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31 23:12:37瀏覽2387|回應7|推薦59 | |
文/crystalsun 20130131 根據我長年在歐洲的觀察,要進入俄羅斯市場不容易,但是對於擁有1.42億人口的市場,的確不應該小看,雖然沒有美國人口3.14億,歐盟5.02億來得多,吸引力卻是與日俱增,最重要的原因在於,20年前無預警開放後,一路蹣跚發展的市場經濟已經開始進入正軌,中產階級也普遍正在崛起成長。不可諱言,俄羅斯經過了很長一段不穩定的政經時期,尤其是1990年代開放之初,人民完全無所適從,加上頹廢不振的國營企業驟然民營化,時勢造出經濟梟雄,趁機獲取暴利,將掠得的大筆財富轉移到國外避險,洗錢連帶置產。直到2000年普欽總統上任以後,他才以鐵腕整頓,把一些民營化企業再次全部或部分收歸國有。他穩定了國家政經體制,獲得民心,其來有自,即使國外媒體不斷地批評的這是重返沙皇時代的威權體制。 我記得當出普欽上任沒多久,就提出要還清以往對西方國家所欠下的債務,當然也做到了。如今俄羅斯又是一個強國,超不超級還得看將來的發展,只有人民安和樂利,國家才會真正強盛。過去俄羅斯一直都是個神祕而讓人難以理解的國度,風土、民情、人文、歷史、傳統都令外國人一頭霧水。事實上並非真是如此。如果把華人/台灣人、德國人與俄國人放在一條線上,那麼就可以輕易發現,俄國人的文化與我們的東方文化距離相對德國文化距離更接近。地理上,俄羅斯因為處於歐亞交界處,自然接受了許多東方文化的影響,也是一個民族的大熔爐。初見面時,他們常常板著臉孔,主要是一種自我保護心態(沒事也不會跟你傻笑就是),無可厚非,但是話匣子一打開,就可以感受到那種熱情洋溢的民族性表露無遺。德國人的話,則是要花上很長的時間(少的話是一兩年)才能互相了解。跟德國人談生意,必須開門見山,切入重點。跟俄國人的話,閒話家常一番,都是很正常的。飯局上或酒意正酣談好生意,也不足為奇。德國人就非得把事情都談妥寫報告,加上備註,才會安心坐上餐桌吃一頓飯。 去年聖誕節前,去參加了一家俄羅斯餐館的開幕招待會,說是道地的俄國菜,因為俄國老闆是本地知名的一位食品加工業者,產品不但銷售到全德國,還進軍了其他歐洲市場。會中認識了一位俄國籍的企業經理,提供的是在莫斯科參展的攤位服務。一聽我以俄語自我介紹,他就笑臉迎人,和藹可親,說過年後一定要我到他公司去拜訪。只是我還想不到要談些什麼樣的合作事宜,尤其是知道台灣企業對俄羅斯市場的反應似乎頗為冷淡後,就更加猶豫要不要走這一趟。 在觀念上,要進入俄羅斯市場與其他歐洲市場沒有兩樣,就是要有長期準備與規劃。與美國市場大不相同的是,歐洲人或許拜悠久文化傳統之賜,做事情比較保守且觀前顧後,很多好事都要磨上個幾年,若是大喇喇個性的人可能早就放棄。可是當他們與合作夥伴產生信任而建立合作關係,通常也就可以維持很長的時間,一、二十年都很正常。 台灣有些企業也觀察到這個現象,它們努力經營歐洲市場,也得到的相當可觀的回饋,至少一個歐洲擁有許多不同的國家市場,對於分散風險管理,若是此起彼落,應該是相當有助益。 對於俄羅斯這個新世紀新興市場,德國企業非常執著在開拓經營,他們的努力已經持續非常久,所以在當地的佈局陣容也勝過其他任何歐盟國家。德國企業的佈局不僅僅限制在歐洲本地,連遙遠的中國市場都能掌握到開發重點。所以,即使歐債危機問題重重,許多企業都還能在亞洲市場獲利,以彌補歐盟業績的短缺。 德國企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貢獻稅務最多的也應該是中小企業。大型跨國企業可以運用全世界佈局的財務優勢,少繳了很多稅,然而缺乏彈性的大型企業卻也難逃大環境變化所帶來的發展障礙。反觀台灣企業,雖說也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幹,可是,比較起來,似乎與德國有相當差異,那就是德國的中小企業中以中型企業為支撐主力,台灣的中小企業則偏向以小型企業為大多數。中型企業的彈性夠,資金也比小型雄厚,這是優點。小型企業雖然靈活,但是也常常無所適從,既缺乏資金與融資談判力,也難以招聘到優良的專業人才。更嚴重的問題是台灣小型企業的商業活動還是由家族主導。德國的許多中型企業老早就不傳子女,只傳到專業經理人手裏。以進軍俄國市場而言,企業的市場開發絕對要有人力與財力,才有可能創造出良好的結果,達到拓展獲利的目標。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