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行由品第一〉之1~民國105.01.02
2016/01/02 22:27:02瀏覽2783|回應2|推薦59

《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行由品第一〉之1

     ~2012年輯錄轉貼/2016年元月重貼

一、本文係唐一玄老菩薩校閱,由釋心印師父、釋圓一師父、陳愛珠居士等七位先進共同編注。

  其後釋心印師父主編,重新校勘訂正後,發行《壇經箋註》改正版〔民國 68 年〕。

二、欲攬勝《六祖壇經》,這本《六祖壇經箋註》註解版本最為詳贍。

  按本文成冊流傳,乃佛學功德範本,初學者修禪、習佛均宜。
= = = = = =

參閱《六祖壇經》資訊:

一、《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

二、《六祖壇經闡釋》~蔡銘宗編著/成信文化經銷。

三、《六祖壇經箋註》網路版~報佛恩網製作/丁福保著。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295.htm

= = = = = = = = = = = =
《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

改正版「六祖壇經」序:

 客有問余「何所宗」者,應之曰:『一宗也不宗。』習禪乎?曰:『余非禪宗,這裏亦沒有禪。』云何禪宗?曰:『中國現無禪宗。』何以故?三十年來,禪門錯雜;或以瑜伽鍊氣吐納丹鼎為禪,或以神通巫術秘密傳授為禪,或以長坐不動內守幽閑為禪,或以寅禪卯淨朝暮易轍為禪,或以談玄說妙機鋒雄辯為禪,或以善通名相依傍哲學為禪。其能不入旁門左道,不致背佛入魔,不墮枯寂空亡,不以口訣自欺欺人,不以喧賓奪主錯路,不著語言文字相,不落知解窠臼,不以「懂得」「說得」嚾然自負為「頓悟」「徹證」,而自異於「混淆狂亂不辨禪病」者,真是鳯毛麟角,希有難逢。少室山前髑髏滿地,曹溪路上荊棘參天,若是而言「現時有禪宗」可乎?「鳳毛麟角」希罕到難逢難見而慨乎言「無」,不亦可乎?

 復次,飲光門下,「倒却剎竿」;六祖開壇,「具足受戒」。余何人斯!本不知「悟、不悟」,敢浩浩地說禪?不夠稱一個「衲」字的資格,遑論高揚「禪宗」旗號.掛上「禪匠」頭銜.乃至「開法」主「選佛場」?此余所以對客常作「余非禪宗」「這裏沒有禪」的自我介紹之故,海內外諸開士之不恥下問者皆所周知。

 十年前,釋心印、釋圓一、陳愛珠等七同學,倣照基本教材體例,合力編注《六祖壇經》,約余校閱全稿,余因老衰無以塞責,僅為斟酌一二字句並作序稱其「譯語達而能信,考據徵而闕疑,編次格式新穎,標點正確統一」等優點而還之。出版流通後,有以為余所編作者,實是訛傳或翻版之誤。

 去年,同學等僉謂「初版」中「錯、誤、脫、衍」滋多,原編人須負其責,且「初版」早已告罄,亟應重行整理,發行改正版以補其闕。今春,心印同學又以改正版「六祖壇經」全稿寄余校閱。余欣見其用力之勤,爰抽餘暇,歷月餘時間通過全部。余所注意乃在刪其不與本版相涉者,非欲更為錦上添華。統其資料約增三分之一,闕點均已補正,「附錄」亦有添加,並於編首增「總目」,書眉增「冠科」,編末增「音義索引」,初版序文及初版編後記則均不複載,故體例雖仍「初版」之舊而內容已經面目一新。余念夫宗徒之多不競,壇經之長相背違,對「初心參學」或「岐途蹞步,迷悶失據」者,備此基本教材式的改正版「六祖壇經」作一助道拄杖,或亦真能管用.藉此自領出來。

 宗下無不知「明心見性」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是,云何心?作麼生明?云何性?作麼生見?如何是「見性經驗」?指,非指,是甚麼?指又云何直?在此「改正版」中都不曾藏。此外,云何頓漸?云何坐禪?云何定慧合一?云何禪戒不離?云何是禪的全體大用?六祖都已交待得非常顯明。明眼人一看便知,毋庸「無禪老朽」如余者多所饒舌。此版流通後,希望能適讀者之需,尤期海內外禪門麟鳳、隱逸宗師、高鑒指教!

