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06 16:35:02瀏覽5792|回應9|推薦116 |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解說》第一至第四分: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報佛恩網》 譯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01〈網路分享〉
◎摘錄《維基百科》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多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課所誦持的經典。20 世紀初出土於敦煌的《金剛經》,為世界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於大英圖書館。 這部經的原題目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vájra)有兩種意義: 1. 閃電:具有極大的快速而又猛烈的威力; 2. 鑽石:世界上最堅硬、最珍貴、最受人青睞的寶貝。 佛教運用「金剛」來形容教法的堅固和能夠破斥外道,而不被外道所破壞。金剛者為不可壞,非生滅法,非有為法,本就如此,法爾如是。 由於人們認虛為實、認假為真,所以頑固地執著自我和外部客觀世界是真實的,由此造作無量無邊的身業、口業、意業,並且受這三種業力的牽引、拖累,以致長劫地生死輪迴,經受不可言狀的種種痛苦,始終無法獲得自由和解脫。 在佛教釋義中,金剛般若波羅蜜多,靠著無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夠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最終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這就是本經題的深刻涵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02〈網路分享〉
= = = = = 本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語譯:《報佛恩網》 弟子阿難說:這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我親自聽到如來佛說的。在說此經的時候,佛是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與有德性的高僧及各弟子,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等共同生活。 那時候已經是快到吃飯的時刻。大夥兒穿上了袈裟,拿著盛飯的缽,由祇樹給孤獨園走進舍衛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處吃飯。 佛吃過了飯,就將衣缽收拾乾淨,也洗淨了腳,親自在地上鋪好座位坐下來。 附註: 一、如是我聞:本章之「我」,指阿難尊者。如是我聞,阿難稱「此部金剛經,是弟子我親聞佛陀說法者」。 黃昆山居士《蘇東坡金剛經字帖》注:「阿難,釋迦佛堂弟,父斛飯王,以佛成道日生,因名慶喜,弟子中多聞第一。」 二、俱:偕也,同也。處在一起。《報恩佛網》本文解作共同生活〈生活在一起〉。 《漢書。李廣蘇建傳》:「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 三、敷座:敷,謂佈置、鋪陳、擺放。敷座,布席鋪地跌坐也。 《書。顧命》:「狄設黼扆、綴衣。牖间南嚮,敷重篾席,黼純,華玉,仍幾。」 本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個時候,眾弟子中德高年長的須菩提,在大眾中從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來。 他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兩手合掌,很敬重地對如來佛行了一個禮,讚嘆地說:「希有的世尊,您對於未成佛的菩薩弟子,善盡保護憐念他們的善心;又善於咐囑指導一切學佛的大眾。世尊!還有那些善男信女,若是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時,要怎樣才能使這個菩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他們起了妄念的時候,又要怎樣去降伏他的妄心呢?」 佛回答說:「問得好!問得好啊!照你所說的,知道我善盡保護憐念未成佛的菩薩弟子,也善於咐囑指導一切學佛的大眾,你既然明白這個道理,就要仔細用心地聽,我來為你們解說。」 須菩提聽了很快地回答說:「是的,世尊!我很高興聽師父說明這個道理。」 一、偏袒:亦作偏露右肩、偏襢一肩、偏露一膊;略稱偏襢。比丘於拜見佛陀或謁問師僧,若披著袈裟時須袒露右肩,覆蓋左肩。原係古印度表示尊敬之禮法,佛教沿用之。後世引申偏護、庇護一方之別義。 《佛學問答》 83「出家人袈裟偏袒右肩是何意義?」~ 答:「十方三世諸佛示現人間,皆以大丈夫相而出家證道,所著袈裟一律偏袒右肩,乃至代代相傳之出家僧眾,亦以偏袒右肩而著袈裟。..... 