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7/05 22:50:42瀏覽1622|回應5|推薦37 | |
通訊科技快速發展,效率提升了嗎? 20160705 文/crystalsun 電腦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照理說,應該是會讓辦公室的使用者更加快速完成工作。傳達訊息的速度的確是加快了,然而工作的時間減少了嗎? 答案是不一定。 最近結束了上一個樂團經紀人的project,是我決定不再繼續做的,因為工作時間完全沒有節奏,整個作息雖不見得被打亂,但是24小時或是16小時待命,沒有上下班分別,很難以在該休息的時候,讓精神完全鬆弛。常常晚上要接電話,寫電郵,不得安寧。為了四月底的一場演唱活動也足足讓我忙得人仰馬翻,從寫企劃、洽談、宣傳、邀請、通訊到檢查程序表,許多細節都得事必躬親 (其實我完全可以權力下放,可是我就是最下面那個—預算吃緊唄! 不能找人來),演唱會當天,瞪著高跟鞋站了幾個鐘頭,連收門票都得包辦。兩個人收錢、看錢比較穩當,門口的大塊頭保鑣也挺盡責的,放人入場速度都跟我們配合。收完錢還得在人手上蓋個紅章,這輩子沒做過這事兒,挺有趣的,看著一個個拉開袖子露出手腕,等我蓋戳記。每個人的手上的溫度還真的有差別,還真有瘦弱女子冰涼的溫度,會讓人懷疑是否還活著... 感謝彥子陪我,看老婆工作,還不時遞上茶水讓我解渴,自己也聽得很盡興。過了半夜實在撐不住了,演唱會還繼續,因為有幾個非常資深的好歌手也到場加持,唱到欲罷不能。拖著疲憊的身子,先告辭了,這中間還送了一個工作人員和兩個朋友回家。第二天早上六點就起床,可是吐了一堆胃膽汁,才想起來昨晚沒吃東西。結論: 人不是鐵做的! 積了幾個月的壓力,吐出來後覺得輕鬆多了。 這個經驗讓我思考,爲什麼通訊工具如此發達、快速與多樣,卻要不眠不休工作? 超出健康警戒線的話,就該檢討問題出在哪裡。以前寫信、打電報、寫傳真、寫E-mail時,都會斟酌用字,必須讓接收人馬上了解文中意思。現在換了超級方便的LINE、WeChat、WhatsApp、Skype等等,就不管那麼多了,反正很快就出去了,馬上有回應。所以一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寫錯了要改也快,對方還在線上啊! 可是我發覺,真的是欲速則不達,改的次數多了,一來一回又好幾個來回,說一件事也不是一次講清,因為很快,但不完整。時間就容易耗掉了。最糟的是,還很難回去找先前的對話,前因後果搞不清楚。 在音樂經紀工作的過程中,不知是因為合作對象是美國人還是藝術人的關係,跟我所習慣的德國工作方式與效率要求有蠻大的差異。一件簡單的事情要寫來寫去才交代清楚,又碰上對方用手機寫訊息,常常打錯字母,或是手機自作聰明亂改字,害我常常要猜老半天。本來都會再問一次,等熟悉對方思維習慣,後來就知道怎麼猜了。 同樣一件事,德國人跟美國人的看法真的差蠻多了,姑且不論好壞。話說最近特斯拉的Autopilot出事了,駕駛人真的把生命交給了自動駕駛車。在德國基本上還沒有敢這麼大膽放手,因為完全自動駕駛尚未研發完成,德國也不把這種駕駛輔助系統拿來代替人,所以只是稱之為»輔助系統»。我們曾經租過一部部份自動駕駛的電動車出遊,發現車子有時沒有感應到與前車距離已過近,或是紅燈出現,都得警覺而及時用腳踩剎車。特斯拉急著推出新產品的話,或許造成傷亡,反而給了公司負面形象。 至於德國人呢,他們非得要產品能夠研發完美,才會穩當推出(VW那作假的測試不算),風險是錯失商業良機。至於是否只有VW在報告上動手腳,其他汽車公司都沒有,那就要自由心證了。 德國人講求的不是快速,而是效率。效率不見得是反應在短期內做一件事上,而是長期下來所累積的效率,當高效率形成後,速度就會顯現出來。