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1/10 17:26:56瀏覽2189|回應4|推薦42 | |
11月8日傍晚我們來到桃園龍潭「日光之家」,為晚上【我家到了】特映會做準備。「日光之家」是更生團契的分支,成員從政府責付的十六歲青少年到三十歲左右的輕熟男都有,大家長陳健榮牧師夫婦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幫助他們擺脫毒癮、回歸正常生活、重返社會。
那天我們到早了,本想在車上安靜一會兒再進去,沒想到護衛犬的叫聲引人開門,兩位殷勤有禮貌的年輕人為我撐傘邀請入內,儘管天色微暗,細雨輕飄,但走進庭院便倍感溫暖,名符其實的「日光之家」。 電影放映後分五組就影片內容討論分享,之後每組推派代表報告,簡單歸納如下: 家庭的定義 毫無懸念,大家心目中的家庭要有愛、有接納、有安全感……。具備這些正向元素,即便沒有血緣,也能建立親如家人的關係,他們此刻所在的「日光之家」就是最好的印證。
重組家庭 父母離婚後父親再婚;媽媽因為男友不喜歡他、對他不好,換了幾位男友之後至今單身。過年回家團圓他必須抉擇要去爸爸家還是跟媽媽回外婆家,和劇中人一樣去哪邊都卡卡的,在這處境下,他的時間和心態都必須有所調整。
值得感恩的是爸爸的新妻子對他很好,雖然經濟條件不佳,但他想要新鞋子、新褲子,阿姨都會努力存錢把他的願望當作獎勵送給他。 貼標籤 因為吸毒,不僅個人被貼標籤,連帶父母、阿姨(父親再娶的妻子)連帶被人議論,但那些批評的人並不了解他誤入歧途背後的原因,不幫忙(或幫不上忙)就算了,妄加論斷不僅無濟於事甚至造成二度傷害。
界線 在「日光之家」彼此的關係如同家人般緊密,但畢竟來自不同背景,性格迥異,每個人在意的點各不相同,如果沒有謹守分際,很容易為小事起爭執,「界限」是人際關係不可少的功課,這是每個人的人生必修。
缺乏 他的媽媽十四歲生下他,在他小學一、二年級時媽媽再婚,媽媽結婚那天他被送到阿公阿嬤家,但卻沒有大人理他,餓了一天直到晚上才有人給他一碗飯上面淋一點醬油,就這樣潦草地打發他。
後來陳師母告訴我,看似富足的時代,但他們那裏的孩子九成以上卻有挨餓的經驗,不完全是因為貧窮,而是大人無心照顧。為了掃除這樣的陰影,「日光之家」總是大盆大缽地上菜,藉此填補內心空缺的安全感。「吃得飽很重要!」陳師母這麼說。 我完全贊同!還有什麼比豐盛的熱菜熱飯更直接溫暖人心、更直接地表白愛和接納? 有一年聖誕節我們去彰化少年輔育院服事,適逢佳節,我想募集禮物和輔育院的孩子分享。有一位弟兄說他可以拿到免費的某某福音月刊當禮物,強調「精神糧食」很重要。 我立刻回絕了,並不是免費的福音月刊不好,而是不合適。別說孩子了,不分年齡的任何人(包括所謂的「屬靈人」),在節慶收到煞有介事餽贈的免費福音月刊都不會開心,說不定還會生氣,更別提藉此感受到神的愛。 個人觀點 去「日光之家」前,車程中隱隱擔心以「家庭」為主題的影片會不會戳到它們的痛點。觀影前段學員們有點拘謹,還好漸漸熱烈起來,報告分享時更說的條理分明、頭頭是道,我才放心之前的顧慮是多餘的。
「日光之家」的孩子(當然有些也不算孩子了)有一個共同點,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他們非常有禮貌,落落大方主動問候,目光對視時眼神柔和不閃躲,每一位態度都很謙和。說句不怕得罪人的話,這樣的家教很多正常家庭都做不到。 我自己沒有生養孩子,無實戰經驗,側面觀察,經常偷偷感慨「禮貌」教育已不再受到重視,甚至被直接略過。記得小時候被教導看到大人要稱呼問候,當時身邊的同伴都是這樣,覺得這不過是自然反應,算不上優點。沒想到如今「酷」才是新世代的主流,視而不見、冷臉應對、「管你是誰呀!」的姿態司空見慣,多跟你說句話那是莫大榮寵,只差沒俯伏在地謝主隆恩。 有一次在教會和一位年輕人同乘電梯,我們剛好都拿著小七咖啡,我試圖藉此破冰緩和狹小空間的冰冷,正要開口便被對方眼角斜射過來的目光震攝,那道犀利的光嚴嚴告誡我:「不要講話!你找我講話就是冒犯我!」我立刻會意,話到嘴邊乖乖硬吞回去。 很納悶他們的父母是我們的同輩人,對於「禮貌」的認知應該相去不遠,不明白為何不再傳承了(可能是看見更遠大、更崇高的標竿),反倒在「日光之家」看到「禮貌」教育的落實,衷心希望能一直延續下去,不要斷絕。 「日光之家」的孩子每一個身後都有他們的破碎和傷痕,但他們身上各自有著獨特的美好。聚會結束前我有感而發:不要再去檢討原生家庭,也不要讓原生家庭成為自己失敗的藉口。有一天,你們都有機會變成別人的丈夫、父親,這時你們有主導權建立心目中的家庭,打造一個健全的家就是對社會有所貢獻。 這是我對他們的祝福,也是對神的禱告。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