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21 14:28:09瀏覽3560|回應14|推薦82 | |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比丘尼
昔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 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麼時如何?」 主曰︰「枯木倚寒巖,三冬無煖氣。」 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養個俗漢!」遂遣出,燒卻庵。
-《指月錄》婆子燒庵
禪者心中的美學世界
枯木岩前岔路多 禪宗《指月錄》裏有個婆子燒庵的故事: 以前有個老婆子供養一位修行人有二十年之久,經年由一年輕的女子送飯、服侍。有一天老婆子叫這位妙齡二八(十六歲)女子抱住修行人,問他說︰「我這樣抱著你,你感覺如何?」修行人說︰「我沒有絲毫的感覺,就好像枯槁的樹木靠在寒冷的巖壁上,妳即使抱我三年,我也不會動心。」女子向老婆子報告後,老婆子說︰「原來我這二十年供養的,只是一個不懂修行的俗人!」於是,把他趕了出去,也把茅屋給燒了! 照說,這位修行人已經相當道行了。一般俗人很難有這種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定力,然而,婆子(其實是禪師們所假託的代言者)卻表示不滿意,為甚麼呢? 難道被女子摟住的時候,要把她攬進懷裡嗎? 但是倘若真這樣做的話,婆子恐怕不只是把他趕走,即使不告他性侵未成年,也不會放過他,所以,要如何回答才能讓婆子滿意,是這個公案(koan) 的用意。 通常禪宗公案,沒有標準答案,而有隱涵說故事者背後的寓意,它就是要打死所有人世常情思考的活路,而有一番革新不同的心靈體悟,所以這是一個故意兩難的設局,却足以反襯說明一位禪者的精神成就,絕非只是毫無人性感受,心中只是槁木死灰,只有那種存在主義式的虛無毀滅主義(annihilism) 的否定一切的虛無, 反而,他可以在打死一切逼迫我們思考不得自由、不得一刻寧靜的「抽象概念」之後,從一片死寂中,又能活出純然的覺醒,從人類本能基本人性主義(humanity)自覺裏自然重新出發,而如實看到這個世界的美與感動之處。 既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公案,就讓我畫蛇添足的多說兩句: 根據這位修行人的志向而定: 假設他的志向是出世解脫,獨身主義的「苦行」個性,他至少有能力「不渴愛(craving)」(不受後有的主要生命動能),卻也可以不否定,反應出這個少女青春肉體確是活生生眼前的「美」,但因為他明白生命「真」相,女孩跟他都是暫時聚合,最妥「善」的後續,是各不相擾的各奔前程的無有掛礙。 又或許,如果是在家「樂行」個性的,他也可以不負好因緣,因為這段照顧的感情,帶著他覺知的心,隨順因緣,迴入娑婆世間;不一而定。 當然,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所以,一般人可能覺得這也許只是中國禪宗祖師們自己的看法,然而,這種不偏兩邊(熱烈渴愛,與全盤否定拒絕)的「中道」,回到原始佛陀的教導,其實是有根據的,在漢傳《雜阿含‧二六二經》(南傳《相應部》 SN 22.90 )也有著含意非常深刻的說明, 這部經是最著名的緣起中道論:大意是說,當佛在世時,大部分的聲聞弟子們都安於佛陀一般的教導: 「諸行無常,無常故苦(一切終歸壞滅),苦故無我(不得自在)」 而各得身心解脫境界的時候,有位叫闡陀的弟子,他顯然是一位樂觀主義者(樂行者),當其他同修告訴他,只是如此而已,他卻不滿意如此單純無情,貌似虛無主義的解脫苦受真理,所以他說:
闡陀語諸比丘言:「 我已知 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 一切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 (無本質自性), 涅槃寂滅 (離苦來自渴望的止息) 」。
闡陀復言:「然 我不喜聞 一切諸行 空,寂,不可得, 愛盡, 離欲, 涅槃。 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於是,他一再四處參訪長老,期望有人能為他解答疑惑,後來他來到長老阿難處,而由阿難闡釋了這段著名佛陀中道的教導: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 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 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於此不疑、不惑, 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 所以者何?… 如實正觀世間集(生)者,則不生世間無見; 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也就是說,「一切空、寂、不可得」是一種初步對治性的覺悟「相對觀察」,畢竟一般人被慾望糾纏的痛苦是大部分通病,然而真正的「絕對真理」的中道,卻不是這樣偏於一邊的絕望無望, 他不僅如實清醒的看到「無」的絕望宿命性,他也是能看到「有」的曾經美麗、獨特與唯一;而不侷限於這兩者;只有這樣自己的心裡明明白白,才是完全見到人類真善美的見法(見到生命真象)智者。 