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年一覺揚州夢
2012/02/29 00:30:31瀏覽4311|回應19|推薦90

 

東西南北任遨遊,萬里長江一葉舟。

夢裏不知身是客,醒來天水一般秋。 

 

                      尺木禪師 

 

 

十年一覺揚州夢

 

 

我們一生算起來,睡眠時間應該佔了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時間,可以算是一項重要的身心生命活動,在我看來,它是一個非常自然而神奇的身體自律平衡與自我修復現象,值得好好檢視一番:

 

一般研究顯示,睡覺可以增強免疫力,睡眠期間,腦神經會自動重整歸類白日的學習知識,所以小讀之後的午覺,確是可以讓人變聰明,更不用說睡夢裏在心理學上療癒復健的意義了,

 

古代中國禪師們驗收身心用功開悟、破我執的程度,雖然看起來,多半是有點精神虐待狂式的測試…,譬如常故意在半夜三更半夜,考察學生們突然被嚇醒的反應,又據說,傳說裏功夫高人的「大俠」們,或是特勤部隊成員,經過特訓,睡的時候有能力一個眼睛睡,一個眼睛睜著的保持警覺等等

 

我很愛睡覺,又睡了這麼幾十年,也覺得自己在睡覺裏是有用過點功,下功夫過學習覺知的能力(這怎麼,聽起來自己好像是個懶惰的傢伙…),所以,覺得值得對睡眠這件事專闢一章記錄之。

 

午睡到網路年代  

 

記得國中高中年代,學校作息都安排有午睡,年輕小孩一般都精力旺盛,所以常常覺得被迫趴在桌上睡的手麻腳麻的,睡不著還挺痛苦,我一直懷疑,其實只是那些老師自己要休息,所以強迫孩子們也通通要跟著睡;

 

然而,即使睜眼趴著,那些數不清的夏日蟬鳴,與午休時刻全校一片鴉雀無聲的記憶,還有那些有著以為永遠也讀不完書,等待聯考日午後下半場七月的悶熱,其實還是相當珍貴的經驗,令人感到恬靜美好的青春時光。

 

北美此地,就不像亞熱帶的午間悶熱,所以一般是沒有午睡習慣的;自從20多年前來美國以後,不論學校公司企業,此間的午休時間通常甚短,甚至還常有安排中午邊吃邊開會討論的,所以有很多年沒有午睡習慣了,

 

但是,最近發現,午睡真的很補,所謂美容養顏午覺,由自己的經驗感覺,似乎是有點道理的,當然,男生是沒有甚麼意義美容的,可是,不年輕是事實,補個小眠,醒來,馬上感到頭腦清新些,腰桿挺直些,背後腰正中央的「命門穴」那點確實有氣有力多了,感覺起來,差別很大,

 

我通常習慣早起工作,因為早上思路清楚,路上又可以避開晨間9點尖峰塞車,還記得15年前在Startup 創投公司工作的時候,為了自己的股票IPO 未來發財夢,我跟一般矽谷這裏的工程師一樣,拼命到晚上10點後,常常都是家常便飯,當時並不感覺累;晚上還常睡不著。

當然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公司大量免費供應的可樂Hype亢奮的結果;

 

記得自己曾經Pepsi 喝到手都會抖,那是剛出學校的工程師都有的經驗,後來對「免費」的公司飲料、披薩就多少有了戒心,甚至敬而遠之,以免自己全身是垃圾熱量,到晚上頭腦還在過動。

 

近年來,經濟差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客戶幾乎不買不賣的生意差,所以也沒那麼多活兒幹了,工程師們都開玩笑說,這會兒自己不會被累死、操死了,但是很可能會「閒死」了,除了常見的裁員,倒確實比以前有時間休息,然後憂慮著高科技的磨損率,後生可畏,後浪推前浪;那些在Google 或是 Facebook 新一代的年輕工程師,早就有漸漸要取代舊世代之勢,所以這個時候,不如對自己好點,睡個午覺或是晚飯後小睡一會,相對比於早年工作的忙碌,反倒有著半退休式的優閒感。

 

睡眠的復原力

 