網路目前流傳一篇文章(如下),說得很貼切,我也很贊同作者的說法。德國人通常不會催促,因為他們很早開始計畫,也不喜歡改來改去,可是台灣人超愛改的。我常常看到LINE群組在邀約聚會,因為人在天邊,沒我出席的份,可是看到他們討論來討論去,都講好了,日期接近時,又突然有人不來,或是要改時間地點,到頭來又取消,而且還樂此不疲咧! 反觀德國人邀約,一兩個月前算普遍,通常都不太會改變,到時就赴約就是。(不知是不是跟地震有關? 在德國沒地震。) 我辦公也比較喜歡使用電郵,正式一些,又可以整理入檔,要再找前因後果記錄就不困難。 德國人還不喜歡被打斷,他們通常在處理一件事時,就盡量不分心,才不會亂掉。最淺顯的例子就是店員服務,當一個店員在服務一位顧客時,他/她絕不會理會下一個顧客,你真想打斷,就會被告知再等一下。排隊買東西時也很有意思,店員通常會注意輪到誰,如果疏忽了,其他客人也會提醒。你要插隊,店員就不理你。 轉眼間來到徐工歐洲採購中心已經三個月了。在適應新工作環境的同時,也在感悟着德國同事的工作風格,小結一下心得,供各位同事交流參考。 與德國同事工作的第一感覺:慢! 德國同事工作的一個口頭禪:not that hurry凡事都不會催。 對比德國同事而言,中國的同事則更多的會問:什麼時候可以給我?能不能再快點?所以我剛從國內過來的時候,很是不適應。 然而經過三個月的了解,我發現德國同事的高效率同樣也讓人驚奇。這個時候,我就會想,為什麼德國人工作這麼慢,但是效率又這麼高呢?為什麼自己在國內的工作狀態熱火朝天,卻還是忙碌不已呢?這個中間的差異體現在哪裡呢? 1、歐洲公司均採用郵件辦公 郵件辦公可以讓每個員工按部就班,逐個處理,同時郵件可以分類整理存檔,每個事情的前因後果,一目了然。 歐洲公司均採用郵件辦公,每個事情的前因後果,一目了然。(以上皆為網絡圖片) 國內辦公則更注重使用電話、QQ、微信等工具,手段多樣化、綜合化,速度很快,響應也快。但是造成的一個問題是,後期如果想要追蹤一件事的前因後果,則無從下手。 2、工作一次到位,保證過程連貫 德國同事在處理事務時,要求對細枝末節一次到位,而且中間要求不能被打擾,不能被中斷。這也是預約這個習慣在德國特別流行的原因。 而國內的辦公習慣,經常是事情A做到一半,事情B就來了,事情B剛準備開始,事情C又來了。這樣的結果就是,國內同事一天做了100件事,可能成功了10件;而德國同事一天做了20件事,但是成功了20件。 3、工具化思維 德國作為製造業大國,工具化思維深深的印刻在每個人的工作思路中。 我們接觸的德國科研員,他們在做測試的時候,經常是自己先把一套測試思路和測試軟件編輯出來,然後論證了這個工具后,再用這個工具去快速地測試數據。 而國內技術人員更多的是找到機器就開始收集數據,收集完了數據再想辦法分析,最後得出結論。這樣,一次的工作,德國人是慢的;但是如果測試十次,德國人和國內人員效率開始相當;如果測試一千次,德國人的效率開始大幅度提升。 同樣的,他們的各個職能的員工,在開始工作之前,都會花一段較長的時間,設計最適合自己的一套模式、一套軟件包、一套方案、一套習慣。然後後面的工作,就是用這個做出來的工具箱,一遍遍地開展工作。 反過來再思考一下,快和慢的問題。 一個個人、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一個國家,都需要對快和慢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真正的快,不是拔腿就跑,而是選好跑鞋、系好鞋帶、看準方向、計算節拍、一氣呵成。真正的快,不是草草了事,而是一板一眼、有張有度、成果可再現。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