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3/03/15 13:34:43瀏覽3532|回應15|推薦110 | |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淺釋》: ..... 雁南飛/2013/03.15 ◎前言: 《心經》是佛教真言之一;《金剛經》等經文前課。 佛是佛陀簡稱,指能自覺覺他,證得無上大智慧者。 菩薩是印度語菩提薩埵的簡稱,是次於佛的大智慧。 若能證得自覺覺他人生大智慧,人人皆可成佛菩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標目釋意: 摩訶般若的梵音,曰:「麻哈巴尼亞」。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定本全篇合計 262 字。 趙孟頫書《心經》〈維基分享〉 = = = = = = 經文: 觀自在菩薩; 語譯: 能夠觀察悟解諸法實相本空後就能脫離煩惱,對一切事物的外相,就能隨意自然而自在。 弘深修行,澈悟實踐渡到彼岸的大智慧之時~ 就能以智慧妙覺洞見「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無真實不虛的「空相」,並解脫「苦集滅道」四諦之一切苦厄,從而成就一切圓通。 〈按二:「空相」指無永恆之實體,無確定不移之實相;並非指虛無、虛空或空無一物之虛相。〉 附註: 「菩薩」,猶言「菩提薩埵」。菩提者,覺也;薩埵者,有情也。故「菩薩」或「菩提薩埵」,即覺悟有情世界而佈施眾生之修行者。 大乘佛教=>引申為「悟道者」~指能「自覺覺人,覺行圓滿」之修行者。〈推己及人之「菩薩道」〉 小乘佛教=>引申為「自覺者」~以「自我覺悟解脫」為主之修行者。〈明哲保身之「羅漢道」〉 「菩薩道」必須「悲」〈渡人〉「智」〈渡己〉雙修,力行眾生汎愛平等。 「羅漢道」猶如苦行僧侶,渡己尚恐不及,能否渡人?視個人修為之深淺。 經文: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語譯: 佛呼:舍利佛!汝知一切物質現象莫非空性的呈現〈現象即本體〉;而此一空性的呈現,亦莫非一切物質現象〈本體存乎現象之中〉。 色乃夢幻泡影,故不異於空;空乃一真顯露,故不異於色。是以:凡有所相。皆是虛妄。 而所有感覺、形象、意志、知識,亦是如此。故色有壞時,而受想行識亦返歸虛妄之境。 附註: 舍利子即釋迦佛座下首位大弟子。名曰舍利佛。本名原義「最善於鳴叫之鳥」,為印度知名哲學家。 舍利佛係小乘佛學標竿人物,因以舍利佛為例,隱喻大乘佛法向小乘佛學說法。 經文: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語譯: 舍利佛!此即是一切修證菩提之法,無不成空。 因此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既無生亦無滅,既無垢亦無淨,既無增亦無減。 是以真空之中本無我相;亦無所謂感覺、形象、意志、知識。 附註: 因無絕對的生,故無絕對的滅;因無絕對的垢,故無絕對的淨;因無絕對的增,故無絕對的減。 不生不滅乃時間之相對;不垢不淨乃空間之相對;不增不減乃永恆之特性。 經文: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語譯: 既無我相,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均非我所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亦無所安頓。 如此則自眼的境界迄意識的境界,皆無真實不虛之存在。 附註: 按眼為六根之始,意為六識之主。既無眼界,乃至於無意識界,則六根六塵六識,皆無顯其境界。 經文: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語譯: 以無明為首之十二因緣法,頓悟六根六塵六識皆空,無有生滅之妄識~則無有無明妄識之流轉;也無有無明妄識之終止。 乃至無有衰老壞死之無常,也無有衰老壞死之終止。 無生死煩惱諸苦、無形役事勞積聚、無生滅無常寂靜、無三無漏八正道等一切苦因;則了無罣礙之智,亦無有證得菩提之果。 附註: 佛創《十二因緣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三無漏:「戒、定、慧」;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有證有得,實非真空;無證無得,方為真空。夫有智必有溜,有得必有失;故曰:「無智亦無得」。 經文: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語譯: 覺悟有情世界而佈施眾生者,明白「人」、「法」皆空,本無心外之法可得。 即是依圓滿大智慧能登渡到彼岸之道緣故;則心無有貪嗔痴等妄念所生障礙。 附註: 罣礙,因執著而產生之「貪、嗔、痴、慢、疑」種種障礙。 經文: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語譯: 心無有貪嗔痴等妄念所生障礙,就無有世間種種之可驚恐畏怖者。 就能遠離六塵惑亂之迷夢妄想,而直達不生不滅,根本清淨、和平之境界。 經文: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語譯: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佛,皆依圓滿大智慧而能登渡到彼岸之道緣故。 皆證得至高無上之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覺)的大覺悟。 附註: 阿耨多羅,云至高無上;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正覺。合謂至高無上正等正覺。 《金剛經》第二十二分:「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語譯: 故知能登渡到彼岸之大智慧,是消除虛妄魔障的神秘真言;是澈底破除黑暗的光明心印。 是至高無上的神聖總持;是無可相擬的平等真理。 能摒除度脫一切生死煩惱之無明苦厄,其功效真實而毫無虛妄。 附註: 真實不虛,謂如來所說法是無虛妄真言。 經文: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語譯: 故佛說般若波羅蜜多不可思議咒,即總括宣示一句真言曰: 安心去吧!安心前往吧!到達彼岸吧! 圓滿到達彼岸啊!自覺覺他,進入五蘊皆空的無念正覺境界吧! = = = = = = = = = = = = .....資料來源:網路佛學論壇 1.布施——將自己貢獻人群,含我自己及我所有。 2.持戒——對自己要求嚴格,以清淨心捨惡行善。 3.忍辱——與人相處,能化暴戾為祥和。 4.精進——勤勇的修學佛法,實踐正道。 5.禪定——能在靜慮中,磨練自己身心。 6.般若——經云:「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澈悟人生,超越一切的圓滿大智慧。〉 ..... 雁南飛/2013/03.15 不貪痴 活到老 名與勢 轉眼倒 勤佈施 享福報 莫言早 及時曉 白居易念佛詩〈網路分享〉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