還記得剛來美國讀書頭幾年,課業與酷寒,必然的熬夜,所以每年冬天都不免要感冒幾次,窮學生帶著台幣花美金的年代,盡量不看醫生,生病時,通常仗著當時體力不錯,加上美國醫生也絕不輕易給抗生素或是消炎藥,我就是猛灌盒裝柳橙汁,然後大睡特睡,所以發現睡眠治療感冒也是自然療法經驗之一,

 

雖然近年來,是難得感冒的,所以三個月前開始咳的時候,還不當回事,沒想到乾咳一直不好,中醫告訴我是一種風邪乘虛而入的肺弱,因為我的體力還可以撐著,以致久久無痰,需要靠休息恢復,於是我決定暫時放下,不管手邊時間緊湊正進行的公司專案計畫,就狠狠的早睡晚起睡他個幾天9小時,果然奏效,漸漸恢復中。

 

許多人都覺得很好奇,我好像很容易入睡,所以我也常分享我容易入睡的「寢寐瑜伽」,祕訣還是我常說得注意呼吸,要放鬆身體,然後可以以一手輕置小腹上,緩緩一呼(嘴吐)一吸(鼻吸)之間,心跟著小腹起(吸)伏(呼),通常五分鐘左右以後,如果能感到口水增多(有口水就自然嚥下想像到達小腹),就表示有效果了;蓋心()火下降丹田,加熱而腎水上升之故,久之,也不會口乾舌燥,如果有各種偏頭痛耳鳴也會漸消失。或者,可以想更低一點,一面呼吸一面注意腳底,也十分有效幫忙入睡,冬天還能讓腳漸漸溫熱起來。

 

如果這不管用的話,就表示需要在其他身心整體方面長期漸進的做改變,或許少賺點錢,或許讀各種心理復健的書治療兒時創傷所殘留的恐懼不安等等;就像嬰兒一樣,需要有安全感受的環境,母親的擁抱等等,或是減少某些生活上的壓力,放慢腳步:做一件事的過程本身就是目的,而非急切的完成與期待結果。

 

否則緩不濟急的話,那無論如何,也需要求助醫生的處方,即使藥物入睡也是必要的,以免徹夜難眠以後免疫力和腦力因缺乏熟睡得更惡化。

 

睡夢時分的解脫

 

精神層次上有修為的人,在睡前、睡中、睡醒的各個階段裏的身心狀態也都是有講究的,像儒家說的「慎獨」,就是說即使沒人看到,也要注意自己的所思所為,白天不要放逸眼、耳、鼻、舌、身(五根門)與心意上的思想。

 

禪修是身心穩定的練習,不只是靜態的練習,在動態生活細節上也是十分講究的,如

 

「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

 

就是說,晚上要想好睡,睡前或白天,就要注意五根門跟外界接觸的內心反應;例如爭執,貪念,追逐聲色犬馬等,都是會有餘勢,影響到睡前的,吃東西也要適可而止以免腸胃負擔,「寐瑜伽」是說睡的時候還要有一點「光明」觀想,避免昏沉不明,念處(mindfulness) 注意觀察自己當下身心互動的現象。

 

這樣習慣用功的個體,根據經典上一個有趣的記載,曾說到

 

阿羅漢(Arhat)不綺夢」;

 

即功夫到家,開悟解脫的阿羅漢,夢裏都總是清醒自己在做夢,所以不會被惡夢驚嚇或是有春夢,這乍聽起來很神奇,但是,一般只要有點長期在白天身心用功觀察經驗的人,都可以告訴你,

 

如果有點初步功夫,萬一在惡夢中,至少你也有可能「看著」自己在做噩夢,而沒有所謂驚嚇的反應,我自己如果一陣用功的緊密時,也曾有幾回這樣夢中清明「看著」自己,明白正在做夢,而不被驚嚇的經驗,也可以輕易入睡,醒後很快「看著」自己清醒的清明。

 

其實,古人所謂考驗「破我見、破身見」的開悟說穿了,就是一個人直覺上「怕死」的程度:

 

尤其是,突然現前的恐怖與動盪,不管是現實裏,還是睡夢裏的意相,所謂「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那種「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心理不輕易被驚嚇的修為,必然是長期用功思考真理的修為涵養。

 

我接觸過的禪師們,和一些長期在生活起居裏用功「念處」的,也常常會說些有趣,而書本上沒有的個人覺悟身心直覺經驗,尤其是關於睡夢中仍然可以覺知的經驗。

 

