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行由品第一〉之3~民國105.01.04
2016/01/04 23:42:26瀏覽1097|回應3|推薦63

《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行由品第一〉之3

     ~2012年輯錄轉貼/2016年元月重貼

一、本文係唐一玄老菩薩校閱,由釋心印師父、釋圓一師父、陳愛珠居士等七位先進共同編注。

  其後釋心印師父主編,重新校勘訂正後,發行《壇經箋註》改正版〔民國 68 年〕。

二、欲攬勝《六祖壇經》,這本《六祖壇經箋註》註解版本最為詳贍。

  按本文成冊流傳,乃佛學功德範本,初學者習禪亦適宜。
= = = = = =
參閱《六祖壇經》資訊:

一、《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

二、《六祖壇經闡釋》~蔡銘宗編著/成信文化經銷。

三、《六祖壇經箋註》網路版~報佛恩網製作/丁福保著。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295.htm
= = = = = =
《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

[行由品第一]

丁三、五祖傳法;戊一、五祖說法: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戊二、惠能悟法:

 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音 義:

①腰石:在腰上綁石頭稱為腰石。六祖人長得瘦小,體重太輕,不容易踏動舂米碓,故在腰部綁上一塊石頭,增加身體的重量,借以踏動舂米碓。

②米熟也未:表面上是問「這米舂得夠白了沒有」?暗示中却問「悟了覺了沒有」?

③猶欠篩在:篩(音曬陰平,注音作ㄕㄞ,佳韻),是竹框上幪以鐵紗或竹絲網,用以分別精白米與糠粉的用具。猶欠篩在,表面上是說「米早夠白.尚待一篩」;隱藏著說「悟了覺了,只求和尚印證」。

④袈裟:具名迦沙曳,梵言kasāya 的對音,有不正色壞色染色等意義,因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濁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狀為許多長方形割截的小布塊縫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稱福田衣。

 比丘所穿的袈裟分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條大衣,中者名鬱多羅又名七條衣,小者名安陀會又名五條衣。印度的比丘除此三件袈裟外別無他衣;中國、日本由於氣候寒冷,所以出家比丘都內著便衣而將袈裟披掛於外。

⑤無所住而生其心:住,是滯住、攀緣、執著、著相的意思。無所住,是不住善惡、是非、空有、斷常、迷悟等等對待的兩邊,連中道亦不住。

 而生其心者,即是生其空寂妙明能生萬法之心。此時心既沒有棲止停泊的處所,猶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這是要求明心見性所必須親驗自證且實踐六度的境界,故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⑥何期:不期,不想,不料,或想不到的意思。

⑦丈夫:即佛十號之一的調御丈夫,具說「富樓沙曇藐裟羅提」。

 為梵語Purusa-damyasarathi 的對音。大智度論釋為「可化丈夫調御師」,則丈夫是被化者。此處當是誤奪了調御二字,不應直以丈夫作能化者講。今代倓虛老法師說:『調御丈夫為能化,二乘為所化;名丈夫者,以惟佛能善調善御故。』此說中之能化係指調御丈夫者即丈夫調御師,而丈夫仍是被化者,故與大智度論並不相違。

⑧天人師:如來十號之一,具說「舍多提婆摩蒐舍喃」,為梵語Deva-Manusya Sastr 的對音。六趣中的天與人無不以佛為教師,故稱天人師。

譯 文:

 第二天五祖靜悄悄地來到碓坊,看見我腰上綁著石頭正在舂米,五祖說:「求道的人,為正法而忘身軀,應當是這樣嗎?」於是問我說:「米熟了沒有?」我回答說:「早就熟了!只是欠一個篩的手續!」五祖用杖在碓上敲三下就走了。

