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4/20 17:58:11瀏覽2269|回應6|推薦54 | |
漢諾威工業展 – 觀感真言先吐為快
文/圖 crystalsun 20150419 過去在部落格裡寫過一些有關國際行銷與企業國際化的文章,從這幾年的觀察,台灣仍就壟罩在政治內鬥與自我設限的氣氛中。瀏覽前輩專家們敘述台灣不夠國際觀的文章時,總會碰到讀者諸如此類的留言: „都要被中國吃掉了,還管其他國家?!“,“光是國內的大事都忙不過來了,還要管國際大事?! “ 試問: 如果不想被吃掉,是不是更要積極向外發展,有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實力為後盾,才不容易被吃下去? 或者,如果更多國人向外看,是不是更能明白自己國家在世界的處境來定位,依世局改變造有利的形勢? 看看自然生態界,有多少渺小的生物具有驚人懗阻力而能夠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如火蟻、虎頭蜂、水母、臭鼬等等? 台灣並不小,如果以人口來做比較的話,澳洲人口也不過將近兩千四百萬,馬來西亞有三千萬人口,新加坡就更小了。台灣人口只是比大陸、日本小多了,真要比人口的話,菲律賓的人口已經快破億了,可是消費購買力又如何? 比起歐洲的小國家的人口,台灣人真的可以昂頭挺胸大步走,更何況海外華僑都還沒算進去呢!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成長空間絕對有,只怕共識與凝聚力不夠而已。 經濟發展不一定要帶來環保災難,這是德國多年來所追求的,德國人是很死心眼的,決定要做的事,這一代做不完,還有下一代可以接棒,政治朝野也多是如此,改朝換代也不能把既定方針政策否定與翻盤,因為這些政策理念大多數在制訂前就取得共識。所以,雖說都是民主國家,德國的多黨政治可以談合作進退,獲勝大黨票數不夠,就得挑小黨或大黨共同執政,與美國的兩黨政治拼個你死我活的態度迥然不同。這十多年來,永續經營更是德國各行各界的關鍵用詞,為了要永續經營就得不斷改善與創新。 這星期我去了一趟漢諾威工業展,已經有好幾年沒跑商展,直到去年開始又有友人邀約,去參觀了一次。這次主辦單位直接寄邀請卡,所以決定見識一下德國正夯的議題“工業4.0“的科技展示與架勢。雖然先文後商出身的我對於電子機械科技是純粹外行人,但是多走多看來感受德國政府與民間企業對這個新挑戰的關心與決心,也是值得的。今年的展覽主題落在所謂的“第四波工業革命“,德國必須藉此工業整合與創新模式保持並增加全球競爭力,才能繼續與世界經濟大國平起平坐。(有關工業4.0的定義為何與涵蓋範圍,德國如何因應,等看完資料消化後,我下次再另寫文章淺述。) 猶如往年,國際品牌大廠投資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到此參展,利用顯眼的大型攤位與影音聲光多媒體來展示最新產品,提高知名度,或是刷新企業形象,目的倒不一定是要在展場上馬上接單,計算營業額,參展重點是在行銷(marketing, promotion)。行銷不等於業務(sales),也就是說作行銷不等於跑業務,這點恐怕對台灣一部分中小企業來說有點難分清楚。行銷通常都要有母公司行銷部門統籌企畫,所有對外宣傳的企業形象與產品或服務內容都必須一致,才提供給業務員去推廣。這是兩碼事,簡單而言,行銷需要開支的,是要提撥經費的項目,業務則是要接單進帳的,所以通常設有紅利制度。在行銷宣傳活動如展場中,行銷人員在場可以介紹產品,答覆訪客的對產品或企業的疑問,但是有關價錢、訂貨、出貨等的事項通常業務員會更清楚,這樣的權責分工更能讓員工專司其職,發揮專業效率。 很多台商遠道而來參展,多半抱著能接單的心態,無可厚非,花了一大筆經費,當然希望能在展場上就全數回收,不過這也可能只是打著如意算盤而已。如果廠商展前就約了熟悉的客戶見面看樣品,或許有可能接單。我看過有些雜貨店陳列方式的台商,來的熟客不少,也容易看了樣品就下單,但是對於第一、二次參展的廠商,恐怕不是這樣輕鬆。其實現在的電子網路如此方便,任何時候有需要,都可以下單、接單。因此,參展是為了接觸新客源,展示企業形象,說明產品功能。光是派個雇員去看攤位,能省則省,老坐在原位等客人來,是否也錯過寶貴的機會到其他展館去觀摩他國廠商? 假使能多派員到場,輪流參觀,觀摩其他公司如何展示介紹產品,聽取專業主題演講、座談或發表會,了解市場趨勢與競爭者活動,尋找潛在的客戶,甚至見機主動開發客源,是不是能夠更有收獲? 這些都是參展者能得到的附加價值,或許也可以啟發靈感。 我一次又一次參觀展場,也曾經服務過廠商,作比較之後,發現許多國家企業或是經貿單位很擅於利用參展機會舉辦產品說明會、經貿拓展說明會或座談。這次漢諾威工業展的夥伴國印度,辦一整天的講座與研討會,來訪者踴躍,有人講,就有人聽。日本也有日德經貿研討會,我來回經過兩次,聽到的都是日文開講,原來日本人對公開英語演講還是沒信心,也或許是力求完美,所以用了兩位即席翻譯,就在走道邊的小小翻譯室裡工作,座席間備有耳機供聽眾使用。外語能力不夠好的話,花錢請人翻譯就解決問題了。韓國這次也有經貿演講,我只去了一天展場,沒碰上。 雖然都是需要一筆不小經費的宣傳活動,但是在提升國家經貿產業形象上,絕對是值得的。商場上不用談政治,純屬經貿行為,不知台灣是否有這樣個宏觀格局來這樣的國際場面上作動態宣傳活動, 而不僅僅是蓋個靜態的台灣形象館或攤位市集? 這不是作媒式的一對一貿易洽談,而是向國際專業聽眾介紹台灣的工業發展、創新能力、產業近況,以及國外企業與台灣企業合作的優點與機會。在這樣四方雲集的商業活動,不需要牽扯到兩岸政治的難題,就算台灣只是一個地名,能夠蓋台灣形象館,就能以此作主題辦經貿研討會。各個帶團的產業工會,甚至個別的廠商都可以作動態產業、產品說明會,宣揚品牌,以吸引訪客注意力。都要比只坐在攤位上等人兼發呆來得強! 機會,是需要去開發的。有決心與毅力,就會走出一條路。當德國廠商抱怨陸商複雜難懂時,台商的機會就來了,在陸、在台的台商可以有機會扮演中間的角色,畢竟台灣接觸西方民主文化較多,思維溝通較沒問題,是事實。如果能看清本身優點,把它發揚光大,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