譬如,一位師父告訴過我說,那年剛來美國的時候,是被邀請去為在紐約一間佛寺的住持;接掌以後,才知道那間寺廟其實是在一塊治安並不挺好的區域,我猜或許那個佛教會大概是看上師父當年有點武僧架式,功夫底子吧,但是,這位師父啟發我的,總是他用功過的親身心理經驗;

 

有一天午夜過後不久凌晨,熟睡中,他聽到樓下大門那頭傳來玻璃碎裂的響聲,第一個念頭是一驚,想到可能有人破門而入;因為那年不久前,才有竊賊以為一座越南寺廟理的佛像是金子做的,而闖入寺廟搶劫並處死僧人的新聞

 

然而,他畢竟是曾經在泰國山間村落間,露宿行腳過的南傳傳統比丘,長期用功過的人,所以第二念上來就是念處的力道:「原來我還怕死,未破身見」,於是他轉頭決定繼續再睡,他想著,即使當晚會死,他也要確定自己的最後一刻,是在從容無有恐懼、理解身心聚散皆是因緣直觀的正念裏,

 

第二天早上,他檢視大門,發現就是一顆棒球半夜打破正門玻璃。或許是那次經驗的幫助,他後來在芝加哥也專門去治安不好的區域住持,與隔門的天主教神父們共同為有精神需求的居民提供慰藉,他以為在那種地方服務,有許多不友善的西裔或義裔居民處,也是一種繼續驗證自己無我理解的機會,我覺得他是一位誠實又仁慈的老師。

 

又根據古代禪師行誼的記載,不乏許多在半睡半醒之間,因長期用功心理能量的累積,而突然親眼見到身心無我的暫態性;亦即所謂開悟。一生隨侍佛陀的阿難,根據原始佛典記載,是在整夜不斷經行踱步用功後疲憊之下,當他仍然集中心思用功於觀察身心變動的狀態,緩慢躺下之際,終於體會驗證得最後的阿羅漢境界,而與無我真理契合。

 

中國禪師們考核門下弟子們的程度,也常在半夜或晨間,故意驚醒學生,有些還緊勒著學生喘不過氣來,逼問著直覺的答案:「你道…你個甚麼?」,如果有點境界的學生,是不會驚慌的,而有出俗的回應;《碧嚴錄》《指月錄》等有許多禪師們這樣的戲劇互動紀錄。

 

所以,當你半夜被驚醒,或是突然聽到門鈴,電話聲,東西掉落,甚至碎裂時,那時你「看到」自己的念頭是不是在身體上,而不是一些恐懼的意像與心頭湧上的抽象死亡「概念」產生的驚嚇? 醒來一起床,你有多久從皺眉頭到注意腳底感覺,或是呼吸與身體移動?

 

禪師們常逼問的「道來! 道來! 主人公現在何處?」就是要逼出這種脫落概念的直觀反應。如果你念頭清楚,不輕易被驚嚇,而是短暫時間裏,習慣性馬上能分的出下面三者

 

 (1)「外面」的聲音、(2)「自己」的耳朵、(3)「心裡」緊接反應的辨識能力。

 

那就是有點念處用過功的「禪味」了,久而久之,這種直接知識(direct knowledge)心理概念的自然解構能力─所謂般若智,會在動亂之中幫助你通往從容優雅的平靜與清明;更不用說可讓你有能力,瞬間萬般放下,想睡就睡、睡夢裏明明白白不混噩、睡醒一瞬間的可以持續清明穩定的心理狀態,馬上能清醒下床行動。

如果你沒有這種狀態,那表示,你還沒有完全體會會到睡夢人生的樂趣呢,讓我們一起繼續用功吧。

 

請相信

每一個靈魂,都值得一個好眠與好夢!

郝思嘉在《亂世佳人》最後說的

 

I can't think about that right now.

If I do, I'll go crazy.

I'll think about that tomorrow...

 

這種神經大條不失眠的本事,或許正是一種消極中的人生大積極。

 

所以,

祝福各位今晚好夢 !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6156823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陳凱爾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師兄解說
2012/03/27 06:31
師兄年少有德,妙悟佛法。彼此素昧平生,師兄詳盡解說,實乃菩薩慈心,功德無量。他日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3-28 05:46 回覆:

Not to mention it...

