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10 05:44:25瀏覽9656|回應15|推薦76 | |
最近新聞裡多次出現釣魚台,讓我想到十年前去的釣魚城。名稱相同,古今地位卻大不同。 釣魚城位於現在重慶市合川區(古時稱合州)釣魚山上,嘉陵江、涪江、渠江在周圍交匯縈繞,地勢顯要。在南宋和蒙古的長期抗爭中,曾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蒙哥汗在此負傷去世,蒙古人為了選大汗而退兵,讓積弱不振的南宋多留了二十年,也緩解了西征的蒙古軍對歐亞非洲的威脅。 十多年前我在報紙上讀到這一段故事,因為是南宋歷史上難得的勝仗,印象特別深刻。後來計劃去九寨溝和三峽旅遊時,看到有一天空檔,又查到合川在重慶附近,就想趁機去憑弔古蹟。因為是第一次去大陸,甚麼都不清楚,完全依靠旅行社。九寨溝和三峽是兩個不同的團,去釣魚城得自己找車和地陪。還好九寨溝團的最後一位地陪幫忙,找了一輛小巴和地陪。 我們一行六人,只有歐巴桑略知宋元之戰,兒子略知中國歷史,外甥、甥女、和另一位美國朋友根本毫無概念,不過他們沒有異議。 那天下著陣雨,車子和地陪來了,卻說他們只知道合川,不知道釣魚城。我想不知道也無所謂,到了合川就自然問得到。 從位於南坪的假日酒店出發,不久上了高速公路,把擁擠的市區拋在後面。時間隔太久,不記得路上的風景,除了中間看到「銅梁」這個地名,讓我激動了一下: 小時候看過爸爸和兩位好友在一塊寫著「銅梁入伍」的牌子前的合照,那是他們進入士繼公學時拍的。相片早已佚失,但三個年輕人英姿颯爽的身影深印在腦海,那是爸爸最年輕的相片。(1988年爸媽回老家,親戚給了他們另一張逃過文革的舊照,寫在 《那一年吃牛肉的時候》 的故事裡)。 車子進入合川,因為不知道路,地陪先帶我們去買當地特產「合川桃片」,順便問路。店裡的人也不清楚,有的說要搭船(後來才知道搭船的確比較方便)。問了兩三個地方,總算弄清楚了。 但是那條路真不好走,彎彎曲曲、顛顛頗頗不說,走到最後忽然連路都沒有了,前面一堆大石頭和水泥塊,車子只好開上旁邊泥濘的小徑。彎彎曲曲繞了一陣,又被大石頭擋住,兒子他們發現就是原先那一堆,不禁大笑。大概正在修路,但不像美國或台灣施工時在旁邊留一條便道讓車子通行,他們把整段路挖掉重作,也沒有明確標示,難怪沒有人知道這地方怎麼走。 開車師傅說不能再走了。地陪去問附近的人家,說是沒有多遠,有個小夥子願意帶路。於是我們捨車步行。一路往上,走的都是田埂小路。天氣好的話欣賞風景也不錯,但那時下著大雨,路不好走,衣服也打濕了。 慢慢有一點「歷史古蹟」出現:一兩個路邊的神像,有的地方還有匾額或石碑。路面漸漸寬闊,終於到了城門口。管理員看到我們有點興奮,不過還是要買門票,每張十元。 這門票也不是白買的,管理員很負責任的解說,把那場七個半世紀以前的戰爭背誦一遍,還指出龍眼井、宋軍防守配置、火藥製造場遺址等地方。只是展示廳光線晦暗,圖片都看不清楚。因為衣服打濕了不舒服,孩子們對歷史又沒有概念,耐不住久留。跟著她在城四週轉一圈,上上下下看了一下,就準備回去。那時天氣漸漸放晴,又來了一批遊客,是從水路過來的。管理員忙著去招呼收門票,我們就離開了。 離開前學齊天大聖,留個到此一遊,只是那衛生間不敢恭維。氣味重,沒有門板,得有人在外面守著。而且光線暗,怕看不清楚踩到異物。後來聽孩子們說,裡面的蚊子很大,還好似乎對我們來不及發生興趣。 那一年為神州之旅買了電子相機,但記憶卡容量比較小,我們又去了好些地方,在釣魚城照的相片很有限。 雨霧中的山城重慶 ←往釣魚城的路上 一身溼透的走到城門 從釣魚城上看嘉陵江的風景 山崖邊有塊平坦的大石頭,據說仙人曾在此從嘉陵江釣魚 九口鍋遺址:過去認為是火藥製造場,但根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學者認為是當時釣魚城抗蒙之戰的最高軍事指揮中心。