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2013/08/29 10:50:29瀏覽3230|回應15|推薦109

轉貼《印光大師法語菁華》~淨空學:

 http://www.amtb.org.tw/pdf/yg01.pdf

 .....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編錄/2013/08.29

1. 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眾生貪瞋之心所致而已,貪心隨物質享受而激增。稍不遂,則競爭隨之。又不遂,則攻奪戰伐隨之,則死亡流離隨之。則疫癘饑饉隨之,則一切災禍隨之。瞋火熾然,世界灰燼矣。

2. 惟我如來,闡苦空之諦,以治眾生之貪,宏慈悲之旨,以治眾生之瞋。

3. 復說淨土法門,示眾生以離苦得樂,方便橫超之路。【註一、註二

4. 為佛弟子者,信法界平等之體,明苦樂因果之相,知自它感應之用。起無緣之大慈,興同體之大悲。眾生之苦一日不除,匹夫之責一日未盡,則請法隨學懺悔供養之事業,一日不可以已。

5. 需知因果無虛,禍福自致。貧病夭獄,皆由別業。水旱刀兵,則自共業。業熟禍至,無能倖免。

6. 欲求得福免禍,必先能泯惡力善。隨時、隨地,自勉、勉人。戒殺茹素,崇佛、惜福(惜物.節用.薄享.厚施),宏法利生。多念觀音聖號,為眾生迴向消災解劫。則人己兼利,為德無窮,獲福亦廣也。

7. 護國息災,根本方法,在于念佛。一切災難,皆為眾生惡業之所感召。若盡人能念佛,則此業即可轉。如能有少數人念佛,亦可減輕。

8. 念佛法門,雖為求生淨土、了脫生死而設,但其消除業障之力,極其鉅大。

9. 真正念佛之人,必先要閑邪、存誠,敦倫、盡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需明白因果,自行化他。

10. 世間一成不變之好人少,一成不變之壞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壞之人,所以教化最為緊要。

11. 止要加以教化,即無不可以使之改惡歸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惟在人之信念而力行耳。

12. 念佛之人,需注意教育其子女,使為好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果能盡人如此,則災難自消,國家亦可以長保治平矣。

13. 念佛法門,根本妙諦,在于淨土三經。而《華嚴經》中,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

14. 茹素,即可培養其慈悲心,而免殺機。

15. 修淨土者,既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

16. 人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自能國家得護,而災禍不起矣。

17. 古書有云: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蓋已亂之治難平,未亂之治易安。

18. 念佛力善,戒殺喫素,深明三世因果之理。欲免苦果,需去苦因。

19. 苦因,貪瞋癡三毒是;善因,濟人利物是。能明此因果之理,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災禍自無從起矣。

20. 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21.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其理與我佛所講之因果正同。

22. 果能盡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自然天下太平,人民安樂。閑邪、存誠,敦倫、盡分;則不但國運可轉,災難亦可消。【註三、註四

23. 若人皆能念佛行善,則共業可轉,而劫運亦消矣。

24. 現在之人,真發信心者少,無信心者甚多。若盡人能發信心,又能行善,亦何災不可消哉。

25. 為父母者,于其子女幼小時,當即教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

26. 孕婦果能茹素念佛,行善去惡;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身不行惡事,口不出惡言,使兒在胎中即稟受正氣;則天性精純。生後再加以教化,無有不可成為善人者。

27. 母若賢,則子女在家中,耳濡目染,皆受其母之教導,影響所及,其益無窮。

28. 子女幼小時,切需養其善心,嚴加管教。

29. 治國平天下之要道,在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母實任其多半。子女在胎稟其氣,生後又視其儀、受其教,故易成賢善。此為不現形跡,能致太平之要務。

30. 須認真茹素。古語云:「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信不誣也。並勸自己父母、子女及親友,共同茹素。要知此亦是護國息災之根本方法也。

