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24 05:13:32瀏覽1645|回應10|推薦76 | |
文/crystalsun 2008.03.23 雖說在大陸投資生產、開發市場成功的例子不少,但是若只是看到別家公司成功就冒然跟進的話,對大陸企業、市場管理與法規運作瞭解不夠,又碰到黑心不誠實的合作夥伴,就難逃吃虧的命運。以前我在德國藥廠工作時,也曾經與中國企業接洽開發市場事宜,他們常常要求德方要到中國設廠,把生產工作交給中方,包括技術轉移,但是公司當時一點也不考慮這個合作方式 (非股票上市公司就是有內部董事會掌握重要經營決定權的好處,不用考慮股市投資人的看法)。若單單只是要把醫藥產品銷售到中國市場,從翻譯所有產品註冊文件ㄧ直到藥品上市為止,也需要消耗龐大的經費,在加上冗長的時間等待,實在不划算,所以作罷。反而就近的東歐的市場業務蒸蒸日上,業務與人事管理也不成問題。 2005年底回台灣省親時,在書報攤買的雜誌指出到大陸設廠的台灣傳統業廠商已陸續南遷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陸的勞工工資漲價,生產利潤不足,所以得搬離,尋找其他生產基地。現在不但人工持續漲價,人民幣升值,接著是能源與原料漲價,所有與能源有關連的產品都順勢上漲了。這已經是一個生產經濟趨勢轉變的跡象了。 最近德國明鏡雜誌網站刊出了一篇讓我毫不驚訝的的報導,標題是「中國成為德國的虧損事業」(China wird für deutsche Firman zum Minusgeschäft, Spiegel-Online, 17.03.2008 http://www.spiegel.de/wirtschaft/0,1518,541370,00.html)。許多德國企業多年來ㄧ直都到中國大陸採購貨物,有些供應商甚至認為自家產品無法在價錢上與中國貨品競爭,而大量裁員。可是根據ㄧ項由PriceWaterhouseCoopers會計事務所與德國物料、採買與物流聯合公會(Bundesverband Materialwirtschaft, Einkauf und Logistik) 共同製作,對203家與中國有商業來往的大中型德國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有三分之ㄧ的企業採買中國產品所付出的價錢竟然高於德國本地產品。 該研究指出,這個結果主要的原因在於規劃失誤,很多企業在運輸方面的費用計算錯誤,尤其是原油燃料上漲更加重負擔。再者,德國企業常常忽略品質管理所造成的高成本費用,也就是說,在中國製造的產品必須加重檢驗程序而追加費用。有些大型廠商對在中國比在德國採購較昂貴的情形心知肚明,但是礙於開發龐大中國市場的策略考量,不得不如此。中國政府甚至特別重視對外國企業採購案中有ㄧ部分生產價值要留在國內,即部分由國內廠商製造。這點與前面提到我在藥廠工作上所瞭解的情況ㄧ致,商業合作案中,中方總是提出獨門技術轉移由當地製造,時有耳聞。,連對於空中巴士與西門子的磁浮列車,都不放過提出中國製造的要求。對於這個情況,不難想像,許多因工廠裁員或關閉而靠救濟金度日的德國失業人口,原本就難以釋懷,現在又發現中國製造不見得會比較便宜的調查結果,果真要令人氣結。 PriceWaterhouseCoopers的專家提出警告,德國企業決策階層不應過分集中注意力在中國。除了改善成本管理,也要與其他德國企業合作聯合運輸管理,以降低運輸成本。而且必須分散市場注意力,到別的國家採購,畢竟成功的企業不能向中國市場一邊倒,導致過分依賴中國製造,而造成因成本過高所產生的虧損。 我想,這個警告「不應過分依賴中國市場」的警告,對台灣的企業廠商也會非常受用。除此外,記得去年某個慶典中(不知是不是中秋節那時候?),有電視台記者訪問日本駐漢堡領事,請他發表感想,他老人家對著麥克風嘀咕了一句,說德國太過於重視對中國的邦交,忽略了其他亞洲國家的友邦。記者大概覺得答非所問,就趕緊把麥克風移開。不管如何,這位日本領事或許ㄧ語道出了亞洲好幾的國家的共同感受。 台灣企業若能多放眼國際,減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無論是商業、文化、觀光等等各種產業交流,不把所有的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相信對台灣各方面的發展會比較平衡、有助益的。 (後記: 寫這篇文章時,樂知國民黨馬英九先生高票獲勝,雖未能趕回台投票,但是心中激昂感動,也守在電腦等開票結果數小時,之後看到CNN電視台以頭條世界新聞報導台灣選舉結果,德國的第一(ARD)與第二(ZDF)電視台也相繼報導,更是為台灣和平民主方式選舉感到欣慰,慶幸多數選民的眼睛仍是雪亮的,選出ㄧ位老實又有君子修養、中、英文俱佳而有國際觀的領導人,ㄧ吐八年政治窩囊氣,只是新執政黨的責任何其沉重啊! 雖然是遠在海外的台灣遊子,大家都一樣,心繫台灣的故鄉,雙手合十,誠心為台灣祈福。更偷偷地希望—有點異想天開,很快地有一天能見到馬總統受邀訪問德國。) |
|
( 在地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