It is always my greatest honor and pleasure to talk about Buddhism Dharma :)

Only with the daily insight and understanding of Dharma, all the void and emptyness of the world have a meaning for us to seek, and that, my friend, I beileve is our true blessing in this life.


芭芭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因你是
2012/03/26 06:19
我格友之偶像特上你家門一逛, 真是挺會寫的, 連談睡眠都可如此款款, 佩服之至.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3-28 04:23 回覆:

多謝您的閱讀這一篇隨興之作 希望能提供一些有用的觀點 格友們都很謙虛 所以偶像之讚 萬不可過於認真 XD

James 兄也是我的偶像呢


陳凱爾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大乘非佛說--有勞師兄開示
2012/03/22 08:17
後學猜測師兄應當對南傳佛法有深入的研究。師兄引用的「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是法句經的經文。師兄在美國,後學的理解是國外反而研究南傳佛法的人多過北傳佛法的人。

後學最近有個疑問,就是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其經典內容之差異。甚至有「大乘非佛說」的說法出現。稍一比較南傳與北傳著名的經典,如金剛經、法華經與大念處經、法句經、阿含經相較,可以很明顯看出其中之差異。金庸對此有表示過他的疑問與觀點。但很奇怪的是後學看佛教徒好像也不管南北傳經典「本質」上的差異,仿佛師父教什麼,就應該信什麼。佛教是鼓勵人思考的宗教,不是「信我者得永生」那種宗教。

雖然佛陀說過,他說過的法如手上土,還有如地上土之多佛法他未傳講。但是,北傳經典如法華經描述的「妙音菩薩神通示現」,倒底要表達什麼呢﹖如呂應鐘大德會以外星人異度空間解釋法華經,似乎還比較可信。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3-23 06:45 回覆:

凱爾兄 感謝您的切磋

您的問題 說來話長 是個大題目 我也想過 讀過不少古今觀點 所以可以提供一點看法:

這個問題"大乘非佛說?" 只要從佛陀本身 即可得到答案: 他開悟後 帶著錯誤苦行多年的腰痛 「應機」說了(聲聞)「佛法」(即今日的南傳佛法、 《巴利藏》、 漢譯《四阿含》) 遊走恆河兩岸 說法49 年 , 而不是自私的自己入涅槃 自己解脫 (僻支佛、阿羅漢一般未必說法 才入涅槃)

這就代表了一種對人類的關懷─ 「大乘佛法」裡的「菩提心」 ─

「不忍眾生苦(不懂身心苦的解脫),不忍聖教衰(沒人傳授)」

的一種悲天憫人菩薩胸懷 沒有佛陀這樣的大乘理想胸懷 2500 年後的我們 怎能聽聞到「四勝諦 三學 八正道 」?

所以 正確的說 回到歷史的事實 與佛陀本身的行止 應該是說:

「大乘雖非佛親口所說(是歷史事實) 卻是暢佛本懷(是佛陀本身自述言行)」

(詳見 印順法師 膾炙人口的  《大乘是佛說論》 )

要注意的是 佛陀當年印度 修行者以苦行根性多 所以以"無常 苦"說法應機"厭離"苦行者 所以是"論說文" 該是所有佛學者的共同基礎 (現在許多大乘學習者不懂四聖諦 八正道 四念處 確是貽笑他方!)

西元第一世紀以後開始的 般若大乘 則鼓勵學佛者"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不急求厭離 人溺己溺 邊學邊滿足六波羅蜜 :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學畢竟空 不厭生死 不急證涅槃解脫) 好像維摩詰居士那樣富貴(由布施 忍辱修福報來) 才能讓人信服學習佛法

這需要一種終極關懷的鼓勵 一種理想的人類 人性真善美的提升 所以 大乘經 (除了《 般若經》) 多半是抒情文 (這也是後來受印度梵文復興的影響 後人善根不足 無法聞 學 無常 緣起 空的慧學之故) 這兩者該是互成的

但是 現在人間事實是 學大乘的人 不學四聖諦 八正道 四念處 還貶說 南傳是小乘 學南傳的 看到北傳中國佛教徒的無知 只有菩薩信仰 (而常常沒有菩薩行) 又說大乘佛教是迷信