31. 因果報應,彰明顯箸,如響應聲,如影隨形,絲毫不爽。

32. 如果洞明因果之理,而又能篤信力行,則世道人心自可挽回。

33. 正心誠意,必由致知格物而來。物乃心中私欲,因有私欲障蔽自心,故本具真知,無由顯現。能格除私欲,則其本具之真知自顯。真知顯,而即意誠心正矣。雖愚夫愚婦一字不識者,亦做得到。

34. 孔子以「德不修,學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為憂。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數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

35. 助人即是助己,救人即是救己;因果昭彰,絲毫不爽。若己身有災,無人為助,果能稱念聖號,亦定蒙佛菩薩冥加祐護。

36. 今人但貪目前便宜,不能看破。每為錢財而喫虧,其例甚多,不勝枚舉。

37. 明因果之理,而篤行之。能發信心,必有善果。且私偽之心既消,心中光明正大,任何災難,皆冰雪消融矣。

38. 甚望大家大發信心,秉乾為大父、坤為大母之德,存民吾同胞.物吾同與之仁,凡在天地間者,皆愛憐之、護育之,視之如己。更能以因果報應,念佛求生西方之道勸化之。倘盡人能實行此,則國不期護而自護,災不期息而自息矣。

39.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不差毫釐。所以不獨世間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薩佛亦不出因果之外。

40. 必能護持法身慧命,斷生死煩惱,方算盡息災之能事。

41. 律為佛法根本,嚴持淨戒,以期三業清淨、一性圓明,五蘊皆空、諸苦皆渡。

42. 教乃依教修觀,離指見月徹悟當人本具佛性;見性成佛。

43. 密以三密加持,轉識成智,名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為成佛,非成福慧圓滿之佛也。

44. 禪則專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實益。

45. 淨則兼仗佛力,凡具真信願行者,皆可帶業往生。其間難易,相去天淵。

46. 永明曰:「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無禪無淨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怙。」【註五

47. 禪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

48. 有淨土,即實行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事也。

49. 雖修淨土,心念塵勞,或求人天福報,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佛法,教化眾生者,皆不得名為修淨土人。

50. 不知真旨者,每謂參禪便為有禪,念佛便為有淨土;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51. 徹悟禪宗,明心見性,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于諸法中,惟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它之通途正行。觀經所言讀誦大乘,解第一義,即此是也。

52. 雖未明心見性,卻決志求生西方。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至一聲,命終亦皆蒙佛接引往生。

53. 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需歷緣鍛鍊,令其淨盡無餘,而後分段生死,乃可出離。未能淨盡,六道輪迴,亦依舊難逃。

54. 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攸攸泛泛,修餘法門。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

55. 清.截流禪師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

56. 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惟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與聖流。

57.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契理契機,至頓至圓,確為當今之惟一無上法門。

58. 一切眾生,雖未聞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體,仍完全同佛。

59. 或從善知識,或從經典,瞭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諸法,無非佛法。一切眾生,皆當作佛。

60.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既悟之後,雖亦惟此五蘊,而全體是一箇真如,了無色心五蘊之相可得。

61. 佛既徹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見一切眾生,與佛無二;故于怨于親,皆為說法,令得渡脫。雖是極其惡逆不信之人,亦無一念棄捨之心。

62. 歸依,止要其能誠敬修持耳。切不可以歸依一事視作買賣,需出代價若干,方能購得歸依名目。如此,方是真實歸依三寶之信徒,方能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大利益也。【註六

63.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不作佛,則不是佛矣。此二句經文,為破下劣、狂妄、二見之無上妙法也。究論佛法大義,不出真俗二諦。真諦,一法不立,即聖智所見之實體。俗諦,萬行圓彰,即法門所修之行相也。