(註二) 這口龍眼井的水據說是從嘉陵江來的。因為這個井,蒙古軍圍困釣魚城幾個月,城內糧食飲水不缺。南宋守軍還將重15公斤的鮮魚兩尾及蒸麵餅百餘張拋給城外蒙軍,並投書蒙軍,稱即使再守10年,蒙軍也無法攻下釣魚城。 ※ ※ ※ 宋元釣魚城之戰 (註一) 南宋和蒙古間的戰爭從西元1235年開始,至1279年崖山之戰宋室覆亡,延續近半個世紀。1259年的四川合州釣魚城之戰,是其中影響巨大的一場戰事。 蒙軍攻宋節節勝利,當時四川是主要戰場之一,受創最嚴重。1241年窩闊台汗去世,蒙古內部政爭,讓攻勢減弱。南宋藉機調整、加強防禦。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兩淮抗蒙戰爭中戰績卓著的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轉四川的頹勢。余玠在四川採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創建山城防禦體系。釣魚城即是這一體系的核心和最堅固的堡壘。 釣魚城位於現在重慶市合川區(古時稱合州)釣魚山上,嘉陵江、涪江、渠江在周圍交匯縈繞,交通方便,地勢顯要。1239年就開始築城,余玠到任以後又加強工事。城內有大片田地和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地,使釣魚城具備了長期堅守的地理條件和依恃天險、易守難攻的特點。 1251年蒙哥即位大汗,穩定了蒙古政局,積極策劃滅宋。 他先命其弟忽必烈率師平定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夾擊之勢。 1257年蒙哥發動大規模滅宋戰爭:命忽必烈率軍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兒、李璮等攻兩淮,分散南宋兵力;又命兀良哈臺自雲南出兵,經廣西北上。蒙哥汗則自率主力攻打四川。他想發揮蒙古騎兵長於陸地野戰的特點,以主力奪取四川,然後順江東下,與諸路會師,直搗宋都臨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軍4萬大軍分三道入蜀,加上原來在四川的蒙軍及從各地徵調來的部隊,蒙軍總數遠超過4萬,勢如破竹,不久逼近合州。蒙哥汗遣宋降人晉國寶至釣魚城招降,為宋合州守將王堅所殺。 1259年二月三日,蒙哥親率諸軍戰於釣魚城下。從二月至三月,蒙軍數度猛攻釣魚城,都無功而還。四月三日起,雷雨持續20天,雨停後蒙軍繼續猛攻,都不得手。 蒙哥汗自率軍入蜀,所經沿路各山城,多因南宋守將投降而輕易得手,沒有碰上一場真正的硬仗。因此到釣魚城後,雖久攻不下,也不願棄之而去。蒙古軍有精良的攻城器具,可是釣魚城地勢險峻,不能發揮作用。 久攻釣魚城不下,蒙哥汗命諸將商議進取之計。術速忽裏認為,屯兵堅城之下不利,不如留少量軍隊困擾,以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與忽必烈等軍會師,一舉滅掉南宋。然而驕橫自負的眾將領主張強攻堅城。蒙哥汗未採納術速忽裏的建議,決意繼續攻城。 六月,蒙古驍將汪德臣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馬軍寨,王堅率兵拒戰。天快亮時下起雨來,蒙軍攻城雲梯折斷,被迫撤退。其後汪德臣單騎至釣魚城下,想招降城中守軍,幾乎被城中射出的飛石擊中,汪德臣因而患病,不久死於縉雲山寺廟中。汪德臣之死,給蒙哥汗精神上以很大打擊,釣魚城久攻不下,使蒙哥汗不勝其忿。 釣魚城被圍後,南宋大舉增援,都被蒙古軍隊阻擋。儘管如此,釣魚城內物資充裕,守軍鬥志昂揚。