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7/26 15:04:58瀏覽2097|回應0|推薦27 | |
重讀前赤壁賦 古文裡,蘇軾《前赤壁賦》是常讀的文章之一。首見於高中國文課本,當初已能背誦片段;及長,遇到這篇文章時,總是瀏覽再三,不知不覺已能琅琅上口;最近,再詳讀一遍,感受有別於以往。 剛讀這篇文章時,覺得寫景極美,文內:「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像極一幅寧靜的圖畫;又:「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直覺「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景裡有情、情裡有景」,教人飄飄然融入畫中而不知所以。 年輕時,涉世未深,容易受情緒攪動,也常釐不清虛擬與實情。歷練多年後,體會榮辱得失之間,非自己所能掌握;是以,引用:「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等文句來自勉勉人。有時在課堂上,講述日本江戶年代良寬禪師(1758年~1831年)「偷不去月亮」的故事(註一),來解釋此段深奧哲理,看學生專注神情,或許可以化育一二人心。 再讀這篇文章時,反復咀嚼:「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深感過了大半輩子,在盛衰消長、如夢似幻的人生中,縱使再偉大的人物,終究無法跳脫「生老病死」的鐵律,不如「隨遇而安、逍遙自在」以對,等到謝幕終了時,不致白演一場人生戲。 《前赤壁賦》這篇曠古佳作,猶如良寬禪師所述的「偷不去月亮」,有些人再怎麼鄙視文言文(註二),此文終將永遠是「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只可惜,我們無緣與這些人「千里共嬋娟」。 註一:參見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48744&page=1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