64. 寧可著有,不可著空。以著有,雖不能圓悟佛性,尚有修持之功。著空,則撥無因果,成斷滅見,壞亂佛法,貽誤眾生,其禍之大,不可言喻矣。

65. 徹悟一法不立之理體,力行萬行圓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圓融之中道。

66. 明.蓮池大師云:「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註七

67. 吾人學佛,必需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可圓成三昧,了脫生死。【註八

68. 念佛人,要各盡己分,不違世間倫理;所謂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若不孝父母,不教子女,是乃佛法中之罪人。如此而欲得佛感應加被,斷無是理。

69. 學佛者,必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己立立人,自利利他。各盡己分,以身率物。廣修六度萬行,以為同仁軌範。

70. 斯世澆漓,社會紊亂,天災人禍,環疊相生。欲謀輓救,須人人敦倫、盡分,孝親、慈幼,大公無私,愛人若己方可。果能人心平和,世界自安,國難自息矣。

71. 今之世風頹喪,人心險惡。然一究其何以至此,實不外公與私而已。若皆能破除私心,無相殘害,則唐虞三代之世,亦何難復見于今日哉。

72. 大劫當前,誰能倖免。惟有大眾一心修善,虔誠念佛,哀祈佛力之加被方可。

73. 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亦不可思議,惟在人之能虔誠與否耳。

74. 現世學佛之人,多有自謂我已開悟,我是菩薩,我已得神通,以致貽誤多人者。一旦閻老見喚,臨命終時,求生不得,痛苦而死,難免入阿鼻地獄。此種好高務勝、自欺欺人之惡派,切弗染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至戒至戒。

75. 修行之人,必需韜光隱德,披露罪過。倘事虛張聲勢,假妝場面,縱有修行,亦已被此虛驕之心喪失大半。故佛特以大妄語列為根本戒者,即以防護其虛偽之心,庶可真修實證也。

76. 修行之人,不可向它人誇說自己功夫。如因不甚明瞭,求善知識開示印證,自可據實直陳,但不可自矜而過說,亦不必自謙而少說,要按真實情況而說,方是真佛弟子,方能日有進益也。

77. 學佛者,務要去人我之見,己立立人,自利利它,然後方可言入道。

78.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所謂物,即是與天理人情不合之物欲。

79. 格除自心私欲之物,乃是明明德之根本。佛法之去貪瞋癡,亦即格物。修戒定慧,亦即致知。

80. 念佛一法,最好學鄉愚,老實行持為要。俗言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可不懼也。

81. 宋.楊傑,號無為子;臨終,說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明.蓮池大師《蓮池往生集》贊曰:「吾願天下聰明材士,皆能成就此一錯也。」此可謂真大聰明,而不被聰明所誤者。【註九

82. 等覺菩薩,欲求圓滿佛果,尚需求生西方。何況我等凡夫,業障深重,倘不致力于此,是捨易而求難,可惑之甚矣。

83. 人生朝露,無常一到,萬事皆休。是以欲求離苦得樂者,當及時努力念佛,求佛加被,臨終往生。一登彼土,永不退轉;花開見佛,得證無生。

84. 佛者,覺悟之義。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離念靈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軌範之義。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義之懿範也。僧者,清淨之義。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淨無染之淨行也。是為自性三寶。

85. 若肯發至誠心,歸依三寶,如法修行,即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脫死矣。

86. 因知自性三寶之故,從此克己修省,戰兢惕厲,再求住持三寶,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寶;則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即生成辦道業,永脫生死輪迴。

87. 既歸依佛,當以佛為師,始自今日,至于命終,虔誠敬禮,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歸依法,當以法為師,自今至終,不可再歸依外道典籍。既歸依僧,當以僧為師,自今至終,不可再歸依外道徒眾。

88. 需知所謂歸依者,乃歸依一切佛法僧三寶,非歸依箇人。例如今日各位來歸依,我不過代表三寶,授證三歸,並非歸依我一人。每見僧俗有誤解歸依意義者,在家人則曰我歸依某法師,出家人則曰某是我歸依弟子。遺大取小,廢公為私,可悲可嘆。故為因便說明,免再貽誤,望各注意。