代表十方諸佛所證悟實相諸法,若有佛陀來示現教化眾生,應以右肩荷擔神聖大法,以延續而不斷故。.....」 二、希有:希,古通稀。希有,即稀有;言珍貴罕見也。引申大智大悲尊貴難得之意。 或謂希有之歎,包括「時希有,如來出世,曠劫難逢故。處希有,三千大千世界中,唯有一佛故。德希有,福慧殊勝,無比並故。事希有,慈悲方便,用最巧故。」 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漢譯「無上正等正覺」。 《維基百科》:無上正等正覺是指佛教修行上的最高覺悟、最高感受境界,此詞句可見於各佛經,如《金剛經》。 又:「無上正等正覺」一詞已是依據原意進行漢譯後的稱詞,若依據梵語的諧音直譯,則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也就是「成佛」。 四、諦聽:諦,細察、詳審、仔細。諦聽,謂凝神傾聽;即聚精會神,認真聆聽佛法也。 《維基百科》:諦聽,又稱「善聽」,佛教、中國神話中的神獸,相傳是地藏王菩薩的座騎。常被供奉於佛寺地藏王菩薩的案側。其造型虎頭、犀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特異別緻,不同於凡間動物。 本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訴須菩提說:「諸菩薩、摩訶薩等應按照我下面所說的方法,降伏其妄念心,方可常住菩提心。降伏妄心的方法,就是要不著一切眾生相。我把一切眾生歸分為九類: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如有色、無色,如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眾生。我要為所有眾生滅他們的業障,度他們超脫輪迴六道,以至於不生不死入於清淨無為之鄉。話又說回來,我雖然這樣滅度,但是一切眾生實在沒有得我的滅度。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眾生與菩薩,同具此菩提心,現在滅他們的妄心而度歸清淨,不過還其所本有,也就是他們自性自度,並非是我所度的。須菩提!若他們有得我滅度的念頭,即是還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是執著自性的眾生,尚未滅度無餘,自然不是菩薩。」 一、摩訶薩:即摩訶薩埵;泛稱大士、聖士、超士、高士。《維基》云應是「摩訶菩提薩埵」之簡稱,故可譯作「大菩薩」。 《維基百科》:摩訶薩埵,佛教名詞,梵文 Mahāsattva 的音譯,意譯為大士、聖士、超士、高士等,指進入聖位的大菩薩,一般認為指七地以上的菩薩。 又:家喻戶曉的八位摩訶薩埵即八大菩薩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 二、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泛指一切眾生相。〈按一切眾生可歸分九類〉 三、涅槃:同圓寂、滅度等,寓含解脫、自在,不生不滅之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被尊為大涅槃。 《法華經》:「惟如來證大菩提,究竟圓滿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勝鬘經》:「法身即如來大般涅槃之體。」〈大涅槃,意指如來法身。〉 《維基百科》:涅槃,佛教術語,合文作𢌽,又譯為般涅槃、波利暱縛男、泥洹、涅槃那,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 又: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種。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有餘涅槃界與無餘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空、無相與無願。 四、滅度:引《般若文海》:即「滅」除煩惱,「度」脫生死之意。參閱「涅槃」前條。 斌宗法師《涅槃是什麼?》 :「涅槃是梵語,正音為波利暱縛男,舊云涅槃,今順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訛略,或楚夏不同。舊譯為滅度,或云寂滅、無為、解脫、安樂、不生不滅等,名雖異其義則同。今單舉滅度和寂滅二義釋之:滅度,即『滅』除煩惱,『度』脫生死的意思。寂滅,寂謂理性『寂』靜,滅謂煩惱『滅』除。」 = = = = = = = = = = = = 本文: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再對須菩提說:「菩薩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應該不著相布施。所謂不著相布施,就是要六根清淨,離開色、聲、香、味、觸、法等塵相而布施,也就是施者忘施,受者忘受,並且要忘記所施之物。(如此施空、受空、物空即所謂的『三輪體空』。)須菩提,菩薩應該不住相布施,為什麼呢?因為著相布施,是局於有相;而眾生之相,實在只等於一微塵,即使能因此而獲福也是有限的。若不著相布施,就無相可住,像這樣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不可限量了。須菩提!