一片荒原的失望 余秋雨的散文《陽關雪》寫著:「我在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艾略特的《荒原》。」 當然,如果我說這生活在世間的身心經驗是美好的,那是無感又盲目的: 所謂 (金錢)積聚皆銷散,(名位)崇高必墮落,(親愛)合會要當離, (生命)有生無不死,(社會)國家治還亂,(宇宙)器界成復毀。 在人生半途的某個時空,當我被問及過了生命大半,這苦多樂少,而多半無感的諸多日子裏,直接的意象是甚麼;我也不由得會想起偶爾讀到的英國詩人艾略特(E.T. Elliot 1888-1965) 說的「一片荒原」(A Waste Land) ; 可是打心底裏,我並沒有妥協接受這個切身的感受,我直覺的感覺這是生命真相的一半,也漸漸明白到,另一半的真相,是在當我發自內心對一切已存在、正存在、將要來臨的存在的真心喜歡與感激,因為那樣的奇蹟值得讓人感動。 無常─就像上面常聽到的《無常偈》是一種世間人事現象的必然時空序列觀察,然而在我們對這個自然定律瞭然於心的同時,卻無須掩蓋漠視生命過程曾有的壯麗: 不久前,在父親的追思儀式上,一切家祭、公祭、行禮如儀之後,以長子身分,我必須代表家屬致答謝來賓;看著台下一片哀戚的親友,多年來,在喪禮上看到的悲傷,我總覺得可能多半是從他人感到對自己未來的提醒;所以,我突然一股直覺感覺到,不,我的父親值得一種更好被記住的形式,而不是那個經過生命老病階段最後幾年,現在大家所只能看到,靜靜的躺在那裏的佝僂閉著眼睛的蒼白老人,因為他也曾經年輕過… ,我於是放下事先準備好嚴肅的一生行宜介紹;我想,我不需要一個編年表來描述我的父親; 當我回想起我所認識的老爸,我便開始用著愉快的聲音告訴台下的親友們,我說:大家不必替老爸難過,因為老爸今年八十一歲,他這一生活的很精采…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美好的完成,我注意到觀眾們的眼神,開始從一種略帶錯愕的反應中透出一種光采,我於是開始訴說當年十九歲年輕帥氣的老爸,是如何在基隆踏上這塊土地的,他又是曾經如何喜愛台灣的香蕉、水果、小吃和台灣女孩子,他當年又是如何的追了不少女孩子,包括老媽,又如何苦讀抱著胃疾而考上軍校…,等等。 我告訴他們,長年看著我家後院的蘋果樹開花結果,就像帶著同一種整體記憶,蘋果花年復一年燦爛的開了又謝,一切都在延續著,就像老爸的數學頭腦很好,家裏三代就多半是讀理工的,孫子孫女們也常在數學競賽得獎,這些不是老爸,却也是老爸的延續,他走了,可是他留下來的愛延續著, 我於是想起好友送我的一本王健壯先生紀念王爸的書《我叫他‧爺爺》,開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 「他在的時候,彷彿不在; 他不在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還在。」 我很感激,小時後能抬頭目睹著剛擦著油頭,早晨起床精神抖擻,穿著整齊筆挺軍服去上班那一刻的父親,還有那些老爸怡然的坐在狹窄眷村的客廳裡喝香片,嗑瓜子聽晚間新聞的模樣,那些是美麗動人的畫面, 它美麗而動人,因為只有那一天,那一時,那一刻,剛好發生,而我目睹經驗了那視覺、味覺、與聲音;我於是更明白為甚麼海明威說,「一個人畏懼死亡,只是因為他沒真正愛過,或是愛的不夠 …」 進一步說,如果一個人無法睜開眼睛,真正不膚淺的看到這世界美麗動人的人事物,他又怎能開始全心去愛與被愛? 而不對死亡,自己肉身的終將消失,一直感到恐懼呢? 淨土與天國,並非一定得等到死後才能經驗那樣的渺茫,如果現在都不平靜,都看不到愛與被愛的心中飽滿,那死後或是所謂臨終的一著,靠人助念得到平安,豈不是太渺茫了嗎? 所以,禪者的心中,不記掛未來,即使身處在一個外貌矛盾衝突的日常生活,他也是一直帶著中道審美的眼光看著每一件發生,嘖嘖稱奇: 因為
美麗的人事物讓人感覺快樂; 而, 醜陋的人事物則讓人生起智慧:
從美麗裏只看到美麗,是持續的渴愛熱惱; 從醜陋裏只看到醜陋,是更多的惱怒傲慢。
從美麗裏多看到一分醜陋,我就多覺知一分解脫渴愛的清涼; 從醜陋裏多看到一分美麗,我就多感受一分脫離冷酷的溫柔。
如果,今天我們在樓梯間巧遇一位不知名的美女,擦身而過,那是一件美麗的奇蹟,錯身而過以後,也不用掛記,因為那已經夠美好;今天你受到嚴重的奚落與自信打擊,No body appreciate you at all? 那也是一個奇蹟的特權; 因為只有你當下那一刻的存在,才能得到這份「殊榮」;即使全世界都不愛你,如果你能看到這種當下生成的美與奇蹟,你也要自然愛上你自己,和生命所曾經給你過一切一切有過的獨特! -------------------------------------- 漢傳《雜阿含‧262 經》(摘錄)
如是我聞: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捺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 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 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 … 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 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踊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 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