 ~民國六十八年新夏四月九日,八十六叟唐一玄序於休休寄廬。

六祖惠能〈網路分享〉

元.古筠比丘德異撰《壇經》舊序: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世尊分座於多子塔前,拈華於靈山會上,似火與火,以心印心。西傳四七,至菩提達摩,東來此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有可大師者,首於言下悟入,末上三拜得髓,受衣紹祖,開闡正宗。三傳而至黃梅,會中高僧七百,惟負舂居士一偈傳衣為六代祖。南遯十餘年,一旦以非風旛動之機,觸開印宗正眼。居士由是祝髮登壇,應跋陀羅懸記,開東山法門。韋使君命海禪者錄其語,目之曰《法寶壇經》。

 大師始於五羊,終至曹溪,說法三十七年。霑甘露味,入聖超凡者,莫記其數。悟佛心宗,行解相應為大知識者,名載傳鐙。惟南嶽、青原,執侍最久,盡得無巴鼻故,出馬祖、石頭,機智圓明,玄風大震。乃有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諸公,巍然而出,道德超羣,門庭險峻;啟迪英靈衲子,奮志衝關。一門深入,五派同源,歷徧鑪錘,規模廣大。原其五家綱要,盡出《壇經》。

 夫《壇經》者,言簡義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一一法門,具足無量妙義;一一妙義,發揮諸佛無量妙理,即彌勒樓閣中,即普賢毛孔中,善入者即同善財,於一念間圓滿功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惜乎!壇經為後人節略太多,不見六祖大全之旨。德異幼年嘗見古本,自後徧求三十餘載,近得通上人尋到全文,遂刊於吳中休休禪庵,與諸勝士同一受用。惟願開卷擧目,直入大圓覺海,續佛祖慧命無窮,斯余志願滿矣。

 ~至元二十七年庚寅歲(西元一二九年),中春日。

唐.釋法海撰《壇經》舊序:

 大師名惠能,父盧氏諱行瑫,母李氏,誕師於唐貞觀十二年戊戌歲(西元六三八年)二月八日子時。時,毫光騰空,異香滿室。黎明,有二異僧造謁,謂師之父曰:『夜來生兒,專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言畢而出,不知所之。師不飲乳,夜遇神人灌以甘露。

 既長,年二十有四,聞經悟道,往黃梅求印可。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時龍朔元年辛酉歲(西元六一年)也。南歸隱遯一十六年。(有作隱遯五年者,誤。有作十五年者,以實足算,十六年乃以干支算也。)至儀鳳元年丙子(西元六七六年)正月八日,會印宗法師詰論玄奧,印宗悟契師旨。是月十五日,普會四眾,為師薙髮;二月八日,集諸名德授具足戒,西京智光律師為授戒師,蘇州慧靜律師為羯磨,荊州通應律師為教授,中天耆多羅律師為說戒,西國蜜多三藏為證戒。其戒壇乃宋朝求那跋陀羅三藏創建,立碑曰:『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此受戒。』又梁天監元年(壬午西元五二年),智藥三藏自西竺國航海而來,將彼土菩提樹一株,植此壇畔,亦預誌曰:『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於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真傳佛心印之法主也。』師至是祝髮受戒,及與四眾開示單傳之法旨,一如昔讖。

 次年春,師辭眾歸寶林,印宗與緇白送者千餘人,直至曹溪。時,荊州通應律師與學者數百人,依師而住。師至曹溪寶林,觀堂宇湫隘,不足容眾,欲廣之;遂謁里人陳亞仙曰:『老僧欲就檀越求坐具地,得不?』仙曰:『和尚坐具幾許濶?』

 祖出坐具示之,亞仙唯然。祖以坐具一展,盡罩曹溪四境;四天王現身,坐鎮四方;今寺境有天王嶺,因茲而名。仙曰:『知和尚法力廣大,但吾高祖墳墓並坐此地,他日造塔,幸望存留;餘願盡捨,永為寶坊。然此地乃生龍白象來脈,只可平天,不可平地。』寺後營建,一依其言。