89. 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實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于未來世,皆可成佛。

90. 我輩今生之得為人,乃前生之善果,永宜保此善果,使之發揚光大,繼續永久,不可殺生。如其廣造殺業,必墮惡道,酬償宿債,輾轉互殺,此仆彼起,無有盡期。

91. 居心行事,有類于盜者,亦即為盜。如假公濟私,損人利己,恃勢取財,用計謀物,忌人富貴,願人貧賤等皆是。

92. 又如陽取為善之名,及至遇諸善事,心不真誠,事多敷衍。如設義學,不擇嚴師,誤人子弟。施醫藥,不辨真假,誤人性命。遇見急難,漠不急救,延緩游移,每致誤事。一切敷衍塞責,不顧他人利害,虛糜公帑,貽誤公益者,實皆同盜。

93. 人皆心存盜心,事作盜事,社會遂以腐亂,天下亦不太平矣。故須嚴重戒盜。

94. 己未斷惑,謂為已斷;己未證道,謂為已證;則為大妄語,此罪甚重。因其攘亂佛法,疑誤眾生故。

95. 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自作自受理有必然,決無稍差。十善,總該一切善法。若能遵行,無惡不斷,無善不修。

96. 學佛之人,于三歸、五戒、十善諸義,既已明瞭,即當竭力閑邪存誠,敦倫盡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97. 尤需注意者,任作何事,均宜憑天理良心。例如作醫,有天良者,救人危急,即可大積陰功。無天良者,或使人輕病轉重,從中漁利,良心喪盡,定得惡果。

98. 既已歸依,當虔誠受三歸,為了生脫死之本。謹持五戒,為斷惡修善之基。奉行十善,為清淨身口意三業之根。從茲諸惡皆泯,眾善力行。三業既淨,後再遵修道品,了脫生死,得與蓮池勝會。

99. 善惡因果,如影隨形,莫之或爽。實行其事,即實得其益。若沽名釣譽,好作狂言,自欺欺人,自謂已得佛道,是大妄語,必受惡報。

100.修行人,總須心地光明、三業清淨,功德自能無量。《觀經》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至要弗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為者亦若是。願各勉之。【註十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簡》製作

印光大師〈維基百科〉

= = = = = = = = = = = =
釋印光大事誌:《維基百科》~

 印光(1861 年-1940 年 12 月 2 日),俗名趙紹伊,字子任,法號聖量,別號常慚愧僧,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同時也是淨土宗的重要中興人物,並為中國近代佛教復興作出顯著貢獻,常被尊稱為印光大師。相傳他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

 1881 年印光 21 歲時,於陝西終南山南五台蓮花洞寺正式出家,其師為道純和尚,自此從儒學轉入佛學。但剃度出家之事被其兄長知道後,在後者的強烈要求下只好遵命返家。到家後並遭遇禁足處置,然而印光意志堅定,趁兄長外出時又潛回終南山,繼續佛法修學。

 回到終南山後,道純師父遂要印光遠赴安徽參學,以避家人持續要求回返的糾纏。印光奉命前往安徽,途中經過湖北谿蓮華寺時,在該地駐留苦修,除作為該寺的知客僧外,還負責柴頭(劈柴與燒柴)、水頭(挑水與燒水)等工作,以此來磨練自己,此時印光大師 22 歲。

 此後,印光在代理庫頭(庫房整理、管理)工作時,於「曬經(經書維護)」過程中有緣讀到《龍舒淨土文》,因而更加堅定了以淨土宗救世的信念。

 自 1887 年起,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閱藏、修行了三十餘年。1918 年起,專門刻印善書、佛經,印行淨土經論近百種,印量達數十萬冊,並廣泛贈送與各界人士。

 由於印光所處的時代,親近與信仰佛法者已為數不多,因此印光大師印贈《了凡四訓》與《太上感應篇》,前者以儒家觀點來傳播佛教,後者以道教觀點來弘揚佛法,在佛教振興上作出特殊貢獻。

