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趙怡雯的愛情樂章
2007/12/05 23:07:35瀏覽1975|回應1|推薦39

引用文章2007.10.20暨南大學全民終身學習論壇-終身學習的樂章

寫在前面:

這回怡雯姊在吳明烈所長主辦的全民終身學習論壇當中的演出,我覺得確實符合「終身學習」的基本理念,因為,她所演出的四首曲目,我後來去查閱相關資料後,發現有三首跟愛情有關,其中一首還可當胎教音樂,以此,就台灣社會的現象來看,愛情已被認為是需要終身學習的課題,而胎教的重視度也逐漸增加。

進一步而言,怡雯姊在這場研討會中演出的曲目依序為:(1)艾爾加(Edward Elgar):愛的禮讚(Salut d'amour, Opus 12);(2)馬斯內(Jules Emile Frederic Massenet):泰綺絲冥想曲(Thais: Mediation);(3)巴赫(J. S. Bach):序曲(Overture);(4)鄧雨賢:望春風。其中,我所說的「愛情樂章」便是(1)、(2)和(4);至於(3),根據我查閱的資料,它是歌劇、舞劇、清唱劇、聲樂、樂器套曲等的開場曲,巴赫版本則來自法國序曲。

以下,我就從我最熟悉的社會學角度,來討論一下當中三首「愛情樂章」的意義。

1.艾爾加(Edward Elgar):愛的禮讚(Salut d'amour, Opus 12)

(1)先看這首曲子的創作背景:在1888年,與妻子卡若琳訂婚前不久,艾爾加帶著她寫的情詩【愛的優雅】去渡假,後來靈感一來,就譜成這首曲子。

社會學分析:

艾爾加創作這首曲子的動機和目的,便是基於對卡若琳的愛意,以及為他們之間的愛情烙上印記。就此:第一,我不確定他與岳家的社會關係如何,但最起碼,他跟妻子的社會關係光譜,是偏向「愛情」而非「交換」;第二,就休閒的眼光來看,艾爾加的渡假行為,果真印證了休閒使人放鬆、娛樂進而促進個人發展的三個步驟,即:艾爾加因為渡假而有作曲靈感。

(2)再看作曲者本人與妻子的婚姻狀況:原為精神療養院樂隊指揮的艾爾加,後來與大他九歲的退休少將女兒結婚,他的母親與他的妻子都熱愛寫詩。

社會學分析:

我不確定當時英國社會的狀況如何,不過,「精神療養院樂隊指揮」和「少將」可能有一些社會地位的差距,且女方的年齡又比他大,只是,無論何種年代、何種國家社會,愛情來了就什麼都擋不住(又假若當時英國社會不覺得女大男小是非慣俗的愛情配對),從艾爾加的背景介紹可知,他們夫妻是都熱愛文藝的,不過更重要的是,他們家不太會有綽號「婚姻殺手」的婆媳衝突問題,因為這婆婆與媳婦,興趣嗜好一模一樣。

2.馬斯內(Jules Emile Frederic Massenet):泰綺絲冥想曲(Thais: Mediation)

這首曲子本身,是十九世紀改編自法朗斯的小說的著名歌劇【泰綺絲】,當中第二幕第一場、第二場之間的宗教性間奏曲;歌劇本身則以四世紀的埃及為舞台,描述修士阿塔那埃爾決心改變妓女泰綺絲的墮落生活,卻又迷戀泰綺絲胴體的矛盾情節。

社會學分析:

首先,以正式名詞來看,阿塔那埃爾是「神職人員」,泰綺絲則是「性工作者」,就這點來講,無論是以前或現在,無論是哪個國家,前者的社會地位多半是崇高的,後者的社會地位多半是卑微的,且有的時候,「神職人員」這個社會位置,也會被期待去改變「性工作者」這個社會位置的生活模式。

其次,當時的社會(其實現在的台灣也是),「神職人員」可能也不被社會規範,如道德、倫理等,允許去迷戀或愛慕一個「性工作者」,哪怕是愛慕她的身體,然而,這就牽涉到當時埃及的宗教倫理,對「性幻想」或「性慾」的看法了,不過,傅柯的【性經驗史】並未提到埃及,巴塔耶的【色情史】我不知道有沒有。

第三,這還牽涉到一個問題:「性」與「愛」的區隔。就此,我不知道四世紀的埃及,這方面的社會現象是如何,不過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性」與「愛」的認知是非常分歧的,往往不同社會人口條件(如教育程度、年齡、工作領域)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不過最普遍的兩點是:(1)相較於其他社會群體,年輕人的「愛」可能經常帶有「性」;(2)男性可能比女性重視「性」,女性可能比男性重視「愛」。

3.鄧雨賢:望春風

(1)先看這首怡雯姊以中提琴詮釋之流行歌曲的背景:自從1930年代初問世以來,望春風一直是最受歡迎的福佬語流行歌曲、台灣歌謠或福佬語歌謠之一,2000年,該曲在官方與民間媒體舉辦的【歌謠百年台灣】的活動中,獲得最受歡迎的老歌第一名。

社會學分析:

這首歌或許可以反應1930年至2000年,台灣社會的流行文化狀況乃致部分社會情境,尤其是當時的愛情、婚姻、兩性互動觀念,對於戰前世代、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社會成員來講,這首歌相信都是他們生命歷程當中的重要元素,可能包含了童年時光、青春時光的回憶,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這首歌到現在都是二、三、四、五年級生在KTV經常會點播的歌曲。

(2)再看這首歌歌詞的大意:經考據,【望春風】歌詞的靈感,是從明清著名小說【西廂記】當中的「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社會學分析:

這首歌的歌詞涉及到一個社會學議題:二十世紀台灣與明清之際社會情境的差別,特別是當中的愛情互動模式、愛情認知觀念,例如考量社會位置的門第觀念。

不過,儘管愛情互動模式與認知觀念,可能都有不同的地方,但撇開這些可能的社會因素,最核心的關鍵,也就是「對愛人的思念」,卻可能仍有相通之處,所以才能觸發作詞者的靈感。

收尾:

以上,便是我對怡雯姊這回演出的曲目當中,涉及愛情之三首曲目的見解。不過我認為,若真要透過音樂表演來落實終身學習,那相對需要考量的聽眾,可能不是大學生、研究生或教授,而是以下三種社會群體:(1)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2)工作時間剩餘的就業人員;(3)家務勞動行有餘力的已婚婦女。

所以事實上,怡雯姊的音樂會可能就已經有終身學習的意義了。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1430313

 回應文章

提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愛的禮讚
2007/12/06 13:20
愛的禮讚也是婚禮上的音樂之一﹐好聽極了﹐旋律中可聽出有優雅的濃情蜜意﹐也有情人間的小爭執﹐最後是止於和諧的E 音符上。 played by Esther Kim (violin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