 師遊境內,山水勝處,輒憩止,遂成蘭若一十三所。今曰「花果院」,隷籍寺門。其寶林道場,亦先是西國智藥三藏,自南海經曹溪口,掬水而飲,香美,異之;謂其徒曰:『此水與西天之水無別,溪源上必有勝地堪為蘭若。』隨流至源上,四顧山水回環,峯巒奇秀,歎曰:『宛如西天寶林山也。』乃謂曹侯村居民曰:『可於此山建一梵剎,一百七十年後當有無上法寶於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號「寶林」。』時,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聞奏,上可其請,賜額為「寶林」,遂成梵宮。蓋始於梁天監三年(甲申西元五四年)也。

 寺殿前有潭一所,龍常出沒其間,觸撓林木。一日,現形甚巨,波浪洶湧,雲霧陰翳,徒眾皆懼。師叱之曰:『你只能現大身,不能現小身。若為神龍,當能變化,以小現大,以大現小也。』其龍忽沒,俄頃復現小身,躍出潭面,師展鉢試之曰:『你且不敢入老僧鉢盂裏!』龍乃游揚至前,師以鉢舀之,龍不能動。

 師持鉢歸堂上,與龍說法,龍遂蛻骨而去。其骨長可七寸,首尾角足皆具,留傳寺門。師後以土石堙其潭,今殿前左側,有鐵塔處是也。
= = = = = = = = = = = =
[釋經題]:

 《六祖壇經》,是「六祖惠能大師法寶壇經」之簡稱。中國禪宗,由達磨祖師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而至惠能,共六代,所以六祖就是指惠能大師。

 何以稱為「壇經」?因為在劉宋朝先有一位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在廣州法性寺創立戒壇,並立碑預言「將來當有一位肉身菩薩到此壇受戒」;後在梁天監元年時(與蕭齊末中興二年壬午同年西元五二年),又有一位智藥三藏法師,在此壇畔種了一株菩提樹,並亦預言「將來有一位肉身菩薩在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

 唐高宗儀鳯元年丙子(西元六七六年)二月八日六祖即在此壇受具足戒,並在此壇畔菩提樹下開始傳佛心印,其後說法雖不只限在此壇,他的門弟子為了重視由此壇開始的紀念性,所以將六祖前後語錄統稱為壇經》。。胡適之以為應作檀經,從木不從土,實則從土的壇字不誤,而是胡說之自誤。

 《六祖壇經》原名《六祖惠能大師法寶壇經》。既稱「祖」,當然是「大師」;既稱「經」,當然是「法寶」;所以將經題簡稱為《六祖壇經》。

 《壇經》的本子有數種:

一、法海集記本,為經最原始的本子,早已失傳。

二、燉煌寫本,雖仍稱法海集記,但已是荷澤一支後人的改竄本,不分卷,收在大正藏二○○七部。

三、北宋(太祖乾德五年丁卯五月,西元九六七年)惠昕改本,分二卷十一門;門猶言品;門題如「南北二宗見性門」。(惠昕住廣西省南寧道邕寧縣之惠進禪院。)

四、北宋(仁宗至和三年改元嘉祐元年丙申三月,西元一五六年)契嵩重定本,分三卷十六門,大致同惠昕本,惟另採「曹溪大師別傳」中資料而增入者不少。

五、元初(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庚寅中春,西元一二九年)德異吳中流傳本,分十品,其序文中有云:『德異幼年嘗見古本,自後徧求三十餘載,近得通上人尋到全文,遂刊於吳中休休禪庵,與諸勝士同一受用。』(休禪庵即澱山湖之蓮湖中梵圩也。)

六、元初(世祖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夏,西元一二九一年)宗寶南海流傳本,分十品,其跋文中有云:『續見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滅,因取其本校讐:訛者正之,略者詳之,復增入弟子請益機緣。』七、明藏本,洪武年間者稱南藏,收在密函;永樂年間者稱北藏,收在扶函;大致與元初兩本略同。(另見《六祖壇經座談》條目。)

 目前所流通的各種本子的底本,是兩種元初重編本。日本大正藏中所收的宗寶本,其實是德異本;因兩底本大致相同,經過了兩三個朝代的翻印又翻印,訛誤又訛誤,故兩本皆單題宗寶名,人皆知道只有宗寶本而不知有德異本了。現在主依德異本而參校以宗寶本,試寫這部文化基本書的《六祖壇經》。
= = = = = = = = = = = =
[行由品第一]

