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11 00:38:26瀏覽2853|回應15|推薦58 | |
有一點我很想不通,為什麼台灣的小、中、大學生以至社會青年學了那麼多年英語,大部份人英語的溝通能力仍然不佳? 甚至相差其他亞洲國家一大截? 過去在德國公司的工作中,我接觸了不同亞洲國家廠商客戶(中國除外),普遍而言,英語表達能力最差的還是台灣與南韓。很抱歉,很多台灣廠商寫的英文常常讓人一頭霧水看不懂 (在此我無意一概而論,還是有英文程度很高竿的廠商老闆或員工,但畢竟是少數)。至於韓國人則是會講英語的人太少了,打一通電話到一家擁有七百員工的廠商找老闆,竟然被轉接了好多人,沒有一個能講上幾句英文。或許,會有很多人提出,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以前是大英帝國殖民地,本來英文程度就會比較好。話是沒錯,但是我們的子弟個個花了十多年功夫與大筆金錢在正規學校學英語,在補習班大補特補,難道無法彌補這段差距嗎? 外語真的有那麼難嗎? 它不是怪物,何必害怕? 它只是一個工具箱裏的配備,供人使用。唯一不該有的心態就是「速成」,沒有這種事的,因為學得快,忘得快,就好像練武功一樣,就是要經常練,年年練,一點一滴日積月累之後,段數就越來越高,能發的功力就越強。還有,千千萬萬不能把某個字辭音翻成國台語的那個音,每個語言的發音都是獨立的,要學就得學準確發音,先多聽、認真聽,再學講,很花時間,但是絕對正確。是M還是N 都要弄清楚,後面有S的字不能漏掉S不發音,如Starbucks,不是Starbuck。 既然談國際行銷,就要談到外語表達溝通能力。每次看到報章媒體提到培養外語人才,就令人蹙眉,何謂「外語人才」? 我個人對外語人才的定義是以「外語」為專門職業的工作人才,如教授外國語言文學的老師與教授、外語翻譯人才等等。台灣缺乏的不是外語人才,就我所知,翻譯人才不少,可惜普遍工資低;外語講師教授也多,只是各大院校職位少,肥缺更難找。真正的問題出在專業人才欠缺足夠的外語溝通能力。這個問題其實還比較容易解決,為什麼? 因為只要針對專門職業領域加強語言能力,就可以普遍提高英語程度。 對德國人的外語程度我觀察了很久,他們不見得能夠以英文俗諺與俚語跟你五四三話家常,侃侃而談,介係詞也常寫錯用錯,不住在英語國家的話,自然不能擁有語言在地化的優勢。但是他們仍然可以在專業上表達意見知識。你甚至會懾服於他們的專業知識與態度,而不在乎他們英語中的相形之下不足為奇的瑕疵。老實說,英語人口分佈在不同的國家,個自形成了用字用詞的差異,別的不說,光是 British 和 American English 就已經有非常多的差異,所以要有標準答案都難。我們學英文就是要把握最重要的部份,表達重點,不需要把它想得很複雜,精簡扼要,就成功了一半。基本功練成,至於練更高的功夫就要看個人能耐了。 我認為要學好英文,要先有個認知,語言存在不同的專業領域當中,不需要成為超級語言專家,如果所有的辭彙都盲目背誦,結果反而到時用不出來。沒有時間的話,還不如化整為零,把重點放在專業職業英文當中,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更具體地說,一般人如果能練到簡單會話是第一步,與外國人接觸,到處適用。再來就是專業語言部份,譬如商業書信、開會洽談、合作談判、行銷策略之類,縮小學習方向與範圍,這時要聘請有該專業背景或教學經驗的老師來授課,甚至在課堂上可以模擬各種場景進行教學。這類課程應該針對各行各業專業人士所需編制,列為公司培訓系統,或是由私人語言學校辦理,重點是要有符合資格的本國或外國教師。當然,如果工作上可以邊做邊學最好,learning by doing 成效也不錯,總之, 要想法改善語言表達能力. 以自己為例,我的英文成績一向不錯,不一定是全班分數最高的,但是從來不補英文,別的學生課後在補習班補英文時,我大概正在家裏吃零食、聽英文歌曲聽得不亦樂乎。蠻臭美的,可是是事實。甚至到了大四出國留學前考托福,不補就是不補,只報名參加幾次模擬考試,考完作考題檢討,就這樣,結果考了一次就580分,可以申請美國聲譽不錯的研究所了。雖然沒達到那種高分600的傲人成績,但是也足夠應付學校入學要求。再說,後來才知道580分還是德國學生的托福平均分數哦! 我的方法其實不算方法,就是依樣畫葫蘆,像一隻鸚鵡一樣學說話,再者,有任何機會就學,地理、數學、西洋史等課本的出現英文原文名詞就學,不用等到上英文課再學,好玩唄! 再來就是去找學中文的美國人交換語言,看看我講的英文他們聽不聽得懂。 在俄國大文豪的一把紅椅子一文裏,我記錄了求學的心路歷程,從原先瞎貓碰死耗子考上了俄文系,唸得津津有味,出國唸研究所後,發覺並不想唸文學或語言學,才轉唸俄羅斯與東歐研究,重點是該區的經濟貿易,從那時起不再是文科學生。到了德國唸企業管理,才知道這是興趣所在。雖然德文聽、說、讀、寫在工作與生活上都沒問題,應付自如,唯獨不敢談深奧的德國文學,因為所知不多,會露餡出糗。如果談的是商業經濟範圍的話題,那就不成問題,就怕自己滔滔不絕會惹人嫌了。 以我個人的求學與工作經驗而言,其實是倒著走的,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先唸商業企管,再加修外國第一與第二語,但是在1980年代的台灣的升學體系下,常會搞不清楚到底對什麼科系有興趣,更奇怪的是,語言系的選擇還要靠分數分配,而不是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在德國很普遍的情況是,如同在其他西方國家,學生可以選擇修主科,同時修語言,學成後,求職的履歷表上就可以填上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甚至中文、日文等外語能力都有,因為公司徵才條件中,一半以上都至少要求有英文閱讀溝通能力。這也難怪,德國的中小企業外銷廠商多,即使內銷市場不小,但是外銷是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自然需要大量有外語溝通能力的人才,而且不只英文,精通好幾種外語的人才多得是。 學習加強外語其實不難,上班之餘,少看一個鐘頭沒有營養且歹戲拖棚的連續劇,無聊的娛樂節目或是政治口水戰,寧願看看CNN或BBC的經濟商業分析報導、專家訪問等等,對商業知識與英文程度都是很有助益的。即使剛開始有點困難,慢慢聽,聽久了就懂了。文章也是,慢慢讀,讀多了就懂了,沒什麼特別技巧。我都是這樣學的,效果還不錯,好處是,學得慢,忘得也慢。我的觀念是: You don't have to be the best, but you have to be good enough – at least for your professional purpose.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