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13 21:23:25瀏覽4420|回應13|推薦79 | |
文/crystalsun 20130314 給人莫大的震撼,倒不是因為沒想到台灣人才留不住,而是這個嚴重的問題一直拖到現在才被重視。 六、七、八零年代從台灣出國的年輕學子很多,也有很多學成回國工作或是創業,引進了西方科學人文的許多創新觀念與潮流,對台灣工業與經濟發展作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我的父親就屬於六十年代這樣的先鋒學子世代,他們爲台灣的前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直到九零年代這樣的潮流大概就漸漸不復見,進入新世紀後,嬰兒潮世代陸陸續續退出職場,二、三年級生把接力棒傳給了下一代的四、五年級生。可是這時候我們看到了什麼樣的情況? 後輩人才斷層、搶救人才,海外高薪挖角, 台灣人才留不住等等這些新聞標題。看到這些字眼,心裡一陣黯淡… 害! 晚了,報導得太晚了。 這種問題早就應該在十年前或五年前就提出來討論,可是政府、業界,甚至整個社會都不見、不說、不聽。古有說: 上醫治未病、下醫治末病,此處用來形容更貼切。 社會的資源與精力都花到哪裡去了? 開放電視台,百花齊放,一片繁榮景致,可是從第一台轉到一百台,手指都無法停下來,除了幾個國外電視台的知識性節目以外。新聞像綜藝,可以造就出美女主播變成綜藝界與追星報名人,又扯到豪門大阿哥家小三四五。女人 愛名牌皮包皮鞋也罷,還可以全國炫耀。年輕女孩一天到頭只想在臉上作文章,臉要變又小又尖,眼睛要變成貓眼,如果腦容量不變的話,臉小頭大,不就挺像電影Mars Attacks的火星人嗎?! 除了臉,就是各式各樣的名嘴,沒在吃美食的嘴就是在說東南西北,一天到晚都在爆料爆米花。不光是女人樂於說人長短,男人也在政論場上找到了發揮的題材,尤其是攝影機出現的時候,更是義無反顧,一股腦兒說天道地,深怕沒人注意。許多台灣男人對評論政治特別有興致,尤其在聚餐的桌面上,怪不得有人說過了四十歲的男人只剩下一張嘴。 回到人才問題上,這不該只有政府要擔當的責任,民間一樣脫離不了關係。業界要用人,教育就得培養人才。但是如果業界不清楚什麼人才有需要,政府也不知道培養何等人才。不能只怪政府沒有遠見,畢竟人才是支配的因素。家庭中父母老早就作好打算,希望子女走進入哪一種職業,父母大多都是以自己的經歷作為最高指導原則,套在子女的前途上,這中間相差起碼二十年的光陰,哪位父母能夠成功預言二十年的世局變化? 父母與學校只能提供基礎教育,子女成人後就要自己判斷要走的路。父母與學校的教育重點在培養人格與為人處事態度,職業方面就要留給專業教育團體的培訓養成,這中間學校必須與企業與人才市場作密切的配合。只有企業與人才資源情況才能正確反應人才的需求,這不應該是父母能決定的。(電子業界前輩的施先生擔心程度是可以理解的: 施振榮:再不改變 未來台灣人只能死在一塊)(台灣之光如李安、林書豪、吳季剛等等名人都是在國外出名後,才被注意到的,然而到底台灣給了他們多少栽培? 機會都是美國給的!) 企業界是否有前瞻與永續的觀念,會大大影響人才的培養。七八零年代做代工,一直到上世紀末,沒想到新世紀已經開始了,還是在做代工,連後來居上的大陸都想盡辦法要做出品牌進軍國際市場了,台灣還在迷戀代工的方便,就是還在等接訂單就出貨。我的一位客戶非常有心做自有品牌,有技術、有自信,可以提出實驗報告證明他的產品的確有市場競爭力,所以我也盡心盡力提供協助,但是他缺乏資金,我也愛莫能助,他的公司需要資金與人力投入,才能開創品牌行銷。政府有提供某些補助,可是要靠關係才能拿到,他是個技術起家的黑手,老實善良,所以也不會在公平原則上爭取到資金的補助,只好繼續做代工。 