譬如說東方那無邊際的虛空,你可以以心思度量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 佛又說:「須菩提!再與南、西、北四方及上下的虛空那樣毫無邊際,你是否可以用你的心思去度量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 佛又說:「須菩提!菩薩若能不著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也就像虛空這樣的不可限量。須菩提!菩薩應該照我善護念、善咐囑之教,如是降伏妄心,而又不著相布施,常堅守著菩提心。」 一、著相:猶言執著於相。引《百度百科》:意指執著於外相、虛相或個體意識而偏離了本質。〈或謂:外不著相曰「禪」,內不動心曰「定」。〉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坐禪品第五》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學佛網》:「學習佛法的人都知道,凡夫之所以會產生煩惱和痛苦等不良情緒,是因為我們很容易『著相』〈被外境迷惑吸引〉,從而產生妄想、分別、執著,由此迷失本性。如果能識得本性,那也就得到了解脫。」 二、布施:指施與財物、飲食或佛法。按布施之目的,一去除慳貪習性,二長養慈悲心,三累積福德資糧。 《維基百科》:布施(梵語:Dána),又稱為檀那、布施度或布施波羅蜜,是菩薩六度之一。以福利施與人,以財施、法施、無畏施為主,也就是施與財物、飲食乃至佛法為本義。意即為了幫助一切眾生,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或法給予眾生。 又:修養自性,布施善德,稱為種福田。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謂佛法僧。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畜牲、惡鬼等。如來世尊兼具「報恩田與功德田」二種田。 又:佛家三種布施: 1、財布施: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 2、法布施:布施真理、智慧,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使人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 3、無畏布施:竭盡所能去解除別人的恐怖和畏懼;也就是布施信心、愛心。 參閱~《民間故事:大布施。小布施》 : 三、四維:指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合東、南、西、北四方及上、下,曰十方。 又另義:春秋時,齊國管仲以「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宋代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八德」。孫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新「八德」。 《管子。牧民篇》:「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四、不可思量:此言福德〈或果報、虛空、佛法等〉之大不可思議、不可度量。或解作福德無量無邊之義。 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第十六》:「人力所為,尚能如此,何況神通感應,不可思量。千里寶幢,百由旬座,化成淨土,踊出妙塔乎?」 存好心; 說好話; 行好事; 做好人。〈臉書分享〉
一、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製造是非,這都是口舌的惡業。 二、如果你明明知道是造口業,明明知道會使人受到傷害,也明明知道不可隨便亂說,你還是說了,而且還製造了一套假證據來告訴別人,那就是造口業了。 四、「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是做人的美德。少批評、多讚美,是避免口業的好方法。 五、搬弄是非、傳播流言、論人臧否、背後批評,都是犯口過造惡業,每一個人都應該避免。 一、遠慮與近怨: 政策固然須有遠慮,但要先將人民的近怨擺平。 〈薪資凍,物價漲,社運亂,食安風暴使人煩。〉 二、薑是老的辣: 大猩猩終究不敵外星人,果然「薑是老的辣」。 〈給外星市長:「台北不是新加坡,各有特色。」~若指政策執行力,咱們不如新加坡。〉 三、技術干擾與政治道德: 在野技術干擾執政奏效,政治道德留後世評斷。 〈積極創新、合理改革,不隨在野腳步起舞;對的事爭取民意支持,展現魄力全力以赴。〉 四、多讚美,少批評: 政黨做對的給讚美,做不好可批評;但批判避免無限上綱,應積口德增福報。 〈媒體霸凌特定政黨或政治人物,宜適可而止。〉 五、平常心,看輪替: 政黨輪替平常心面對,今日勝敗焉知他日不翻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贏家不可得意忘形,輸家不可懷憂喪志。〉 六、開放競爭與返璞歸真: 開放自由貿易競爭,朝野共識為先;若無法取得共識~何妨返璞歸真? 〈粗茶淡飯簡單好,返璞歸真又何妨?〉 生活愈簡單愈幸福!〈網路分享〉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