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夜泊福智院
2016/03/08 05:06:24瀏覽1490|回應0|推薦2

夜泊福智院

楊遠薰

      清晨一覺醒來,微曦初照,發覺自己躺在榻榻米上,想起昨日投宿福智院,此刻該在一千公尺高的山上的一所禪寺裡,不禁披衣而起。

                 走到窗前,我拉開窗簾,瞬間被眼前的美景所懾住。方院裡,一片燦爛的嫣紅映著令人心醉的苔綠,晚秋的日本楓散發著撩人的嫵媚,青翠的鮮苔綿綿密密,展現無垠的生命力。苔石旁,一灣幽潭相伴,潭水清澈,依稀可見錦鯉游來游去。更遠處,青灰色的禪寺屋宇層層疊疊,好一幅美麗祥和的畫面!讓人不由想起唐人常建的詩:

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福智院的內庭方院

                宿福智院於我是難得的經驗。兩年多前,我在華府地區開始隨京子(Kyoko) 老師習日本池坊流花藝。去年年底,值京都的六角堂總部舉辦每五年一次的全球性研習班,英語授課。京子老師很鼓勵學生參加,熱心地幫我們安排住宿與旅遊,並為我補習數堂立花(Rikka)課。我因此報名參加。

                   迷迷糊糊地飛抵京都  後,方知此次自美國華府地區來的共十一人。其中三位是老師、八位是學生,全為女性,族裔多元,老白逾半。此後十七天裡,我們週日一起到六角堂上課,週末結伴逛名勝與寺廟,結業後更在京子與良子兩位日本老師帶領下,搭火車上高野山、宿禪院,體驗一下日本禪學的文化。

                  由於我們當中多數人各有宗教信仰,老師不勉強我們上佛堂聽經,一早便由我們自行活動。我選擇先泡湯,再逛禪院花園。因為福智院是高野山唯一具天然溫泉的禪寺,逢湯必泡的我因此把握良機,一早便上湯屋。

                 清晨的浴池空無一人。我獨享熱氣氤氳的世界好一陣,頓覺渾身舒暢,精神抖擻。隨後穿戴整齊地遊園去。

                我逕赴方才自窗口見到的方院,佇立寂寂的園中,靜靜欣賞旖旎的園景。日人對美的追求無以復加,即令出家為僧,亦不例外。園中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莫不力求美與自然的平衡。偌大的庭園不見任何亂枝、雜草甚或一片落葉,令人對僧人四體之勤,由衷佩服。

                 出了方院,沿著步道,我信步到佛堂。佛堂莊嚴華麗,早課已結束,此時僅有一僧侶在作收拾。我走到大門,赫然發現眼前一大片枯山水,不覺振奮。

日本禪寺的枯山水

     所謂枯山水,即是以石為山、以沙為水的乾枯山水,是日本禪院的獨特園景。我過去曾在園藝設計書上讀過  stone garden,其實就在講日本禪院的枯山水。當時的我不甚明白。及至這回到了京都,參觀遠近馳名的龍安寺時,方見識到真實的枯山水,不禁在心裡嘆道為之不易喔!

      要將一大片戶外之地闢成寸草不長的淨沙石區,已屬不易,更何況得有設計、有計劃且不留足跡地耙出一行行細細的條紋與齊整的圖案,可真要功夫、細心與耐心呢!既是修行,也是苦行。

      福智院的枯山水頗有變化。佛堂大門正前方是一大片以青石為道、以白沙與褐沙所組成的不規則幾何圖案的枯山水。繼續向前走,便可見由大小不一的岩石構成高高低低的山由灰白的流沙形為涓涓流水的經典枯山水,十分引人暝思。

福智院的枯山水

     走過枯山水,隨著步道左轉,已然到了前庭,復見嫣紅的秋楓與翠綠的苔石。此外,蒼鬱的林木下有矮欉、木橋、流水、籬笆與翠竹,一幅日式庭院的景觀。接待室前,尤有一株迎著朝陽,傲然散發金黃與艷紅光芒的日本楓,璀璨奪目

                 古松旁,一顆灰樸樸的巨石頭刻著「福智院」三個字,蒼勁有力。回首這一路走來,眼前的景致由明媚鮮麗、歷經蕭索蒼勁、而至繁榮茂盛,倒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授呢!

福智院的前庭

      回到內院,已近八點。寬闊的餐室裡,為我們準備的小桌、碗缽與椅墊已排妥。待十一人皆入座後,年輕的僧侶便陸續奉上食物。昨晚,我們已在此享用一餐如懷石料理般的「精進料理」。雖是素食,卻蒸、炸、醃、煮皆有,無論烹飪、色彩、擺置或盛放的陶瓷缽盤,皆極考究。今早的菜色比較簡單,大抵是豆腐、各式醬菜與白飯,但也缽碗盤碟,一樣一點地盛放,在在顯示日人做事仔細、力求精緻的文化。

福智院的精進料理

                         回房整理行李時,我再度環顧周遭。我們的房間座落在禪寺後廂的三樓,是間有盥洗設備的雙人套房,十分寬敞。室內有暖氣、電視、wifi一尊瞪著大眼睛的達摩祖師雕像與一張按摩椅,處處窗明几淨,一塵不染

福智院的宿坊

                福智院是所大禪院,廂房有數進,客房多,每日投宿的緣客亦多。我們昨日在等待分發房間時,見一團又一團的西方遊客紛沓而至。穿著袈裟的僧侶講英語,也使用電腦,同時忙著幫客人拎行李、帶房間,如同經營觀光旅店。

                望著他們忙碌的身影,我忍不住心想:時代在轉變,連深山裡的古禪寺也不得不跟著轉型。禪寺提供宿房,固然增多財源,禪舍得以翻修,但同時卻也擾亂了禪師們寧靜的修行生活。僧侶們更得為服侍客人,犧牲太多禪修的時間。這種轉型是好亦壞?恐怕見仁見智。

               從傳播文化的觀點來看,他們確實貢獻良多。非佛門弟子的我在禪院僅青蜓點水般地宿一夜,即對日本的景觀文化充滿尊敬,也難怪禪學這些年在美國普受歡迎,被視為平衡身靈的良劑。

              日美兩國曾是戰塲上拚得你死我活的敵國,戰後卻能經由對美及自然的追求及各種層次的交流,使兩國民間的互動幾近水乳交融,不得不令人深思。

     投宿一夜福智院,雖沒領受佛門慧根,卻也感受到日人對美與自然的執著,對細緻文化的追求與全體國民為推廣日本文化自動自發做的努力,深感敬重與佩服。

福智院雕石

福智院前庭的楓樹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role777&aid=4923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