(一作自序品

釋品題:

 《六祖壇經》的德異宗寶兩元刊,其品數品名的原樣已不可考,或謂與宋明教契嵩本略同。但經「明季」刊經人翻改以後,流傳至今,所有品數的分割及品名的題字,早已非德異宗寶兩元刊之舊。(兩元刊之品題已兩互混亂,不復能辨孰為德異所題,孰為宗寶所題也。)

 姑從現有刊本,共分十品,略作解釋;其兩本現有品題之略者另用括弧列注品題下,以便參考。行由品是六祖自述他的身世及得法乃至登壇說法的由來,故以「行由」為品題。
= = = = = =
甲一、行由品;乙一、升座: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音 義:

①時:時,同於佛經上的「一時」,龍樹論師叫做「時成就」,是指時間,但未確指是某一個時間;也可以說是指六祖來到寶林寺而韋刺史入山來請的當時。其年份,可依據法海舊序推定為唐高宗儀鳳二年丁丑--西元六七七年之春。

②大師:大師之稱,是由佛的十種尊號中「天人師」簡化而來的尊稱,通於凡聖,是指德學堪以做羣生模範的人。能善於教誡弟子一切應作不作的事,乃稱大師,不是凡鄙所可僭稱得的。這裡的大師是指六祖惠能。

③寶林:此指寶林寺(舊唐書列傳作廣果寺),位於廣東省韶州府曲江縣南六十里之南華山中,梁天監元年壬午(西元五二年)智藥三藏所創建,落成于天監三年甲申(西元五四年)。唐中宗神龍元年乙巳(西元七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寺名為中興寺,後又改名為法泉寺(見傳燈錄五)。北宋太平興國三年戊寅(西元九七八年)敕改名為南華寺,後又改名為華果寺(見宋高僧傳八)。

④韶州:府名。隋朝改東衡州為韶州,唐改韶州為始興郡,不久又回復舊名。元時設置韶州路,明初改為韶州府。屬廣東省,府治即在曲江,管轄曲江等六縣。民國以來廢州府為縣,曲江縣即韶州舊治。

⑤韋刺史:刺史是掌管州府的官名,是知州府事刺擧不法的專員,韋刺史是指韶州刺史韋璩。(見《景德傳燈錄》,璩一作據,注音作ㄐㄩˋ,御韻。)佛學大辭典根據廣東通志作韋宙。宙是韋丹之子與盧鈞同時鈞與宙先後任嶺南節度使,為文宗宣宗間的人(見中國人名大辭典)。即使韋宙在盧鈞節度嶺南時曾任韶州刺史,但是上距六祖遷化的開元元年癸丑(西元七一三年)已經約在百年以上,若以六祖初出韶州大梵寺說法之時推算,絕不可能是由韋宙入山來請的。因此可以論定韋璩與韋宙不是同一個人;此時此地的韶州刺史是韋璩而不是韋宙。韋璩的官職,神會語錄中稱為「殿內丞」,歷代法寶記中稱為「大常寺丞」,曹溪大師別傳中稱為「殿中侍御史」,傳說之不同如此。曲江張九齡撰有「故韶州司馬韋府君墓誌銘」,(見全唐文卷二九三)或者即此使君,乃官司馬而曾攝刺史者之稱也。

⑥官僚:同在一起做官的部屬。

⑦大梵寺:位於廣東韶州府曲江縣的河西。開元二年甲寅~西元七一四年--即六祖遷化的翌年,改名開元寺,後又稱為大梵寺。北宋崇寧三年甲申(西元一四年)稱崇寧寺,政和中(西元一一年~一八年)改稱天寧寺,至南宋紹興三癸丑(西年一三年)敕名報恩光孝寺。

⑧開緣說法:為眾人廣開佛法因緣而說法要。

⑨師升座次:師,指六祖;座次,即是所坐之處。

⑩儒宗學士:儒宗,學術界的領袖。學士,一般讀書人。儒宗學士亦可合解為儒門碩學之士。

⑪僧:具說僧伽,是梵語Sangha 的對音,華譯作和合眾,為出家眾四人以上的通稱。此處在習慣上單指比丘,比丘是梵語Bhiksu 的對音,即出家的男眾。

⑫尼:具說「比丘尼」,是梵語Bhiksuni 的對音,即出家的女眾。

⑬道:佛教以外崇奉其他教派的人士。

⑭俗:一般俗家人。

⑮法要:佛法的要義:即簡約而樞要的法義,叫做法要。

譯 文:

 一時,六祖從廣州法性寺來到曹溪南華山寶林寺,韶州府的刺史官韋璩與其部屬進入南華山禮請六祖,到城裡的大梵寺講堂,為眾人廣開佛法因緣而演說法要。六祖登壇昇座時,聽眾有刺史官及其部屬三十多人,儒宗學士也有三十餘人,再加上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向六祖敬禮,希望能得聽聞佛法要義。

論 議:

 《壇經》是禪宗最早的一部語錄,禪宗是教外別傳的宗派。佛法的要義包括在禪學裡,而禪學的要義即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心者何物?禪體就是。換言之,心的本體境界就是禪。無論是參,是悟,是證,始終不離這個絕對心。絕對心是超認識的存在,當然不能用二分對待的分別思想來捕捉擬議,也不能用語言文字來描寫形容。只有實參與親驗,纔能夠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有自內親證的豁然頓徹的一朝。

 禪,如上所說「不立文字」,而在體認自己的絕對心性為主旨,那末,為甚麼要研究壇經?壇經不就是文字嗎?不立文字並非抛棄經典與不用文字,只是要不執著文字上亦不滯在語言上,趕緊著重在自本心性的自己發明與自己親證而已。宗寶跋中說得好:『此經非文字也,達磨單傳直指之指也。』那末,本經的讀者,不要只滯著在此手指頭上而反忘却其所指的自性禪心--不生滅的淨覺心,就好。
= = = = = =
乙二、正申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音 義:

①善知識:能教眾生遠離惡法修行善法的人,稱為善知識。凡是博學明辨篤行之君子都可稱為善知識。

②菩提:梵語Bodhi 的對音,華譯為覺,是指能覺法性的智慧說的,也就是正覺無相的真智,也就是漏盡人的智慧,故曰「菩提名諸佛道」。

③自性:諸法皆具有不改變不生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性體,叫作自性。若約眾生心識言,「自性」,是眾生本具的真性;若稱它為「第八阿賴耶識」,還是染淨共依;若稱性而言,應捨「阿賴耶識」名而稱為「第九阿摩羅識」,這才是絕對靈心真如自性的適當名稱。但是,識名雖可換而識體並無轉變,還是「阿賴耶識」,故雖有其義而不再另立第九識名。

④清淨: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就叫作清淨,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淨。又波娑提迦,為梵語Pasatika 的對音,華譯清淨,為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淨,這是性淨解脫的自性清淨。

⑤直了:直下了悟自性是佛,猶言當下頓悟,並無方便漸次,見性不異成佛,所以說是「直了成佛」。

⑥佛:具說佛陀,乃梵語Buddha 的對音,華譯覺者,也就是「正覺」「徧知」的大覺大悟者。徧知是說「對於宇宙事理無所不知覺」,正覺是說「所知正確真實而無外道那樣邪見妄執的錯誤」,所以佛的另一尊號叫作正徧知或正等覺。覺有三重意義:自覺--自己徧知正覺以超越三界凡夫;覺他--先覺覺後覺,以修菩薩行而超越二乘,使眾生皆得如自己一樣的大覺大悟;覺行圓滿--自他兩覺兩利,功德圓滿,以超越菩薩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譯 文:

 六祖對大眾說:『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只要用此清淨的菩提心,即可直下了悟而成佛。善知識!暫且聽我惠能求法得法的行由與經歷事略:

論 議:

 菩提自性,是人人所原有的智慧覺性,本來都是清淨的。因眾生一念不覺,緣慮妄境,染著塵垢,遂致蒙蔽覺性,妄執分別,不見自性的本來面目,不能證得如來智慧德性。由此可知眾生與佛的不同,只在一心,心若背覺合塵即是眾生,心若背塵合覺即是佛。所以說:『諸法不離自性,三界唯自心造。』六祖一開始即說了「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四句,那正是六祖頓門說法的提綱,一部壇經,就是開示這一點。凡我學禪人,莫要忽略讀過這四句纔好。
= = = = = =
乙三、得法因緣;丙一、求法因緣;丁一、聞誦金剛經: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却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音 義:

①惠能:六祖的名字。六祖降生時,有異僧到他家中拜訪說:『夜來生兒,可名惠能!』惠能的父親叩問其義,僧說:『惠者,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言畢,飄然而去。此是六祖得名的由來。坊間諸本作慧字者,訛。

②嚴父:父嚴母慈,所以尊稱父親為嚴父。六祖的父親,姓盧,名行瑫。(見法海舊序)

③范陽:地名,唐置郡;在今河北省。

④左降:古稱官職降遷為左降或左遷。

⑤嶺南:唐貞觀時設置的道名,因在五嶺之南,所以稱為嶺南,包括現在兩粵及安南之地,今粵中尚有嶺南之稱。

⑥新州:即今廣東省的新興縣。

⑦孤遺:幼小喪父,為父所遺留下的孤子稱孤遺。

⑧南海:縣名,舊與番禺同為廣東省城廣州的首縣,今移治在佛山鎮。

⑨開悟:開智明理,叫作開悟。

⑩金剛經:唐玄奘三藏法師所譯《大般若經》中的第五百七十七卷,具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但此時五祖所傳授的《金剛經》,係姚秦時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單行本流傳最廣。

⑪蘄州梅縣:蘄(音旗,注音作ㄑㄧˊ支韻)州治蘄春,今為蘄水縣,屬湖北省,黃梅縣,隋時設置,在蘄水縣東。

⑫東禪寺:又名蓮華寺,位在湖北省黃梅縣西南一里之處的東山,四祖道信在此營宇立像,五祖弘忍在此開拓叢林,後六祖惠能得法受衣鉢於此東禪寺。

⑬五祖: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湖北蘄州黃梅縣人,俗姓周,法名弘忍,十三歲拜謁四祖道信,隨從三十年而得法,主化於東山的東禪寺,傳法於六祖惠能,七十四歲圓寂,諡號大滿禪師。

⑭門人:是指在其門下的學禪人。

⑮即自見性:自然能夠見到自己的自性,所以說即自見性。

⑯宿昔:過去時。

譯 文:

 我的父親本來的籍貫是范陽,後被降職流放到嶺南,遂作了新州的百姓。我這一生很不幸,父親早逝,遺下了年老的母親和我這孤子,於是便遷移到南海,過著艱難貧苦的日子,每天只靠賣柴來維持生計。

 有一天,有位顧客買柴,並囑我把柴送到客店去;客人把柴收下後,我得了錢,退出門外時,看見一位客人在讀誦佛經。我一聽到那客人所誦的經語,心裡就豁然開悟,於是我問那位客人說:「請問您誦念的是甚麼經呢?」客人答說:「金剛經。」我再問他:「您從那兒來,故得持誦這部經典呢?」客人答說:「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那裏來。該寺是由弘忍大師主持教化的道場,跟隨他參學的門人有一千餘人;我就是到那寺中去禮拜而聽受此經的。大師經常勸出家眾與在家眾說:只要持念金剛經,就自然能夠見到自己的自性,直下了悟成佛。」我聽他說了之後,由於過去有緣,承蒙一客給我十兩銀子教我備足母親的衣食,然後便到黃梅縣參拜五祖。我將母親安置好了之後,就辭別母親,不到三十多天,就到黃梅縣,禮拜了五祖。

論 議:

 六祖常現不識字相,可見識字一定不多,却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他的根性智慧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及。雖然如此,他究竟悟到了什麼呢?我們看下文六祖初到東山時所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及「不離自性,即是福田」等語,就可以推知:他是悟到了人人都有的本心自性即是佛性,他是悟到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只是不離自性。
= = = = = =
丁二、黃梅求法;戊一、折攝驗機: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經八月餘(「惠能曰」以下至「退至後院」一段,為燉煌本所無,惠昕本始有,契嵩本因之,明藏本則依宗寶本。

音 義:

①弟子:徒眾對老師的自稱。

②獦獠:獦(音葛,注音作ㄍㄜˊ,曷韻);獠(音老,注音作ㄌㄠˇ,皓韻),為西南夷的一種,居住於嶺表海外,射生為活,吞噬昆蟲。(見《峒谿纖志》)獦獠,隋唐時仍為嶺南谿洞中少數未開化蠻族的名稱,故亦常以獦獠之稱稱嶺南的百姓。