 我當時即領會五祖的意思,乃於夜三更時進入五祖的丈室;五祖用袈裟遮住四圍窗戶,不使別人見到,為我講說《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我即在此句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真理。於是我向五祖啟陳說:「不想自性本來是自己如此清淨的呀!不想自性本來是沒有生滅的呀!不想自性本來是自己圓滿具足的呀!不想自性本來沒有動搖的呀!不想自性自能生出萬法來的呀!」

 五祖聽了知道我已悟見本性,便對我說:「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心,即使學法多聞也沒有益處。若認識自己的本來心,見到自己的本來自性,即可稱為調御丈夫、天人師、佛。」

論 議:

 五祖問「米熟也未」,是考查參學功夫;惠能答言「米熟欠篩」,是求印證。

 西嵓惠禪師頌之云:『不為椎夫作碓夫,只以脚力驗精粗;知他踏著不踏著,和米和糠到鉢盂。』又就事跡說:①破柴踏碓者是否僅六祖一人?每日燃料及米各需若干?如每日約需木柴三擔淨米三石,非二三人奚辦?祖潛至碓坊的「潛」字,疑衍。②墜腰石,鐫有「龍朔元年盧居士識」八字。黃梅東山有此石,韶州寶林亦有此石。若字是六祖自鐫則六祖並非目不識丁;若是後人鐫以紀念則「識」字似涉謾人。且兩石何一是真?豈兩石全贋?抑兩石全真而是後人所鐫?惟「龍朔元年」四字可注意,據此可考六祖在東山之為何時也。

 「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正是「本來無一物」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六祖雖先已悟了覺了,但是悟到「無所住」,尚未徹底到「而生其心」,此時纔是真正大悟。當下啟陳他的大悟所在,脫口道出了五句「何期」,真是吐露了他見性的心聲。

 近幾年前才圓寂的虛雲大師曾經解釋此五句說:『前四何期是攝用歸體,後一句何期是全體大用;前四句是自度,後一句是度生;能生萬法者,一切種智也。』由這裏看,六祖進於「一切種智」的大徹大悟,是「本來無一物」中「有花有月有樓臺」的進一步境界,這當然是在五祖最後開示得到了印證後,究竟徹悟--親見了自性本來面目的整體。
= = = = = =
戊三、傳衣鉢: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鉢。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戊四、付囑:

 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音 義:

①頓教:不歷階梯漸次,直指本源,頓時立悟的教法。

②衣鉢:衣指袈裟,鉢為出家人用以盛施主供養之物的應器。二者均為僧資物中最重要的法物,所以用為師承的信證,衣鉢的授受即代表著心法的接受。

③有情來下種:有情即指有情含識的眾生;播下成佛種子於眾生的八識田中,使生覺芽而續佛種,就叫作下種。凡是能得一預法會,都有下種得果之益。

④因地果還生:眾生因下種於識田因地中,從因地的種子而發生佛果。

⑤達磨:中國禪宗第一代祖師,具稱菩提達磨,梵語Bodhidharma 的對音,華譯為覺法;南印度香至王第三子,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嗣法般若多羅故改多羅為達磨。據道宣續僧傳,大約在劉宋之末(西元四七九年宋亡之前),泛海到達中國廣州,經至金陵,後遂渡江北至魏,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後傳法於二祖慧可。圓寂於東魏天平(西元五三四年)以前,葬熊耳山。又,《禪經》(廬山譯出)的作者達磨多羅與禪宗初祖菩提達磨,是兩個人,因有人誤為同是一人,故並記於此。 〔按:「達磨」亦作「達摩」。〕

⑥命如懸絲:生命危險如懸在絲髮。

⑦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懷即懷集,縣名。明清兩朝皆屬廣西梧州府,在賀縣東南,位本省極東。逢懷則止,是說到懷集的地方就可停止下來。

 會即四會,縣名。明清兩朝皆屬廣東肇慶府。遇會則藏,是說到四會的地方就可隱居下來。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你的化區範圍宜在嶺南兩廣」。

譯 文:

 我三更受法,所有的寺眾都不知道,五祖就把頓教心法及衣鉢二物傳授給我。五祖囑咐著說:「你已為第六代祖師,好好地自行護念,廣度眾生,將此心法流傳到後世,不要使它斷絕!聽我說偈:眾生田中下佛種,因地成熟佛果生;無情亦是無佛種,無佛種性無佛生。」(時偈係針對六祖「本來無一物」,而嘉許其「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之言,亦即「空」「有」統一式的遮照同時,或「空」「有」歸元式的遮照不立之妙中觀也。)

 五祖又說:過去初祖達磨剛來東土,傳法師承為世人所未信,所以傳此衣鉢以表示信實,代代相繼嗣承;正法則是以心傳心,都是使人自己開悟自己得解。自古以來,諸佛只是傳授自性本體,諸師只是密付自性本心。衣鉢是爭奪的禍端,止於你身,不可再傳!倘若再傳這衣鉢下去,必將有生命危險的禍事。你必須趕快離開這裡!恐怕有人要傷害你。」我聽了後問五祖說:「我宜向甚麼地方去宏法度生呢?」五祖說:「到了有懷字的地方就可以停止,到了有會字的地方就可以隱藏。」

論 議:

 正法的傳授,原無所謂秘密,密付的亦只是人人所固有的本心,單傳的亦只是人人所自具的自性。若問如何是「以心傳心」?五祖說得很明白,「皆令自悟自解呀」!唯其能夠自悟自解,纔能夠心心相印。要悟甚麼?要解甚麼?不要忘了本心自性呀!

 有問於黃檗希運禪師:『六祖不會經書,何得傳衣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為教授師,講得三十二本經論,云何不傳衣?』師云:『為他有心,是有為法,所修所證將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當時祇是默契得密授如來甚深意,所以付法與他。』(見唐。河東裴休集「黃檗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擧:『僧問洞山:「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為甚麼不得他衣鉢?」山云:「直饒道本來無一物,也未合得他衣鉢。且道甚麼人合得?」僧下九十六轉語,皆不相契。末後云:「設使將來,他亦不要。」洞山深肯。』師云:『他既不受,是眼;將來的,必應是瞎。還見祖師衣鉢麼?若於此入門,便乃兩手分付。非但大庾嶺頭一個提不起,設使闔國人,且欵欵將去。』(見《雪竇明覺禪師語錄》)

 以上兩則,是特意引出來作為二偈評判,及傳授衣鉢的總結論的。
= = = = = =
戊五、送行:

 惠能三更領得衣鉢,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艣自搖。惠能曰:「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祖云:「合是吾度汝。」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能去三年,祖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音 義:

①南中人:凡是長江流域以南的,都可稱南中。六祖是嶺南肇慶府新興縣人,所以說是南中人,猶言南方人。

②九江驛:九江,明朝置府,今改九江縣,屬江西省,在湖口縣西。驛(音亦,注音作ㄧˋ,陌韻),是舊時用馬傳遞文書中途替換的站口,亦叫驛站。九江驛是指九江府緊靠長江南岸邊的潯陽驛站。

③艣:同櫓,音魯,注音作ㄌㄨˇ,麌韻。撥水使船行進的用具。

譯 文:

 我在夜裡三更時領得衣鉢後,說:「我原是南方人,向來不熟悉這裏的山路,如何能得走出到江口呢?」

 五祖說:「你不必憂慮,我自己送你去。」五祖一直送我到九江驛,令我上船,五祖自己把櫓來搖。我說:「請和尚坐下,弟子應該搖櫓。」五祖說:「應該是我度你。」我說:「迷的時候由師父度,悟了就要自己度;度的名稱雖然一樣,但它的用處是不一樣的。我生長在邊方,講話的語音不正確,承蒙師父傳授心法,現已開悟,只是應該自性自度。」五祖說:「是的!是的!以後的佛法,將由你盛行。你現在就好好去,要努力向南走,亦不宜很快地早出說法,因為佛法是很難興起的。」

