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02 16:04:56瀏覽1898|回應6|推薦73 | |
之前看到有部落客批評,說台灣的電視節目水準低落,在這之後,則是看到作家劉克襄批評台灣人的讀書風氣低落,爾後又再看到另一個部落客批評,說台灣的觀光景點到處都賣著大同小異的小吃,呈現著如夜市般的攤販,可許多台灣人仍樂在其中。 其實,這三種休閒項目所呈現的現象,我也不只一次在媒體報導或部落格文章中看到,這也使我再次回想起另外一個休閒項目:玩臉書,它也呈現出跟看電視、閱讀、旅遊幾乎一模一樣的休閒現象,當然,也同樣有知識份子、時事評論家批評該現象膚淺。總之,我是發覺這幾個常被提到的休閒項目,通通都集中在方式膚淺這個問題。 以看電視來說,台灣人整體上還是比較會盯著電視上腥羶色、談論八卦、搞笑KUSO的新聞報導或談話性節目(包括政治與綜藝),另外就是常盯著充斥著商業鬥爭、黑道作亂、社會衝突(婆媳、親子、夫妻、兄弟姊妹、同儕、官民、醫病、勞資等等)的連續劇,一邊罵人家亂演一邊專注地盯著看,再不然就是看些星座、命理之類的。 閱讀的話,作家劉克襄批評說閱讀風氣低落,不過我看了幾遍「整個城市都在看書」一文,他所指的似乎比較是台灣人相對於德國人,閒暇時上實體書店、圖書館,看「硬書」的風氣普遍低落之現象。而就我的觀察,台灣人閒暇時閱讀的東西,目前整體上仍以報章雜誌、小說、投資理財書,或者其他軟性題材(如旅遊、兩性)的市場書為主。 至於台灣人內部旅遊的活動,我還記得觀光局歷年來的調查統計,都顯示出是以自然賞景最多,再來依序是文化體驗、美食旅遊等。只不過我個人的感受,卻是覺得好像飲食觀光依舊最受青睞,目前各大電視頻道開闢的旅遊節目,也總會介紹當地的美食,而我也常看到聯網的部落客,把在地美食享用的感想納入旅遊心得的一環。 這三種常被輿論拿出來談論的休閒項目,若說呈現出來的參與現象確實有著膚淺的問題,那麼主因也還是台灣人的休閒參與,整體上的動機仍是以紓解日常生活各方面之壓力為主,比較不會想要再去增加知識、技藝、資訊等的認知能力,也比較不會想獲得任何深度的體驗。換言之,台灣人追求的休閒效益,整體上仍以壓力紓解為主。 這樣的休閒態度,不只存在於一般民眾,也可能存在於政府官員、休閒相關業者的價值體系中。而之所以會有這種休閒態度,主因便是台灣到目前為止,家庭、鄰里社區、學校、同儕、工作場所、大眾傳播媒體等「社會化機構」,普遍都還是缺乏「休閒教育」,也就是缺乏休閒相關知能、品味的培養,而相對只把休閒視為「剩餘之事」。 以此,再加上台灣社會從上到下都根深蒂固的功利主義,政府官員、休閒相關業者(包括電視節目的製作單位、戲劇的劇組)等,在作休閒、娛樂產業的規畫時,也當然就以討好當前多數民眾的休閒需求,也就是放鬆心情、紓解壓力、發洩情緒等為主,而不會想要多耗費人力、時間等成本,去做內容深度的增加、商品或服務品質的提升。 總之,台灣社會最近常被知識份子、時事評論家、部落客等提出來批評的,看電視、閱讀、旅遊等常見項目之「膚淺休閒」現象,背後共通的成因,也還是台灣人整體上的休閒動機、休閒態度,仍以前面所敘述的為主。要改善,仍得從這兩個改變起。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