台灣中小企業太多了,而且多的是小企業,單單有創新技術,也不會成氣候。就像那麼多小電視台,需要是整合後的力量,形成中型企業,才有能力作金融後援的談判力,才能做出優良創新產品,而國際行銷更是需要資金密集的投資,投資在人力與服務業上。台灣的銀行很多,特別願意作房屋買賣貸款,但是對於企業的融資提供又是如何的態度? 積極嗎? 我很想知道。 我碰過某知名百貨高階主管,要買歐洲名牌服飾都輕鬆看待,上萬元台幣的夾克有啥稀奇,但是對於市場開發的該出的經費卻連談都不談,只說成功了才給佣金,這種觀念哪能讓人出力服務做事? 公司雇用員工都給時薪了,不是嗎?! 我在這裏即使是要請德國老朋友出力完成工作,都是要事先講好價錢,或鐘頭費或論件酬,絕不敢含糊,這是對人對專業的尊重,朋友歸朋友,送禮時送禮,論酬勞就談價錢,一清二楚,互不相欠,感覺良好。 有一回父親朋友的公司來德國參展,要我去幫忙,我很怕是對方其實不需要我去展場,只是因為總經理交待下來,所以又再去函問清楚有沒有必要,對方某主管說希望我去,可是母親卻一直叮嚀我不要去問要給多少酬勞,不好意思。我只好不問,所以在展場上四五天工作,竟然不知有沒報酬。展場上有個台商女經理問我一天的酬勞多少,我說不知道,她說怎會有這種事?! 到最後一天對方才給我一個裝鈔票的信封,說感謝我來幫忙。這就是一件沒頭沒尾的工作,很典型的台式作風。他們都說不要計較嘛! 這真的不是計較不計較的問題。過好一陣子我又去函問他們歐洲市場發展如何? 沒人理我,對了,展覽期間我就聽到那位主管一直在對人事變動的情況發牢騷,他真的很火大。 現在是事求人的時代,有潛力、技術與工作歷鍊的人最受職場青睞,再加上國際語言能力,世界的人力資源市場大門都會開著。許多先進國家早就意識到專業人才的匱乏局勢,開始到處招募人才,連中國大陸也不例外。台灣憑藉什麼能留住這些人才,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是實在看不出有什麼良好的對策,因為最基本的薪資低廉就是最大的障礙。薪資無法提高,是因為產業結構老舊,沒跟上時代轉變,薪資低廉,所以物價不能漲高,會造成過多貧戶,但是能源與原料都在漲,政府只好補貼。薪資低,政府稅收就低,社會福利與公共建設就缺少資金投資,還有不肖企業盡鑽財稅漏洞的。 所有問題都環環相扣,百姓該做什麼,首先關掉無知、無營養又使腦袋癱瘓的的電視節目,督促電視台做些報導全世界的新聞,做出多一些專業知識性報導。少聽一些喧嘩又情緒化的慫言與口號,政治上最可怕的就是把事情的原委枝節都簡略掉,只剩下口號來上街呼喊。多花時間靜心看書,看看全世界發生了什麼事、什麼變化,有什麼跟我們面對的是類似或相同的,別的國家如何因應。英語還是世界通用語言,不是中文,試想: 一個印度人會跟一個義大利人講中文對話嗎? 不會,八九不離十講的是英文。講中文的人很多,但是絕大多數都是限制在中國境內,在世界上,英語的學術與經濟價值還是比較高,所以學好英語還是非常重要。 每個國家都有它的優勢,美國能夠有屹立不搖的優越地位,最重要的是它吸收了全世界各行業頂尖人才,優勢都是人創造出來的,美國給予有創新理想人才一個良好的發揮空間,於是夢想可以成真。德國的工業地位持久不衰,因為它承襲著精益求精精神,百年企業多到一點不稀奇,家庭企業老早就不傳子女,只傳專業經理人,德國人永遠都在思考、學習與研究,所以維基百科文章次多的就是德文,最多的是英文理所當然,但是全世界說德文的人並不算多,可見得德語民族對知識訊息的認真程度。 我也面臨一個選擇,如果台灣企業對人才的軟實力如此不重視,我又何必堅持要為台商服務? 德國企業多以出口為導向,德、英語是必備能力,要求第三語言的企業也不少,而我除了學歷與許多年工作經驗,還具有四國語言的能力,台語在此沒啥作用,不算。或許是該重新遞履歷表的時候了。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