論 議:

 此段文中的「汝去三年吾方逝世」八字,疑是「能去三年祖方逝世」的原有舊注,因後人要形容五祖有先知並增飾宗教的神秘性,乃改字訛傳而添入正文的,德異吳中流傳本及宗寶南海流傳本沒有這八個字。今改正作「能」字「祖」字,並用小字粒排出,以示應當刪去。

 六祖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可見開示指導雖要親近明師,而參驗親證尤須自力自度,倘若自己忘却了自性,不能從自己內心實現得本來面目,明師亦無能為力!縱使佛菩薩現前,亦度不了這沒意智漢!
= = = = = =
丙二、避難;丁一、惠明追參: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鉢。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

 惠能擲下衣鉢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

戊一、六祖說法:

 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戊二、惠明悟法: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音 義:

①大庾嶺:又名臺嶺,為五嶺之一,在江西大庾縣南,與廣東南雄縣分界,當贛粵之要衝。庾,音羽,注音作ㄩˇ,麌韻。

②惠明:袁州蒙山道明禪師,原名惠明,俗姓陳,鄱陽也,陳宣帝的裔孫,少時於永昌寺出家,後因慕道心切,往依五祖法會。

③四品將軍:品,官的階級;舊時的官制分一品至九品以別爵秩的高卑。將軍為將兵者的通稱。

④麤糙:麤(音粗,注音作ㄘㄨ,虞韻)糙(音操,注音作ㄘㄠ,號韻),形容粗魯不精細之意。

⑤盤坐:盤膝而坐叫盤坐,又叫趺坐,具稱結跏趺坐,乃以兩足之趺盤加於兩膝之跏上的一種坐法。

⑥正與麼時:與麼,同恁麼,猶言這麼樣。正與麼時,猶言正在這麼樣的時候。

⑦本來面目:即自己的自性。離開一切的煩惱、染污的,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⑧密語密意:甚深難解,以密意而說的話,稱為密語;於佛意有所隱藏,而不是顯了真實說出的,稱為密意。

⑨逢袁則止,遇蒙則居:袁即江西袁州府;逢袁則止,是說到袁州的地方就可停止下來。蒙即袁州蒙山;遇蒙則居,是說到蒙山的地方就可安住下來。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你的化區範圍宜在江西省內」。

譯 文:

 我辭別了五祖,放開脚步向南行,經過大約兩個月的時間,到了大庾嶺。追逐在後面的有數百人,想來奪取衣鉢。有一僧俗姓陳名叫惠明,在家時曾任四品將軍,性情粗魯而不精細,極心私慮來追尋我,他比其他追在後面的大眾趕先一步追上了我。

 我扔下了衣鉢在石頭上,說:「這衣鉢只是表明法信,可以用暴力來爭奪的麼?」我就隱避在草莽中。

 惠明趕到,提這衣鉢不動,就呼喚著說:「行者!行者!我是為求法而來,不是為奪衣鉢而來。」於是我從草莽中走出來,趺坐在石頭上。惠明作禮後說:「希望行者為我說法。」我說:「你既然是為求法而來,先要屏除心識中的一切緣影,不要使有一念的生起,善惡都莫思量,我才為你說法。」

 惠明默息了很久後,我說:「不思量善,不思量惡,正在這麼樣的時候,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呢?」

 惠明在此言下忽然契悟,再復問說:「從上代祖師以來所傳的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其他的密意麼?」我說:「和你講的就不是秘密了,你若由此無住著智返照觀察,而窮明自性的本源,秘密就在你那邊。」

 惠明說:「惠明雖然在五祖會中,實在還沒有省悟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今承蒙指示,如人飲水自己知道冷暖。現在行者即是我的師父了。」我說:「你若是這樣,我和你同師黃梅五祖,好好地自行護念。」

