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2/09 23:26:26瀏覽2110|回應3|推薦38 | |
20180209 文/crystalsun 去年經歷兩件芝麻小事,卻思考許久: 1) 有一天在一家連鎖藥妝店找薄荷茶。 嚴格來說,不算藥妝店,因為沒賣藥,頂多賣保健品和天然草藥產品,在德國要買藥,得上藥房才找得到。應該說是個人用品店吧! 店裡繞了一圈,被一對大陸來的遊客盯上。他們觀察我一會兒,就上前問是不是中國人,之後詢問我是否代購3罐嬰兒奶粉。我正猶豫著,彥子上前看是怎麼回事。結果對方心喜,馬上把3罐改成6罐,說我們倆一起可以買這麼多,還把鈔票都拿出來了。彥子說不,只能幫忙買個兩罐,我也同意,因為總是要留給後來的人 – 或許是急著買奶粉的媽媽 - 買吧?! 店方就是為了防止大陸客掃購一空,才規定不能多買,以三罐為限,是有道理的。 就這樣,一干人等排隊付錢,我只覺得不好意思,店員一看就知道來代買奶粉的。付完錢,把奶粉拎到外面給他們。原來他們有備而來,旅行車 (station wagon)後門一打開,裝滿了奶粉罐,車牌還是波蘭簽發出來的。看來是他們一路從波蘭開車過來,到處搜購奶粉,應該不只是買來贈與家鄉親友的吧?! 最後,他們還說這附近所有的店都找遍了,都賣光了。為甚麼這麼麻煩跑老遠做這件事? 因為他們對國內生產的奶粉沒有信心,現在都買德國的奶粉。(當然,想必其他開發國家的奶粉生意也都靠中國顧客加持而蓬勃發展吧!) 2) 過了一陣子,我返台途中,搭機到阿姆斯特丹轉機,剛從小飛機走下來,坐在開到航廈的機場巴士裡,背後坐著的兩個大陸旅客正在談話,因為就在耳後,距離太近了,不聽都不行。一個來自上海的老兄開始不屑地批評,說德國人工作速度太慢,跟上海步調差太多了。話題一轉,又提到買奶粉的事,說這次到德國來出差兩個星期,每天去逛一家店,就為了買奶粉。店家規定一次只能買兩罐,他就每天都散步去一趟,買兩罐奶粉,洋洋得意的口氣,就是中國人聰明啦!。 我想,步調到底要多快才行? 德國在歐洲國家中算是速度快的了,“甲緊摃破碗“這種事,德國人之間鮮少發生。他們不是懶惰,而是想得多,非要把事情頭尾搞清楚,才會把事情做完。這樣一來,錯誤發生的機率減少很多,也不用一直在改正錯誤,浪費時間。日子過得去的話,悠哉些有甚麼不好? 我常反思,人生追求的是甚麼? 日夜不分,拼命工作賺錢,然後呢? 拼命花錢嗎? 還是留給子孫,讓他們都不用去奮鬥,也少掉學習的機會? 其實有很多事情必須深思熟慮,才會領悟出端倪。就像德國政府丟一個大課題,“工業4.0“,這是一個幾乎無邊際的東西,倒不如以另一個角度來看,思考各種行業之間的關係是如何互動牽連。就如亞馬遜如何從小小網購發展到物流運輸界的大亨,這中間影響到多少行業,他們還持續以更龐大的數據資源作為基礎,以創造出的更多服務與營收。工業4.0雖是由德國提出,儘管還有很多德國企業的老闆們還弄不清楚是啥回事,但是在企業的日常營運中已經開始執行了,如各式各樣的數據化、行動化。 機器人進入職場,也是重要的一環。害怕機器人取代人為工作,還不如研究到底有哪些新的工作會產生。事實上,我也看到不少新的職稱,科技感十足,但不知工作內容,恐怕只有年輕人才清楚,甚至有可能必須在職培訓邊學邊做才行,因為學府的教育不見得趕得上科技發展,尤其是老教授如果沒跟上潮流方向的話。也難怪許多美國科技業領導者大學沒唸完就創業去了,他們在開創從未問世的科技,跑得當然要比教授快。 話說回來,德國到底強在哪裡。與其說是一板一眼,不如說是計畫周詳,面面俱到,包括環保課題。他們講求效率,不喜歡走冤旺路。效率不一定是快、快、快,而是看準了再做,若開始做就以最少的時間完成,畢竟員工休假不能少, 一年休一個月剛剛好。當然,不是一切都能盡人如意,但是做事態度就是如此。 工業4.0自然與製造業息息相關,過去英美國家外包製造比德國更加徹底,但德國工業仍舊保存固有實力,傳統學徒職技教育仍然扮演吃重角色,現在反倒是川普政府要渡海來取經學習。工業大國製造業回歸老早就開始了,因為人工雖貴,但機器人價格下降,總體成本還是下降,品質管理也較有保障。工廠的工人必須學習新技能,操控機器人,人數減少,工作也輕鬆些。 講求速度,不如講求效率。大時局的改變如大車輪行走,凡事多方面想想,再著手進行,還是妥當些。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