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14 21:14:16瀏覽4526|回應15|推薦68 | |
多年前有位商界友人提起,中國大陸的工廠實在不得了,從德國寄去的玩具樣本沒有一樣做不來的,連泰迪熊都做得維妙維肖的。怪不得一二十年來,德國各種企業對轉移製造工廠到中國的行動趨之若鶩,造成一股風潮, 中國製造業的蓬勃發展為其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 ↑陳列於史泰福公司博物館,20世紀初的第一批泰迪熊 (後來複製) (維基百科) ↑1954年的一隻德國籍泰迪熊 (維基百科) 德國玩具製造商史泰福(Steiff)公司是一家128年老字號,所生產的絨毛玩具,如可愛的泰迪熊,家喻戶曉,它最明顯的標誌就是耳朵內側有一個鈕扣,鈕扣下釘有一面小旗子。2007年柏林動物園小北極熊克努特Knut的誕生,為該公司創造了一筆可觀的銷售佳績: 史泰福可愛的北極小白熊Knut在短短數月當中銷售超過八萬隻 (在德語亞馬遜網路店20公分大小的每隻目前售價是24.90歐元) 四年前該公司為了降低生產費用到了中國設廠,今年七月初卻對外發佈已決定將工廠搬回德國的消息,屆時泰迪熊耳朵上的小旗子也將重新印上「Made in Germany」的字樣。從今年初到2010年為止,在中國的所有生產過程將漸漸移回德國總部。除了德國本地,該企業在鄰近的葡萄牙與突尼西亞都還有生產據點。 導致史泰福做出這樣的決定的原因主要在於: 有瑕疵的品質、高昂的運輸與冗長的出貨期。 在品質方面,由於是高檔產品 (Premiumprodukte),品管必須符合高層次的要求,如該公司領導人Martin Frechen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提出,玩具動物的臉部要完全正確,眼睛的位置稍有偏差,如往下挪一點,整個表情就走樣了。臉的兩半得對齊對稱,髭鬚也不例外。這種分釐必較、講求完美的生產工作在德國自家工廠比外地工廠都容易責成做到。(哈哈,我就是那種會拿著玩具熊臉看半天的顧客,歪七八扭的嘴臉都不會讓我有購買的興趣。價錢高的話,要求也會多一些。) 由於這些絨毛動物玩具的縫製工作繁複,通常工人必須接受六個月的訓練,才能符合生產品質的要求。然而訓練完成後,可能工人也跑了,只因為隔壁的汽車工廠待遇稍為高些就跳槽。為了保證生產品質無誤,史泰福公司竟然還由德國派遣了300個員工前往中國支援。這是讓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光是應付生產品質問題,這整個過程的花費也太不划算了。 石油燃料費用的陡峭成長與高居不下,衝擊著運輸航運業,貨物的運輸成本連帶升高,已是不爭的事實。再者,從中國廠出貨送上海運,再託運到德國港口的航行時間,就要一個月了。整個算起來,小小Knut玩具熊從生產到抵達德國也需要兩個月時間,都已經嫌久,有的甚至要拖到三個月的時間。這樣冗長的出貨期對於需要相當彈性配合市場潮流需求的產品,實在不適合。如果是在歐洲本地出貨的話,雖然縫製的工資較高,但是出貨的時間容易控制多了。我記得去年三個月大的Knut真熊很可愛,很討小朋友歡心,可是再成長個兩個月,就不是那樣惹人憐的小北極熊了,玩具熊Knut的買氣也就會受影響。 在過去幾年,史泰福大約有五分之一的產品是在中國縫製完成的。雖然關閉中國的工廠,但因為中國仍是很重要的市場,當地的行銷部門還是會予以保留,以應付業務。根據德國玩具業公會指出,2007年在德國銷售的玩具如洋娃娃、玩具汽車、和絨毛動物等,有四分之三是由中國製造生產,其進口金額達18億歐元。 說到這裡,突然想起了一位北京來的友人曾經理直氣壯地說: 「呦,德國人怪工廠關了,工作被中國人搶了,那怎不想想中國從德國買了多少生產機器呢?」他這麼一說也有道理,中國廠商要賣多少T-shirt,才抵過一部德國機器的價錢啊?! 可是,話說回來,每樣產品的價值不同,所運用的科技也有差別。這也就是科技寶貴之處。然而,智慧財產權保護在中國的推行也績效不彰,使得許多德國企業在這方面不得不產生相當的警戒心。 不過,也有其他的傳統製造商,雖然也面臨品管問題,卻不選擇將工廠遷回歐洲,只是撤換供應商,同時派遣德國工程師前往監督、矯正生產事宜。如果只是工資升漲問題的話,有的企業就選擇到印度或越南投資設廠。 基於種種因素的變遷考量,將生產製造移回本國發源地,會不會是一個新的商業潮流? 至少,史泰福公司這樣一個例子,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文/crystalsun 2008.07.14 文中引用資料來源: 漢堡晚報 http://www.abendblatt.de/daten/2008/07/03/902021.html 德國之聲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2144,3460709,00.html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