 惠明又問說:「我今後要向甚麼地方去呢?」我說:「到了有袁字的地方就可以停止,到了有蒙字的地方就可以安住。」於是惠明作禮辭別而去。

論 議:

 惠明是位粗魯有力的武人,他還提不起擲在石上的衣鉢麼?難道此衣鉢擲下時已深嵌石中故不易提起麼?若說其當要提起衣鉢時,心生慚愧而未盡提掇之力,這也大有可能。文中謂惠明「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此處的單獨行動至心密慮,已將惠明趁先追尋的用意作了一個交代。惠明既是為「求法」而「尋師」,那個身外衣鉢本已不是他的追尋目的,能不為惠能的「此衣表信.可力爭耶」一句給喚醒麼?所以莫道惠明當下提掇不動,任何一個求法人,當其提掇衣鉢時的感觸,即明白了衣鉢不能表大法的當下,就不再會想要提掇它了。

 「本來面目」、「先天鼻孔」、「本來人」,皆是具體代表「自本性」的術語。宗下原是「直指」,不參「話頭」,自「話頭禪」起而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一句亦成為參禪「話頭」之一了。無門關中「不思善惡」一則,即擧此故事。六祖對惠明說法,問一句「那個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只教證取無念心。不思善,不思惡,善惡都不思量,制心一處而清淨無念,即是還他本來面目,即是見性了也。「那個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本來是一句問話,但是把這句語氣改變一下,「那個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這正是所謂「問在答處.答在問處」了。

 惠明受法後,表示:『行者即惠明師也。』而惠能却道:『吾與汝同師黃梅。』惠能又有什麼不可為人師者?佛教的制度,若不剃度受戒,不許說法度人。惠能是先得法,須經剃度並受具足戒後,方可開始登座說法。此時的惠能還是居士身,雖得五祖傳付衣法,在尚無比丘身份之前,他不能違反教團制度,而改變禪門開法接眾公式也。倘或以為「五祖傳法盧居士.法已不在出家人」,此墮外道邪見,非狂即妄耳。
= = = = = = 
丁二、四會避難: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邊菜。」

音 義:

①曹溪:在廣東省曲江縣東南五十里,源出縣界狗耳嶺,西流三十里入於溱水。

②隨宜說法:隨眾生的根機而以種種方便為之說法。

譯 文:

 我後來到曹溪,又被惡人追尋著,於是就在四會的地方避難在獵人隊中隱藏,大約經過十五年,在這期中時常給獵人隨機說法。獵人常令我看守羅取禽獸的網,每當我看見禽獸落網時便將牠們統統放生。每到吃飯時,我便以蔬菜寄煮在肉鍋中;有人問起,就對他說:「只吃肉邊的蔬菜。」

論 議:

 佛門是否必須嚴持素食?此是一般初信者所有的疑問。想當初佛在世時的僧團以托鉢乞食為主,怎能嚴持素食呢?再說,今日南傳佛教的泰國、越南、緬甸、錫蘭等國的僧徒,以及我們西藏蒙古的密宗喇嘛,都還沒有素食的。

 佛門的素食目的,一方面是反對「弱肉強食」以表示萬物一體之仁;一方面是要根本剷除「殺心的動機」以維持全人類的共同生存。故在釋迦牟尼佛生前,已經制定了「在可能的環境中必須素食」的標準。素食是北傳佛教的美德,尤其是中國環境所許可,又為甚麼不肯素食而偏要肉食呢?