 1926 年(民國 15 年),蘇州靈巖山寺真達和尚為了重振道場風規,特請印光訂立規章,印光為其訂立五條規約,使靈巖山寺奠定淨土道場的基礎。此後印光大師又於南京創建法雲寺放生念佛道場,興辦佛教慈幼院,組織監獄感化會以及從事賑災救濟等慈善公益事業。

 1930 年(民國 19 年)印光以七十高齡前往蘇州報國寺進行閉關修行,閉關前曾囑託明道法師創立弘化社,弘化社最初創立於上海常德路的覺苑內,王一亭、關絅之、黃涵之等居士參與、協助,由於弘化社的成立,使佛經、善書的印製、傳播和流通更為順暢。

 1937 年(民國 26 年)抗戰爆發,印光應靈巖山寺監院妙真和尚之請而遷至靈巖山寺,持續弘揚淨土法門。1940 年(民國 29 年)農曆十月底,印光因身體不適,委任妙真和尚擔當靈巖山寺住持職務。至農曆十一月初四凌晨,印光大師向妙真和尚與身邊弟子作最後囑咐與告誡。

 印光大師告訴妙真和尚:「維持道場、弘揚淨土,勿學大派頭!」,同時也語重心長地勸告眾弟子:「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此後,大師面向西方端身正坐,等待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在和尚、大眾的念佛聲中安詳而逝,享壽八十歲。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大師這十六個字,前面八個字是因果教育、是老實的標準,後面八個字是淨土教學。大師有時用「老實念佛」,有時用「信願念佛」,這兩種在《文鈔》都有。

 有些聽眾是新學的,去拜見老和尚時,大師就跟他們講「信願念佛」。如果是對老修行、或念佛堂開示,大師就講「老實念佛」,因為信願已經具足,老實就能成就了。所以,對初學講「信願念佛」;對老修行則講「老實念佛」!

大勢至菩薩〈網路分享〉

= = = = = = = = = = = =
附註:

註一、淨土:《維基百科》~

 淨土宗源始:

 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日、韓、越等地,至今不衰。

 淨土法門在中國起步於漢晉時代的東林寺之慧遠大師,始於北魏曇鸞,經唐代善導法師(613 年─681 年)發揚光大。

 在宋代之前,它屬於「寓宗」,即寄寓在禪宗、天台宗等各種宗派內,以特定的理念和修習法門存在,而沒有組織和法嗣相傳的制度;一直要到宋代之後,才擁有獨立的地位,因此淨土宗吸收了不少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的觀念。

 到南宋之後,淨土宗建立了自己的世系傳承,現今經後人所公認的有十三祖: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袾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印光。

 淨土宗微旨: 

 以「根、道、果」理論來說,淨土宗的「根」在於對於阿彌陀佛大願的全然相信,「道」則是修行十善及持名唸佛,以求往生,其成就的「果」即是在臨終時,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國土,不墮惡道,不受諸苦,但有眾樂。

 淨土宗不強調艱苦的禪定修行,也沒有複雜的理論,以念佛法門為主。念佛法門主要是以信、願、行為三要,以持唸阿彌陀佛佛號為特色。
 
 淨土宗經典:
 
 淨土宗最重視的經典,稱為「淨土三經」,是淨土宗的根本經,包括《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與《無量壽經》。

 至晚清之後,《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被加入淨土宗經典之中,改稱「淨土五經」。

註二、佛法修行:《維基百科》~

 佛法修行無論那個宗派,都在修清淨心。

 《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的修行法門就是念佛,當執著妄想時,就念念佛號,可一心不亂。

 《法華經》中的「普門品」:「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也說到常念佛號的好處,可以遠離災禍。

註三、閑邪:《維基百科》~

 約束邪念之意。:《周易.乾》:「閑存其誠。孔穎達疏:『閑邪存其誠者,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

