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5/03 22:00:31瀏覽2334|回應1|推薦91 | |
中天新聞主播吳依潔這回深入探訪了一家,位於台北市大安路一帶的關東煮小店面,內容從店內裝潢擺設、餐點製作、食材、一些顧客的反應到經營者夫婦開設這家店面的心路歷程,這段內容前後涉及不同領域的故事,背後其實也反映了一些社會、休閒方面的意義。 報導首先呈現的,有江戶風情的日式屋簷、簡單木造裝潢的擺設、古早味的鯉魚擺飾這一部分,我之所以覺得有意思,是因為這讓我聯想到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運動,或者是社區營造活動,有些個案就跟這種有日式風情的建物有關,像是台北市齊東社區的社造運動就是起於日式宿舍的保存運動,另外,像是台南市、高雄市的文資保存也都有涉及日式建築的。 再者,我也想起我曾經閱讀過的旅遊和美食報導、評論,當中也有很多是涉及到日本當地觀光旅遊,或者是一些有日式風情的地方、店面的體感經驗,總覺得這「日式風情體驗」或「日本文化體驗」的追求,是台灣人頗重要的旅遊、休閒動機,也許一方面是台灣的歷史、文化脈絡跟日本有關,另一方面是新聞媒體、業者不斷傳播日本偏向正面的社會文化意象之故。 而報導中呈現的關東煮相關餐點、食材,則是令我聯想到常在小七(也就是7-ELEVEN)看到的關東煮,他們倒也是會透過類似於小看板的東西,呈現出「有日式風情的關東煮店面」,而小七打出來的關東煮商業廣告,跟這則深度報導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對關東煮吃了之後能溫暖人心這點頗有強調,像小七這方面的廣告,場景常納入夜晚、下雨、冬天等元素。 可以這麼說,這源自日本關東地方的關東煮,在台灣社會也呈現出「符號消費」這項趨勢,也就是說台灣社會的成員們,去各個賣關東煮的地方,如便利商店、夜市、小店面,就跟吃其他的異國料理或美食一樣,品嚐他們背後隱含的異國文化,乃至品嚐食用地點周遭空間「再現」著的異國風情,其動機的成分有可能還大過餐點、食材的形體本身。 除了異國情調的體驗外,台灣人的「飲食休閒」,據我觀察最大的特點,就是休閒動機還包括了色香味、壓力紓解、人際關係或過往一些回憶等感官或情感體驗,乃至養身等「休閒效益」的追求為主。而這則報導則反映出,以色香味、壓力紓解、過往回憶、養身等為動機的顧客,在該家關東煮小舖之中確實都獲得了想要的感官或情感體驗,而有了「暢爽」的感覺。 至於棒棒飯、丸子串、蘋果煮、蒟蒻球等Q版關東煮的製作,我想一來就跟與形象宣傳有關的領域,常將裡頭的人物、角色等作成Q版玩偶公仔一樣,為的是讓人覺得更親切;二來,我認為或許就如同旅遊景點販售的紀念品或電影週邊商品一樣,讓客人能夠對實質上只有當前暫時性使用權,或者本來消費完就沒有了的東西,有著長久的記憶。 接著再看心路歷程。其實他們獲得開設這家關東煮小舖的靈感的過程,還有像是這位家庭主婦旅遊記憶變成開店靈感、拿著日本黑輪大全到日本按圖索驥地探詢、走遍日本、台灣尋求料理和自己的定位等情境,從社會學習的角度看,都可以算是把自己所看到的,由他人呈現出來的間接經驗,轉化成對自己往後事業經營有意義的知識的一種學習。 另外,像是他們在關東煮經營之基本工的從事,也就是關東煮湯頭的熬煮,或者像苦瓜封的製作等,由報導的呈現,我發覺這近似「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經驗學習,而在這個時候,他們社會網絡的成員,包括顧客、親友,是對他們發揮了近似於參考團體的效果,根據這些人品嚐後的意見、感想等去學習,這算是他們社會網絡發揮的一項結構力量。 除此之外,這報導中呈現的社會網絡,不能忽略的當然就是夫妻關係了,像是擁有設計專業這項文化資本的丈夫,就把在日本對江戶時期建築的記憶,轉化成他們開店的實際空間元素,這對於本來考量到先生可能受金融海嘯影響,而在接案子上變得比以往難的妻子來說也有支持的力量,而報導也呈現了這夫妻情感網絡之結構力量的一些發揮。 總之,這則台北市大安路關東煮小舖的深度報導,一方面可以算是反映台灣社會部分飲食休閒、消費現象的個案,二方面也可從中看到一些社會學習的實際情境,以及社會網絡在這當中扮演的角色。在這當中,我覺得最動人的還是這對攜手共同經營店面的夫妻。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