 六祖在未受具足戒以前,且在要境所不可能的獵人隊中,尚且還只喫肉邊菜呢。然則,大家都學六祖喫肉邊菜如何?應之云:『善學柳下惠,不必師其跡;善學曹溪禪,不必肉邊菜。』即欲破戒,亦不干六祖事。
= = = = = =
乙四、出家因緣;丙一、論風旛心動: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丙二、印宗迎請說法:

 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

 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鉢.出示大眾」。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音 義:

①遯:同遁,音鈍,注音作ㄉㄨㄣˋ,願韻。隱遯不出的意思。

②廣州:秦漢時為南海郡,三國吳置廣州南海郡,元為廣州路,明改為廣州府,清因之,為廣東省的省治,民國廢府,就府治置廣州市。

③法性寺:在廣州府城內西北,舊時是乾明、法性二寺;宋朝時合二寺為一,改名法性寺。

④印宗法師:吳郡(今江蘇省吳縣)人,出家後精研涅槃經。唐咸亨元年庚午(西元六七○年),抵京師,敕居大敬愛寺,師堅決推辭而往蘄州謁見五祖,後於廣州法性寺講《涅槃經》。唐玄宗先天二年即開元元年癸丑(西元七一三年) 示寂,年八十七歲。(見《傳燈錄》五)

⑤涅槃經: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前所講的一部經。有南北二種版本;北涼曇無讖譯的四十卷《大般涅槃經》,稱北本;劉宋朝慧觀、謝靈運等改定的三十六卷《大般涅槃經》,稱為南本。

⑥旛:同幡,音翻,注音作ㄈㄢ,元韻。是一種窄長垂直掛著的旗子。

⑦仁者:為代替第二人稱「你」字的平等尊稱。

⑧一眾駭然:一眾,即指大眾而言;駭然,是驚異的意思。一眾駭然,就是說大眾感到很驚異。

⑨上席:座位中的第一位稱為上席。

⑩禪定:即「禪那」,是梵語Dhyana 的對音,華譯為靜慮,即是止觀不二或定慧合一的境界。

⑪解脫:離束縛而得自在的意思。也就是解除惑業的束縛,脫離三界的苦果。

⑫不二之法:「如如平等而非對待分別」的一實相法,稱為不二之法。

 見性即是禪定解脫,禪定解脫即是見性;分說是三,質言之則惟一。若論禪定解脫而不論見性,則是二法;祇論見性而不論禪定解脫,是不二之法。

⑬高貴德王菩薩:具稱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光明遍照是論外化之廣,高貴德王是辨內行之深,菩薩是修自利利他六度萬行的人。北本《大般涅槃經》,稱北本;劉宋朝慧觀、謝靈運等改定的三十六卷《大般涅槃經》第二十一至二十六卷,或南本《大般涅槃經》,稱北本;劉宋朝慧觀、謝靈運等改定的三十六卷《大般涅槃經》第十九至二十四卷,即是「高貴德王菩薩品」。

⑭四重禁:婬戒、殺戒、盜戒、大妄語戒,此四戒稱為四重禁;犯四重禁即犯四波羅夷罪(極重罪)。

⑮五逆罪:五逆是指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此五種逆惡之罪稱為五逆罪。

⑯一闡提:闡音產,注音作ㄔㄢˇ,銑韻。一闡提即一闡提迦之略,梵語Icchāntika 的對音,譯作不信者。不信諸佛所說教戒,斷滅一切善根的人,稱為一闡提。

⑰蘊之與界:蘊,指「五蘊」,舊譯名「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者的總稱。界,指十八界,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起來的總稱。

 蘊之與界,即是指五蘊與十八界,亦稱陰界。

⑱凡夫:梵語Bāla 舊譯為凡夫,新譯為異生。迷惑事理,流轉生死,住不正道者,稱為凡夫。

譯 文:

 有一天我在暗自思惟著:「此時應當弘法了,不可以永遠的隱遯著。」於是我離開了獵人隊到廣州法性寺去;正值印宗法師在那裏講涅槃經。當時有風吹著旗旛,旛子隨風不停地飄動著,有一僧說這是「風動」,另外有一僧說這是「旛動」,兩人爭論不休。我走上前向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是仁者的心在動。」大眾聽到這話都很驚異。

