢﹖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來請安
2011/01/06 21:27

大哥!

新年快樂呀~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1-11 07:06 回覆:
Thanks
You have a great happy year 2011, too !


奈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身苦心不苦
2010/12/19 09:39
當義工/志工 的確是很好的體味人生苦樂的捷徑
常常在陪伴中 發覺世上苦難的人生 處處都有
相形之下 自己的苦也不覺是苦了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12-23 09:13 回覆:
慈悲與愛 是對立於 恐懼憤怒的心所
也就是說心中多一些愛與寬容
就自然少些恐懼
像您說的 知足感 見的世面多
就多一分理解 自己的畢竟還是小苦
這就解開許多心結
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的不斷擴充
看起來是道德勸說
其實是最現實自利的去除心苦恐懼良方呢

蜜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身苦的恐懼
2010/12/18 11:10

我猜想心苦是源於對身苦的恐懼。在父親最後的旅程,因為我們看過聽過太多肝癌發作的苦痛,我發覺他對痛的恐懼遠大於真正的苦痛;而家人因為恐懼他將承受的身苦,也時時刻刻惶惶不安。因為害怕痛苦而導致的情緒干擾,嚴重的影響了所有的家人思維和行為模式,最後的階段成為倫理悲劇。而事實上,他走之前,並沒有受到肝癌的折磨。

我的鄰居在癌症診斷之後,舉槍自盡。據說是他的太太在多年前癌症末期很受折磨,他不願步其後塵。心苦身苦在槍響之後一併煙消雲散。 

據說恐懼是動物自我保護和防禦的機制,但是我認為恐懼是人類最負面的情緒,它讓心苦如身苦。不克服恐懼,心如何不苦?這時宗教就有很大的啟示作用了。如果相信在經歷苦痛之後有涅盤,心會不會不苦?


蜜雪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12-23 09:08 回覆:
感謝您提出身邊的例子
其實我受過的義工訓練
明白的說明不是癌症就一定得痛
即使有疼痛也是可由嗎啡計量控制的
目標是提供有品質的生活
完成最佳的個人心目中的安寧計畫
多與親人相處等等
問題是觀念上 很多人忍痛
不願意用止痛以為會"上癮"
除了止痛藥
持續的冥想練習 香味 按摩 光明想 呼吸專注
都有幫助
宗教上臨時抱佛腳友也比沒有好
不靠宗教也成
就要靠佛陀說的自己的智慧與經驗
不假外求




電老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天塌下,高個頂住。
2010/12/18 07:16

上次待在醫院病房的感想。病患的老婆跟我一樣,嘻皮笑臉,

對比大多數其他人,皺著眉!

反正,疼時,她壓按鈕注射止痛劑。

人生路上,不也相同?愁也一天,樂也一天!

天塌下,高個頂住。家裡的大小事,我老婆頂住。

Victor


[AVの館:電老大][溫哥華 千里傳音]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12-23 08:51 回覆:
您是有福的人
能放下近憂遠慮
活在當下
必得有些修為定力才成

共勉




水 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攝心
2010/12/12 20:47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

痛苦與快樂都是人們自己界定出來的結果

有人當痛苦來臨   他把痛苦當成快樂受  就不覺苦了

有人當痛苦來臨   他不為所動  因此痛苦就無法進入內心

心中越想苦  痛苦就越停留的久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12-23 08:47 回覆:
「身苦心不苦」是古典《雜阿含經》 (南傳相應部)

雜阿含經七三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凡夫、聖人,有何差別」?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
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乃至奪命,愁憂稱怨,啼哭號呼,心生狂亂。當於爾時,增長二受:若
身受,若心受

...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多聞於苦、樂,非不受覺知
彼於凡夫人,其實大有間。
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捨,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分析﹗欲有心得﹐必須劍及履及
2010/12/02 01:14
就是要像你和許多義工一樣﹐親身服務人群﹐尤其應當做到~
[人類苦難的相互陪伴]~我一直想與好友創個愛心支援社﹐如今
她卻自己病了﹐唉﹗努力調心養氣﹐以求[
身苦心不苦]﹗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12-02 04:44 回覆:
多謝鳳姐鼓勵
這種書寫也真多半是寫給自己的
精神成長的果實 總是有血有淚的真實
不是 這樣只是泛泛而論
我想 過去深刻走過精神探索而留下
「苦滅」「苦滅道跡」
都是人類珍貴的遺產
就像人們說的
我們一定記得泰哥爾和它的詩
卻不會有人記得那個時代的皇帝是誰
即使征服全世界的財富
不能征服自己的恐懼與憤怒悲傷
那畢竟是歸於空無的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o be honest
2010/12/01 11:29
細細得讀幾次, 還是得坦白承認:我好像作不太到你講的境界.
只好說: 我想,你比較有情操.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12-02 04:37 回覆:
悅己誤解了
我也沒做到多少
但是 覺得如果在心敬上用一些功夫
是可以在逆境裡 受用一些好處的
但是這種心理受用 其實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
我願意做這種嚐試
留一個紀錄 算是一個探索

多少人努力 也只有一個王永慶 一個 Bill Gates
就像幾千年來 只有一個孔子 一個孟子 一個耶穌的典範
能得禪定離欲的也應該是極少數人類
這當然是困難的 做不到是自然
只是通常發財的事 大家積極些
身心穩定方向的境界
投資報酬率低些罷了

然而 我想只要有人在說它們
即使做不到
我們的人格品味絕不會低
我們也以身為人類一員為榮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與讀者共勉
2010/12/01 04:34

您這篇﹐我來來回回看了幾次。尤其是您最後與讀者共勉的那些話﹐讓我不斷的思考。

嗯﹐謝謝您的啟發。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12-02 04:26 回覆:
謝謝您的閱讀
我們書寫以致於我們不覺得精神上的孤獨
我剛好有很多機會
感覺到邊上人們的痛苦與身心掙扎
很受一些典範的啟發
所以覺得該寫寫這些一般人未必有興趣知道的主題

blackmoon(永恆的懷念,空行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陪伴感受一個人的疼痛
2010/11/25 22:21
喜歡也感動於Empty Traveler如是說: [陪伴感受一個人的疼痛],我的感性跟理性就是交會於這一點,而且我想說的是,陪伴感受一個人的疼痛是無從挑選的,亦即,這[一個人的疼痛]不是只限於某些特定的人物,而是泛稱性的,我甚至把這泛稱性的 [陪伴感受一個人的疼痛]延伸到所有的生命,亦即, [陪伴感受一個生命的疼痛]。

喜歡也感動於Empty Traveler對疼痛的詮釋。

來自遙遠黑月的問候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11-28 05:01 回覆:
黑月說的極是
這其實就是近代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人類整體意識」
或是儒家一種悲天憫人的自然性格
除非我們自己因著目前相對較舒適
沒有壓迫的生活給麻木
我們必然在一切生靈的生命掙扎裡
看到「平等」的必然有著
與左手無法看著右手受苦的心情

我自己的進一步的理解是
除了這種心情與感受以外
痛苦還有其他更高於"爲什麼"的
形而上自我覺醒意義: 例如
佛陀的教導:"人類痛苦不是沒有出路的、
由於自我生命智慧覺醒,苦的結束(涅槃)是可能的"
或是
儒家、耶穌那種因著對人類同胞愛的覺醒到一種
可以願意爲之殉道無悔於無理苦難的人性極至發揚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