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談歷史學者劉仲敬關於中國社會作為“互害結構”的說法
2023/07/23 07:19:33瀏覽704|回應1|推薦2
我對劉的這段話,反應依然是“部分同意,有需要商榷之處”。
劉對傳統中國社會所強調的“互害”性質的說法,我認為大體上也是屬於“理念型”式的說法,也就是把不同類別之間的差異,在論述中誇大、極端化,並且將內部諸性質予以邏輯化、系統化,以便既容易分辨彼此,而且容易用來解釋其因果作用。但是,這種類型學方法,並不特別重視論述的逼真性。
簡單說,以西方國家為例,其互害程度其實只是可能相對較低,而且會隨著時代而有變化。馬基亞維利之所以會寫出“君王論”那樣的著作,強調極度現實主義的政治統治模式,正是因為他對當時(意大利)的政治局勢極度悲觀,也對人性極度悲觀,所以,認為理想主義式的政治根本行不通,甚至會造成更糟糕的局面,與其這樣,那就擺明了採取現實主義的立場(這裡面顯然也含有理性主義的成分),好像還能夠營造出稍微好一點的集體秩序,為大眾提供一個還能夠勉強過日子的環境。總之,這樣的“西方”豈不也一樣是一個互害的結構嗎?再看看日本的戰國時期,難道不也是爾虞我詐,不斷互相攻伐?這種情況,又豈止是在所謂的戰國時期才有?
劉氏太片面強調中國社會的互害結構的特質。這可能有益於提出歷史教訓,而且也未必完全失真,但是,論述中的理念型特色,也還是應該提醒給讀者。
劉氏顯然把傳統中國的這種互害結構主要歸咎於法家模式的統治手段,與大一統帝國的組織機構。但是,我以為這裡面也可能有部分問題應該要“歸咎”於中國社會的人本主義思想色彩。我試圖指出,中國社會的人本主義色彩(也許應該說是一種早期的、還不算太成熟的人本主義思想)可能像潘度娜的寶盒那樣,裡面藏有各種不同的事物,好的、壞的,都有。中國社會很可能既從中得到好處,卻也從其中衍生出劉氏所不滿的那些惡劣性質。而人本主義思想傳統很可能比任何家族傳統更能源遠流長。
人本主義的兩面性或多面性顯然常常被論者忽略,所以,輕視中國傳統的人大都不承認中國有人本主義傳統(劉氏可能是其中之一),而肯定中國傳統的人(如錢穆、余英時等)又只片面論述人本主義的美好,結果,要嘛中國被黑了,要嘛人本主義的問題面被無視了。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79640847

 回應文章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7/23 19:24
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指出,正義是有價的。一個人「不勞而獲」若願意分約三分之一給旁邊不相關的人,就不會讓別人採用打破碗的通輸做法。但前提是大家都還有口飯吃。中國過去是貧窮為常態,所以凡事走極端也是可以想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