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18 13:50:45瀏覽2635|回應9|推薦25 | |
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一片,引起台灣社會普遍關注。我當然也不例外。而且,我還多了一重關注他的理由,因為他是我的本家,儘管彼此並不相識。齊這個姓氏在台灣少見,所以特別會有感覺。
「看見台灣」能引起注意,當然因為影片所企圖提倡的環保意識。而且,除了環保意識外,它還展現了很強烈的視覺與聽覺美感,包括從一般人難及的高度俯瞰台灣所見、許多還不甚為台灣人自己所知的台灣的美,還有美好的音樂與歌聲。歌聲又特別具有台灣(原住民)特色。
或許,理由還不僅於此,還有一層因素:台灣意識。「XX台灣」這個標題本身就含有濃厚的台灣意識,而所請來的配音吳念真先生,他的人與聲音也都蘊涵很強的台灣元素。
台灣人看這部「看見台灣」紀錄片會特別有感覺,這點應該並不讓人意外。
通過這樣一部影片,讓台灣人更有環保意識,更愛台灣,也更惜台灣,影片的意義已經足以得到高度肯定。也由此,我願意向齊柏林先生致敬,尤其為他為此而獻出生命表示哀悼。
不過,當看到有中興大學那位張明強副教授向齊柏林嗆聲(因為齊柏林是外省第二代,並與一些國民黨人士曾有聯繫),不免又格外感嘆。而也從張教授的心態,多少又再度讓我體會到某些人對外省人、對「中國」,懷有怎樣的敵意或仇恨。張教授不是唯一一位抱持這種敵對、仇恨心理的人。已經有太多的跡象反映這種心理的存在。先前那位洪素珠女士的言行只是這種氛圍的一個極端反映案例,但她與他都絕不是唯一抱持此種心態的人。洪女士自己也有些外省背景(據說其父雖然是本省人,但卻是在大陸成長),使事情顯得更具有諷刺性。總歸,面對這樣的系列事件,作為同樣是外省第二代的我,不免也特別感覺遺憾。
身為外省第二代的齊柏林先生顯然已經對台灣有了極深的感情,才會花這麼多的力氣來製作這段影片,還特別邀請吳念真先生來錄旁白。吳先前因為自己的國語並不標準,懷疑自己是否適合來唸旁白。而齊柏林顯然就是要用吳略帶台語腔的聲音來表示另外的一些意涵。
我不知道齊柏林先生的統獨立場。但是,這其實並不重要。統獨之爭與愛台灣與否並沒有什麼直接對應關係。雖然許多獨派人士會以愛台灣的心來主張台獨;但是,統派也可能愛台灣,也可能強調台灣優先。不論統獨,愛台灣都是值得肯定的一件事。齊柏林用行動、乃至用生命來展現了他愛台灣的心。
現在,有許多外省二、三代,真誠地愛上了台灣,並願意為台灣而付出。這是很自然的心理發展,這也將是台灣社會內部融合的重要基礎。
如果愛台灣還會有問題,唯因愛得太褊狹,以一種有我無他或此是則彼非的方式來愛,那樣,就有可能會愛之適以害之。感性的愛如果缺少理性力量的節制與引導,就有可能實際帶來對所愛的傷害。
台灣的外省二、三代中,現在出現了許多像段宜康、王定宇、陳師孟、顧立雄、金恆煒...這樣的人,對他們來說,國民黨與中國似乎是代表無可逭的罪惡,而與國民黨或中國牽連的外省人,如果不能表現出唾棄國民黨與中國的姿態,也就等於同流合污,所以當盡力打擊,不遺餘力。
對國民黨政府的舊仇,本來是部分台灣本省人基於其前期痛苦經驗而生,但是,外省人而完全認同這種仇恨心態就是出於更複雜的心理機制。有外省背景而格外不遺餘力批判、打擊國民黨與中國,我認為是一種扭曲的心理。
不是說國民黨沒有犯錯、沒有罪過,但是,國民黨罪過不是屬於某一個人的,而是一大群人的歷史共業。反之,這些罪過之外,國民黨也對國家(不論是中國大陸或是台灣)、對許多人有功。功過之間,最後結論或許難明。但是,特別是那些隨國民黨來台的外省人,與國民黨之間的的關係是理不清、道不明的。他們罵國民黨,只能是連自己祖宗一起罵的。
有位大陸留美的劉博士,母親當年曾堅決拒絕與父親家人一同來台灣,而最後隻身留在大陸,說是要參與建設新中國。結果,她在一再因為右派身分被批鬥後,在文革時期英年過世,她囑咐兒子:必須到外面去。
舉這個很悲劇的例子,只是要說,當初能跟隨國民黨來台灣,多數人應該感恩,而這個機會終究是因為跟隨國民黨才有(被抓兵或是共黨臥底及曾遭白色恐怖冤獄者自可另當別論)。外省人而痛恨國民黨,不能說每個人都是思考邏輯有問題,但是,對多數這種人來說,他們的思考邏輯是有可檢討的地方。
齊柏林身為外省二代為什麼有這麼強的台灣意識?我不得而知。他能有這份濃厚的台灣情,願意為台灣獻身,很好!但是,促成台灣意識的理由,應該是自然力,而不是出於社會壓力、集體意識壓力。用集體意識壓力來促成台灣意識,對台灣整體來說絕非幸事。集體意識壓力最鮮明的例子是在伊斯蘭教世界。在那裡,違反集體意識者會受到嚴厲懲罰。但是,集體並不因此而享有福祉。反而讓外界看到許多不人道的懲罰現象。台灣當然沒有那麼嚴酷的社會懲罰現象,但是,洪素珠現象與張明強現象,乃至王定宇現象,難道就不值得我們關注嗎?不值得警惕嗎?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