註四、敦倫:《維基百科》~

 本文中之敦倫,均指其原義~「使人倫的情誼和睦」。《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這十數年來,往來楚越,轉徙經營,又自致數萬金,纔置了產業,南京來住,平日極是好友敦倫。」

註五、永明:《維基百科》~

 永明延壽禪師(904 年-975 年);俗姓王姓,名延壽,字沖元,號抱一子,錢塘人,唐末五代時禪宗高僧,為法眼宗三祖。又被後世淨土宗推崇為淨土宗六祖。

 後世淨土宗推崇永明延壽大師為其六祖;永明延壽大師與淨土宗的關係,傳統上的說法可見於清朝彭希涑《淨土聖賢錄》。著有《宗鏡錄》,綜合了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等四家學說,總合隋唐佛學。他又曾作《萬善同歸集》。

註六、歸依:《維基百科》~

 又作「皈依」。原本佛教用語,意指通過三皈依儀式,正式成為佛教徒,誓願終生信從三寶,直至未來解脫成佛。凡正信佛弟子必正受三皈依,絕無四皈依。

 後來也將正式信奉某種宗教,沿用皈依名稱。例如:魏晉時局,動亂不已,世族名士尋求心靈安慰,往往皈依道教;英國國會規定,凡皈依舊教者,不得登基英國國王寶座;突厥化的蒙古人入境隨俗,也皈依回教。

 皈依本意為「皈依三寶」,因而也稱「三皈依」。接受三皈依並受持五戒的男、女居士,稱為終身優婆塞、終身優婆夷,也稱為近事男、近事女,也就是親近三寶、承事三寶的男女居士。

註七、蓮池:《維基百科》~

 蓮池祩宏(1535 年-1615 年);明代杭州仁和人,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別號蓮池,故常被稱為蓮池大師。

 又因常在雲棲寺居住而被稱為雲棲和尚,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第八代祖師,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並稱為明末四大高僧,他提倡禪宗淨土宗兩者兼修的理論。著有《竹窗隨筆》等書。

註八、三昧:《維基百科》~

 三昧,又譯「三摩地」、「三摩提」,意譯為等持、正心行處、心一境性;佛教術語,意指專注於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皆可稱為三摩地,因此又可被譯為「止」、「定」。

 最早出自《奧義書》、《瑜伽經》中,亦為傳統印度教修行方式之一,八支瑜伽的第八支。後為佛教所吸收,將「持戒、禪定、智慧」三者,合稱為「三無漏學」。漢傳佛教經常將它譯為「禪定」。

註九、楊傑:摘錄《漢學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北宋居士楊傑與佛教》~

 「楊傑為北宋最重要之佛教居士之一,他鼓吹淨土、調和禪淨、並宣揚華嚴教義,對佛教貢獻不小。」

 又:「蘇軾在楊傑館伴義天入杭時所作之《送楊傑》詩為引子,指出楊傑博通釋典、長於論說,為北宋朝廷、文士及僧侶所重。其餘各段證明楊傑確為一儒釋兼通而又相當活躍之佛教居士。」

註十、觀經:《維基百科》~

 即《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略名《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經》、《觀經》,亦稱《十六觀經》,共一卷,劉宋.畺良耶舍譯。為淨土三經之一。

 內容述說頻婆娑羅王遭逢家變,為逆子阿闍世所幽禁。其夫人韋提希澡浴頻婆娑羅王,並奉食酥蜜和麥與蒲萄漿。頻婆娑羅大王得食體力漸復,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釋迦牟尼佛,求大目犍連授八戒。世尊除遣大目犍連尊者外,亦遣富樓那尊者,為王說法。.....

 道源法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觀』者,觀想、觀照。能觀之智慧,須大悟之後,智慧才能啟發。在未開悟之前,此名為識。為什麼作觀想,得轉識成智?因所觀者為阿彌陀佛。觀想阿彌陀佛,妄識即轉成智慧。」

文殊菩薩〈網路分享〉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xeman&aid=8264288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夜半歌聲( 咖啡情誼)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淨化人心
2013/09/13 07:05

很棒的一篇轉貼文!

