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30 03:43:29瀏覽2306|回應16|推薦68 | |
從上一次2000/2001的dot-com泡沫經濟風暴到這一次次房貸延燒全球金融市場的經濟風暴,剛好整整七年,兩次都是從發源於美國。不禁要問: 美國現在最大的對外出口,難道變成是經濟危機了嗎? 幾年前我看了幾本經濟理財書籍,有專家指出,一個經濟循環週期大概是七年,也就是說每七年會有一次經濟風暴。看來,這次還真是那麼一回事。另外也有人也曾預測2008/2009年會有crash來到。所以,這一次的全球經濟風暴的發生,實在不是預料之外,只是事先不知道確切會發生在哪一個行業。不過,我相信應該有不少專家早就看出問題出在哪裡。經濟起伏循環是經濟發展的特性,是無可避免的,尤其是那些正在膨風發展的行業會首當其衝遭難。當一個經濟的發展蓬勃到無限度膨脹時,就有可能爆裂,開始往下滑,滑到谷底才會再重新攀升。如果知道谷底在哪兒,或許心情會好些,只是,谷底在哪兒,大概連經濟權威都不見得說得準。
基本上,這次的金融市場泡沫與上次的網際網路泡沫性質差不多,都是發生在無中生有的陷阱裏。前一個是在網際網路事業的崛起與暢通無阻之際,引發了投資者的發財夢而盲目參加金錢投資遊戲,最後嚴重到連只有掛名公司牌號地址,卻不知道在賣些什麼產品或服務的公司,都可以在股市募集到大量的資金。在美國許多用養老金投資買股票的上班族一下子鈔票變成紙票,雖說經過多年,這些事件報導也還記憶猶新。(德國的養老金是每個月存到國庫裏,拿不出來的,更不可能任由沒退休的老百姓去運用、投資股票基金。) 這次的危機仍然像蓋起一座座空中城堡一樣,頂著金光閃閃名聲的大銀行推出精美包裝的房地產資金產品,大肆推銷,有時連銀行的經理人職員都搞不清楚這些資金的內容組合,就要銷售給更加不知情的顧客。如果用常識判斷的話,這類讓人說不出所以然的金融產品,能買嗎? 買了,就矇運氣吧! 還是不禁要問: 美國的房貸風波照理說是國內經濟危機,怎麼連外國銀行也遭殃? 全球化就是這樣攪和兼牽拖吧! 美國的國內經濟建立在舉債消費上,利用信用卡購物,先買後付的習慣,保守而言,實在不是健全的消費心態與習慣。然而,這一套經濟系統已經廣泛被應用、傳播到全世界,除了對一些人民多用現金購物的落後國家不適用以外, 賒帳的卡奴到處都有。這幾年來,我們發覺在德國已經有許多商店不接受信用卡,不光是單一商店,有些連鎖店也不再接受信用卡。至於對來自國外的觀光客是否特別通融,就不得而知了。不是以現金付帳的話,就是要用現金卡付帳,在付款的同時,連線的銀行就會檢查付款人是否有足夠存款可支付。除非是到國外旅遊,不得不使用信用卡以方便付款,我們在德國購物買菜其實很少使用信用卡。 小規模的日常用品消費,如果積欠的錢不多的話,銀行有存款繳付的話,還可以應付。但是買車、買房,是人生的重大決定,就不一樣了,至少對嬰兒潮世代的人來說,都必須是審慎考量的結果。正常情況下,買房子總是要先儲蓄一筆頭款,當事人與銀行都得評估償還房貸的能力,才可能辦理貸款。當事人沒考慮清楚,銀行經理人就要把關,不能隨便核准貸款。可是,這次的次房貸風暴就是因為這道把關手續沒做到,造成過度不當的舉債,超出了房貸銀行所能負擔壞帳的負荷程度。 我一位美國的朋友說有銀行曾經積極向她推銷房屋貸款,她考慮後覺得不可行,因為就怕貸款的數目太大時,沒有把握有能力償還。那位銀行職員其實只是想從中賺合約佣金,至於房貸會不會成壞帳,似乎不在他考慮之中。沒錯,我這位朋友是位華人,跟大多數華人一樣,對個人金錢財務的控管很有概念。換作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也有可能就答應貸款了。 在德國申請房屋貸款的話,就不會那麼輕鬆了。對於私人貸款,銀行的姿態與門檻通常都蠻高的,基本上20%的購屋自備款大概跑不掉,銀行也有房屋儲蓄貸款(Bauspar)的服務項目,貸款人必須定期存錢,存到將來預借貸款數目的一半,才能享受原先協定的低利息貸款。就算是羊毛還出在羊身上吧,銀行爭取到一個客戶有利可得,至少貸款人也會養成多年儲蓄的習慣。