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14 03:07:50瀏覽1286|回應1|推薦5 | |
她走在美中 楊遠薰 劍橋大學裡,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與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 是兩所數一數二的大學院。兩校皆在三一街(Trinity)上,毗連而立,卻長期在學術、運動等各方面互相競爭。 劍橋的三一街(Trinity Street) 三一學院產生三十二名諾貝爾獎得主與六位英國首相,聖約翰學院則製造出九名諾貝爾獎得主與六位各國首相。英國浪漫時期的四大詩人中,拜倫(Lord Byron)出自三一學院,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則來自聖約翰學院。 聖約翰學院的大門 英國的學院庭院深深。高聳的大門進去,內有數個方院 (Court)。城堡式的校舍建築環繞著中央翠 綠的草坪與球場,形成一個大方院。方院一進接一進,通常教堂與行政大樓在第一進,圖書館與上課的教室在第二進,學生與教職員則住在最後一進。康河(River Cam)流經三一、聖約翰等學院的後校園,河上可泛舟,河畔可徜徉。 試想,在青春美好的歲月,能在如此優渥的環境學習、生活,是多麼地幸福! 三一學院的Great Court 三一學院為英王亨利八世於1546年所創,因此學院正大門(Grate Gate)的時鐘下屹立著這位以離婚著名的亨利八世國王的雕像。
三一學院大門上的亨利八世雕像 遊客買了門票,便可進三一學院,參觀Great Court。Great Court的中央廣場極大,碧草如茵。四周環繞著典雅的石砌建築。建築前有座美麗的五角亭,亭座周遭植滿金黃、暗紅的鮮花,在和煦的陽光下吐艷。
三一學院Great Court的五角亭 劍橋大學的每一所學院都有一座教堂,也各自擁有水準極高的聖歌隊(Choir)。三一學院的教堂座落在Great Court的右翼。我們進到教堂內面,欣賞了她的莊嚴美麗後,駐足在教堂外廳,瀏覽傑出校友們的雕像。 三一學院的教堂 三一學院人才濟濟,歷年來製造出許多傑出的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詩人…,還有王子與間諜。當今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即畢業三一學院,但或許他尚未成古人,並無雕像列在教堂外廳的傑出校友雕像中。科學家牛頓 (Isaac Newton)因為最為大家所孰知,因此在他的雕像前瞻仰的遊客也最多。 牛頓(Isaac Newton) 牛頓(1643-1727) 十八歲進三一就讀,二十二歲畢業,爾後終生在三一學院從事科研究,是不折不扣的劍橋人。他天賦秉異,既發明微積分,亦發現萬有引力與三大運動定律,開創現代數學、力學與天文學的先河。 牛頓寫的方程式太艱深,一般人看不懂,但他被蘋果擊中而悟出地心引力論的傳說則家戶喻曉。相傳牛頓有一天在他母親的莊園散步、沉思時,忽被樹上掉下來的一粒蘋果擊中頭後杓,結果悟出舉世聞名的地球萬有引力說。 所以遊客到了劍橋,都對牛頓的蘋果樹好奇,也想看看自己能否有機會變得聰明些?於是導遊說要帶我們去看牛頓的蘋果樹時,眾人咸感雀躍。但親眼見到那棵樹時,卻又不禁叫了起來:「哎喲,怎麼可能?」 因為那樹實在太稚嫩可愛了,不像結過果,哪會有蘋果擊中三百年前的牛頓大師的腦袋? 「唉呀,是後代嘛!」導遊微笑道:「原先的那棵蘋果樹早都死了。這棵是它的後代的後後後代,據說是從牛頓母親的莊園移植過到昔日牛頓住的房間的後面。」 好吧,就如此相信吧。
牛頓的蘋果樹 參觀教堂後,我站在廣場的芳草邊,舉目四眺。這日是英國難得的晴朗天,天空蔚藍,白雲舒捲,周遭風景如畫,好像連警衛都像畫中的人物。他戴著一頂黑色的呢帽,身著白領襯衫與黑色長外套,腰背挺直地走在廣場中央大道的左側,舉手投足間自然流露出英國紳士的風範。 然後,一個手抱書本的女大學生自亨利八世雕像底下的拱門走了出來。她昂首挺胸,走路搖曳生姿,微風吹拂著她的秀髮,髮稍在風中微微飄揚, 剎那間,我想起了英國大詩人拜倫(Lord Byron) 的名詩:《She Walks in Beauty 》: 風韻飄揚絲絲烏髮中 到了劍橋的三一學院,不能不提引領風騷的英國浪漫時期的詩人拜倫(George Byron,1788-1824)。 拜倫出身貴族,十歲即繼承爵位,故人稱之為「拜倫勛爵(Lord Byron)」。他以美貌著稱,卻天生跛足,就讀三一學院時,主修文學與歷史,當時即才華洋溢、鋒芒畢露,曾出版一本嘲諷貴族階層的詩集。 自劍橋大學畢業後,因是世襲貴族,拜倫當上英國上議院的議員。但他在社會議題上,為英國的工人運動發聲、支持愛爾蘭的獨立運動、並同情歐洲被壓迫民族的革命運動;在感情與婚姻上,是個熱情濫情的雙性戀者,因此引發爭議。 一方面,他在陸續發表的詩歌裡塑造拜倫式的英雄,掀起風潮;另方面,他的行徑不見容於英國傳統保守的上流社會,乃於1816年自我流放到歐洲大陸。 (Lord Byron, 1788-1824,圖片取自網路照片) 出走歐陸後,年二十八的拜倫在日內瓦湖畔結識同具叛骨與文采的雪萊(Percy Shelly),兩人結成莫逆之交。然後,拜倫到意大利,投入當地反對黨的革命運動。意大利的革命後來失敗,他轉往希臘,加入希臘反抗奧圖曼(Ottoman)帝國統治的獨立戰爭,不幸於1824年因傷寒病死軍中,享年三十六歲。 拜倫臨終時曾言,他為希臘獻上所有,包括財產、精力與生命。希臘政府在他身後,為他舉行了國葬。 著阿爾巴尼亞服飾的拜倫,圖片取自網路照片 拜倫的作品以《恰爾德‧哈羅德遊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唐璜(Don Juan)》等詩集最為代表性,而《她走在美中》的短詩最為人所熟悉。這首寫於1814年的詩係2 6歲的拜倫在一次聚會中,遇到新寡的表妹Lady Wilmot Horton,見她一身黑衣猶明艷照人乃有感而發而作。 她走在美中
更暗一分,少亮一分 ─游元弘譯 She Walks in Beauty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Lord Byron(1788-1824) 讀拜倫的詩,想著他傳奇的人生,覺得平凡如我者很難想像一個自幼集榮耀與華麗於一身的人會如此同情弱勢,關心民苦,並且身體力行投入革命運動,為理念獻上生命。 這樣的人顛覆傳統,引起爭議,但正因為有這樣的人存在,社會才會接受挑戰,不斷進步。回首思索中國詩人徐志摩,縱有筆墨,卻無拜倫、雪萊等的眼光、氣魄與胸懷,想必是東西文化不同所致。
三一學院的Great Court 遊了一趟劍橋,回味一些名人的詩與事,覺得劍橋的天空彷彿更具色彩了。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