謝謝雁南飛!


--聆聽心情在音軌中的脈動----讓生命隨著旋律翩然起舞--
雁~《龍年成語選輯》(Axeman) 於 2013-09-13 10:48 回覆:

謝謝賞文。各宗教類似勸世善文,皆值得轉貼分享。 謝謝

◎聖嚴法師智慧語錄: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證嚴上人智慧語錄:

 「人生三寶:腳走好路;手做好事;口說好話。」
 「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如燒開水一般,未燒開之前千萬不要停熄火候,否則重來就太費事了。」

雁~《龍年成語選輯》(Axeman) 於 2013-09-13 11:07 回覆:

◎基督教〈聖經〉智慧語錄:

《light a lamp 點燈》~

 Neither do people light a lamp and put it under a bowl. Instead they put it on its stand, and it gives light to everyone in the house. 〈Matthew 5:15〉

 「人們點燈,不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臺上,就能照亮一家的人。」〈馬太 五:15〉


紙聲 Pagesound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南飛兄,
2013/09/12 00:04
對于佛教,弟仍是絕對的無知。淨土宗就是所謂的淨宗吧﹖ 拉斯維加斯有一處所。還沒拜訪過,他們也很低調,對外宣傳的不多。慈濟有一陣子倒是常去。感謝你提供這樣的材料給大家,並且介紹的精要適當。 -- Ps.
雁~《龍年成語選輯》(Axeman) 於 2013-09-12 01:35 回覆:

〈淨土宗就是所謂的淨宗吧?〉~淨宗似為淨土宗別稱。
不過也有教派打著淨宗或其他宗派旗號,卻非真正宗派。

按淨土宗原寄寓在禪宗、華嚴宗、天台宗等各種宗派內。
迄宋代後才獨立為宗派~因而汲取各宗派的理論與概念。

明代時,淨土宗和禪宗抬頭,之後逐漸行「禪淨合一」。
淨土宗可能因其修鍊方法「簡單易學」,流傳中土漸廣。

慈濟算比較平民化宗派,也是簡單易學,較少繁文縟節。
每個宗派之下還有不少支派,是否正統需視其教義而定。

例如法華宗傳至日本別創日蓮宗,其分支亦頗多而複雜。
已知有日蓮正宗與日蓮真宗,旁支又有創價學會等團體。


烏拉瑰本尊在此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9/11 07:18

好巧, 剛好讀到印光大師說的話,在此就看到您的介紹。

近日心中同樣的疑問又升起。 心中存善念,所以被人辱罵而還不覺。在這五濁之世,該如何自處?在人的世界如何行佛的教誨?阿Q,看來修行得了正果,我還差了很遠。

雁~《龍年成語選輯》(Axeman) 於 2013-09-11 10:35 回覆:

印光大師在佛教界,是蠻有名的~不少人看過他所作《了凡四訓》與《太上感應篇》。

《印光大師文鈔》是其參佛心得,看過的人反而比較少。

「心中存善念,所以被人辱罵而還不覺」~心存善念就無礙。

「在這五濁之世,該如何自處?在人的世界如何行佛的教誨?」~佈施行善自在生活,順其自然就圓滿。


雁~《龍年成語選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Victor Hugo(法國小說家~雨果)
2013/09/06 22:20

The supreme happiness of life is the conviction that we are loved.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

  ~Victor Hugo(法國小說家~雨果)

〈雁按:父母的愛,骨肉的愛,牽手的愛,友誼的愛~都是幸福人生的必需品。〉


天涯孤鴻···花窗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真是一個最優質的格子
2013/09/06 11:18

若是人人秉持善念,則社會祥和,天下太平

看到樓下提起“軍人節”,竟然早就忘了這個以前放假的日子!