③和尚:亦作和上,梵語Upadhyāya 的對音。僧徒對其親教師之尊稱,如同一般尊稱「老師」。

④福田:田以生長為義,人若行善修慧,猶如農夫於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名福田。

⑤根性大利:根是能生的,人性具有生善業或惡業之力,故稱為根性。大(依丁福保箋註音太,注音作ㄊㄞˋ,泰韻)利,是說太過銳利。「根性太利」是評語,亦是實話,並非讚辭。

⑥著槽廠去:著槽廠去,命令詞。槽(音曹,注音作ㄘㄠˊ,豪韻)廠即是後院養馬小屋。

⑦行者:依住僧寺留髮修行的人叫作行者。

⑧破柴踏碓:以斧劈柴供燃料用叫作破柴。碓(音對,注音作ㄉㄨㄟˋ,隊韻)即舂米碓,是一種借全身重力用脚不斷踏動使舂成白米的簡單器具;踏碓,就是用脚去踏此舂米碓。此處「踏」字是動詞,但從「踏碓」二字變成了此碓專名以後,踏字也變成形容詞了。

譯 文:

 五祖問說:「你是甚麼地方的人?要想求些甚麼東西?」我回答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的百姓,遠道而來禮拜大師,只求作佛,不求其他的東西」。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像獦獠樣子,如何能作佛呢?」我說:「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根本沒有南北的分別,獦獠樣子的肉身雖然與和尚不同,但本自具有的佛性又有甚麼差別呢?」

 五祖還想與我多談些話,又看見徒眾都隨侍在左右,於是命令我跟隨大眾去作事務。我問:「惠能稟白和尚,弟子自心常現智慧,不離自性,就是福田。不知和尚教我作些甚麼事務?」五祖說:「你這獦獠,根性太利!你不必再多說了,到槽廠去!」我退出到後院去後,有一位行者,叫我劈木柴踏舂米碓。就這樣工作了八個多月的時間。

論 議:

 都攝六根,歸於一念,如是用心致力既久,當念忽空,了無一物,此心此身,忽焉咸寂。光影透發,慧力勃生,或有會人所難會,解人所難解者,甚至說他自己所不能說者。所謂自心常生智慧者是也。莫離自性!莫著此境!更須放下!將是禪病,執即入魔,但熟睡一覺可治。

 六祖是一位根性極利的人,自從嶺南聽到《金剛經》時,當下即體悟到「智慧不離自性」的道理。所以在此已經自悟之下自心常生智慧,這就是自性本智觸處應現的一種境界。此時雖識字不多也能吟詩作偈,或能悟人所難悟.見人所不見,這種境界也可以說是輕安開濶;只要能保任得不離自性,即已種得自性福田。似乎只欠印證,還有甚麼事務可作呢?但是,倘若不遇名師指導,放不下這個雖是而猶非的境界,那就輕安反而伏下危險,開濶反將陷落偏差;所以五祖批評了一句根性太利,派下了一件勞苦工作。學者須知:破柴的意義,重在一箇「破」字,要力破萬緣;踏碓的意義,重在一箇「踏」字,要親身踏著;這正是教人深深地實參實究的方便啊!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xeman&aid=41665217

 回應文章

電老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04 02:12

謝謝分享,感恩。

恰巧 表姊昨日提起她正 瀏覽 兒子送的 三民出版 新譯 六祖壇經

祝 雁大俠 闔家新年快樂

Victor 得意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1-04 11:41 回覆:

《六祖壇經》比較像是六祖傳記,兼佛法頓悟解惑文。

《壇經》印行版本很多,三民版可能較晚出書,會加留意。

我這重新轉貼文章,主要參考曹溪原本及改正版初本。

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的改正版是再修正本,可去函請供參閱。

順祝電老大格主新年快樂;闔家圓滿如意。Fox恭喜恭喜


電老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04 02:10

謝謝分享,感恩. 

恰巧 表姊 昨天正 翻閱 三民出版 的心意 六祖壇經.. 機緣 

祝雁大俠 闔家新年快樂 健康幸福

Victor 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