我以為

大乘佛法是歸依 人性關懷 人道主義的慈悲 其般若性空 "不厭生死" 是在急急求證 "厭離世間" 脫離社會生活 孤僻想法之上的

而南傳佛法是求真理 佛法定慧的根本基礎 

都是佛陀的教導 如果能吸取各自精華 則是利人利己 終究

覺苦 覺樂 覺中道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法爾如是」 無有矛盾 矛盾愚痴的是人類自己無明的無知

知道自己無知無明 我們才會不斷的在佛法修證之中 一分一分的解脫斷惑證真理 得到法喜 而不減對真理 人類的永久熱情

一點簡單說明 與您共勉!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3-23 06:52 回覆:
忘了說 初期大乘佛法的《中論》 《般若經》 如《心經》 《金剛經》與 南傳禪修 十分相應 可以慢慢體會 至於 後期大乘經典(西元二世紀以後) 的唯識 如來藏 有其印度歷史與婆羅門對抗的背景 有方便說的目地 參考即可

光的使者 ( 一個回家的旅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歡迎加入睡教一族
2012/03/14 00:43

除了佛教,我也信奉睡教。下午喜歡午睡靜心。這種分段睡眠法,其實是很好的。

睡飽了(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品質)頭腦清醒,更能覺知,做事也更有效率。

師父曾說過,夢裡若能如如不動,臨終時跟中陰身時,境界現前,就比較能一心不亂了。

以前我偶爾還會在夢裡編夢,自己造相。現在,喜歡無夢,闔眼張眼如同禪修,就當是做sleeping meditation吧。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3-14 05:08 回覆:

嗯 我也發現 睡眠不足 或是正氣不足 則 "邪氣"入侵 (借用一下中醫理論...) 所以 我們這易疲乏的欲界肉身 總是需要修養 而在清明時後 才能斷練心力"不動"的功夫

正如您所說 中陰(Bardo) 是識神(consciousness) 在新舊肉身之間的轉移狀態 只是平時心理狀態的反應 睡眠中也有這種轉移狀態 所以有人可以夢到遠方但是 我們能掌握的也只有清醒時的用功於心的穩定(正念) 不怕驚嚇 再延續到睡眠裏 甚至生命彌留的狀態

我基本上是認為 自己要練習做自己心的主人 而至"一心不亂"的生活態度的理所當然 以至即使在夢中 或是彌留之際 也始終如一

如此求人不如求己 就未必需要那種"臨終一著"式的 要依靠大師做法導引識神 做各種死亡前的儀式種種所謂借助他力而得安穩臨終正念


無名氏
如沐春風
2012/03/13 22:05

呵呵樓下的異色和東村都很有趣,也都有些傻勁,您的格子比較嚴肅,但有

些人的回應似乎也讓您活潑了起來,其實好文有時真是只能意會教我言傳我

也難啊,但真心喜歡您的文章如沐春風沒錯!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3-14 04:44 回覆:

可能是理工世界待久了 老是歪頭摸下巴成習 所以 不知不覺 習慣言之必然要有物 自己不相信的事 說都不想說 所以 有人來踢館 啊 鬧鬧場 當然對我是有 改正歸邪 放下嚴肅話題的好機會 應該是 部落格的 最大樂趣之一了

當然 他們兩位也是某種程度的理解我的"傻勁" 不然也不會多次造訪 知道我不斷訴說 橫說直說 大說小說 邏輯訴說 非感性訴說 在"嚴肅"文字之下 我是怎樣覺得這世界 其實無論如何都值得 總要從自己的赤子源頭開始去理解喜愛它

您喜歡 或許 咱們是有一些人性基本價值字彙 交集的 這

豈不又是部落格的文字樂趣之一 現代人的福報 不用苦練神通裏的"他心通"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午覺
2012/03/11 13:27

照這麼說﹐應該睡個午覺的。

偏偏我從小學到高中﹐從來就不睡午覺﹐來美後就更不可能睡了。

我還沒享受過睡午覺得樂趣說。。。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3-13 04:23 回覆:

其實 我也是最近一年左右 開始有五稅或晚飯後小睡的習慣 也許是父喪之故 也許是多了一些掛心的人事 總是年紀大了 發現小充電一下 頭腦比較能思考 為了能小睡30 分 就多少得練習一下 一切暫時放下的習慣: 管他天崩地裂 等我睡醒在說 就這樣把一些平常練習的習慣 也練習上了 發現還挺好用