雁~《龍年成語選輯》(Axeman) 於 2013-09-06 11:41 回覆:

若是人人秉持善念,則社會祥和,天下太平~

孤鴻格主所言甚是! 讚

看到樓下提起“軍人節”~樓下,正是敝人。

一日為軍人,終身以國軍為榮!


雁~《龍年成語選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人們點燈,不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檯上,這樣就能照亮全家人。
2013/09/06 11:15

Neither do people light a lamp and put it under a bowl. Instead they put it on its stand, and it gives light to everyone in the house.

人們點燈,不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檯上,這樣就能照亮全家人。

 .....  Matthew 5:15〈馬太福音  五:15〉

附按:

據《聖經》所述,耶穌比喻一盞燈若被放在斗底下隱藏起來,就如同上節「失了鹹味的鹽」,只有浪費其普照的功能;反之,若放在高處〈燈臺上〉,燈的四周便得到光明。

這節是聖經英文中,個人最喜愛的人生格言之一。它可以當一生的座右銘:「謙卑施捨分享」~「我們是要作只點亮自己的短暫火花?還是要作能照亮一群人的長久明燈?」


雨田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9/04 07:26
法師法語,醍醐灌頂。
雁~《龍年成語選輯》(Axeman) 於 2013-09-04 15:20 回覆:

謝謝賞文回應。 謝謝

古往今來許多佛教大師或其他宗教領袖,都值得尊敬。

大師級佛教領袖有一項共同特質,就是不沾神佛迷信。

佛教大師通常會明示弟子一不得以神佛稱謂師父;二不得強調神跡致導入迷信;三不得巧立名目要求定期奉獻供養。

唯各宗教派別信仰不同,其作風也迥異;可自行明辨。


雁~《龍年成語選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祝「九三軍人節快樂」!「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嚐!」
2013/09/03 15:36

祝「九三軍人節快樂」!

中華民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引錄:國父 孫中山先生名言~

《題贈黃興》:「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嚐!」

〈網路分享新聞圖片〉:


雁~《龍年成語選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轉貼《勵志小品》20:「分享嗜好」~
2013/09/01 04:34

◎轉貼《勵志小品》20:

◎「分享嗜好」~

你有什麼嗜好呢?唱歌?跳舞?彈奏樂器?畫畫?園藝?還是工作?我們有的選擇實在太多了。

擁有嗜好是一件很棒的事,因為它將你和你的天賦,還有內在的自我連接起來,讓你來發展你的才能。如果你對事情有熱愛,你就能照亮別人。

也許有人和你分享他對陶藝的熱愛(這有可能就鼓勵你去嘗試),或者你也可以發表一個演說,告訴大家你對古董的喜好。

如果你有嗜好,你的身心都將受惠,他們而合而為一,讓你生活更起勁。

◎「Share a Passion」~

What is your passion? Singing, dancing, talking, playing a musical instrument, painting, cooking, gardening, working? There are so many from which you can choose.

Passions are wonderful teachers because they connect you with your gifts and your inner self which guides you to use them. When you have a passion you can light up others' lives with it too.

Perhaps someone can share their passion for pottery with you (it may even encourage you to give it a go), or you can share your passion for antiques by giving a public lecture.

When you have a passion it feeds all other areas of your life as mind, body and spirit are connected, and it can make you feel more alive.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修行
2013/08/31 18:04

修行很重要

印光大師法語深入淺出很精闢

值得當床頭書

雁~《龍年成語選輯》(Axeman) 於 2013-08-31 21:03 回覆:

謝謝賞文回應。 謝謝

印光大師之弟子彙編其文鈔、法語及勸世文頗多;
尤以《印光大師文鈔》融合佛法儒道思想,內容閎富。

另有勸世善文《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等。
前者以儒家觀點傳播佛教,後者以道教觀點弘揚佛法。

《印光大師法語》較精簡;淨空網站再選輯菁華百則。
一般人可閱其法語菁華及了凡四訓;進階者覽全文鈔。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