有一天,南宋守軍將重15公斤的鮮魚兩尾及蒸麵餅百餘張拋給城外蒙軍,並投書蒙軍,稱即使再守10年,蒙軍也無法攻下釣魚城。 相形之下,城外蒙軍的境況就很糟了。不少隨蒙哥汗出征的將領戰死於釣魚城下。而久屯城下,時值酷暑,蒙古人水土不服,導致軍隊中暑熱、瘧癘、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相當嚴重。到了六月,連蒙哥汗都染上痢疾(《馬可波羅遊記》和明萬曆《合州志》等書則稱負了傷)。無論如何,蒙哥汗不能再堅持攻城了。 七月,蒙軍自釣魚城撤退,行至金劍山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蒙哥汗逝世。 ※ ※ ※ 蒙哥汗在釣魚城下的敗亡影響十分巨大。首先,它導致蒙古這場滅宋戰爭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續20年之久。進攻四川的蒙軍被迫撤軍,護送蒙哥汗靈柩北還。率東路軍包圍鄂州的忽必烈,以及從雲南、廣西進至潭州(今長沙)城下的兀良哈臺,由於蒙哥之死都撤軍北返。蒙古的南北兩支軍隊都已按計劃進軍,只因西邊主攻戰場的失利而功虧一簣。 其次,它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停滯下來, 緩解了蒙古勢力對歐、亞、非等國的威脅。1252年,蒙哥汗派遣其弟旭烈兀發動第三次西征,先後攻佔今天伊朗、伊拉克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大片土地。旭烈兀準備向埃及進軍時,獲悉蒙哥死訊,留下少量軍隊繼續征戰,自率大軍東還。結果蒙軍因寡不敵眾而被埃及軍隊打敗,蒙古的大規模擴張行動從此走向低潮。因此,釣魚城之戰的影響已遠遠超越了中國範圍。 其三,它為忽必烈掌權提供契機,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蒙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義者,所施行的仍然是傳統的政策。而忽必烈則是蒙古統治集團中少有的一位傾慕漢文化的開明之士。蒙哥汗去世後,忽必烈登上大汗寶座,推行漢化政策,逐步改變蒙軍的濫殺,使南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壞。由於忽必烈當政,使蒙古汗國轉變為一統中國的元朝,在中國歷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 ※ ※ ※ 宋元戰爭後,元軍佔據釣魚城,1298年,駐守部隊拆毀釣魚城城牆,一場大火把上面的大型建築毀滅了,釣魚城從此荒廢。清嘉慶二年(1797年),川渝因白蓮教興起社會動盪,危及合州,合州(現為合川)民眾遷入釣魚山避難,開始修復釣魚城。而抗蒙之戰時作為最高軍事指揮中心的九口鍋遺址這時又成為清代民眾抗擊白蓮教的重要場所。(註二)
(註一)節錄自《宋蒙釣魚城之戰[圖]--中華網--中華軍事》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407/12225276.html (註二)詳見《合川古战场遗址新发现:九口锅并非宋蒙之战兵工厂》http://cq.cqnews.net/html/2011-05/29/content_6553823.htm )。 (註三)近年對釣魚城進行的考古挖掘及調查,印證了史籍對戰爭的描述。(詳見《重慶合川釣魚城古戰場遺址(圖)》 http://big5.ce.cn/culture/main/201004/07/t20100407_21241523.shtml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