你會享受到的 如果知道 也感覺這世界 30 分鐘 沒有你一樣沒改變 就可以安心放鬆小睡一下了


荼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睡眠的境界
2012/03/09 02:02

看到ET關於睡眠的高論真高興,荼薇也是睡教的信奉者。

難懂的數理,解不開的難題,需要process的information,很多時候小睡之後就茅塞頓開,夜間的熟睡更有與遠方親友的感應,甚至得到另個時空的訊息。

Reiki施行時,進入寤寐之間,常把鬱塞的情結或靈明解開,在往後幾天慢慢出清修復。寐瑜珈,更是精華,十分鐘就能耳聰目明,像作一場李白大夢。

我的法文拜半睡時聽錄音帶之賜,慢慢能聽懂,學得很深入。

會再好好領悟您提到的各種境界,多謝指引。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3-09 06:48 回覆:

多謝您的補充與經驗分享

確實 我相信各種淨化身心靈的方法 都會在睡眠上下功夫的

其實 真正熟睡期不是最長 而在前後半醒半睡之間 潛意識容易浮出 我們有機會對其覺知 所謂"隨眠煩惱" (dormant ignorance) 常常是不自覺的 然而有意象的出現 因而可以勾起這些平常不明顯的暫時沉睡的恐懼或惡念 而有機會對治之

不然 平常我們看不到這種身曾的恐懼與問題 還都以為自己沒事 都是好人呢

我以前也發現背生字 用flash card 或是不斷聽錄音 確實有幫助學習 睡前聽 醒後不自覺的進入腦裏 其實就是 腦部在睡眠休息時 發揮重整排序功能有效 消化了所學 所以特別是語言 有特殊效果無疑


異色-自古文人多寂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別見怪
2012/03/08 23:15

有James同學大咖推薦,異色也要再跟進一次,哈,

現在流行林來瘋,我們是人來瘋:)

您一定會推托,不要啦,

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不推白不推啦,呵呵。

輕鬆一下,別見怪!!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3-09 06:35 回覆:

多謝您的捧場 您那兒的"眷村"可熱鬧了 !

這好像就像以前 改建以前和平東路師院前的"成功新村"那樣的眷村改建前 都有一個籃球場大的廣場 夏天時是大家搬小板凳涼椅 乘涼聊天的地方 有時後搭塊銀幕 就放起像"英烈千秋" "梅花" "筧橋英烈"那樣的電影 也是不趕不急 完全不知世界其他地方有沒有林來風的 山中無甲子 寒盡不知年的美好童年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再細讀
2012/03/08 14:21

您發這篇﹐剛好碰到UDN系統出問題﹐沒有收到訂閱通知﹐錯過這篇了。

讚讚讚﹐寫得真好呀﹐看完一遍了。明天再回來細讀再回應﹗

強烈推薦﹗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3-09 06:21 回覆:
對 2/29 剛好系統跳過發部訂閱 所以我才加了題目在暱稱上 邀請大家來閱讀 謝謝你的讚美

陳凱爾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寢寐瑜伽
2012/03/08 07:50
師兄原來是住在美國。不知是那一州﹖「寢寐瑜伽」之前倒有聽開仁法師說過,小的根性欠佳,摸肚子呼吸沒幾下就分心了。撐不到五分鐘。慚愧.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3-09 07:23 回覆:

開仁法師 是位認真 有學養的三藏法師 對南北傳經論 有消化後知行合一的心得 是位難得的好老師

五分鐘不成 其實一分鐘也成 XD 我以前也像你一樣驚訝過 原來自己的心 連五分鐘定力都沒有 所謂鎖住心猿 栓意馬 必竟是要一番功夫的 我自己多年的用功 最用功的時後 也只有約 一小時的心力 澄明不動 現在每天忙碌 也最多心不渙散 20 分鐘左右 但事發現 已有受用於動態身心的注視觀察

所以 如荀子 所說"積微者速成" 只怕自己不開始 一旦開始 開悟一事 未必一定要在此生完成 "長時大空" 對求覺知 覺悟的心而言 時空會漸漸失去意義的 你只會發現自己 怎麼反而越來越年輕 XD 我目前居住於北加州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