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1/24 19:57:03瀏覽2196|回應4|推薦27 | |
20191124 文/crystalsun 自川普上台以來,全世界起了極大且快速的變化, 如果不天天聚焦觀察, 可能就會錯過很多事情的發展。美國第一雖是以美國為中心點出發,但是牽動的是全世界的經脈,這也是幾十年來全球化帶來的反效果。全球化固然帶來很多契機,負面的效果卻經常是被忽略的。就美歐西方而言,經濟活動改變,資金與企業出走,工作機會消失,連帶城鎮人口的移出消長,資源集中到大城市,造成房價高漲,所得分配不均,貧富差距節節上升,中產階級漸漸減少,令人看到惶恐不安。無殼居民在市中心到處可見,已經是常態。 那為甚麼政府還要讓非法移民源源不斷進入? 這個問題除了主流媒體寫出一些不合邏輯的說法以外,更深層的解釋就有待日後再證明了。有些非法移民非常聰明,在各地登記十幾次,每個月領錢領到歪腰,還有一個最厲害的通報了45次,報紙一登出,咱一干人等都傻眼了。在德國各種課稅扣繳後,一半薪水就不見了,接下來還有各種消費稅、環保稅、廣電稅。接著,土地稅要提高,二氧化碳也將自成一門稅。我想,政府官員開會,八成常常在討論如何把老百姓口袋錢拿出來,當官的還不忘定期為自己加薪水,全體一致通過,這是最容易過關的法律。 20年前一雙不錯的某品牌德國製女鞋, 售價70馬克左右,20年後變成70 歐元,可能還不只,而當初一歐元可以換兩馬克,等於是鞋價漲了一倍。可是白領薪水幾乎沒漲! 有人說是倒退,因為要扣掉通貨膨脹。而且,每漲1%,政府拿0.5%。事實上,央行大量超印發歐元,一路買歐債,可能才是更貼切的原因。歐元本身體質不良,各國經濟發展情況不同,硬是要把這麼多國的幣值綁在一起,經濟差的國家不能調整幣值來促進內外銷、當然也難以改善惡化中的景氣。 我們東邊的鄰國波蘭很聰明,加入歐盟領補助金,卻不加入歐元區,金融政策比較有自主權,幾十年來經濟發展平穩無大恙,1992-2019年GDP成長率平均4.2%,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波蘭人似乎都很勤勞,我們經常看到一批批的建築工人到德國工作,也有不少水電工、油漆工等技工在此討生活。本來有很多季節性的女工來幫忙收割蘆筍,現在好像不來了,家鄉的薪資足夠,就不必到外國工作。歐盟本身問題重重,不是某個國家或是機構說怎樣就怎樣,各國國家還是需要掌握相當的自主權,才不會遇到麻煩就造成骨牌效應連環倒。然而,基於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要成為單一歐盟共和國是不可能的,退回到只是一個經濟互惠的共同市場應該比較理想。所有政治、外交與軍事權力都集中起來,就沒意思了,結果就是東倒西歪。 以外銷為主的德國經濟雖然創造了奇蹟,但是過於依賴某單一市場的出口如中國,一旦中國經濟出現嚴重問題,景氣蕭條,許多德國的出口商就受到重創,最明顯的就是汽車製造業,連帶供應鏈一併遭殃。一波裁員潮已經開始,德國的經濟並不是如政府先前大肆宣傳地蓬勃看好,甚至有可能數字灌水。偏偏川普打的所謂中美貿易戰,從關稅下手以來,也促使外國企業加速撤離中國大陸。不過我不認為這是唯一因素,基於品質控管、成本提高、政經與法律環境風險,或其他企業政策因素,這些撤離舉動幾年前就開始,就如我2008年的文章"德國玩具熊回娘家"已提到,企業工廠或遷回本國,或轉移到他國,都儼然已成為趨勢。 如果是為了銷售產品而在當地設廠製造,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是為了廉價勞工生產以出口,一旦勞工成本上升,不再有售價上的競爭力,老闆就會考慮遷廠了。再者,機器自動化的生產也創造了競爭優勢。我觀察到德國的消費品越來越多貼著Made in Germany的標籤。偶爾走進廉價商店,發覺情況也如此,都是100%機器能夠製造的產品。跟有趣的是,一些連鎖藥妝店竟然成為大陸或台灣觀光客的必光顧的商店。前一陣子在網路上撞見某空中小姐到法蘭克福,一下機就直衝藥妝店如dm大採購,拍成影片上傳。的確,我也是常常在藥妝店裡瀏覽,看看有那些新產品推出。這些商家能吸引顧客,主要就是物美價廉,品質有保證。回台時逛藥妝店時,發現日用品在德國的價格似乎較低廉,如洗髮精、沐浴乳、洗碗精等等,通路品牌更是價格無敵。 八、九十年代在美國,美國製的產品到處都是,很正常。當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後,大概就難找到美國製的東西,在德國情況沒兩樣。連那些德國的名牌鍋盤炊具,有一部分都是中國製。有一次好心的德國店員告訴我們如何分辨產品編號的秘密,一看便知來自德國或中國。所以,每在百貨公司看到一群大陸觀光客千里迢迢來購買這些用具,就覺得蠻好笑的。 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否,也取決於獨立自主權,最起碼在經濟、政治、法律、文化、藝術等方面都要有自治自決的能力,不要過於依賴某單一個國家或市場,要莊敬自強,要能夠與其他國家平起平坐,或聯盟、或抗衡都有足夠籌碼應付。從恢復工業生產開始,就是一個強化國力的開始。要取得勝利,就必須先立於不敗之地!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