根據2007年調查,德國人的個人儲蓄率為10.9%,相較之下,美國的儲蓄率卻是不到1%,2007年中也曾經低到負1.4%。平均儲蓄率是負數,差不多就是沒存款了,實實在在令人不可思議。德國人的確是很重視儲蓄,甚至將節儉儲蓄變成是一種嗜好,不過,我猜測華人大致上更是儲蓄理財的個中高手, 儲蓄率應該比德國人更高。 美國幾家著名的老牌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機中栽跟斗,有的獲救,有的必須申請破產,但是連國外一些銀行也一起拖下水。德國已經有好幾家銀行受到連累而損失慘重,不得不由國庫支出來解危,才剛解救了幾家大銀行,就出了個特大號的烏龍。絕無僅有地,德國重建信用銀行竟然在9月15日雷曼兄弟銀行申請破產之後,還沒頭沒腦地匯了3.2億歐元給該銀行。新聞一公佈,所有老百姓都掉下巴,以為聽錯了,怎麼會這樣呢?! 起先,大家都以為可能是電腦轉帳技術失誤,以致在對方倒店以後,還繼續履行合約條款。事後認真調查才發覺,根本是人為錯誤,星期五還開會猶豫、討論該不該撥款,星期一(9月22日)錢就一聲不響匯了出去了。不是區區三十萬、三百萬或是三千萬,而是讓人數到眼冒金星的三億耶! 兩個德國的高階主管馬上遭到停職,但是將近50萬歐元的薪水照領。由於雷曼兄弟銀行倒閉,德國這家國家級開發銀行已經損失5億歐元以上,現在又奉上白花花的3.2 億歐元銀子給破產的銀行,實在令人錯愕到不行。後來看到報導,才知道這家銀行的很多董事會成員是政治人物,難怪會鬧出這個烏龍事件,不用說,買單的還是納稅人。接著好巧不巧,又讀到雷曼兄弟銀行的紐約職員可以領到紅利的消息,果真如此,想必這下子德國銀行也有不小貢獻。 德國的銀行對個人借貸一向條件苛刻,我在11年前購屋申請貸款已經領教過,即使自備款達到將近四分之一,都還要提出各種證明,大費周章才到完成貸款手續。所以除了房貸以外,不想再向銀行借錢,沒有創業資金就作沒有創業資金的打算,只能用自己的市場知識與工作經驗來作為無形的資產,當作是提供給客戶服務的出發點,非常困難,但也沒有其他的辦法。銀行只要是碰到大企業客戶,馬上就變臉了,和顏悅色,深怕客戶不來借錢。呵呵,可是啊,企業破產的也不少,越大的公司倒閉,壞帳就越龐大。現在看到這種銀行大手筆的烏龍轉帳,真的也只能雙手一攤、苦笑一番。 在德國購屋貸款倒是有個好處,就說來參考一下。貸款的利率通常是5年、10年、甚至15年固定的,貸款人可以與銀行簽訂固定利率的期限,這種情況尤其在放款利率低的時候對貸款人最有利。通常5年期限的利率比10年或15年的利率都來得低,期限一到就得重新訂利率。如果簽約時利率非常低,也不妨簽個10年約,10年內的每月利息都一樣,就不用去擔心利率高漲的問題。對於自己償還債務的情形與能力,或許比較容易評估。 你也可能說變動利率較有利,那就要看利率變動的程度。利率向下發展,每月繳完利息後,口袋多剩一點錢很好。若是利率提高的話,就不妙了。這次美國的次房貸風暴就是一個例子,買房子的時候利息或許付擔得起,但是一旦利率突然升高,短期內就可能會出現利息負擔不起的窘況。美國龐大的軍費支出,原料能源高漲,再加上長年嚴重加劇的貿易赤字,變成是全世界最大的債務國,中國與中東產油國是最大債主,為了縮緊國內銀根,利率提升是必要的措施,就造成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次房貸風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次美國執政者真得好好想出對策來復甦經濟,沒有兩三年的縮衣節食大概也辦不到。 我想,除了改善經濟體制,矯正過度放任純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運作,實施踏實穩健的經濟重整政策,或許美國人民要開始正視儲蓄的重要性,只不過是未雨綢繆罷了,不是什麼想不通的大道理。 文/crystalsun 20080929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