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也談語言腔調
2024/09/08 10:56:05瀏覽402|回應0|推薦15
也談語言腔調

        日前,監察委員認為:臺灣大眾運輸場站的臺語播音,存在腔調不一致、語句變調不正確等問題,導致臺語逐漸式微,要求政府研議廣播錄製審查與糾錯,以保存語言資產(註一)。另有人以為監委職司糾彈、澄清吏治,管到語言腔調的統一,實為越俎代庖,無助於語言多元性。

        本人經常搭乘大眾運輸,對於場站的閩南語播音,只覺得部分發音不是很「道地」而已,但不會誤解其意。其實,閩南語是一種不易學習的語言,最難的是它有八個音調,每個音調又差別不大,要清晰分辨出來,有些困難;尤其最後一個音是「入聲音」,發音短促,收音時還要雙唇緊閉,非慣用閩南語的人很難發出這個音。網路有人用「衫、短、褲、闊、人、矮、鼻、直」,教人家用閩南語唸出,正好由第一音到第八音,其中最後一個「直」,便是入聲音,不能唸「直直走」的「直」(第二音),而用唸「大直」的「直」(第八音)。

        有位長年住在萬華的朋友對我說,他到外地用閩南語與人交談,別人就猜出他是「艋舺郎」。我說你講的是標準的泉州腔,例如:「雞肉」你們會唸成「歸肉」;「過年」你們會唸成「隔年」,只要對閩南腔調有點認識的人,就很容易辨識出來,也不會誤解你的意思。此外,顏清標唸「茶」字,如同國語的「得」,這就是鹿港腔;謝龍介唸「場」、「廠」、「長」…等字,語尾鼻音特別重,這就臺南腔。所以,閩南語腔調常因人因地而略有差別,但尚不至於雞同鴨講。

        早年,在職場上常聽到大陸各省的腔調,據說老蔣在官邸時,因天熱對身旁的侍衛說:「捻絹頭來!」侍衛拿來一塊磚頭,原來「絹頭」是「手帕」的意思。有一次,同仁拿一塊抹布要「擦孩子」,我說抹布不是很髒嗎?怎能擦小孩?後來才知道「孩子」就是「鞋子」。前教育部長黃季陸(1899~1985)唸自己名字,聽起來像是「忘記了」,因此閙出一些笑話來。政府有鑑於南腔北調,差別甚大,不利人與人的溝通,於是積極推動「講國語運動」,如今我們所講的國語,大家都聽得懂,這要歸功於注音符號ㄅㄆㄇㄈ(註二)。

        各國都有語言腔調的問題,日本就有九州腔、京都腔、大阪腔及東京腔,但都不影響溝通,未聞日本政府要統一腔調。監委想要統一臺語腔調,但不知使用那個腔調?若使用泉州腔,便對漳州腔不尊重,對客家語、原住民語,更是一種「霸凌」;何況,若沒有一套如ㄅㄆㄇㄈ的標準語音,恐怕要統一腔調,只會治絲益棼。


註一:參見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21/8170446

註二:參閱【ㄅㄆㄇㄈ】乙文。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1810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