 印宗法師迎請我至上席第一位坐,向我求問深奧的義理,看我所說言辭簡單而意義了當,並不從文言字句中來。印宗說:「行者一定不是平常人!很久就聽說黃梅五祖的衣法南來,莫非就是行者啦?」我說:「不敢!」

 於是印宗對我作禮,請我將傳授得來的衣鉢拿出來給大眾看。印宗又再問說:「黃梅五祖付囑衣法時,是怎樣的指示傳授呢?」我說:「若言指示傳授是沒有,只論直見自本性,不論修禪定得解脫。」

 印宗說:「為甚麼不論禪定與解脫呢?」我說:「因為修禪定得解脫是含有能求所求二法,這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無彼此對待分別的不二之法。」印宗又問:「甚麼是佛法不二之法呢?」

 我說:「法師講的《涅槃經》,「明佛性」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譬如高貴德王菩薩對佛說:犯四重禁和作五逆罪及不信佛法的一闡提,應當斷善根佛性嗎?佛說:善根有二種:一是常,二是無常,佛性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因而說為不斷。這一佛說就名為不二之法。一是善,二是不善,佛性是非善也非不善。因此又一佛說名為不二之法。五蘊與十八界,凡夫見之為二,有智慧的人通達事理知其性本無二別,無二無別之性就是佛性。」

論 議:

 六祖對二僧諍辯風動旛動,告以不是風動,不是旛動,是人心動。到了巴陵和尚就翻案說:『不是風動,不是旛動;既不是風旛,又向甚麼處著?有人為祖師出氣,出來與巴陵相見!』到了雪竇和尚又更翻案說:『風動旛動,既是風旛,又向甚麼處著?有人為巴陵出氣,出來與雪竇相見!』後來野堂普崇禪師舉上示眾,唱云:『非風非旛無處著,是風是旛無處著;遼天俊鶻悉迷蹤,踞地金毛還失措。呵!呵!呵!令人轉憶謝三郎,一絲獨釣寒江雨。』佛心才禪師頌云:『指出風旛俱不是,直言心動亦還非。夜來一片寒溪月,照破儂家舊翠微。』

 今姑以臨濟的四料簡法作一個解釋:兩僧話(說風動旛動)是奪人不奪境(存境泯心),是否定己心而還他宇宙萬法於客境(捨平等的主觀界而從差別的客觀界)。六祖話(說非風旛動是心動)是奪境不奪人(存心泯境),是否定外境會納宇宙萬法於己心(破差別的客觀界而立平等的主觀界)。巴陵翻六祖案(說不是風旛動也不是心動)是人境俱奪(泯心泯境),是「雙遮」,是「把住」,是「全收」,否定主客兩界而殺盡「平等」「差別」的二見。雪竇翻巴陵案(說風旛動也是心動)是人境俱不奪(存心存境),是「雙照」,是「放行」,是「全放」,是通過否定重否定後的肯定一切而復活主客兩界的全體大用,以顯「平等」「差別」的統一而直到事事無礙之禪。
= = = = = =
丙三、六祖薙髮出家: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於是為惠能薙髮,願事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

 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音 義:

①合掌:又稱合十。對合左右掌及十指,表示自心專一不敢散誕的一種敬禮。

②某甲:本是假定一個人的代名詞。這裏的某甲,是代表印宗的自稱。

③薙髮:薙,同剃,音替,注音作ㄊㄧˋ,霽韻。薙髮,剃鬚髮。

④使君:古時對刺史的尊稱。又凡奉使之官,亦以使君稱之。

⑤東山法門:蘄州黃梅縣的黃梅山即雙峰立寺之處,其東峰稱為東山。

 四祖於此安居營宇立像,五祖於此立寺擴大叢林,因都在東山,故稱其法門為東山法門。

⑥累劫之緣:劫(音潔,注音作ㄐㄧㄝˊ,葉韻),具說劫波,梵語Kalpa 的對音,華譯為「時分」,就是說一段長久時間。累劫之緣,是說累積多數劫量所結下的法緣。

⑦聖人:聖人是指大小乘見道以上斷惑證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強的人。

譯 文:

 印宗聽了我所說,心生歡喜,合掌恭敬說:「某甲講解經典,猶如那瓦片和小石;仁者論述義理,猶如那純粹的真金。」於是為我剃除鬚髮,願意事奉我為師。我就在智藥三藏手植的菩提樹下開演東山頓宗法門。

 『我自從在東山得法以後,受盡了辛苦,生命有如懸在絲髮地危險。今天能夠和刺史官僚及僧尼道俗共在這法會中,無非是多劫所結來的法緣!也是宿昔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纔得聞這頓教得法的因緣。教法是古聖人所傳下來的,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聰明智慧,願意聽聞古聖人教法的,各自先使淨心;聽了之後,各自袪疑解惑;這樣,就如同古聖人一樣地沒有差別了。』

 大眾聽完了六祖的說法後,皆心生歡喜,作禮而退。

論 議:

 印宗講經,只在文字上明辨,而未能在佛心佛性上體會,故自喻瓦礫;六祖說法,却能脫離文字,而直達心源,直見佛性,故喻為真金以讚歎之。

 六祖已經得法受衣鉢,為何還要薙髮受戒?六祖未薙髮未受戒,而五祖毫不考慮地傳授衣鉢,難道六祖當時就可以穿著祖衣托此應鉢麼?在這裏,可以解說的有三點:所謂「傳衣鉢」,主在「傳法」,並不在「衣」與「鉢」。如在「法」上不傳「佛心印」,僅僅「衣」與「鉢」的傳授,那真是送將來也沒有人要。「衣」、「鉢」只是表示信有其事而已;不著祖衣不托應鉢,亦不害其為得法。這是一。

 薙髮受戒現比丘相,這為盡壽命獻給宗教者所必然,亦為悟後加行以保任者所應有,故六祖雖已得法,仍須薙髮受具足戒。這是二。在五祖付法時,可能已經囑告須行薙髮受戒,故授「衣」、「鉢」而無所疑。這是三。存此三說,以解後人的疑惑。

 六祖何以要說「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呢?這是說:過去佛祖如此說,現在佛祖如此說,將來佛祖亦必如此說;佛佛道同,祖祖心印,非六祖一人的私智私言。憑這兩句話,就可以起眾信除眾疑了。

禪說〈網路分享〉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xeman&aid=41998012

 回應文章

‧新月‧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17 00:26

雁大哥,偷偷跟您說,我是親自上過仙佛的六祖壇經的課喔!

金剛經也是。

雁~《龍年成語選輯》(Axeman) 於 2016-01-17 00:40 回覆:

我知道您有佛家慧根,上過六祖壇經、金剛經等佛課。

我可沒緣上課,只是有興趣查閱佛書,初學而已。

將來若有疑問,會向您請教指點迷津。謝謝。謝謝


‧新月‧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05 13:22
謝謝雁大哥的分享!
雁~《龍年成語選輯》(Axeman) 於 2016-01-05 23:38 回覆:

謝謝新月格主賞文指教。謝謝

其實《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初印本〉已貼過,段落有些舛雜,不易閱讀。

故再參考改正版校訂本〈釋心印師父編印〉,並略為調整分段次序複製重貼。


雁~《龍年成語選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05 00:21

所轉貼《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行由品第一〉文長,合計約30,650字。囿於篇幅限制,乃勉為分三篇貼文參考。

是書改正版初本曾於2012年3月略校後分次轉貼;近日覺複製段落與原文稍有出入,乃重新對照勘正,使便於閱讀。

《六祖壇經箋註》近似惠能大師傳記行誼,復以是書改正版作者闡釋詳贍及校訂者補正完整,故容易閱覽了解,是初學者修禪或習佛良伴。

謝謝賞文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