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手寫我口
2016/05/19 15:41:24瀏覽2752|回應1|推薦24

我手寫我口

我手寫我口,是晚清詩人外交官黃遵憲的主張,由於他多年外派,受到西方學術影響,乃大量運用當代辭彙,創作舊體新詩,為五四運動開闢道路,民國以後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地位,他有一定的貢獻。

有網友問:古人平時說話,是否帶有文言文的之乎者也?例如:《前赤壁賦》有一段對話,客曰:…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誠然,我們不是那個時代的人,又無錄音傳世,無法斷定古人說話有無之乎者也;但古人之間,相信一定有相當大的差距,不然黃遵憲先生也不會主張我手寫我口,更不會有日後的白話文運動。

文言文為何要用之乎者也等虛字?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有人專研文言文虛字,也有相關著作問市;不過,個人以為:文言文虛字除朗讀時顯露文章韻味外,主要便於句讀。古人為文沒有標點符號,讀者要先懂得斷句,才能了解其意;若是胡亂圈點,必然扭曲文章原意,而文言文虛字正可以作為斷句的依據。所以,古諺有云:「之乎也者矣焉哉,用得好來是秀才。」

至於古人何以無法我手寫我口,想必跟書寫工具有關。在紙張尚未普及之前,以刀為筆、以竹簡為紙張,刀刻竹簡既費事,又須僱用專人為之;若不精簡用字,盡將語言化為文字,不知要花多少時間用在竹簡之上。六朝以後,紙張取代竹簡,縮短之間的距離,加上當時話本盛行,於是許多章回小說便捨棄文言文,而用當時的白話文,只是那時的白話文與現在仍有差別,因此有人還看不懂《三國演義》、《水滸傳》、《七俠五義》等名著(註

對於有文字的語言,我手寫我口相對容易;但對於沒有文字的語言,例如:閩南語、廣東話…等,我手寫我口就變得十分困難,若是硬要書寫,常會讓人看了似懂非懂,例如:阿桑、槌、打拚、踹共、剉咧等…等報紙常見文字。當大家執意我手寫我口,若干年後,後代的人就看不懂現在人寫的文章,如同現代人看不懂《七俠五義》一樣。

或謂公文書可否我手寫我口?本人在《幸有公文保留純正文字》乙文(註提及:公文除了當作推動公務載具外,還要作為歷史文獻,若是用太多當代的俚語或外來語,後代調檔的人一定會霧煞煞

 

註一:5月9日洪蘭女士在聯合報投書提及:有個碩班學生國文不及格,去補修大一的國文又連著二年不及格,通識中心打電話來說,他們大一新生都教不完,無法再教研究生,叫所長自己領回去教。無奈何,只好把學生找來,請他在睡前看一段《七俠五義》,當看到展昭出來時,便來找我。我等了二個月,展昭都沒出現。我奇怪了,因為這本書我看得很熟,追問起來,才知道他連第一章「貍貓換太子」都未看完,他說他看不懂,一看書,眼皮就闔上了。

二:參閱【幸有公文保留純正文字】乙文。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57779762

 回應文章

敏人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6/23 01:05
你好!後學書讀得不多,但看此文,有幾處有待商量,特別提出來︰


一、我手寫我口

  我曾看過研究,「我手寫我口」是錯的,英文沒法達到,中文也不能。後來,看到余光中文章,說到︰演講後,看別人記錄的稿子。其口說的,重複累贅,全然不同於手稿。這個說法剛好符合研究。實際比較「書面文字、口語」,兩者的確有差。再拿「現代白話」來跟「口語」比對,差更多了!例如,現在愛情小說,常見句子竟然長至20幾字,都不斷句。口語,沒法這樣,因為要呼吸啊!再說,口語,要表達一己喜怒哀樂,停頓,是很重要的手段。因此,「我手寫我口」這幾字,可以不用提了。


二、黃遵憲…「五四運動」,民國以後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地位,他有一定的貢獻。

  我讀書少,不認識黃先生!不過,五四運動的影響,我是知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我也感同身受。他們的貢獻,害人不淺!為什麼?親身體驗,買很多本簡體書來看,看到西化中文,幾乎嚥不下去。這就是他們的貢獻!看到五四這群人,肚子生出一大堆火!


三、有網友問:古人平時說話,是否帶有文言文的「之乎者也」?

  據我所知,古文、古語,兩回事。各地有各地方言,但都用「文讀音」讀寫古文。因此,平時說的,當然不同於古文。

  現代人想要知道,古人讀法作法,建議學學「吟誦」(http://i.youku.com/i/UMTQ5OTk0ODA0NA==/videos),或去聽聽國劇、歌仔戲等。


四、文言文…「文言文虛字」正可以作為斷句的依據。

  有看過一篇大陸學者寫的研究,跟你說的一樣!補充一點,古人斷句,手段多多,主要用吟誦。


五、對於有文字的語言,「我手寫我口」相對容易;但對於沒有文字的語言,例如:閩南語、廣東話…等,「我手寫我口」就變得十分困難,若是硬要書寫,常會讓人看了似懂非懂,例如:阿桑、凸槌、打拚、踹共、剉咧等…等報紙常見文字。

  閩南語,不是沒有文字,有文字!廣東話、閔南語的文字,就是「漢字」。古人用方言讀書作文,但都用各方言的「文讀系統」來讀書作文。

  你舉的例子,不是正統閩南語用字。那些例子,正表現今人淺薄(台語不好,沒法以文讀漢字;國語不好,又去中國化;最後,腦袋空空,只會滑手機,亂掰字。)。
夏老師(chhsia1113) 於 2016-06-28 21:26 回覆:
你的說明非常好,也給本人添加不少常識,本部落格將永久保存你的文章,讓所有網友有機會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